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作者:文学武来源:《社会科学》2017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报刊的发展和繁荣也强烈刺激和催生了一批文学副刊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堪称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副刊之一。
它以现代社会出现的公共领域空间凝聚起大批作者,它所登载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京派文学的审美特征,对京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生动展现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文学图景。
关键词:《大公报》文艺副刊;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4-0168-08作者简介:文学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0)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报刊的发展和繁荣也强烈刺激和催生了一批文学副刊的诞生。
在这些文学副刊中,《大公报》文艺副刊以其鲜明的办刊方针和突出的文学实绩而格外引人注目。
《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33年9月23日,最初由沈从文和杨振声担任主编,其后又经历了萧乾担任主编的《小公园》和《文艺》两个纯文学副刊的阶段,它和鼎盛时期的京派文学处在同步状态。
《大公报》文艺副刊所登载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京派文学的审美特征,对京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生动展现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文学图景。
一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版图上,小说这种现代最重要的文体始终占据着相当突出位置。
由于篇幅所限,《大公报》文艺副刊没有采用其他报纸副刊所常用的连载长篇小说的方式,因此它的版面几乎都提供给了短篇小说。
1936年,为了配合《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也为了更好地总结小说创作方面的经验,林徽因应《大公报》之邀,编选了一本《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这在当时的文坛是一个很大的、有影响事件,基本上展现了《大公报》文艺副刊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
①此外还有“李健吾在《咀华集》三个版本之外另有《咀华余集》之存在”的相关讨论。
这种说法在李健吾女儿李维音的回忆和吴泰昌的文章中均有提及,但并无成书面世,所以暂时存疑。
且据《李健吾传》作者韩石山考证:这本书是李健吾晚年想写但最终未能写完的一本书。
2〇如文学史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相关章节的描述是这样的:“刘西渭能够容纳、理解不同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批评集《咀华集》所评论的对象中就包含了政治倾向和艺术流别彼此不同的作家:曹禺、卞之琳、朱大枏、沈从文、废名、夏衍、叶紫和萧军,等等。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有关朱大枏、夏衍、叶紫、萧军四位作家作品的评论文章皆出自晚于《咀华集》六年的《咀华二集》;再如马良春、李福田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中的“咀华二集”词条:“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出版,1947年再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88页),但该词条并未指出两个版本的差异。
摘要:李健吾文学批评性文字最常被提起的莫过于两本评论集:《咀华集》(1936年)和《咀华二集》(1942年初版,1947年再版)。
不过,关于此二集的信息,目前坊间通行的说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疏忽。
常见的情况有二:一是对两个集子尤其是其中选篇有所混淆,二是未注意到《咀华二集》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
事实上,《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版本有一定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看似仅属编校问题,但细究起来,背后恐怕也与李健吾/刘西渭批评意识的生成与变迁有关。
透过“刘西渭”作为批评家的养成史,既能看到文学性和市场性因素对一个批评家风格的影响,也能看到一条李健吾个人思想变迁与自我调适的轨迹。
关键词:李健吾;刘西渭;《咀华二集》;版本李健吾作为现代文坛上的著译双栖学者,他的批评家身份长期都被遮蔽在其剧作家和法国文学研究者的“主业”光芒背后。
近十数年来,不断有研究者真正关注到他批评家身份的重要性。
他的文学批评性文字———“咀华”系列中最常被提起的莫过于两本评论集:《咀华集》(1936年)和《咀华二集》(1942年初版,1947年再版)。
报纸文艺副刊与大后方抗战诗歌——以重庆版《新华日报》
《大公报》为例
张立新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一、报纸文艺副刊与大后方抗战诗歌的兴盛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北平、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相继失守,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作为战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量的文化资源汇聚重庆,重庆的报业空前活跃。
除重庆本地大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外,外地报纸纷纷迁来重庆,如《新华日报》《大公报》《新民报》《中央日报》《扫荡报》《时事新报》等。
到抗战后期,重庆新办报纸的数量达到了110家。
诗歌篇幅短小,特别适合报纸文艺副刊刊载,也成
就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诗歌的一段辉煌的历史。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张立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大后方青年宣传工作研究--以《新华日报》“青年生活”专栏为例 [J], 周艺
2.抗战时期大后方歌谣新探——以《新华日报》中的歌谣为例 [J], 邱域埕
3.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引导——以《新华日报》副刊为例 [J], 熊辉
4.抗战时期大后方歌谣新探——以《新华日报》中的歌谣为例 [J], 邱域埕;
5.左中右三家报纸抗战苦难动员报道分析——以《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为例 [J], 郭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徽因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卫然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林徽因是京派作家的核心人物,与京派重要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林徽因的文学才华在"文艺"副刊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而"文艺"副刊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副刊,林徽因功不可没。
林徽因积极参与"文艺"副刊的活动,并和其他京派作家一起,以"文艺"副刊为阵地,推动了京派文学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卫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 [J], 文学武
2."社刊"结合的典范r——《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 [J], 刘忠
3.文学传媒的“媒化”运行机制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 [J], 林晓华;邱艳萍
4.李影心书评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J], 蔡益彦
5.李影心书评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J], 蔡益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恩来与大后方新闻界“三剑客”作者:黄真彦丁英顺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11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新闻界人士“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奋身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三剑客”——女记者彭子冈、浦熙修、杨刚。
她们以女性视角记录全国军民的持久抗战和沦陷区民众的悲惨生活,用如椽大笔书写恢复山河的家国情怀。
“三剑客”中,彭子冈和杨刚是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中共地下党员,浦熙修虽加入民盟,但以党外人士身份为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
在战时首都的新闻战线和烽火岁月里,她们与周恩来建立了同志兼师友般的友谊,并深受影响。
周恩来耐心劝导彭子冈坚守国统区为党战斗彭子冈(1914-1988),原名彭雪珍,江苏苏州人。
受家学影响,她从小对文学充满浓厚兴趣,中学时期便崭露头角,多次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并获奖。
1938年,进入《大公报》任记者的彭子冈和丈夫徐盈经胡绳介绍,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彭子冈随《大公报》从武汉迁往重庆。
这一时期,彭子冈奔波于各大新闻现场,用手中的笔控诉日寇罪行,赞颂抗战英雄,采访知名人士。
同时,她敏锐地捕捉到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悲惨境遇,写下《擦鞋童献金救国》《重庆的孩子们》《绿川英子偶访》《一个女人的忧愁》《重庆的米和煤》等新闻报道,为民生疾苦而呼号。
尤其是她于1941年3月至1944年6月在《大公报》桂林版发表的近百篇反映社会动态的“重庆航讯”最为瞩目,被誉为“足以与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相媲美的传世之作”,更被新闻界称之为“重庆百笺”。
在彭子冈的采访生涯中,她最为难忘的时刻无疑是报道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
这是时隔19年后国共两党领袖的正式会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是国内外新闻界采访的重头戏。
当时,为削弱毛泽东的影响力,减少毛泽东在谈判中的关注度,国民党《中央日报》对此事进行淡化处理。
而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对重庆谈判进行了大力宣传。
从《灾难的岁月》看戴望舒晚期创作风格发布时间:2021-06-25T12:13:33.823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第3期作者:田甜[导读] 《灾难的岁月》总体上代表了戴望舒晚期的创作风格,本文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出发,通过对作品分析,总结出诗人创作晚期的艺术风格。
田甜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讲师摘要:《灾难的岁月》总体上代表了戴望舒晚期的创作风格,本文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出发,通过对作品分析,总结出诗人创作晚期的艺术风格。
《灾难的岁月》表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内容上反映了战争带给个人、国家、人民的灾难;在情感的表述上,把个人的情绪融合到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之中;在艺术形式上,侧重用梦幻和无意识的方式表达思想。
关键词:《灾难的岁月》,超现实主义,情感,创作风格《灾难的岁月》是“雨巷诗人”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共25首收录了他1934年到1945年之间的诗作,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9首,写于作者旅法期间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抒发了诗人旅法期间的个人情怀,其中蕴含着很多深邃的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16首,收录了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的诗歌,这段时期诗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战争中个人的创伤、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痛苦,形成了在个人命运思考下书写国家命运的写作风格。
一、戴望舒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登文坛,展现了中国旧体诗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的融合,内容大多表现个人哀愁感伤的情绪。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诗集《我的记忆》;30年代,戴望舒的创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更注重内心的表现,这个时期的创作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方法。
《望舒草》和《望舒诗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40年代,戴望舒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香港,诗人在1914年被捕入狱,受到了非人的折磨。
从此他更加深切地感到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诗歌风格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82学术探讨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王添帅(山西大学 新闻学院,山西 太原 032600)摘 要:《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离不开其副刊的发展。
丰富多样的副刊不仅是其在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手段,也满足了读者对副刊阅读的需求,更是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本文以《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副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副刊的种类与内容,分析副刊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记《大公报》;副刊;“四不”方针;京派文学;西方思潮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3-0082-02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的《大公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方汉奇先生曾评价《大公报》是“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
在《大公报》“新记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日渐繁荣,其丰富性和多元性也从侧面透视出当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902年6月,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其名字来源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牗民智”。
之后,《大公报》还经历了安福系王郅隆及新记公司等阶段,见证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变迁。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时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人论政与“四不”方针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历代文人都心存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
但在新记《大公报》之前,国内只有鼓吹党派利益的政党报纸和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报纸。
胡政之曾说过,文人办报就是论政而不参政,经营而不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
在民国初年,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渴望用报纸启迪明智,创造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新记《大公报》正是开创了文人论政新局面。
2013中考语⽂备考:《我⽤残损的⼿掌》作者介绍 我⽤残损的⼿掌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
他的笔名出⾃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前⾯由⽉神望舒开路,后⾯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1923年秋天,考⼊上海⼤学⽂学系。
1925年,转⼊震旦⼤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学⼯场》。
1929年4⽉,出版了第⼀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推荐,成为传诵⼀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初赴法国留学,先后⼊读巴黎⼤学、⾥昂中法⼤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花在了翻译外⽂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学史话》、《⽐利时短篇⼩说集》和《意⼤利短篇⼩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作家的许多⼩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的⼀些反法西斯游⾏,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戴望舒与卞之琳、孙⼤⾬、梁宗岱、冯⾄等⼈创办了《新诗》⽉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学期刊之⼀。
《新诗》在1937年7⽉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派、现代派诗⼈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港主编《⼤公报》⽂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1938年春主编《星岛⽇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狱。
1949年6⽉,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学艺术⼯作代表⼤会。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论文摘要:《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公报》;京派;文学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指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先后出现的《文艺副刊》和《文艺》这两个纯文学副刊。
它是京派文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以刊登相当数量的京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京派的创作成就,对京派文学贡献很大。
“文艺副刊”还登载了京派大量的批评文字,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的文学及批评流派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
大公报“文艺副刊”作为京派重要的联络场所、物质载体和发言空间,在塑造这个批评流派的过程中起了重耍的作用。
“印刷品,不管哪种作为内容载体均在大众媒介之列,另一方面,它的效果以交际过程这一基础为先决条件。
”…报刊作为现代媒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舞台,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交流性。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依托,得以与其它方面的知识分子和大众进行文学方面问题的交流与互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论述空间,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非常重视对话与交流,除了发表一般的、相对“无意识”的批评文字外,他们还常常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展开探讨。
这些探讨常常逸出京派之外,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文艺副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4年8月发生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沈从文、曹聚仁、黎锦熙等人参与了讨论。
1936年,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文艺》发表了《作家问需要一种新运动》,引发了关于“反差不多”的广泛讨论。
论争使得各方面得以宣扬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立场,而参与者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就由这些论争得以体现。
《大公报文学副刊》与中国早期比较文学
汤林峄;诸辰
【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2)003
【摘要】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
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
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汤林峄;诸辰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湖南工程学院计划财务处,湖南湘潭,411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6;G20
【相关文献】
1.文化守成中的新文学选择——评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J], 杨爱芹
2.《大公报》副刊建设与知识分子的媒介实践——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例 [J], 汤林峄;陈礩煜
3.多维度视角下的《大公报·文学副刊》研究 [J], 汤林峄;陈礩煜
4.《大公报·文学副刊》与比较文学初兴期的文学翻译理论 [J], 汤林峄
5.《大公报·文学副刊》在中国早期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J], 汤林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屈不挠的声音——论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04新闻传播9号李瑛摘要:早已超过百岁高龄的《大公报》是一本典型的“近代史”,作为一个影响甚大的报纸,她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而在她的104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许多人认为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是不支持抗日的,本文由此入手,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大公报》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其在抗战时期的进步性。
关键词:大公报抗战时期不屈不挠的声音正文:一九零二年,《大公报》在天津问世。
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历经沧桑,饱览世事,用她自成一格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国浮沉百年的近代史。
而在这104年充满烽烟的路程中,抗日战争时期又是《大公报》在新闻领域创造出最多辉煌的时期,是其报史上最值得被铭记的一页。
在整个抗战时期,《大公报》报馆辗转于天津、上海、汉口、桂林、重庆、香港,曾先后六次进行迁址。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报馆一次次毅然放弃控制区的全部固定资产,所有人员全部撤退回不被日军占领的后方,《大公报》从来没有在敌人的统治下出版过一天。
1937年,上海的《大公报》因为抗议日军的新闻检查制度,决定自动停刊。
停刊的社论中称:“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我们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社评中还写道:“我们是中华子孙,服膺祖宗明训我们《大公报》以及我们的人义不受辱。
”[1]其实《大公报》的爱国与抗日的思想,在整个抗战时期是贯彻始终,坚定不移的。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大公报》的报人就开始对日本问题进行研究,他们预见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狼子野心。
当时报纸的三位主编是曾留学日本的吴鼎昌、张寄鸾和胡政之,他们在为《大公报》撰写发表的社评和论文中对中日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在当时就曾引起公众的瞩目。
事变发生后第二天早晨七时,张学良就在北平的协和医院单独接受了《大公报》记者胡政之的采访,二十日,《大公报》发表了《张学良对本报记者的谈话》。
《我用残损的手掌》背景知识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摘要: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于1948年6月6日创刊,1948年12月以后,左翼作家的名字开始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大量出现,作品开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论文试图探讨和补充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如何左转,重点分析不同时期左转的作品和作家;探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左转的原因,除了外在的政治格局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作家内在的思想变化以及作品角度分析;1945年香港光复以后中共领导影响下的左翼文化势力在香港迅速崛起,国民党文化势力虽然也全面进入香港,但是成效不大。
这种政治格局使此时的香港文学左翼倾向较为明显,香港左翼文学势力利用香港的环境宣传和学习毛泽东“讲话”精神,为共和国文学做了直接的准备。
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挖掘,从中把握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历史内容。
关键词:香港《大公报·文艺》左翼环境宣传“文学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9年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新记”《大公报》(1926—1949年)先后开设了几个重要的文学副刊——《文学副刊》、《文艺副刊》、《小公园》、《文艺》、《战线》、《星期文艺》等,这些文艺副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1948年—1952年)作为一份具有特色的报纸副刊对文学发展也具有重要贡献。
从1948年6月到1948年12月,《大公报·文艺》副刊共发表九十位左右的作家大约一百四十篇文章,此时的作者群几乎见不到政治倾向明显的作家。
刘北汜的小说《家长》表面上写的是物质生活的贫穷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失落与痛苦,实质上表达了战争给普通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双重伤害。
郭风的散文诗多取材于闽南自然景物,笔下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在对一些景物的细致描绘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这一时期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作品政治色彩并不明显,作家也未受到文学以外因素的过多干扰,作品无论是关注现实社会,还是追求人性之真善美,都是作家真实感情的真实表达。
1948年11月10日,香港版《大公报》发表了王芸生撰写的社评《和平无望》。
社评发表后,港馆的绝大多数同仁都表示支持王芸生的立场,流亡香港的左派文人更是赞同香港版《大公报》言论倾向的转变。
因此,《大公报》香港版首先表态,逐步转为公开拥护共产党领导。
1948年12月以后,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左翼作家数量明显增加,左翼作家在副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作品呈现明显的政治色彩。
这期间的作品比较明显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歌颂新中国为主,全面诠释、宣传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确立其权威性;另一类是文艺批判与自我改造:批判和改造性的文章越来越多,这也预演了日后大陆文学大批判的诸多模式。
这种歌颂与批判同步进行的左翼文学倾向正好是共和国文学的前奏与演绎。
茅盾、萧乾、周扬等作家全面诠释、宣传了毛泽东“讲话”精神。
在港期间,茅盾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时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分子进行斗争。
萧乾是1948年10月奔赴香港的,与王芸生、李纯青、费彝民等人促成了香港《大公报》的左转。
在1949年8月15日香港《大公报·文艺》上,萧乾把《培尔·金特》定位为“一部清算个人主义的诗剧”,他认为“《培尔·金特》这个寓言讽刺剧抨击的对象,自始至终是自我。
”[1]——这一理解和后来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相当一致。
周扬极为重视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里,他认为要为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斗争。
上述作家中,不管一贯左翼的,还是原是倾向自由主义的,此时都无一例外地视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己任。
以郭沫若、臧克家、聂绀弩等为代表的作家,极力反对国民党以及美帝国主义破坏和平的行径。
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郭沫若和同仁们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在香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革命文艺和政治活动。
在《大公报》所刊文章中,郭沫若自己称“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他当时所生活的时代,表达了对国民党镇压和迫害的愤怒,对“人民的时代”到来的欣喜[2]。
1948年年底,国民党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使进步知识分子无法生存,臧克家也秘密去了香港。
在居港的三个月时间里,他与左翼作家来往较多。
新中国成立后,聂绀弩在香港办报期间,积极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他的《失眠的猫头鹰》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对比,以此表达国民党违背民心逆历史规律而行最终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曹禺等作家积极向苏联文艺工作者学习,建立社会主义文艺。
1949年5月初,曹禺前往苏联参观。
这次出行,曹禺既看到了苏联在战争中所受到的创伤,又目睹了苏联人民在战后建设社会主义的繁荣景象。
在《向苏联艺术学习为保卫和平奋斗》一文中感叹要“为着使保卫和平的艺术武器更加锋利,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热诚地期待苏联文化工作者更深一步地教导我们如何以崇高的政治情感,有效地结合一切的文学艺术形式,来教育我们广大的人民,从而更提高了他们勇敢的战斗品质”[3]。
田间、卞之琳写了大量关于朝鲜、越南战争的文艺作品,倡导全世界民主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田间怀着胜利的喜悦之情写了大量的政治诗和讲话,号召要“加强诗歌中工人阶级的革命生活和热情”[4]。
抗美援朝期间,田间曾经作为和平使者,两次出访朝鲜前线,写下了很多诗歌,有歌颂中朝友谊,支持朝鲜人民为正义而战的;有对朝鲜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同情和保卫朝鲜和平的雄心壮志的。
1948年12月卞之琳离开英国经香港回到北平,他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文章大都是向往和平与民主,反对战争与专制。
《向朝鲜人民致敬》和《红河水:献给越南人民》等都表达了对朝鲜和越南人民陷入战争灾难中的同情和被压迫的人民奋起英勇反抗的支持。
1950年6月23日,毛主席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的闭幕词中指出日后的一项工作是“知识分子的改造”。
随后,全国知识界的思想改造运动逐步展开。
在《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里,周扬提出加强文艺工作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自由主义的作风和庸俗的追求。
在1951年围绕《武训传》展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界批判运动中,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不仅迅速转载了当时大陆报刊批评《武训传》的文章,还发表了不少文章批评《武训传》,反映了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夏衍发表公开检讨,表态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路线,坚持文艺为工人群众服务、为生产服务。
汪曾祺《武训的错误》、木圭《本事》等都对《武训传》提出了严厉批评,在将文艺问题转变成政治性斗争的潮流中,《大公报·文艺》副刊置身于批判者的立场。
除了展开对文艺作品的批判外,很多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展开自我批判、自我教育。
针对左翼文艺界的批评,黄永玉表示:“我很希望早点结束我这种创作生活,我将毫不可惜地抛弃我那些腐化发霉了的‘意识形态’的作品,我将重新学习创作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主题的木刻。
”[5]这一阶段,无论是歌颂新中国还是进行文艺批判、自我改造的作品所具有的政治色彩都非常明显,左翼作家数量也明显增多,这些都是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已经逐渐而又最终比较彻底地转移到左翼立场的证明。
虽然上述作家不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工作,但是他们在副刊上发表的作品却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副刊向左翼政治立场转变。
这个“左转”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不是一瞬间就彻底地转向左翼政治立场,而是一个左翼政治色彩从少到多逐渐转变的过程。
战后,中国大陆的文学受到战争局势的影响而发展缓慢,甚至处于某种停滞状态。
而1945 年8 月光复后的香港,由于恢复了港英政府统治的传统,在国共内战日益激烈的中国内地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包容性的空间。
大批内地作家来到香港,既摆脱了国民党的控制,又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安全自由的环境继续写作。
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政治立场发生转变后,为受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的左翼作家提供了创作的舞台。
这些作家充分利用香港自由写作的环境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很多具有左翼政治色彩的作品,抨击国民党以及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
因此,中国文学并没有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停止不前,左翼文学传统在香港得到延续和发展。
1948年12月后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对左翼文艺政策进行宣传和践行,同时又进行大批判与自我改造,成为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的前奏与演绎,这就是中国文学传统在香港延续以及中国文学转型在战后已经开始的证明,也多少影响了1949年以后香港文学的格局。
但香港《大公报·文艺》的“左转”终究主要受制于中国大陆政局的变化,其对香港本地文学的影响也许是有限的。
注释:[1]萧乾:《培尔·金特》,《大公报·文艺》九十三期,1949[2]郭沫若:《序史剧俄文译本》,《大公报·文艺》二百四十七期,1952[3]曹禺:《向苏联艺术学习为保卫和平奋斗》,《大公报·文艺》一百七十四期,1950[4]田间:《给诗人们─纪念马雅可夫斯基逝世二十二周年》,《大公报·文艺》二百四十二期,1952[5]黄永玉:《批判自己的创作偏向》,《大公报·文艺》一百八十期,1951作者简介:李廷婷(1987.10-),女,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山东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