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
- 格式:rtf
- 大小:31.47 KB
- 文档页数:3
空间物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空间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圈、太阳风与地球磁层耦合等自然界中宇宙空间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和重要的现象之一。
空间物理学具有高度的跨学科特性,涉及天体物理、地球物理、气象学、电磁场理论、等离子物理、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
空间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层、高层大气等自然界中宇宙空间的各种现象。
下面将对空间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太阳活动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包括太阳黑子、日珥、太阳耀斑和太阳风等,这些活动释放出来的能量和粒子对地球的大气层和磁层产生一定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一个黑斑,是太阳光焰活动的一个常见现象。
日珥是太阳上的一个亮斑,是太阳表面上的一种辐射现象。
太阳黑子和日珥是太阳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地球的磁层和大气层有着直接的影响。
太阳耀斑是太阳上的一种强烈的辐射现象,是太阳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太阳耀斑释放出的能量和粒子对地球的磁层和大气层有着直接的影响。
太阳风是太阳的大气层中喷射出的高速等离子体流,太阳风携带的能量和粒子对地球磁层和大气层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地球磁场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磁场是一个由磁力线构成的磁场,地球磁场是地球磁层和地球大气层之间的直接联系。
地球磁场对地球空间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球磁场的磁力线会与太阳黑子、日珥、太阳耀斑以及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地球磁层和大气层产生一定的变化。
地球磁场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的稳定性,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能会对地球的大气层和磁层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地球电离层地球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离子层,地球电离层的组成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氧、氮等气体分子在太阳光线的作用下产生电离而形成。
地球电离层与太阳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太阳黑子、日珥、太阳耀斑和太阳风等太阳活动释放出的能量和粒子对地球电离层产生一定的影响,地球电离层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的大气层和磁层的稳定性,同时也会对地球空间环境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EMC基础培训资料一、什么是 EMCEMC 即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指的是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既不会受到外部电磁环境的干扰,也不会对外界产生过多的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备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辐射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二、EMC 问题的产生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通过电路中的电流变化产生电磁波。
当多个设备同时工作时,这些电磁波就可能相互干扰。
例如,手机在通话时会发出电磁波,如果附近的电子设备对这种电磁波过于敏感,就可能出现工作异常。
同时,外部的电磁环境,如雷电、电力系统的电磁辐射等,也可能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三、EMC 标准与规范为了确保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规定了电子设备在不同频段内允许产生和承受的电磁干扰水平。
常见的 EMC 标准包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标准,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自己制定的标准,如我国的 GB 标准。
企业在生产电子设备时,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测试,以确保产品能够通过 EMC 认证,进入市场销售。
四、EMC 测试项目EMC 测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电磁干扰(EMI)测试和电磁抗扰度(EMS)测试。
电磁干扰测试是测量电子设备向外发射的电磁能量,常见的测试项目有:1、传导干扰测试:检测设备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向外传播的干扰。
2、辐射干扰测试:测量设备通过空间向外辐射的电磁波。
电磁抗扰度测试是评估电子设备在受到外部电磁干扰时的工作性能,常见的测试项目有:1、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模拟人体静电放电对设备的影响。
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测试:考察设备在射频电磁场中的抗干扰能力。
磁场和磁路知识点总结一、磁场基础概念1. 磁场的概念磁场是物质周围或者物质内部存在的空间,该空间内每一点都存在着磁力的作用,通常用B表示。
磁场是物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之一。
在物质中,由于电子自身的自转产生了绕轨道上前进的电流,而电流则产生磁场。
这就是原子、分子和物质微观结构形成的原因,说明了磁场的实质。
2. 磁感线磁感线是用来表示磁场的一种图示法,即表现磁场的方向、强度和区域的一种方法。
3.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通常由H表示,是磁场介质内任一点单位长度磁体磁化,产生的磁场强度。
二、磁路的概念1. 磁路的概念磁路是由磁路主体和磁路气隙两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它是闭合的,但绕封闭轮廓的电动机是有励磁的,则没有完全闭合磁路。
在不同的电供电压下,发生不同的电磁能量转化,是电机工作的基础。
2. 磁路设计的基本要求磁路设计是指设计电磁设备的磁路结构,又称磁路设计。
磁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很多,包括各种要素的选择及组合。
磁路设计应该是可以促进和推动电机效果,使电机保持最高效率的设计。
3. 磁路的分析磁路分析是为了定量计算磁路中各种参数的影响,及时发现磁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
三、磁场与磁路的关系1. 磁场与磁路之间的联系磁场与磁路是相互联系的,磁场的产生、存在和变化,必然需要磁路作为周围环境。
反之,磁路中磁通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周围磁场的变化。
这种联系是磁场和磁路的关系。
2. 磁路与效应磁场与磁路的关系,不仅是在实际电磁设备中产生电机效应,磁路中的参数对于电磁设备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意一点的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势等都至关重要,同时又与磁路中各种参数有关。
不同的磁路、磁场产生和变化的结果,最终会在转换和作用电机效果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这点和电磁学颇为类似。
四、磁路的基本参数1. 磁路的导磁系数磁路的导磁系数,是磁路中的物质对磁通的相对通过能力。
磁路中磁通的大小是取决于磁路导磁系数的。
电磁的基本概念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 是物质的一种形式。
为了说明电磁的基本概念,现对一些常用名词、术语等做一简略介绍[1]。
一、交流电1.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是交替地即周期性地改变流动方向和数值的电流。
如果我们将电源的两个极,即正极与负极迅速而有规律地变换位置,那么电子就会随着这种变换的节奏而改变自己的流动方向。
开始时电子向一个方向流动,以后又改向与开始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如此交替地依次重复进行,这种电流就是交流电。
在交流电中,电子在导线内不断地振动,从电子开始向一个方向运动起,然后又回到原点的平行位置时,这一运动过程,称为电流的一次完全振动,发生一次完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一个周期。
半个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二分之一周期或半周期。
2.频率(frequency) 频率是电流在导体内每秒钟所振动的次数。
交流电频率的单位为赫(Hz)。
例如我国的民用电频率为50Hz,意思是说民用电这种交流电,在一秒钟内振动50次。
美国等一些国家为60Hz。
二、电场与磁场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大量的和分立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这些粒子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也有的不带电。
所有的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并被它们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电磁场所包围着, 所以带电粒子及其电磁场,不是别的,而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
1.电场(electric field)我们知道,物体相互作用的力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体的.直接接触发生的力,叫接触力,例如碰撞力、摩擦力等均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发生的力,称为场力,例如电场力、磁场力、重力等。
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做电场。
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电荷之间的直接作用,而是一个电荷的电场对另一个电荷所发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电荷周围的空间里,总是有电场力在作用着。
因此,我们将有电场力作用存在的空间称为电场。
电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要紧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能够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峻;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7.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和谐进展的新时期,环境与进展成为世界环境爱护工作的主题。
8.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逼的进展称为可连续进展。
9.1979年环境爱护差不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试行〕»颁布。
10.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峻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逼人类生存和进展。
11.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显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12.〝伦敦烟雾事件〞的要紧污染物为烟尘及SO2。
13.富山事件〔骨痛病〕要紧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要紧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依照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专门型。
17.降尘一样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能够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电磁兼容(EMC)基础知识全⾯详解⼀、电磁兼容概念电磁兼容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对于设备或系统的性能指标来说,直译为“电磁兼容性” ;但作为⼀门学科来说,应该译为“电磁兼容”。
国家标准GB/T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对电磁兼容所下的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
” 简单的说,就是抗⼲扰的能⼒和对外骚扰的程度。
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各种⽤电设备(分系统、系统;⼴义的还包括⽣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起降级的⼀门科学。
⼆、基本概念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电磁相容—电⼦产品能够在⼀电磁环境中⼯作⽽不会降低功能或损害之能⼒;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电磁⼲扰—电⼦产品之电磁能量经由传导或辐射之⽅式传播出去的过程;由⼲扰源、耦合通道及被⼲扰接收机三要素组成。
Radio frequency(RF)⽆线电频率,射頻—通訊所⽤的频率范围,⼤约是10kHz 到100GHz。
这些能量可以是有意产⽣的,如⽆限电传发射器,或者是被电⼦产品⽆意产⽣的;RF能量经由两种模式传播: Radiated emissions(RE)—此种RF 能量的电磁场经由媒介⽽传输;RF 能量⼀般在⾃由空间(free space)內传播,然⽽,其他种类也有可能发⽣。
Conducted emissions(CE)—此种RF 能量的电磁场经由道题媒介⽽传播,⼀般是经由电线或内部连接电缆;Line Conducted interference(LCI)指的是在电源线上的RF 能量。
Susceptibility 容忍度,耐受性—相对的测量产品暴露在EMI环境中混乱或损害的程度。
Immunity 免疫⼒—⼀相对的测量产品承受EMI的能⼒;Electrical overstress(EOS)电⼦过度⾼压—当遇到⾼压突波产品承受到的损坏或只是功能丧失;EOS包括雷击以及静电放电的事件。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引言电子电器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它不仅关系到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关系到电磁环境的保护问题。
国内外现都十分重视产品的电磁兼容质量管理。
这就要求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制造和品质管理的人员均应该掌握电磁兼容的一些基本理论、标准要求和设计技术。
一、电磁兼容现象及基本理论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其定义是:设备或系统在其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一台设备或一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对同一电磁环境中其它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或称敏感性,二是它对其它产品的电磁骚扰特性。
电磁骚扰(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EMI)定义为“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
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
(注:一般意义上的“有用的电磁信号或电磁能量”在电磁兼容领域也有可能被认为是电磁骚扰源。
)电磁骚扰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导体传播骚扰电压、电流,一是通过空间传播骚扰电磁场。
前者称为传导骚扰,后者称为辐射骚扰。
例如,电视机的电磁骚扰主要有:对公用电网的无线电骚扰和低频骚扰(如注入谐波电流)、对公用电视天线系统的骚扰、向空间辐射的电磁场等。
抗扰度(Immunity to a Disturbance)定义为“装置、设备或系统面对电磁骚扰不降低运行性能的能力”。
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定义为“在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装置、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
实际上,抗扰度与敏感性都反映的是对电磁骚扰的适应能力,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敏感性高即意味着抗扰度低。
对应电磁骚扰的两种表现形式,设备对电磁骚扰的抗扰性也同样分为传导抗扰性和辐射抗扰性。
军队院校培养适应复杂电磁环境作战实践型人才探究
俞妍;付少波;张宪;李继红;刘卜源
【期刊名称】《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3)01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复杂电磁环境作为信息化战争主体,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
适应复杂电磁环境作战,是对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突出电磁场知识,打牢学员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理论基础;突出作战训练,确保培养出适应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实践型人才。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俞妍;付少波;张宪;李继红;刘卜源
【作者单位】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61;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61;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61;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61;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12
【相关文献】
1.加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培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J], 李严;张怀军;许洪军;赵云峰
2.加强军队院校反恐怖作战军事人才培养的思考 [J], 况德龙;徐江龙;孙晓明
3.适应实践型教育的外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J], 李惠茹;李敏
4.高职音乐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究 [J], 陈媛
5.军队院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初探 [J], 董安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磁辐射基础知识目录1. 1 电磁辐射概述 (3)1.1 电磁辐射的定义 (4)1.2 电磁辐射的分类 (4)1.3 电磁辐射的性质 (5)2. 2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7)2.1 电磁波的产生 (8)2.2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8)2.3 电磁波的能量与频率关系 (10)3. 3 电磁辐射源的类型及特点 (11)3.1 自然辐射源 (11)3.1.1 太阳辐射 (12)3.1.2 地球辐射 (14)3.1.3 空间辐射 (15)3.2 人工辐射源 (16)3.2.1 无线电波辐射 (18)3.2.2 微波辐射 (19)3.2.3 射频辐射 (20)3.2.4 直线加速器辐射 (21)3.2.5 X射线和γ射线辐射 (22)4. 4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4)4.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4)4.1.1 直接效应 (26)4.1.2 间接效应 (28)4.2 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9)4.2.1 热效应 (30)4.2.2 生物效应 (31)4.3 防护措施与标准 (33)5. 5 电磁辐射监测与测量技术 (34)5.1 电磁辐射监测方法 (36)5.1.1 频域监测方法 (37)5.1.2 时域监测方法 (37)5.2 电磁辐射测量仪器 (39)5.2.1 频谱分析仪 (40)5.2.2 时域分析仪 (41)5.2.3 高能粒子探测器 (42)6. 6 电磁辐射应用领域 (44)6.1 通信领域 (45)6.1.1 移动通信 (46)6.1.2 卫星通信 (48)6.2 医疗领域 (50)6.2.1 X射线诊断技术 (51)6.2.2 CT扫描技术 (52)6.3 其他领域 (53)1. 1 电磁辐射概述电磁辐射是由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动现象,这种辐射无需介质即可在真空中传播。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包括宇宙射线、宇宙背景辐射、射电天文信号、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
一、概念
复杂电磁环境,是在有限的时空里,一定的频段上,多种电磁信号密集、交叠,妨碍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正常工作,对武器装备运用和作战行动产生显著影响的战场电磁环境。
二、复杂电磁环境的形成
(一)电磁应用活动是电磁环境形成的基础
电磁应用活动是以电磁波辐射、传播、接收为基础的各类使用电磁波的军用、民用活动,以及科学实验与研究行为。
在电磁应用领域,将电磁波按频率或波长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电磁频谱。
无线电波和光波,包括X射线等都是电磁波,只是频率或波长有很大不同。
无线电波主要用于通信,是人类电磁应用活动最早涉足的领域。
1904年日俄战争双方都使用了无线电。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电子技术设备。
1935年英国设计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雷达。
70年代以来,光波通信和激光制导、测距等广泛应用于战场,拓展了战场电磁环境的范畴,尤其是大功率激光的运用,使战场电磁环境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电子对抗活动促使战场电磁环境向复杂演变
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对抗是电子对抗最基本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三个专业。
通信对抗是采用干扰信号或干扰噪音减弱敌方的通信能力,或施放假信号欺骗迷惑敌人的通信联络。
它的原理如同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在不太嘈杂的场合和你说话时,你就能听得见;但是当若个人同时和你说话或者环境噪声很大时,你就很难听清。
雷达对抗主要有以下方式:有源干扰、无源干扰、目标隐身、反辐射摧毁。
光电对抗主要方法有激光干扰、激光毁坏,施放烟幕、水幕,进行光电隐身和施放红外诱饵等等。
战争时期,由于电子对抗手段的大量应用,电磁环境呈复杂多变的状态,各种电子对抗行动,都要通过电磁环境为媒介来实施和达成,必然促使电磁环境更加复杂。
(三)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剧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化
由于信息化在根本上是建立在电磁活动之上的,电磁空间是信息活动的主体空间,电磁活动是信息活动的主体表现形式,当今社会和军队的信息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化。
一方面,电子信息设备大量嵌入武器平台及弹药中,使战场电磁信号出现“爆炸性”的增长。
在无线电用于战场的初期阶段,电台就是电台,雷达就是雷达,都属于单一的作战保障装备。
信息化进程中,雷达、通信以及后来出现的光电探测、制导等技术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平台及弹药上,已成为武器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作战平台上各种电子设备密布,造成局部电磁环境交叉、重叠和密集现象。
二战时期,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上只装载一部通信电台,军舰上也只装一部通信电台和一部对海搜索雷达。
现在,一艘现代化的军舰上就装有几十部电磁辐射设备,军舰桅杆上天线林立。
这些装备拥挤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在同一空域内工作,作战中,通信联络,对海、对空警戒、武器制导、导航等各种电磁辐射同时展开,将使局部电磁环境非常复杂。
三、复杂电磁环境对作战的影响
(一)影响战场感知的真实性
雷达探测、光电探测和电子侦察是现代战争中人们感知战场目标的三种基本电磁手段,它们也构成了军用感知探测的主体。
在信息化战场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个作战平台或武器系统的判断能力,为各级指挥员的决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情报,还大量使用了无线电导航定位和敌我识别等电子信息系统,这些用于战场感知电子信息系统都依靠电磁活动来实现其功能,也无不受到战场电磁环境的影响。
这样,观测与感知战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筛选出有用的电磁信号的过程。
一旦由于己方管控措施不力,或者敌方电子干扰强烈,引起战场电磁环境混乱不堪的现象,则将极有可能陷入传感器迷茫、战场感知失真的被动境地,进而全面影响着各级指挥员和作战人员判断决策的准确性。
(二)影响作战指挥的稳定性
在掌握战场态势的基础上,在高度灵活、机动的作战行动过程中,各种作战平台之间,以及作战平台与指挥机构之间都需要依靠无线电通信来传输情报数据、作战指令与协同信息。
现代战场上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作战平台和人员上;同时,民用电台也十分众多、密集,特别是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往往一个省的各种通信辐射源就达上千万部。
如此数量和密度的通信系统应用于相对有限的战场空间内,使得通信频段的战场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化。
作战力量体系的指挥控制脉络是由短波、超短波组网通信、接力通信、卫星通信和散射通信组成的。
在复杂战场电磁环境影响干扰下,这些通信系统必然在传递数据中断、差错率提高、协同效率下降三个方面严重影响着指挥控制活动的稳定性。
(三)影响作战行动的实效性
现代化的战争背景下,武器装备和作战行动既依赖于电磁信号,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
1、对信息化武器效能发挥的影响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大量使用GPS干扰器,造成一定数量的美军战斧导弹和杰达姆联合指导弹药失去准头。
而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由于自身的
警戒雷达和卫星通信设备之间存在严重的相互干扰现象,以致被阿根廷发射的“飞鱼”导弹轻易击沉。
2、对信息系统整体作战实效性的影响
信息化战场上各种作战平台通过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形成了一体化的作战体系,其整体作战效能得到几何级数的增长,但这种整体效能的形成与发挥更加依赖于各类电磁应用活动,并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和频谱范围内受到战场电磁环境的多重影响。
3、对战斗行动实效性的影响
战前指挥员拟定的作战行动方案不可能全面、彻底、准确地分析判断战场电磁环境,也不可能明察秋毫地了解掌握部署于战场中的所有电磁辐射源和各种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
交战之时己方内部的突发电磁冲突,不仅难以避免,还将频繁发生;敌方的电子干扰也带有强烈的针对性、目的性和谋略性。
这些随着战争进程引起的战场电磁环境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最终会不断导致作战方案和战役战斗行动的重新调整或修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