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9
昼夜长短的意思
昼夜长短是指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的现象。
这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23.5度,使得太阳的光线在不同季节的地球不同的位置照射,导致昼夜长短不同。
在北半球夏至时,即6月21日左右,北回归线上的太阳直射点最北,此时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被称为夏至。
而在冬至时,即12月21日左右,北回归线上的太阳直射点最南,此时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一天被称为冬至。
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相反。
当北半球是夏天时,南半球就是冬天,昼夜长短相反。
在赤道附近地区,昼夜长短相对较为平均,白天和黑夜各占12小时。
而随着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差异逐渐增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长夜期间,温度往往较低,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而在长白天期间,温度较高,阳光充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活动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昼夜长短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现象,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
不同而产生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影响。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有什么口诀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夏冬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为长短分界点。
1昼夜长短怎幺变化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
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昼夜长短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夜就变短。
具体可参照下表理解掌握昼夜长短的分布及时空变化规律。
二、考点解读考点l 昼长与夜长的关系、南北半球同一纬度的地方昼夜长短情况昼长与夜长之和为24 小时。
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地方的昼长之和为 24 小时,夜长之和为 24 小时.且南半球的昼长等于北半球的夜长。
如6月22日这一天, 40°N 地方的昼长等于 40°S 地方的夜长:例题l :有一位乘客坐火车西行,当火车行驶在湖边(右图) , 他看到地平线上红形彤的太阳时,他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8时20分。
则南非南端的昼长大约为( )A . 10 时B . I6时40分C . 7 时20分D . 14 时夏半年(北半球)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①②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③④春秋分冬半年(北半球)直 射点 光 照 图夏至日春秋分冬至日昼夜长短 纬度分布昼夜长短 变化规律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处于①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处于③段时,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直射点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全球各纬度昼夜平分;日出地方时6点、 日落地方时18点、昼长12小时考点2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变化规律(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3.21-9.23)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全是极昼②.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全是极夜③.春秋分:各地昼夜等长例题2:下图为某地1-6 月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
昼夜长短变化口诀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弧长15°,折合时间1小时各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增加,至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春分北极开始出现极昼,至夏至极昼范围扩大至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昼短夜长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缩短,至夏至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南极极开始出现极夜,至夏至极夜范围扩大至整个南极圈。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长持续缩短,至秋分昼夜长短相等。
夏至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
南半球:昼短夜长
昼长持续增加,至秋分昼夜长短相等。
夏至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长持续缩短,至冬至昼最短夜最长。
秋分北极开始出现极夜,至冬至极夜范围扩大至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昼长持续增加,至冬至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南极开始出现极昼,至冬至极昼范围扩大至整个南极圈。
4、冬至指向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长持续增加,至春分昼夜长短相等。
冬至北极极夜范围开始缩小,至春分完全消失。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昼长持续减小,至春分昼夜长短相等。
冬至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2007-06-23 07:49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12—(12—日出时间)×2=(日落—12)×2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公式计算见下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
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
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
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
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
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
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
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
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α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α,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
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
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
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
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
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的计算1. 昼夜长短的计算。
- 原理。
-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因为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小时)。
夜长等于24小时减去昼长。
-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 昼长=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例如,某地日出时间为6:00,日落时间为18:00,那么昼长 = 18 - 6 = 12小时,夜长=24 - 12 = 12小时。
- 根据昼弧、夜弧计算(在日照图中)- 先确定所求地点所在的纬线圈,然后看这条纬线圈上昼弧(位于昼半球的弧段)和夜弧(位于夜半球的弧段)所跨的经度范围。
例如,在某日照图中,某地所在纬线圈上昼弧跨经度180°,则昼长=180°÷15° = 12小时,夜长也是12小时。
2.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 根据昼长计算。
- 日出时间 = 12 - 昼长÷2;日落时间 = 12+昼长÷2。
例如,某地昼长为10小时,那么日出时间 = 12 - 10÷2 = 7:00,日落时间 = 12 + 10÷2 = 17:00。
- 根据地方时计算(特殊情况,如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日出时间为6:00,日落时间为18:00。
在其他纬度,如果知道某地的经度和当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先算出该地的昼长,再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同时要注意将地方时换算成区时(如果题目有要求)。
例如,某地经度为120°E,昼长为14小时,那么日出时间(地方时)=12 - 14÷2 = 5:00,日落时间(地方时)=12+14÷2 = 19:00。
如果要换算成北京时间(120°E的区时),则不需要换算,因为该地就在120°E上。
如果是116°E的地方,计算出的地方时需要换算成北京时间。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判断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判断全文如下:利用“对称法则”突破昼夜长短规律的技巧(1)同一天中,南北半球同一纬度的两点昼夜长短相反,如?40N?昼长为13个小时,则40S夜长为13个小时。
(2)一年中,某地二至日前后相同的时间,昼夜长短相同,即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如某地7月22日前后日出时间为5时,则5月22日前后日出时间也为5时。
(3)一年中,某地二分日前后相同的时间,昼夜长短相反,如春分日后一个月(4月21日左右)和前一个月(2月21日左右)昼夜长短大致相反。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4)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太阳从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从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求极昼极夜规律问题的原理与判断方法:进行极地考察或作穿过极地的航行,都需要事先知道极圈内某一纬度上一年中有多少天极昼、多少天极夜,以及极昼极夜开始于什么时间、结束于什么时间。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借助于《活动星图》教具,这是《活动星图》的又一种新用途。
稍有天球常识的人都知道,(l)大阳赤纬是每天变化的,它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完全一致,即说,“太阳赤纬是多少度,直射点的纬度就是多少度”。
赤纬为“+”,直射点在北半球,赤纬为“-”,直射点在南半球。
(2)直射点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切点)总是处在同一经线圈上而且总是相差90个纬度,即说,“直射点的纬度是多少度,离开极点多少度的范国内就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直射点所在半球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出现极夜。
上述两点是用《活动星图》教具求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的理论基础。
一般较正规的《活动星图》背面都印有《使用方法》,而且无不介绍如何用《活动星图》求一年中某一天太阳赤纬的方法,反过来,若知道了太阳赤纬,当然也可以用《活动星图》来查这一天是几月几日。
总结昼夜长短规律引言昼夜长短规律是指地球上一天中昼夜时间的变化。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昼夜的长短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总结昼夜长短规律的主要因素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现象。
主要因素地球自转和公转是造成昼夜长短规律的主要因素。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每天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公转周期为一年。
自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地球自转的轴线倾斜约23.5度。
由于这个倾斜角度的存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会倾向于或远离太阳,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和冬至夏至是指北半球倾斜朝向太阳的最高点,冬至是指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的最低点。
在夏至期间,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而在冬至期间,北半球的黑夜时间最长,白昼时间最短。
南半球与此相反。
昼夜平分日昼夜平分日指在春分和秋分时,地球两极之间的昼夜时间几乎相等。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倾斜方向不指向或指向太阳的程度相当。
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了四个季节,进一步影响了昼夜长短规律。
近地点和远地点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当地球靠近焦点时,称为近地点;当地球离焦点较远时,称为远地点。
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其运行速度稍快,导致这段时间内的昼夜时间相对较短;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其运行速度稍慢,导致这段时间内的昼夜时间相对较长。
季节影响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这会影响季节的发展。
太阳辐射的角度和强度也会随着季节变化。
当地球倾斜面接近太阳时,光线更加直接,温度更高,昼夜时间相对较长;而当地球倾斜面离太阳较远时,光线辐射的角度更小,温度更低,昼夜时间相对较短。
地理位置对昼夜长短的影响除了地球的运动,地理位置也对昼夜长短产生影响。
纬度地球上的纬度不同,昼夜长短的规律也不同。
越接近地球两极,极昼和极夜现象越常见,即一段时间内的白昼或黑夜时间很长。
海拔海拔高度越高,接收的太阳光线辐射相对较少,因此昼夜长短变化更加显著。
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
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 比例法:在侧视日照图中,利用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线段比例来计算。
在俯视日照图中,则可以利用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弧度比例来计算。
2. 日出日落时刻法:日出时刻可以通过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来计算,而昼长可以通过(12-日出地方时)×2来计算。
日落时刻则是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因此昼长也可以通过(日落地方时-12)×2来计算。
此外,还有一些计算昼夜长短的基础公式,例如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以及夜长=24小时-昼长。
如果需要更精确的计算,需要考虑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跨的经度范围。
在相同的经度地区,昼夜长短是相同的。
对于极昼区或极夜区,昼长或夜长为24小时或0小时;而在赤道地区,昼夜长短永远为12小时。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计算昼夜长短,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需求。
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
计算昼夜长短是一项有趣而又有用的计算测定,它能够准确地衡量在一天结束
时昼夜的时长。
日夜的演变是根据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这让我们有条件来精确表达昼夜长短。
计算日夜长短所用的公式可以描述为:
以d1表示白天开始,d2表示夜晚结束,t1表示白天开始时分,t2表示夜晚
结束时分,m1表示白天开始月份,m2表示夜晚结束月份。
长度=(d2-d1)*24 +
(t2-t1) + (m2-m1)*30。
计算昼夜长短并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除了基本的几何概念外,还需要考虑时
间的大时区的变化,分别的格林尼治时间的差异等等,所以它对了解整个地区的潜在变化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除了可以用于测量日夜的长短外,这样的一种计算公式还可以促进地球各地区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这样能更方便地拓展技术,促使国家间发展经济。
计算昼夜长短也被用于太阳能计算等现实应用中。
比如,关于太阳能发电机组
的核算,就需要精确算出来每一天昼夜的时长,以便对计算结果进行校验和调整。
所以,这种计算公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实际的应用。
可以说,计算昼夜长短的公式不仅仅可以用来计算日夜的时长,它也被广泛地
应用在许多日常生活的领域中,这也让它获得了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昼夜长短时间表
一、冬季日夜长短
1.12月,日照时间大约长到8-9小时,晚上渐渐越来越黑,夜晚可以持续地长达10小时以上,且因为更加弱小的太阳,晚上会更加黑暗。
2.1月,太阳更加萧瑟,日照时间不足8小时,而夜晚则会越来越多,
可以持续11小时以上。
3.2月,由于地球处于近地点,日照时间略长一点,有8-9个小时,夜
晚长达11小时以上。
4.3月,太阳开始回暖,多云有雨,日照时增多,可以达到8小时以上,夜晚长达10小时。
二、其它季节日夜长短
1.4月与5月是春季,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可达10小时以上,夜晚也相对较短,一般只有7个小时左右。
2.6月,太阳已经很强,日照时间已经达到11-12个小时,夜晚也只有
6-7个小时左右。
3.7月,随着暑季的来临,日照时间更加持续,可以长达12小时,夜晚只能有6-7个小时左右。
4.8月,太阳还是很猛,日照时间维持在12小时,夜晚也会持续6-7个小时。
5.9月,气温相对较低,日照时间稍微缩短,只有10小时左右,夜晚也会更长,持续8小时左右。
6.10月与11月,进入秋季,太阳逐渐弱小,日照时间越来越短,只有8个小时左右,夜晚会维持9-10个小时。
昼夜长短的辨别方法我折腾了好久昼夜长短的辨别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白天长就是昼长,晚上长就是夜长,但具体咋判断,那可费了我不少脑筋。
我最先尝试的方法是看太阳。
我想啊,太阳出来的早,落得晚,那白天肯定长呗。
可是我发现这可不容易。
有时候阴天,根本看不到太阳啥时候出来啥时候落下去的。
我就失败在这了,因为这样靠眼睛估摸可不准确。
后来我又想了个办法,我去查日历。
我想着日历上说不定会有关于昼长夜长之类的提示呢。
可是我翻了好多日历,很多日历上根本就没写。
偶尔有那种写日出日落时间的日历,但也不是常见的那种。
这又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再后来呢,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
这才摸到了一些真正有用的门道。
如果是在北半球的话,有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那就是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
冬至的时候,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候。
就好比一天里的黑夜占了大头,白天只有一小段。
夏至就反过来,昼最长夜最短,就像黑夜变成了小尾巴,白天是长长的一大截。
而春分和秋分呢,昼夜是一样长的,就像平分了一块蛋糕,白天一半,晚上一半。
还有啊,如果观察影子的话,也能大致判断。
比如说中午的时候,如果影子很短,那往往是昼比较长的季节。
因为太阳升得高,在天上的时间长,所以影子短。
不过这也只能是个大概的判断,不太精确。
我又试了另一个方法,就是看纬度。
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比较小,全年都比较接近一半一半。
高纬度地区就不一样了。
在北极圈以北,夏至的时候甚至会有极昼现象,也就是整天都是白天,没有黑夜。
南极圈以南呢,冬至会有极夜。
但这种根据纬度判断的方法需要有点地理知识基础,如果地理知识不太好,可能就会犯错。
像我之前就总是搞混南北半球、高纬度低纬度和各个节气对应的昼长情况,经常得出错误的结果。
总之呢,要辨别昼夜长短,不能只靠一种方法。
最好是多结合几种,像节气啦、纬度啦、甚至影子啦等等,这样才能判断得更加准确。
不过天文学和地理学里面的东西确实很复杂,有些地方我还是有点迷糊的,还得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