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与歌词同步

音乐与歌词同步

音乐与歌词同步
音乐与歌词同步

FLASH制作中歌词与音乐的同步教程

我们以一首歌为实例,来学习如何把选好的音乐文件导入到Flash中,掌握在Flash中编辑音乐的方法以及歌词与音乐同步的方法。这些是完成FlashMTV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Flash MTV之旅的第一站。

1.音乐的导入和编辑首先我们把选好的音乐导入到Flash中,这是一首MP3格式的音乐(文件路径:/……“xzl.mp3”)。

(1)音乐的导入Flash的步骤

步骤1创建音乐图层

新建一个Flash文档,在【属性】面板中设置【背景】为蓝色(#0066FF)。

将【图层1】重新命名为“音乐”。我们将把音乐“xzl.mp3”放置在该图层上。

说明:改变图层的名称是为了避免以后在制作MTV的过程中图层逐渐增多能便于识别。在制作MTV的过程中要养成按照内容来更改图层名称的好习惯。

步骤2 将音乐导入到Flash中

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命令,弹出【导入到库】对话框。在【导入到库】对话框中选择要导入的声音文件“xzl.mp3”,单击【打开】按钮,将声音导入到【库】中,如图13-2-3所示。

图13-2-3 【库】面板中的音乐

说明:导入的声音最初并不出现在时间轴上,既使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场景】命令,音乐文件也是出现在【库】中的,这里我们采用了【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命令,需要时可以随时在【库】中调用这个声音文件。

步骤4 将音乐文件导入到场景中

选中【音乐】图层的第一帧,在【属性】面板中打开【声音】下拉菜单,选择刚导入的“xzl.mp3”,如图13-2-4所示。

图13-2-4 【属性检查器】选择音乐

在【属性】面板选择了“xzl.mp3”以后,音乐就被导入到场景,【音乐】图层的第一帧出现一条表示声波的小横线。

说明:还有一种将音乐文件导入到场景中的方法,选定要添加音乐图层的帧后,将声音从【库】面板中拖到舞台上释放鼠标,声音就添加到了当前层中。

(2)计算和查看音乐长度的方法

步骤1 直接计算音乐的长度

要计算音乐的长度(所占帧数),首先应该知道音乐的播放时间,选择【音乐】图层第1帧,

打开【属性】面板就可以看到相应的信息,如图13-2-6所示。

图13-2-6 音乐文件的相关信息

我们在新建文件的时候,将动画的播放速度采用默认的设置【帧频】:12fps/s,即每秒播放12帧。通过上面的信息提示知道音乐文件“xzl.mp3”的时间为205.1s(秒),那么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播放完整音乐所需的帧数:12×205.1=2461.2,取整数值为2461帧。选择【音乐】图层的第2460帧,按F5键,延伸帧,使音乐能在时间轴上播放完,如图13-2-7所示。

图13-2-7 延伸帧

步骤2 在【编辑封套】面板中查看音乐长度

上面是通过计算的方法算出音乐的长度,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编辑封套】面板来查看音乐的长度。选中【音乐】图层的第一帧,打开【属性】面板,单击【编辑】按钮,弹出【编辑封套】对话框。在【封套编辑】对话框的最下方有一组按钮,最右边的按钮为【帧】按钮,按下它后,能使音乐以帧为单位的方式显示。

拖动下面的滚动条到最右边,单击【缩小】按钮,如图13-2-9所示。其中灰白交界的地方为音乐的长度。我们选择了以帧为单位显示,音乐的长度就是音乐持续的帧数,本例中“xzl.mp3”帧数为“2461帧”,如图13-2-9所示。

图13-2-9 查看音乐长度的帧数

步骤3 声音全部显示在时间轴上

单击【确定】按钮,回到场景1,逐步增加【音乐】图层中的帧,直到图层的帧数为“2461帧”,这样,【音乐】图层上的帧数与音乐的长度就一致了。完成后【音乐】图层上出现长长的音乐波形,如图13-2-10所示。

图13-2-10 声音的波形

2. 流类型的音乐设置

Flash MTV以音乐衬托画面,在制作Flash MTV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音乐和歌词以及我们所做的动画效果同步显示,这样才符合MTV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用到“流类型”的音乐设置,下面我们来学习流类型声音设置方法。

(1)声音同步类型特征分析

选中【音乐】图层的第1帧,打开【属性】面板。打开【同步】下拉菜单,在菜单中有四种同步类型:【事件】、【开始】、【停止】和【数据流】,如图13-2-11所示。

这些知识我们已经在第五章的第一节中详细介绍了,这里不再赘述。

图13-2-11 声音同步的四种选项

(2)为什么MTV作品要用流类型声音

【数据流】同步音乐的方法,它所起的作用是播放动画的同时,与动画对应的声音也同时播放。当发布影片时,音频流混合在一起的,是Flash强制动画和音频流同步,而且音频流的播放时间绝对不会比帧播放的时间长。

Flash MTV以音乐或歌词贯穿全部作品,以图形解释音乐,以音乐衬托画面,是视觉和听觉双重方式向观众表达作者创作的主题。因此在用Flash制作MTV时,一定要使用流类型的声音设置,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声音文件和MTV的动画播放同步,画面与音乐结合得更紧密。选择流类型声音分布类型,音乐文件的播放是以流的方式分布在动画对应的帧中,声音文件与和它相对应的动画播放是完全同步的,如果动画结束,声音的播放也会结束。有些初学者忽略了流类型声音分布的重要性,在本地测试时候还是同步的,但是发布到网上观看时出现画面和声音的不同步现象,这就是在Flash MTV中一定要选择流类型声音分布的重要原因。

(3)设置流类型声音方法

选中【音乐】图层的第1帧,在【属性】面板中选择【同步】为【数据流】,如图13-2-12所示。

图13-2-12 【数据流】同步的设置

3. 歌词与音乐同步的方法u 选择了数据流的同步方法,流类型声音就设置好了,接下来就要给音乐加上歌词,为做动画做好准备。在加歌词之前首先要确定每句歌词的位置,然后制作歌词元件,最后把做好的歌词元件添加到音乐层出现歌词的时间帧上,摆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就完成了音乐的设置。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1)标识歌词的位置

步骤1 建立歌词标记图层

单击【插入图层】按钮,新建【图层2】,重新命名为【歌词标记】图层,如图13-2-13所示。

图13-2-13 添加歌词标记图层

步骤2 定义第一句的帧注释标记

拖动“播放头”到第1帧的位置,按键盘上的回车键,音乐开始播放了。当听到开始唱第一句歌词时,再按一下键盘上的回车键,音乐停止播放。我们看见红色的播放头停止在第550帧处,选中【歌词标记】图层的第550帧,按键盘上的F6键,插入一个关键帧。保持第550帧处于被选中状态,打开【属性】面板,在【帧标签】中输入“第一句”三个字,如图13-2-14所示。

图13-2-14 输入帧标签

打开【标签类型】下拉菜单,选择【注释】。

说明:帧标签的【标签类型】有3种类型,【名称】标识时间轴中的关键帧的名称,在动作脚本中定位帧时,使用帧的名称;【锚记】可以使用浏览器中的“前进”和“后退”按钮从一个帧跳到另一个帧,或是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从而使得Flash动画的导航变得简单;将文档发布为SWF文件时文件内部会包括帧名称和帧锚记的标识信息,文件的体积会相应地增大。【注释】类型的帧标签,只对所选中的关键帧加以注释和说明,文件发布为Flash 影片时不包含帧注释的标识信息,不会增大导出SWF文件的大小。所以我们采用了【注释】类型的帧标签来给歌词加上标记。

步骤3 完成其它歌词的帧注释标记

第一句歌词起始位置的“帧注释”标记添加完成后,再按键盘上的回车键,继续播放音乐,用同样方法在所有歌词的起始位置加上帧“注释”,直到整个歌曲的所有歌词添加完毕。所有的歌词标记加好以后从头再听一遍,对于不够准确的帧【注释】可以选中加上“注释”的关键帧,拖动到合适准确的位置上即可。加上帧“注释”以后,关键帧上出现两条绿色的小斜线和注释文字,效果如图13-2-15所示。

可参见配套光盘中的“歌词与音乐同步.fla”文件。

图13-2-15 定义帧注释标记

(2)歌词的制作与设置同步的方法和步骤

步骤1 创建歌词图形元件

执行【插入】|【新建元件】命令(快捷键Ctrl+F8),新建【名称】为“歌词1”的【图形】元件。

步骤2 设置歌词文本属性

进入“歌词1”图形元件的编辑场景,选择【文本工具】,在舞台上单击鼠标,打开【属性】面板,设置文本类型为【静态文本】,字体选择【隶书】,字体大小为“24”,字体颜色为白色,按下加粗按钮。

步骤3 输入歌词内容并对齐

在舞台上输入第一句歌词“雪花飘,飘起了多少爱恋……”。单击【选择工具】,选中舞台上的歌词文本,按快捷键Ctrl+K,打开【对齐】面板,按下【相对于舞台】按钮,再分别单击

【水平中齐】和【垂直中齐】按钮,使歌词显示在舞台中央处,如图13-2-17所示。

这样做便于我们在加入歌词时,歌词在相同的位置上,平时在制作元件时也应该养成对齐中心的好习惯。

图13-2-17 输入歌词和对齐歌词

以此类推,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制作出整首歌的14句歌词。这首歌一共有16句歌词,其中有两句是一样的,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出现过两次,只做一个就可以了,可以在第一段和第二段调用同样的歌词,这样做可以减少文件的大小。

步骤4 添加第一句歌词文本

切换到场景1,单击【插入图层】按钮,新建【图层3】,重新命名为“歌词”。把播放头定位到标记为“第一句”的帧,选中【歌词】图层上与其相同的帧,按快捷键F6,插入一个关键帧。

将【库】中的“歌词1”元件拖放到舞台合适的地方,如图13-2-18所示。

图13-2-18 第一句歌词的加入

步骤5 全部歌词同步的方法

第一句歌词加好以后,拖动播放头到【歌词标记】图层的“第二句”的帧标记处,选中【歌词】图层上与其相同的帧,按快捷键F6,插入一个关键帧。这时【舞台】上依然显示的是第一句歌词的内容。单击舞台上的“歌词1”实例,打开【属性】面板,在【属性】面板的中间有个【交换】按钮,如图13-2-19所示。

图13-2-19 【属性检查器】面板的【交换】按钮

单击【交换】按钮,打开【交换元件】对话框,可以看见刚才做的所有的歌词元件都在这个对话框中,选中“歌词2”,单击【确定】,如图13-2-20所示。

图13-2-20 【交换元件】对话框

单击【确定】按钮以后,【舞台】上原来的“歌词1”已经被替换成“歌词2”元件实例了,位置则与“歌词1”相同,如图13-2-21所示。

图13-2-21 将第二句歌词添加到舞台

以此类推,用上面同样的方法依次将后面的14句歌词替换到舞台上。整首歌的全部歌词文本元件在几分钟之内就全部同步导入,这是一种简单快捷的办法。

(3)歌词文本的特殊效果根据作品的风格需要,我们常常需要一些特殊的字体来做歌词的文本,如果浏览者的电脑中没有安装你选择的字体,那么在观看你的作品时就会看见是系统默认的字体,这样会影响作品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歌词文本打散成图形。文本文件转变成图形以后,我们就可以按照编辑图形方法来进行编辑,如设置成带有渐变颜色的歌词效果。

步骤1 分离歌词文本

打开【库】面板,双击【库】面板中的“歌词1”元件,进入“歌词1”元件的编辑状态。选中歌词,执行【修改】|【分离】命令(快捷键Ctrl+B),这时,歌词变成以每个文字为单位的文本格式,如图13-2-22所示。

图13-2-22 歌词文本的第一次分离

接下来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分离,再次执行【修改】|【分离】命令(快捷键Ctrl+B),第一句歌词才彻底被打散,可以看见歌词文本变成麻麻点的选中状态,就和我们平时绘制的图形被选中时一样的状态,如图13-2-23所示。

图13-2-23 歌词文本的彻底分离

说明:如果你的歌词选用的是普通的常见字体,也没有其他的一些特殊效果,可以不做分离这步,因为分离以后会增大文件的大小。

步骤2 创建歌词效果图层

歌词是单一的颜色,看起来比较单调,可以为它加上一些渐变颜色来做修饰,在“歌词1”的编辑场景中,用鼠标右键单击【图层1】的第1帧,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复制帧】,新建【图层2】,用鼠标右键单击【图层2】的第1帧,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粘贴帧】,锁定【图层1】,如图13-2-24所示。

图13-2-24锁定的图层结构

步骤3 设置歌词的渐变色

执行【窗口】|【设计面板】|【混色器】命令(快捷键Shift+F9),打开【混色器】面板。选择【线性】渐变填充。根据作品的主要色调我们来选择三种颜色,在中间添加一个色标,

三个色标的颜色从左到右,分别为“#FFDFFF”、“#D99EF5”、“#8321BE”,如图13-2-25所示。

图13-2-25 颜色设置

步骤4 填充渐变色

颜色调整好后,选择【颜料桶工具】,单击歌词文本,进行填充,再选择【填充变形工具】,旋转渐变颜色的填充方向为90度。选中【图层2】的第一帧,用键盘上的方向键,向左下移动一个像素的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露出下面【图层1】的白色文字的边线,这样看起来有立体感。调整好的“歌词1”效果如图13-2-26所示。

图13-2-26 填充并设置歌词效果

以此类推,用上面同样的方法依次将后面的13句歌词都编辑成同样的效果。

步骤5 歌词的淡出效果处理

回到场景1,选中【歌词】图层上第二句歌词出现前10帧(第655帧),按F6键,插入一个关键帧。选中舞台上的“歌词1”实例,在【属性】面板中打开【颜色】下拉菜单,选择【Alpha】(透明度),调整【Alpha】值为“60%”。

【Alpha】调整好以后,选中【歌词】图层第一句歌词起始的“550帧”,打开【属性】面板,在【补间】中选择【动作】,创建动作补间动画。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制作出淡入效果。

这里只是介绍淡入和淡出的方法,在制作《雪中莲》MTV时并没有采用歌词淡入淡出的手法。还有一些歌词文字特效是通过专门做特效的第三方软件Swish来实现的。也可以借助Swift 3D来做一些特殊效果的文本,做出来的效果美观,但是文件的体积比较大。

整个歌词的制作过程全部完成。赶快测试一下效果吧!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与文化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反映出这个群体在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音乐通过美的熏陶来影响和感染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它是连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桥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 一、融合传统音乐与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阶层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四个流派,其中文人音乐最能代表中国的人文精神实质。在古代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当中,琴被放在首位。因为琴最能表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古雅的琴音既能表现出人们追求超凡脱俗的圣雅意境,又不乏天人合一的哲思。比如古琴曲《渔樵问答》表现出了飘逸洒脱的文人格调。上下句的呼应又使渔樵问答情趣剧增。《渔樵问答》在主音调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在第7 段加入的滚拂技法使乐曲走向 了高潮,生动地刻画了隐士豪放和潇洒的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中国古诗词基于声调语言,在昂扬顿挫、平仄韵律中进一步生成起伏有致的节律美。词调音乐与词曲结合的音乐创新,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如《玉梅令》《疏影》等古典词调音乐,从形态上已经非常成熟,代表着中国古代词曲和古典音乐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国的文化影响着古代文人的各种文化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文化。文人音乐在中国古文化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以深厚的底蕴及流动的形式渗透到了其他文化与艺术之中。比如,书法艺术中讲究运笔节奏;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推移展现出时间流动的韵味,绘画技法中飞白与泼墨的使用与文人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跌宕和留白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建筑艺术中曲桥、飞檐的设计也能找到音乐线条的踪影。这些都是文人精神的体现。 二、结合民族文化与音乐,推动社会发展 音乐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区域内起到唤起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音乐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变为无穷的物质力量。民族音乐可以把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呈现出来,它能印证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人类文明发展痕迹,也能使人在音乐的引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比如江南的丝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乐等,这些乐器都有古老的传世乐谱,也有代代相传的乐人传承。

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当今世界已步入全球化,国际化和多样化的阶段。音乐教育的“多样性”与音乐教学“本土化”,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面临的主 要问题。奥尔夫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棘手情况,其在甄选音 乐教育素材方面:选用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在课堂应用 方面:寓教于乐—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课程和教育活动。 一、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融合方式 (一)与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合音乐教育本土化是一种以现代化 为标准,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和文化的教育理念。我们对 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需要围绕着既要多次地重复,又要将新时代 的内容、形式和思想渗透到传统音乐教育中的方式展开。因此,音 乐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符合现代性标准或具有现代性内涵的民族音乐教育。只有在保 留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赋予与主流音乐思 想相适应的时代内容和形式,才能使其本质转化为符合当今音乐教 育要求的新思想、新内容。所以,我们应该站在现代音乐发展的高度,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辩证的审视、选择和改造。首先,要注意 传统音乐文化各要素的融合,避免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与现代音乐 教育思想的刚性对接,使传统成为现代的一部分。我国传统音乐教 育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为了实现从传统音乐教育向现代音乐教育 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音乐 教育体系,就必须遵循中国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这是不可违背的。其次,在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改革过程中,继承的目的无疑是创新。 第一,我们要全面对待中国音乐文化,继承传统音乐的精华,以传 统的方式珍惜宝贵的音乐资源,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角度去概括和浪

HTML网页歌曲播放器+歌词同步

歌曲试听 开始(选择“单击时”)-->方向(选择“自左侧”)-->速度(选择“中速”)。点击动画的最后一行的“下箭头”,进入“效果选项”,在“动画播放后”里选择一个颜色(如蓝色)-->确定。(这一步是希望每一行歌词播完后变成蓝色字体,你如果不希望字体变色,可以忽略这一步。) ※这一步设置问题可以依据操作者的爱好去定。 第二步:歌曲文件的插入与设置 1.将欲插入的歌曲文件(假设文件名是abs.mp3)与以

贝多芬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元素

贝多芬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元素 贝多芬是跨越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巨匠。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分反映了前辈的成就,诸如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因素与巴赫深邃的哲理性和宏伟的气魄。如果从音乐风格的历史演变来看,他的创作从形式、体裁到风格都承袭了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具有音乐逻辑感、均衡感和以动机为基础材料构建“宏伟大厦”的方法。由于社会变革和自身的才能,贝多芬极大的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他一共写了七部器乐协奏曲,其中有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属于他早期的作品外,其余都是他在创作成熟时期所写的作品。他的这些协奏曲无论在形象的生动丰富、规模的宏伟,以及构思的严谨集中方面都可以和他的交响乐相媲美。协奏曲为贝多芬提供了一种大众喜爱的形式。最流行的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他的第三、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文将重点介绍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在西欧古典派前期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给曲调标示题目,它们直接叫作《第×号奏鸣曲》、《第×号弦乐四重奏》、《第×交响乐》等。这种音乐,称“无标题音乐”或称“绝对音乐”,这种音乐并不因为没加“标题”就没有它内在的艺术内容。相反,它们的音乐感情不是用语言(文字)来直接表达的,它是以美的音响组合来使人们得到感受的;它不借助于文字提示,完全由音乐本身来抒发情感。正如诗人哥德所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指这种“绝对音乐”而言。 西欧音乐作品使用标题来提示、说明曲调内容的,首先是贝多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便是著名典型,它标明《田园》,而且五个乐章又各有文字说明。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被唤起的愉快的心情”;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第三乐章:“农民快乐的聚会”;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感恩的心情”。这部交响乐的艺术内容就与它的标题相符合。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自然主义的模仿或者是简单的音画。1809年3月贝多芬给出版商的信里说:“F大调交响曲的标题是:田园交响曲或乡村生活回忆,感受的表现多于绘画。”可见,标题音乐和图画不同,它着重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抒发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从而反对了庸俗的自然主义手法;它是高级的音乐文学化。 总之,音乐的标题有其深刻的、重要的艺术意义,我们对这种音乐的理解,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各种情景应由听众自己去聆听。”

音乐与文化关系

题目: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学院:_机械学院_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101 学号:_1008030401___学生姓名:柏海七 2013年12月13日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一、概念的陷阱 “文化”一词,不知从何时起在当代中国重新悄然而兴,它不仅成为人文社 科领域频繁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成了社会各行各业津津乐道的一个时尚话语。时下,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论说着“文化”,好像没有人甘愿因为不谈“文化” 而被划到“没文化”的行列中去。于是,“文化”这个词语就变成了一个深刻得近乎高雅、流行得近乎时髦、泛滥得近乎廉价的概念。尽管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但互相之间对“文化”的所指可能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精神文明(所谓“民族文化”);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受教育水平(所谓“文化程度”);有人用这个词指的可能是一种美味佳肴(所谓“美食文化”);有些领域(如考古学)用“文化”一词指称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文明阶段(如“仰韶文化”);有些 时候人们只是用“文化”来指代文学艺术(如“文化人”、“文化界”、“文化事业”,还有主管文艺团体的“文化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把无法纳入政治、经济范畴的剩余社会事物(如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统统用“文化”一词来包揽(如将“政治、经济、文化”并提)。结果,“文化”就变成了一个意义无定却又包罗万象的模糊概念,有人把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概念称之为“大文化”。但是,如果让这个所谓的“大文化”什么都是的话,最终它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二、“音乐-文化”关系 不仅人类创造的文化在总体上与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文化的各个不同表现门类(如语言、习俗、法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之中,其文化机制和表现形式之间(或按符号学的解释,在符号体系和意义体 系之间)也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当我们把音乐也作为一个独立门类的文化的 表现形式看待时,音乐(形式)及其文化(机制)同样也是处于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之中。因此,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只有在互相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对它们各自进行较为完整的界说。 实际上,人们在提及音乐和文化这两个关联概念时,也总是把它们并提,合称为“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一个在音乐学文论中出现最为普遍的关联性复合概念,但对于什么是“音乐文化”,对于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过认真的、成文的界定。尽管各人对于“音乐文化”的具体所指可能都会有自己不成文的心理认定,但是,对于存在着如此复杂关系的这一对概念,只有模糊的心理认定是不够的,如果不对它进行学术性的、定义性的解释,它仍然将会是一对因所指不明、意义多解而容易造成理论混乱的模糊概念。 为了澄清这一关联性概念的模糊性,我们可以先从基本的字面意义的分析人手,来解释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才能接近“音乐文化”的正确含意,才能清楚音乐 与文化的复杂关系。 在“音乐文化”这一复合概念的字面结构关系中,“文化”是主词,“音乐”是用来界定“文化”范围的修饰词,因此,“音乐文化”按中文的完整表述形式 应该是“音乐的文化”。但是,音乐的“文化”指的又是什么事物或现象呢?一般来说,既然是音乐的文化,那么这种被音乐限定的“文化”所指称的事象(事物和现象)应该只有这样的三种答案:A.音乐事象;B.非音乐事象;C.音乐事象和非音 乐事象。究竟哪种答案更为合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剖析加以甄别。 A.音乐文化=音乐事象?

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应时之作-最新文档

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应时之作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曾几何时,由于中国对外的 封闭与隔阂,在近代的音乐史上曾留下不少西方人对中国音乐的误读乃至文化歧视的记忆,如在柏辽兹、利玛窦等西方人眼里的中国音乐竟然是“刺耳、喧闹、作呕、乱作一团”的代名词。这些误解的形成无不是因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盛行和中国音 乐缺乏与他民族的交流与沟通所造成。同样,在近代中外音乐文杀无序”之外也是几无它感。回顾这些并不久远的记忆,不禁令我们反思甚多。 化交流之初,中国人始闻外民族音乐时除了觉得“繁音促节、礁即使是时至当代,若论及对世界音乐的了解,我们除了欧洲的创作音乐以外也是可谓知之甚少,如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用 欧洲音乐史》替代《外国音乐史》,造成用西欧古典音乐概全世界音乐的历史性偏差,把学生的视野搞得很窄,对欧洲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几乎一无所知。随着人们音乐文化视野的日益扩大,发现越来越多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正展示着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文化,还是美国的爵士、布鲁斯,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在新世纪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

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 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① 近年来,对世界民族音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也 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界的共识, 目前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 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 在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 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就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 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也已被 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与紧迫性,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贯彻执行这一现代的教育理 念。 在我国,教育部在新世纪伊始最新颁布的 《国家音乐课程标 准》中,也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 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加以强调。 虽然对世界民族音乐的 学习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初具规模, 但在我国,它尚是一个方 兴未艾的新学科,目前专门从事这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力量相对 比较薄弱,能够完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也寥寥无几。其中,教材 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此形势下, 2004年 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王耀华、 为了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 育专业中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已成为必然。顺应这一发展趋 年来华讲学时曾一再提到:“世界音乐在 21 世纪将占据全球音 课标” 王州编著的《世界民族音乐》,也正如作者在书中 后记”所写:

音乐中节奏的训练方法

音乐中节奏的训练方法 【摘要】:在节奏的训练中,多数人往往只重视节奏组合或节奏乐句的机械练习而忽略了节奏感的练习及使用科学训练方法的重要性,训练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无进展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训练的状态和效果。本文主要从节奏型、节奏感的练习入手,对在节奏训练中带入体态律动的优越性做了说明,并对节奏训练的具体方法做了一些自我观点的阐述。希望对提高训练者节奏的感知、理解、创作和表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旋律的骨架,它在音乐中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音乐中时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变化中。人们常常把它比作音乐的呼吸和脉搏,它让音乐更有生命力,是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而多数人往往只重视对旋律的训练而忽略了节奏的训练,忽视了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因此节奏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节奏的训练加以阐述。 一、节奏型的练习 音乐旋律以音响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组织起来进行交替与变化。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在不同长短音符的组织与变化中得以体现,旋律的艺术表现力往往以特有的节奏型来增强,合理、规律的节奏型组合能促成美妙动听的音乐。 音乐中的节奏虽然形态多种多样,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并不复杂。只要认真思考,用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基本节奏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细心体会,要掌握好其他复杂的节奏并不是难事。 在一首曲子中,节奏的组合常常会有一些典型的意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组合,就是节奏型。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带休止型等。不同的节奏型则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如切分型能使节拍的强弱规律改变,使音乐变得有较强的起伏感。带休止型具有轻快、活泼的作用等等。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至今,以独特的表现内容、结构形式以及抒情手法,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歌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中国艺术歌曲拥有了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文章分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掘优秀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 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音乐元素;民族曲调;调式与和声;伴奏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音乐体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及高雅的音乐内容,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艺术歌曲在借鉴和吸收外国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由青主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到萧友梅创作的《问》《南飞之雁语》以及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艺术歌曲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许多优秀的作曲理论与音乐书籍被引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中积极运用中国民族性音乐元素,从而创作出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艺术佳作。 如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富有才华的作曲家与优秀的歌曲作品,如改革开放初期,由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黄昏》,进入21世纪后由印青创作的《江山》《走进新时代》等。 作曲家将多样化的作曲理论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和题材内容等在表现手段上更加多元化。 中国艺术歌曲永恒的民族魅力与作曲家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有着必然

音乐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与整合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学科所表达的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体性相互补充 。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谈一下是怎样把其他学科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与综合起来的。 一、音乐教学渗透文学知识在原始社音乐与诗歌相结合起来了,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课前我搜集了一些与乐曲描写的意境相符的图片,并在意境优美的幻灯片上配上唐朝诗人张若虚写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四句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欣赏乐曲前,我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开头四句诗来导入新课,接着我再绘声绘色地描述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在欣赏过程中,随着典雅、优美的曲调的呈现,逐一出现配有诗句的优美图片,学生做到了眼、耳并用。 二、美术与音乐联系紧密通过音乐与美术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在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美,更好地表现音乐美是有很大帮助的。欣赏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我先给学生展示哈特曼的旅行写生画。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而两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看的结合,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象。 三、音乐与舞蹈是姊妹艺术新课标提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通过舞蹈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音乐展现历史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让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复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我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诞生以及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 五、音乐表现地域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如欣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是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有相同、有近似、也有不同的。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了柔美的风格;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两首《茉莉花》,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体现了迥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中一个方面我是结合地理特点来讲的: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气候寒冷,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土地,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准确地把握民歌的风格。 总之,不管音乐和哪一门学科综合,教师都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其他学科的讲解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当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摘要:职高音乐课,在传统意义上是学生的娱乐放松课,但从职高学情出发,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了其他学科的元素,并发挥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且受益匪浅。

对中外音乐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谈谈对中外音乐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中外音乐是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我自己对器乐音乐的爱好也比较广泛,中国的二胡、古筝、胡琴、琵琶;国外的管弦乐、大提琴、钢琴等等。从器乐的不同,就能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文化。现把我表达一下对听这些乐曲的一些感受和理解。 首先谈谈我对民族器乐音乐的感受。我国的器乐发展源远流长,可分为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拉奏乐器、打击乐器,有二胡、琵琶、古筝、胡琴等等。其中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二胡了,音色柔美,细腻柔情。 二胡中最让人熟知的是《二泉映月》了,是由民间音乐家阿炳所作,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真切意情,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正是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我第一次听《二泉映月》的时候,二胡独特的音色就深深打动了我,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在我看来唯有也只有二胡能演奏出《二泉映月》的真实情感,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除了二胡以外,琵琶也是一种流传久远的乐器,其代表作《十面埋伏》广为流传。“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的琵琶音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两军交战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总的来说,民族器乐音乐给我的感受是一般以单奏为主,更加自由和自然。 而西方器乐音乐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在我看来,不管是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器乐都是以交响乐为主。在古典主义时期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交响乐中比较经典的是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第五交响曲》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从《第五交响乐》可以看出,西方交响乐给人的感觉是气势磅礴,比较整齐,成为现在世界音乐的主流。 以上就是我对中外器乐音乐文化的感受,他们各有所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 发表时间:2019-01-09T10:50:57.50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作者:石庆峰 [导读] 国内外的学者们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各种详述,但是在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弊端,本文通过分析多元音乐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石庆峰(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校重庆武隆 408500) 摘要:国内外的学者们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各种详述,但是在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弊端,本文通过分析多元音乐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多元音乐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意义,从而期望是学生从更全面深入的了解音乐。 关键词:音乐文化;中学音乐教育;多云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125-01 音乐教育是建立在西方教育体系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在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尊重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多元化的音乐人才。而在多元文化中,作为没有国界的特殊语言,音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一、中学音乐教育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认为音乐课是教授唱歌的课,在欣赏课中,创作歌乐曲的大多是以曲式体系和西洋调式为基础,而多元音乐文化性的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题材体现的比较少,目前在大多数中学音乐教师采用教师导入――发生练习――复习旧课、进行新课――提出难点、解决难点――巩固新课的教学基本模式。而在综合文化背景中,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音乐。因此,在教学中这种程式化固定教学模式,缺少多元文化感。直接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在音乐视野和观念中缺乏拓展,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课堂缺少活跃的氛围。在一些高校的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学学术的训练比较薄弱,大多是钢琴、声乐、和声等等。在普通音乐的教学中,这些毕业生很难把“多元综合文化感”带进来,从而出现了现在“钢琴热”等功利性的现象。[1] 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意义及美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启示 我国具有丰富的音乐资源,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因此,在我国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原生态的音乐文化艺术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而为了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中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民间音乐的尊重和认同,增加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2] 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有百年的历史。首先,美国有12%的黑人,西班牙人占了9%,亚洲人占了3%等等。其次,通过学习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多元文化音乐集中在世界性的认识上,能够促进良好的国际间关系。目前在美国又出现了一个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即:在人和地球之间强调了生态学方面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一个全球性的因素。美国音乐教育的改革者认为,音乐是一个世界现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视野,而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则能对整个世界不同音乐和创作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很顺利,如:从1900年到1928年,美国人以为爵士乐是低级的、邪恶的,但是到了现在,爵士乐已经成了美国正式的音乐课程。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转变观念,接受西方音乐教育的思想理论,通过西方音乐体系要改变民族民间音乐,共同探索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促进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多方面要理解和支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营造一个理解接受本民族音乐“母语”的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尊重其他音乐文化,从中学就开始加大学生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从而转变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音乐审美观。[3] 三、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建议措施 首先,在音乐课堂上,中学音乐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唱和欣赏一些富有想吐气息的民间歌曲,定期轻一些民间艺人来讲座,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民乐兴趣小组,逐渐让学生接受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到民间,通过访谈一些民间艺人等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因此,针对学生这个特点,音乐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非洲土著的鼓乐等,并向学生阐释非洲音乐文化内涵,阐释一些美国爵士和摇滚音乐的艺术特点等。中学生普遍对电视剧中的歌曲都很感兴趣,如《水浒》中的《好汉歌》等等。中学教师可以针对这个特点,告诉学生这歌曲的曲调是根据山东民歌《锯大缸》创作的。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印象,让他们充分的了解到民间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源泉和灵感,加强学生民族音乐的学术训练。[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中,多元音乐文化有利于音乐事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思想上的教育,拓展学生音乐的新视野,从而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构建中学音乐教育的新理念――音乐教育的愉悦性[J]. 大众文艺. 2010(05) [2] 曹理.中国音乐教育类新编[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蔚.对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形成的反思――兼及中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03) [4][美]特里斯.M.沃尔克著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