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34
2012第1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部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二、商:内外服制度;部族色彩,神权色彩。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贵族政治)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到各地做诸侯;诸候:有封地可再分封,在封地内有相当权力和独立性,但要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要服从、要朝觐(政治)、要纳贡(经济)、要出征(军事))最初封国:晋燕卫鲁,齐,宋作用:1)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范围(范围)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地位)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贵族集团)。
2、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及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建立起严格的大宗和小宗关系(相对性、双重性、等级性)工具:礼乐制度。
周礼是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作用:1)(宗族)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贵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政权)强化王权,家国同构;4)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当今:姓氏族谱、宗祠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基封表)问题:1、分封宗法制的的崩溃原因和表现具体原因:1)诸侯、卿大夫在封地内有相当权力和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诸侯方面);2)春秋战国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卿大夫等势力增长,原有统治秩序崩溃(王室方面)。
3)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更为疏远(血缘方面)。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是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度的崩溃。
表现:春秋: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争夺权力的斗争);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第2部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建立:秦朝;1、三大制度: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特点是:互不相属互相配合相互牵制作用:任何人都不得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郡县制度:(官僚政治)内容和特点.:皇帝任命官吏,地方服从中央,按地域划分,只有俸禄无封地;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政治:制定《秦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年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姓”以别婚姻,“姓”最初是贵族的特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故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2.(2013年浙江文综,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图片中的信息(周)“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①错误,②与题意相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故④正确;宗法制、分封制维系的政治秩序,是一种贵族政治,属于世卿世禄制,故③正确,答案为D。
3.(2013年浙江文综,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但不能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D项正确;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
4.(2013年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教师用书)2013届高三历史(精选精析篇)专题检测卷(一):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南京盐城三模)《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
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D.君王政治地位提升2.(2012·泰安二模)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3.(2012·金丽衢一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这一举措( )A.加强北部边防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D.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4.(2012·海淀二模)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任命侍从等担任尚书等官职。
如图为汉代尚书令官印印文。
对于汉代尚书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B.与中书门下相互监督制衡C.执掌对百官的监察和考核D.六部尚书之首,百官之长5.(2012·南京盐城三模)《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
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
’”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③④6.(2012·合肥模拟)以下是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2012·烟台二模)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名校测试(教师版)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
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3.我国古代历史上,对于用人历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一个是“任人唯贤”。
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任人唯亲的是( )A.郡县制B.科举制C.宗法制D.察举制【试题出处】2012-2013哈尔滨一中模拟【解析】选C。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权力分配和继承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郡县制、科举制、察举制虽然“贤能”的标准并不相同,但都是“任人唯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4.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
它是唯一能够与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
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
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主要是针对( )A.宗法制B.科举制C.郡县制D.皇帝制【试题出处】2012-2013吉安一中模拟【解析】选D。
从材料“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可以判断。
传统的君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核心是皇帝制度,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免,君主具有独断性和专断性。
故选D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5.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情分析】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2012年命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备考:1.命题仍将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角度,尤其是对现实的影响角度考查,如“认祖归宗”等。
2.注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特别要注意考查角度的变化。
如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政治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等;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等。
3.明清时期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带来的弊端对今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4.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等)不断创新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借鉴作用。
5.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古代君主专制、近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起来,分析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不同模式的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
通过史实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
〖思维导图〗专制主义(决策方式)〖高频考点整合〗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一、分封制度(1)目的: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2)主要推行者:周武王和周公旦。
(3)分封对象:同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其中王族是主体。
(4)分封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5)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6)破坏: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二、宗法制度(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主要内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保障了各级贵族的特权,防止了内部纷争,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特别关注】(1)应关注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双重影响,如重视血缘关系、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观念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积极作用;也应关注其强调家庭本位、重视人情关系、地域观念等对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消极影响。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1.【答案】A【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
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答案】C【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
答案选C项。
3.【答案】A【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4.【答案】D【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
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5.【答案】B【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6.【答案】C【点拨】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解析: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
结合材料,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
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
答案:B3.(2012年厦门模拟)右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材料中周礼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饮食器具的区别,实质上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的等级森严,选择B项。
A项并非本质,C、D两项可直接排除。
答案:B4.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了先秦时期的()A.郡县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宗法制解析:漫画反映了嫡长子在家族中的宗主地位,是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真实写照。
答案:D5.“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
其中的“天”是指()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如果你说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3·南京调研)《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分封的诸侯中与周王同姓的贵族占大多数,说明形成了一套以宗法制为纽带,分封制为体现的,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2013·安徽示范高中模拟)《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颂扬了公刘杀猪庆贺建都,让大家有吃又有喝,人们尊他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反映了宗法制的内涵;题干材料“君之宗之”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
A项体现的是儒家“与人为善”的思想;B项反映了刘邦衣锦还乡的荣耀;C项体现了等级制度;D项反映了大小宗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符合题意。
3.(2013·洛阳模拟)《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
B、C两项一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
4.(2013·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周朝规定同姓不婚。
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
【答案】 A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
故选C。
【答案】 C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解析】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答案】 D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具有迷惑性,经济发展并不是维系分封制的关键,反而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并没有集权地位,也可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解析: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答案:D2.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答案:C3.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崩溃C.郡县制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X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B.嫡庶有别C.宗族制度D.君权至上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答案:D5.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X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解析: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到,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㈠: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3年重庆卷历史)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C2.(2013年北京卷历史,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3.(2013年北京卷历史,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答案】C4.(2013年福建卷历史,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图6【答案】B5.(2013年广东卷历史,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6.(2013年江苏卷历史,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7.(2013年江苏卷历史,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1.下图是一幅关于宗法制的漫画。
上面的周天子享受着悠扬的乐曲,下面的两个人却只能弹奏出单调的乐音。
这主要说明西周王朝 ( )A.等级森严B.与分封制一起崩溃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解析:本题通过漫画的形式,考查了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在当时,周天子和其下面的诸侯享有不同的待遇。
主要是因为二者身份上的不同。
题干图片材料生动地反映出分封制之下森严的等级制度。
答案:A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统一全国文字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解析: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D。
答案:D3.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材料提供的是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各个等级驾乘的规定,从中体现了西周宗法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等级秩序。
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种权力的传承方式和核心原则,排除②。
答案:B4.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项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评价的是 ( ) A.分封制B.君主专制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解析】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
【答案】C2.(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0题)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解析】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比较分析。
注意限制词: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
三省六部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其特点是分工明确,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并相互牵制,而美国民主共和制,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制衡,是民主政治制度。
ACD说法错误;B项正确。
【答案】B3.(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3题)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 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解析】考查元朝中书省。
从材料中的中书“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即可判断相权得到加强,选择B项。
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是否被削弱,CD则错误。
【答案】B4.(2012·河北保定高三摸底·4题)“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考前必背】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的集中。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013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分类表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
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12.(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解析:选A。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即十三州。
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唐太宗统治时期,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设巡察使行使对州县的监察权,唐玄宗时期,道已渐向州的上一级行政机构转化。
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的中央派出监察区,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地方行政区。
三者都具有监察职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而后来则成为行政区,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这种演变与经济发展和疆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
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是逐渐减弱而是不断加强,排除C项。
答案为A项。
12.(2013·高考北京卷)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专题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2.(2013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答案】D【解析】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5.(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答案】D7.(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答案】D【解析】选项A是对夏朝建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评价;选项B是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的评价;选项C是对新中国建立后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化国家的评价;而材料中“封建转帝制”是指从分封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分封制之下是贵族政治,而秦朝设立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故D项符合。
8.(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10.(2013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这不能说明元朝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的相关内容。
从材料“因事设官”可知A项正确;从材料“无不领之”可以看出C项正确;从材料“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可知D项正确。
11.(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
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
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13.(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5.(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二次检测考试)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答案选C项。
16.(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二次检测考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18.(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二次检测考试)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西汉刺史制度的作用。
解题关键信息是刺史监察地方的内容有“豪强大族‘田宅逾制’”,直接作用是抑制土地兼并;“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样做使得豪族失去了兼并土地的可能性,从而维护大一统局面。
材料显示的是对豪强的控制,直接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汉武帝采取的这一措施突出的作用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而非经济20.(2013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变化。
西周分封制时期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1.(2013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23.(2013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据考古发现,在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大批被砍去头颅的人骨架——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人性”,这说明了①商代的统治具有残酷性的特点②商代政治具有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③商代统治具有迷信色彩的特点④商代政治已初具宗法制的特点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26.(2013届河北省灵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这充分说明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答案】D29.(2013届河北省灵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答案】D【解析】材料中“封建转帝制”是指从分封制到专制主义的转变。
本题为否定选择,选项D32.(2013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关于明朝的内阁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由明成祖设立,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B.入阁官员最初是从身份低微的士人破格选用的人才C.由于担心威胁皇权,明朝皇帝曾以司礼监加以牵制D.它的设立,说明专制时代晚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考查明代内阁的设立。
内阁成员一般是皇帝的亲信,其身份地34.(2013届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如图,2011年5月4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的‘列土封建’是采用宗族殖民方式建立的家天下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是“授权”与“尽忠”关系,此制度指A.分封制B.郡县制C.王位世袭制D.禅让制36.(2013届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如图,2011年中国邮政4月5日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为“祭祖”“踏青”和“插柳”,它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背景为蓝天、白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
其中“祭祖”与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相联系,这种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世袭制C.任免制D.强调孝廉38.(2013届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是“中央集权制度”。
39.(2013届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