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有何意义1
- 格式:ppt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要点归纳1、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②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是阶级对立的产物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例1)(2)行政管理制度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内容: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国要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3)评价: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拱卫周王室的政治格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受封诸侯具有独立性,后来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逐渐衰落,分封制破坏。
(例2、3)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评价: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思维能力拓展4、西周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名师解题例1 下列对的“家天下”制度评论,正确的是A.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的标志B.是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社会进步C.是由文明社会进入血腥的阶级社会D.是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的历史倒退解析此题为评论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评论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原理的综合运用。
C、D两项明显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排除。
A项在氏族公社末期,氏族贵族即已转化为奴隶主,A项排除。
B项符合上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评论。
例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禅让制继承帝位的意义中国古代历史基本都是在家庭帝王制中写成的,但夏之前包括尧、舜、禹都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禅让”,想来似乎有点像现代的美国选举。
本文是禅让制继承帝位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禅让制继承帝位的意义不过等到禹当了皇帝以后,他却破坏了这一非常先进的游戏规则,要说禹的家庭故事,当然得从他的父亲说起,虽然本文要讲的是禹的�种植皇牵颐遣荒芊袢嫌硎钦驹谖拿魇贝偶魃系奈叭耍拿魇贝唐搅说缆贰�而禹的父亲——鲧,却是一位失败了的英雄,相传鲧曾受尧指派,负责治理洪水,他用筑堤挡水的办法,试图堵住洪水,但堤坝坍塌,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治了九年也没有成绩。
舜摄政后视察治水情况,“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古史传说往往以为,鲧用堵水之法治水失败,其子禹用疏导之法获得成功,事情简单而明确。
其实,治理洪水是原始社会后期先民们经过数代人的奋斗才得以完成的,古史传说将功劳全归于禹,这是当时人们英雄主义观念的反映,其中肯定有夸张和简单化的地方,其合理因素,是在于禹作为领导者使治水伟业最终得以完成。
关于禹的治水方法,《夏书》上说“禹堙洪水十三年”、《山海经》上说“禹堙洪水杀相繇”、《淮南子》上说“禹乃以息土填洪水”等,均指出禹也曾用过“堙”的方法,屈原的《天问》中也有“纂就前绪,逐成考功”的句子,说明禹也曾继承过鲧的治水方法。
我们把原始时代后期一系列伟人的情况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的首领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戴,主要在于首领本身的卓越才能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也有祖先的荫蔽以及个人的诈谋的因素。
《礼记》中的《礼运》篇讲“小康”之世所说的“谋用是作”,其代表人物以禹为首不是没有根据的,按照一些古书中的记载,治水失败只是鲧被放逐而死的表面原因,而根本原因却在鲧与舜的争权夺位,尧欲将权位传给舜时,鲧极力反对,鲧对尧说:“不详载!熟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 鲧为了夺位,曾经“怒其猛兽,欲以为乱”且“召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以至遭到放逐和诛杀。
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在备考的时候,就要多下功夫去了解和掌握我们国家的古代史,下面我们就以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来梳理一下此部分的常考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1、起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开始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①确立的标志(禹死启继)。
②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③方式。
④评价。
思考探究: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2)行政管理制度: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4、影响: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1)实行:武王时期实行—周公东征后继续推行—西周后遭破坏—春秋战国周失去分封大权(2)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在封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影响:一分为二(前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后期)诸侯拥有一定独立性,诸侯力量逐渐增强,相互争权夺利,造成周朝分裂割据局面。
谈禅让制与世袭制禅让制定义: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禅让制的利与弊三皇五帝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也被人认为是华夏民族兴盛的原因,因为有了禅让,才有了贤能的人。
但一些资料证明了夏前的禅让制度也不是自愿进行的,也有胁迫与私心掺杂其中,史实后人无从考证,全靠片面之词,禅让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也无从得知。
而我论述的就是在理想状态下,也就是本质上的禅让制度: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利:禅让制度可以说是代代精英,因为每一代帝王都会对下一任进行考核,选拔,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会使每一次帝王更换都带来新鲜的血液,带给社会一个新的冲击,促使社会快速发展。
在位君主自愿禅让,使得整个过程非常和平,不会充斥着暴力与血腥,而新的君主又是众望所归,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具备了公平的民主制度,不会形成高度独裁的权力集团弊:当新君主上台,必然有自己的理想社会,他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整个社会,这可能会与前一任的君主政治思想刚好相悖,而且大权还在禅让人手中,新君主需要时间去从禅让人手中拿到权利,改变民众的思想,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观,这可能会造成民众滋生不满情绪及社会发展缓慢。
因为禅让制度的民主特点,不会有高度的权力集中,正是因为没有高度权力集中,各个权利制衡,每一项决议都可能会引起争论,造成了行政效率降低。
大权还在禅让人手中世袭制定义:“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
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
“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
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
世袭制的利与弊经夏后,中国进入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世袭制也就成了继承制度,世袭制在封建社会下利用了君权神授,禁锢了民众思想。
【名词解释】“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等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平民:本谓平善之人。
后泛指普通老百姓。
古代平民的别称有黎民、布衣、黔首、庶民、庶人、仓生、丁口等。
5.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6.儒:在古代原指术士,后指那些传授知识的学者。
7.王道: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8.大一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一、先秦时期1.政治: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后,阶级分化加剧,国家产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
从夏商到西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到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
2.经济: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秦汉时期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1课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1)典型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①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②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认识、评价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2.新石器时代(1)文化遗存地早期(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晚期(距今约5 000年)域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基本特征: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基本特征:以黑陶为代表器物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良渚文化共同特征: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其他-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下面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的6件(套)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据此探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2)社会发展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论禅让制社会到世袭社会,材料意义的转变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
这是中国哲学的经典时代,“百家争鸣”最初于众多的小国中,然后扩展到一些大的诸侯国,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材料孕育变迁的时代。
与这种循环权力相传的理论紧密配合的便是天命论如:谁是统治者应由天命决定。
上天按照常规传谕世袭命令。
在禅让的社会里,天命由上一代的统治者来传达,而下一代的统治者将由上一代来选定,这也注定了这一时期的纷争。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纷争的年代里,材料才会显得尤为的重要,经济、生活、军事各个方面对于材料的更精细化需求激发了当时人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材料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禅让制社会当中,我们需人从两个方面来了解这个时期材料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尧、舜、禹是夏王朝建立之前,也就是距今四千多年依旧非常著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英雄。
要真正了解尧舜禹,了解禅让制社会,当应寻找到能勘定那段历史的事件,也就是洪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
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
艰苦的劳动,于是运用石器、木器、骨器等工具进行治水工作。
尧舜禹治理水患,如果没有相应的工具做支持,英雄也无用武之地,也无法完成自己的理想。
正是这种对于生活安全的迫切需求,促使着青铜冶炼的成长。
其次,当时人们并没有掌握打井的技术,而生活中又离不开水,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离河流比较近、取水方便的地点生活。
据部分考古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多住在半地穴样式的房子里,也就是向下挖出一个地穴,再使用树枝等木料在地穴上搭建房子,人们在房子中遮风避雨,在房子中间燃气火堆使用烧制的陶器煮饭烧菜。
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由于泥质的陶器不耐高温,所以经过不断的实验与改进当时的人们发明了夹杂不同其他材质材料的夹砂陶,夹砂陶能耐高温,但是相对比纯泥质的陶器它并不适合用来蓄水储粮,所以这种夹砂陶大多被用来充当炊具,蓄水储粮依旧使用泥质的陶器。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2、西周的分封: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必修1的主要名词解释学习要点:历史是由社会多个角度构成的,因此对三个模块的学习要相互贯通融合。
必修1主要名词:1更替制度。
它以传位以贤为主要特点,以保证“公天下”,促进整个部落的共同发展。
2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部落成员分裂为贵族和平民。
贵族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和权力时代不受侵犯,在政治上形成了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即以王为核心,维护王、诸侯权力继承的王权专制制度。
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形成: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
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发展:商朝发展了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为传子制。
完善: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基本上成为了以后封建社会地位继承的正统规定。
3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在奴隶社会(周朝),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为了对周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诸侯在封地内可以是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
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建立,诸侯的实力逐渐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了破坏。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
如,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4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