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世袭制
- 格式:ppt
- 大小:443.54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历史王位继承法知识点总结一、王位继承法的定义和作用王位继承法是指规定了王位继承顺序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法律规定。
它的作用是确保国家政权的平稳传承,避免因王位继承问题带来的政治动荡和权力争夺。
二、世袭制与选举制1. 世袭制:世袭制是指王位按照某种固定顺序继承,通常是由国王的子嗣或亲属继承王位。
这种制度在欧洲中世纪非常常见,如英国的世袭王位制度。
2. 选举制:选举制是指国家元首由特定机构或特定人群通过选举产生,如教皇选举制度和一些共和国的总统选举制度。
这种制度注重民主和平衡,减少了特权的集中,但也存在选举过程复杂、权力争夺等问题。
三、王位继承法的形式1. 初生继承法:按照这种继承法,国王的子嗣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继承王位。
这种继承法常见于欧洲君主制国家,如英国的继承王位制度。
2. 近亲继承法:按照这种继承法,国王的近亲血亲按照亲缘关系顺序继承王位。
这种继承法常见于世袭制国家,如瑞典的继承王位制度。
3. 选举继承法:按照这种继承法,王位由议会或特定机构通过选举决定继承人。
这种继承法常见于选举制国家,如教皇选举制度。
四、著名国家的王位继承法例子1. 英国的王位继承法:英国采用的是初生继承法,也就是国王的长子继承王位,如果没有儿子,则由长女继承王位。
2. 荷兰的王位继承法:荷兰是采用近亲继承法,国王的王位由其血亲继承,亲缘关系越近的亲属优先继承。
3. 摩纳哥的王位继承法:摩纳哥的继承法是世袭制,国王的子嗣按照出生顺序继承王位。
五、不同王位继承法的优缺点1. 世袭制的优点是确保王室血统的纯正性,继承过程简单,避免了选举产生的争议和动荡。
2. 世袭制的缺点是可能导致统治者的能力问题,如果继承人不称职,可能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
3. 选举制的优点是民主和平衡,在选举过程中可以选择最适合的继承人,减少了特权的集中。
4. 选举制的缺点是选举过程可能复杂、产生争议,容易引发权力斗争和政治纷争。
六、王位继承法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观念的发展,王位继承法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1)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突出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等级森严: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重点深化]从周至秦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
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大纲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王位世袭制、等级威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分封制是西周增强对领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
它利用血缘关系推行分封,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盘据。
(3)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位世袭制确实立(1) 确定:约公元前 2070 年,禹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辈。
王位世袭制指“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影响:政治权益由“传贤”变为“传子”,“家天下”的场面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商朝占卜表现出王权与神权相联合。
2.初步成立行政管理制度(1) 神化王权: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拥有了神奇色彩。
(2)中央:相、卿士等的建立。
(3)地方:侯、伯等的建立,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领袖,按期向商王进贡,并受命讨伐。
[ 学思之窗 ]( 赐教材 P5) 从这段记录,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提示:从资料能够看出,商朝的相,权益很大。
相在中央的行政官员中,权益最高。
他不单辅助商王,还要对其教育、劝说,甚至能放逐商王。
商朝也存在分封,但这些封国大多数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王室无血缘关系,在商王朝强盛时,听从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败时,就会与中央抗衡甚至反叛,与中央的关系特别不稳固。
知识点二等级威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
2.内容(1)对象:王族、元勋和古代帝王的后辈。
(2)义务:听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跟从作战、缴进贡赋和朝觐述职。
(3)权益: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医生推行再分封;可设置官员、成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作用(1)西周经过分封制,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知识: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贵,立子以贵不以长”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制度。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基础知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③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
规律方法总结: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基础知识: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简述夏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特点和变迁原因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神权与王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中国古代早期夏商周都是奴隶社会。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
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2.神权与王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无知促生了其对于鬼神的敬畏。
所以在商朝几乎所有人都信奉天地鬼神和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传说神话,因此人们就极度依赖占卜、祭祀、祷告等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而这些活动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只有统治者才具备组织这些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例如利用文字记载占卜也就是后来王室专用的甲骨文、设置史、卜、祝等一大批专司祭祀占卜祈祷的官吏、铸大鼎来做祭器等),在这个过程中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给王权渲染上一层神权的色彩,一定程度上将神权和王权结合到一起,便可以有效将民众对于鬼神的敬畏信仰和服从转嫁到王权上,从而达到强化王权的目的。
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王位世袭制练习题及答案精析1.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的国王是A.舜 B.尧C.禹 D.启2.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王位世袭制创立于夏代B.商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是奴隶制确立的重要标志D.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时历史的进步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因为王位世袭制A.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C.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4.对于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认识不正确的是()A.在夏启时建立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王位传承的顺序是先兄终弟及,后父子相传D.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5.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王位世袭制取得王位的是()A.禹B.启C.汤D.周6.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
”它能说明A.宗法制的确立B.王位世袭制的实行C.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D.诸侯争霸7.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民主推选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父死子继8.禹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A.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行之有效的制度B.开创了王位世袭制C.推行禅让制D.发明了甲骨文9.反映我国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的史料是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10.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A.建立夏朝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王位世袭制 D.实行宗法制11.清初的思想家唐甄曾经说过:“……世族贵家,其子孙鲜有贤者,何况帝室富贵,生习骄恣,岂能成贤!是故一代之中,十数世而二三贤君,不为不多矣!其余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
”以下结论最符合唐甄观点的是()A.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王位世袭制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C.皇帝是否贤明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 D.王位世袭制注定了治世少,乱君多12.商鞅变法中废除了许多旧制度,实行了社会性质的转变,其中得以保留的是A.井田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13.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C.贵族世袭特权 D.分封制1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世袭制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个王朝——夏。
建立: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特点: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行政管理制度王权: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中央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制度:地方封侯、伯,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一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二是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
三是承前启后。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说明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
题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社会历史的倒退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隶主维护其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 D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人类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
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目的: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推广:武王死后,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影响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王位世袭制
商朝: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
西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王位世袭制: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来的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的瓦解和奴隶制社会的确立。
内外服制度: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即王室和贵族分为内服和外服两类,内服是王室直系亲属,享有特权和尊荣;外服是王室旁系亲属或其他贵族,受到限制和监督。
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即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国,并授予爵位和职务,使之成为周天子的臣属。
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但也埋下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宗法制:西周实行宗法制,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
宗法制体现了周人对祖先、家族、国家的忠诚和敬畏。
礼乐制度:西周实行礼乐制度,即以礼仪、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对天地、神灵、君臣、父子等之间关系的敬意和谐。
礼乐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实行乡里举荐的制度,在血缘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基层举荐实际上跳不出“荐人唯亲”的框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规定由地方主要长官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人为官,推选的标准以德行、经学、乡闾清议为主;察举实行荐举者与被荐举者连坐的制度,制度之初还是比较严慎的,但由于察举的标准笼统,主观评价的成分多,容易出现请托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这一点一直未变;变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文献通考中记载,隋朝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古代地方官员选任制度对政治的影响地方官的选任,不仅仅是一项文官管理制度,它关涉到整个政治的兴亡存废;从秦始皇废除封建,建立郡县后,中国的政治问题,从结构上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中地方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稳定与否的大问题;用好的用人方法用好人,则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反之,则陷入分裂与争战,这是被漫长的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的,可以说,地方官的选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秦始皇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权力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有一套由中央统一安排的人事组织体系;中国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差别较大,给大一统的实现带来挑战;但如果不实现大一统,四方割据,各自为政,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杀伐争夺、混乱黑暗的灾难之中;要想保证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稳定,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体系,在用人上,要由中央统筹安排,特别是作为执政根基的地方政权,其人事任免要由中央掌握;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避免陷入地方性;从汉代起就有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限制,就是说本郡县的人不能在本地为官,一方面是防止本族本亲的地方势力坐大,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秦汉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僚属,实际上是将地方的部分用人权交给了地方主官;地方主官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选官,虽然还要经过考试,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是“自辟”,权力大,很容易使地方主官用自己的亲信组成官府体系,当地方割据时,就成为脱离于中央的职能机构;汉代的削藩、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都是因为地方权力太大,关键是地方有用人权,所用都是自己的人,中央是天高皇帝远的虚制,地方则是现用现管的实利,中央权威受到威胁;从文官管理制度的角度讲,秦汉地方可以自辟僚属,选用之官虽然属于中央官制系列,但与地方官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出现管理的“双轨制”,政行两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隋朝时,中央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了官制;可以说在地方官的选任上,古代社会至隋朝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隋朝推行了两项制度,使中央集权得到彻底加强;一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中央用制度化的标准选拔人才,地方大族不能再操纵选举;二是,取消州郡地方官自辟僚属权,由中央在选官后统一任命,升迁黜免依凭于中央统一考核;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再次,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从历史上看,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就会被人为的好恶亲疏所左右,所以,传统治理的经验是选官标准明确化和制度化;凭借个人情感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容易出错和不稳定的;而制度化的标准则是理性的、公正的和稳定的;如果人事选举不能公开进行,就会形成集团利益,进而使人事权不归于公门,而落入私家之手,必然会导致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人事混乱;隋唐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则以统一的、客观的、制度化的标准,开放了政权,广泛吸收了人才;统一的测试标准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国家最大限度的制度化吸收人才搭建起一个平台;此外,全国集中考试,降低了政府在人才选拔上的成本;通过集中考试,以制度化的形式使社会精英在同一时间内以最大的可能聚集在一起,以供拔擢,实现最有效的制度化选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上看到士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考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公开选拔,广用贤能,也是旷古盛世之所以能在唐朝出现的关键;。
必修1的主要名词解释学习要点:历史是由社会多个角度构成的,因此对三个模块的学习要相互贯通融合。
必修1主要名词:1更替制度。
它以传位以贤为主要特点,以保证“公天下”,促进整个部落的共同发展。
2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部落成员分裂为贵族和平民。
贵族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和权力时代不受侵犯,在政治上形成了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即以王为核心,维护王、诸侯权力继承的王权专制制度。
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形成: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
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发展:商朝发展了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为传子制。
完善: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基本上成为了以后封建社会地位继承的正统规定。
3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在奴隶社会(周朝),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为了对周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诸侯在封地内可以是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
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建立,诸侯的实力逐渐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了破坏。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
如,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4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王位世袭制的基本概念
王位世袭制,也称为王室世袭制,是一种政治制度,指的是王位的继承权世代传承给国王或王室成员的制度。
基本概念如下:
1. 继承权:王位世袭制规定,王位的继承权只限于国王或王室成员,通常是由国王的子嗣继承。
这意味着王位不能通过选举等方式进行变更。
2. 世代传承:按照王位世袭制,王位在王室成员之间代代相传,确保了统治者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承顺序通常是按照亲属关系和年长者优先的原则确定。
3. 皇位稳定:王位世袭制通过确保继承人的合法性和连续性,有助于保持王位的稳定。
这种制度可减少颠覆性的权力斗争和政权更迭,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 血缘关系:在王位世袭制下,继承人通常是国王的直系亲属,如儿子、孙子等。
这种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继承人的合法性与王室血统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王位世袭制可能存在差异,包括继承顺序、继承条件和继承人资格等方面的变化。
有些国家也可能采用改选制度来选举国王或继承人,而不完全依赖王位世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