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监测

自然灾害监测

自然灾害监测
自然灾害监测

1.自然灾害监测supervision in Disaster:运用各种观察测量手段,对自然灾害孕育、发

生、发展和致灾成害全过程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的观察、监视。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supervision system in disaster: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

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灾前预测,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灾中监测,随时监测各种灾害,快速准确提供如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灾情信息,为紧急救援提供帮助;灾后评估,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我国已有了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3.自然灾害预报和预测natural disaster forecasting and predicting: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

发展规律、孕灾环境的变化和动态监测资料,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通报。

4.地面监测系统system of surface detection:灾害地面监测系统是由卫星遥感地面站、

气象雷达、地质灾害监测仪、自动雨量监测仪、中尺度天气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雷电地面定位系统等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全天候灾害监测网络。网络内部信息实时共享以达到对灾害事件的实时监控。地面监测系统由灾害地面监测基准站、地面监测站、地面监测点等不同级别站点组成。

5.灾害监测工具supervision facility in disaster:灾害监测工具主要指用于监视灾害事件

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目标区域的状态,此外灾害监测工具的另一主要用途是监测灾害事件过程,监测各个自然因子对灾害事件的影响。按照灾害类型的分类灾害监测工具种类众多,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监测雷达、监测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地震仪等,此外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等辅助工具。

6.监测雷达monitoring radar: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缩写,雷达的基

本任务是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合成孔径雷达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关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具有很高的目标方位分辨率,再加上应用脉冲压缩技术又能获得很高的距离分辨率,因而能探测到隐身目标。合成孔径雷达有广泛应用,如资源勘测、地图测绘、海洋监视、环境遥感等。在对登陆台风的监测过程中雷达的作用也十分强大。

7.监测卫星monitoring satellite: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用运载火箭发射

到高空并使其沿着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行器。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4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人造地球卫星的“身体”和“内部器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种是各种卫星都共有的系统,如结构系统(像人体支撑整体的支架,使卫星具有一定外形和容积,并保证适当的强度和刚度)、姿态控制系统(像人体平衡器官,使卫星在轨道运行时保持一定姿态,不会随意翻滚)、温度控制系统(使卫星内部保持适当温度,保证仪器设备正常工作)、无线电(使卫星与地面保持联系)、无线(接收和发射无线电的设备)和电源(为卫星电子设备提供电能)等;二是各种不

同用途的卫星所特有的系统,如通信卫星的转发器、地球资源卫星和侦察卫星的遥感器、科学卫星的探测器等。

8.遥感监测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卫星遥感技术是防灾减灾的强有力手段,主要是

采用卫星提供的图像监测灾害事件的动态过程。遥感具有宏观性、客观性、综合性、动态性、数字化特性,可用于多种灾害的监测。比如通过以气象卫星云图数据的处理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有可能做到监测沙尘暴的形成、预警及其发展和评估它的危害程度。

遥感地震监测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活动断层及地震破裂带调查;(2)房屋破坏调查;(3)生命线工程破坏调查;(4)干涉雷达(INSAR)技术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9.航空监测aviation monitoring:航空监测技术主要是采用航空摄影和航空录像来获取图

像信息。目前主要采用航空录像进行监测,用GPS导航,按照设计的航线飞行,同时能够在录像的同时接收GPS卫星信号,并获取地面影像,进行图像处理后,可实现灾害点的精确定位和灾害程度的判别。

10.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

地理信息的系统。地理信息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又常称为空间信息。从GIS系统应用角度,可进一步定义为:“GIS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GIS与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始用于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如全球变化和全球监测、全球沙漠化、厄尔尼诺现象及酸雨等。这一时期有一大批代表性的GIS软件,如ARC/INFO、GENAMAP、SPANS、MAPINFO、ERDAS、Microstation等,其中ARC/INFO已经愈来愈多地为世界各国地质调查部门所采用,并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资源与环境评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防震减灾系统应建成一个服务于应急响应、灾情动态跟踪、数据分析、对策生成、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的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涉及大量的需要GIS支持的工作,包括:(1)应急指挥,迅速将获取的信息与存储的数据组织起来,粗略估计灾害的分布,做出抢救伤员、扑救次生灾害、疏散安置人员最佳路径选择,各种公用设施(生命线系统)抢修、加强重要保卫、发放救灾物资的动态方案等决定,供指挥部门参考;(2)灾害评估,根据灾害估计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的人员伤亡、需要安置人员的分布等;(3)辅助决策,通过对生命线工程的管道进行网络连通性分析,道路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为领导和指挥部门提供辅助决策;(4)灾害预测,日常,可模拟设定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冲击,改进防灾预案;或将规划中的重要工程项目临时性地加入信息系统,估计出的灾害损失、伤亡会有助于评价该项目的适宜性、可行性。

11.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是本世纪70

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它能为用户提供全球性、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向速度和时间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道平面上;(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全天候;全球覆盖;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1)为飞机、船舶、运载体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2)布设城市、矿山、海洋等各类控制网,不需造标观测,可灵活方便又廉价

的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3)布设地面监测网,可监测地壳形变、板块运动、固体潮、海平面升降等地球动力学现象;(4)可用于标定国界、海疆和联测沿海岛屿;

(5)用于建立以地球质心为坐标系原点的地心坐标系,为建立大地测量参考框架提供资料;(6)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精化大地水准面;(7)应用在已知点上的GPS观测资料,可反求大气对流层的气象元素等。

12.遥感(Remote Sensing,RS):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

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Remote Sensor),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仪器,叫做遥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即属于此类。装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叫做遥感平台,如飞机、飞艇和人造卫星等。遥感设备是一类十分有效的灾害监测工具,通过遥感技术的辅助,决策者可以时时了解到灾害事件发生的程度、灾害波及范围的变化,辅助决策者进行灾害救助。

13.地震监测台网seismologic surveillance network:专门从事地震观测的台站叫地震台或

测震台,要有效地预测地震,就必须建立覆盖大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由若干地震台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即地震监测台网。相当一部分地震台站现在已经不需配备专人进行观测,就能自动记录地震信号,通过电缆或无线电波将信号自动传送到接收中心,再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这叫遥测地震台网。此外,还有地电、地磁、重力、地形变、地下流体等地震前兆观测台站。

14.地震前兆监测台网seismologic precursor surveillance network:地震前兆监测台网是指

一定区域内为了地震预测的目的,对地球各种形变场、物理场和化学场进行观测的台站的总和,前兆台网与地震台网共同构成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两大基础性台网。地震前兆分析方法,它的预测能力主要偏重于短期、临震,现在我国根据观测的对象,将前兆观测分为三类,即形变(含重力)观测、磁电观测和地下流体观测。

15.地震信息综合监测seismic signal complex surveillance:是运用地震地质、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以及水文、海洋、天文等多种监测手段,对地震孕灾环境、地震前兆异常、地震破坏效应及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监测。由于地震的发生源于地壳运动,因此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应力场、热场、电场、磁场、化学场的变化,地壳表层的变形、断裂活动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变化,乃至地球运动和天体的变化影响等,均可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资料。地震信息综合监测成果也是其他一些自然灾害预测的重要依据。

16.地震综合预报earthquake complex prediction:地震综合预报是建立在各单项前兆预报

研究基础之上的综合,包括对前兆资料正常和异常的识别,前兆机理的探讨,以及各种异常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等。综合预报的依据是:包括中强以上地震(尤其是7级以上地震)在内的震例经验和由此提炼的震前异常图像,以及关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各种前兆显示及其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综合预报的方法包括单项异常识别和多项异常的综合图像识别等经验性方法,以及概率性方法和物理性方法。综合预报的目的,是对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可能性及其过程进行判断,提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意见。17.地震预报earthquake prediction:地震预报指地震预报机构对某一区域可能发生地震的

预报,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地震台网在对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球物理环境快速变化进行分析后,预测该区域可能发生地震。

地震预报可以分为:(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2)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3)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4)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18.地震震级预报earthquake magnitude prediction:地震震级主要以反映孕震体大小的异

常空间展布范围和反映与震源体尺度相联系的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特征量;据此,预测未来地震强度的主要方法是依据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异常展布范围的大小。异常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均以其对数与震级相关。同时,也可根据构成地震活动性图像(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前震等)的上限震级和其他地震活动性指标估计震级。

19.地震时间预报earthquake time prediction:关于发震时间的预报,除了统计性的粗略估

计之外,直接的预报则是建立在对前兆现象发展阶段判断的基础上。长、中、短、临阶段的划分和判定,实际上是发震时间判断步步逼近的预报方法。因此,时间预报的关键就在于对各阶段前兆现象的判断,尤其是对短临异常的认识。在已经做出短临阶段判断的情况下,更具体的发震时间判断,尚须配合对地震触发因素的时间效应的考虑,如朔望、磁暴、气象要素的突变等。

20.地震地点预报earthquake site prediction:地点的预报主要根据异常的集中程度,并参

考异常出现的先后。孕震过程中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前震群活动区等,了解能提供未来强震区的重要线索。另外,在海城、松潘等大震的预报中还发现,临震前短临异常的群集地区往往沿某些相关的构造由远及近地向未来大震的震中区迁移,因此,在短临预报阶段,追踪突发性宏观、微观异常的空间转移路线,可为强震地点的判定提供线索。

21.地震预报发布issuanc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22.地震预警earthquake prewarning:地震预警是指对一定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可能发生地

震和地震灾害所作的预测和警戒。其主要内涵有两点:(1)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2)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地震中长期预测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预测和危险性警戒;短期地震预测与警戒;震时警戒系统、震时应急系统;地震动模型预警系统。

23.水工建筑物抗震监测seismic surveillance on water conservancy:在重要水利工程场址

设置各类地震观测仪器,记录该地区的地面运动以及水工建筑物的地震反应。通过对比实测和设计的地面运动和相应的结构反应,可制定工程抗震安全性并检验已有抗震理论及其假定。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检验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安全程度。

24.地质体活动性监测surveillance on the activity of geologic body:主要是对孕灾地质体

的结构构造、运动状态、应力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成灾后的状态和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变,进行地面或空中、人工定时或自动地监测,为地质灾害预报和防灾、救灾提供依据。

监测的重点应集中在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矿山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25.地质灾害预报预警geologic disaster prediction and prewarning: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

警信息由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联合署名发布,通过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广播等新闻媒体在气象预报节目中播报。预报等级统一划分为5级:1级为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小;启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巡查。2

级为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预报预警时间内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监测。3级为注意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预报预警时间内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并24小时监测;采取防御措施,提醒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以防天气突然恶化。4级为预警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启动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区居民临时避让方案;暂停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户外作业,各有关单位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准备应急措施;组织抢险队伍,转移危险地带居民,密切注意雨情变化。5级为警报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启动不稳定危险斜坡威胁区居民临时避让方案;紧急疏散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学生、厂矿、企事业单位人员,关闭有关道路,组织人员准备抢险。

26.声波探测技术acoustic wave method:滑坡、塌陷等灾害监测是采用被动式的声

波探测技术,即利用岩体受力变形或断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以弹性波形式释放应变能的现象称为声发射),如果释放的应变能足够大,就能产生听得见的声音。在滑坡、塌陷灾害出现前夕,微裂隙产生,释放应变能,利用地音仪对岩体进行监测,就能预报这些灾害。

27.地震仪seismograph: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

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地震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共同构成的,由于两种波物理性质不同,可以通过地震仪测得纵波与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规律表明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按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距。

28.滑坡崩塌监测landslip and slide surveillance:主要包括位移动态观测和水动态观测两

个方面。地表位移监测可掌握滑坡表面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既观测平面位移量,又观测垂直方向(即高程)的位移量。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的观测方法和精密观测方法。适用于群测群防监测的简易观测方法主要为机械测缝法,即在裂缝两侧或滑带两侧插筋、埋桩或作标记(粘贴水泥砂浆片、纸张或玻璃片)等,用钢尺直接测量位移数值。精密观测法即借用观测网(方格网)用经纬仪测量各观测桩的平面位移和用水平仪测量其高程变化。深部位移监测是为全面掌握滑坡体各个部位的位移动态情况而进行,方法主要有:测斜仪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电阻丝片法、金属球法。

29.泥石流监测debris flow surveillance:包括对泥石流物源和水源的监测。物源的监测主

要是监测:泥石流形成区松散堆积物的面积、体积的变化;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滑坡、崩塌的体积和变形情况,是否有裂缝产生、裂缝的变化;泥石流形成区内森林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水土保持的状况等。水源的监测主要包括:降雨量及其变化;水库、堰塘等地表水体流量、水位及堤坝渗漏水量;坝体稳定性和病害情况等。

30.地面塌陷监测ground collapse surveillance:(1)地表监测,主要是监测地面、建筑物

的变形,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监测水点变化,比如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水库渗漏点等水量、水位及水质的变化。(2)地下监测,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监测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3)塌陷前兆现象监测,包括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

31.地面沉降监测:ground subsidence surveillance(1)沉降区的水准测量点定期测量;(2)

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含回灌量)及地下水位长期观测;(3)沉降标、孔隙水压力标和

基岩标监测,用以深入了解各土层和含水层的变形规律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在有可能发生沉降的地区设置监测站,各个监测站都对沉降区进行实时监测,使用先进的效率非常高的自动化设备采集信息。联网计算机一小时采到一个数据,可以形成一个变化曲线,自然情况下的沉降,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出现突然变化,表明出现危险。由许多检测站组成的,对一定地区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系统称为地面沉降预警监测系统。32.海洋监测网ocean surveillance network: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于2003年1月正式建成,

是由卫星、飞机、船舶、浮标、岸基监测站、平台、志愿船等构成的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包括沿海及岛屿海洋站监测网、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网、海洋水文气象断面观测、船舶和平台观测以及海洋监测飞机和卫星遥感监测,对我国管辖的全部海域实行监测监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提供:潮汐、海浪、水温、盐度、海平面变化等海洋水文要素预报,风暴潮、巨浪、海冰及厄尔尼诺等海洋自然灾害预报,海洋赤潮预测预警,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与变化趋势预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入海河流等重要陆源污染源污染物排海量估算,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旅游季节海水浴场适宜度评价与短期预测,海上溢油风险评价与损失评估等。

33.洪水预警报系统prewarning system of flood:洪水预警报系统由流域内的遥测站点收

集雨情水情数据,传递到中继站;中继站通过超短波和微波通讯及时传输到中心、分中心,经过计算机处理后传送到防汛指挥部门,为防洪减灾、水库调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洪水预警报系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4.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flood disaster quick-reporting system by remote sensing:系统

有两种运行模式:第一种为灾区的宏观监测评估。其主要是利用NOAA气象卫星的数据,每天两次对全国洪涝灾害易发区内的灾情分布状况、淹没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影响程度等进行宏观监测评估,并给出灾情图像、简报以及淹没损失数量的统计报表等。第二种为灾区的重点监测评估。它是用雷达卫星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数据、主题测绘仪(TM)数据、SPOT数据和其他来源的高分辨率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灾情严重地区,进行多层次的监测和详细评估,并给出相应的灾情图像、详细评估报告和以县为单位的灾情损失的分区分类数据表格,同时提出灾后重建家园的决策建议。

35.风暴潮预报storm surge prediction:风暴潮预报就是要预报风暴条件下,沿岸风暴潮

位随时间的变化,指出受影响的严重岸段,进而将其叠加在沿岸验潮站的正常潮位预报值之上,最终预报出那些要超过警戒水位的验潮站将要出现的最高潮位与潮时。叠加在总体水位之上的海浪能加剧风暴潮灾害,也需要预报。目前用于风暴潮预报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经验统计预报方法;其二,数值预报方法。以时效来划分,风暴潮预报分消息、预报、警报3种。风暴潮消息一般在该次风暴潮影响沿岸最严重时刻前24~36小时发布,主要内容是告诫沿海某一岸段在未来24小时内将受到风暴潮的影响,同时给出影响的范围和量值。风暴潮预报一般在12~24小时内发布,预报主要修正消息中的内容,给出更精确的量值和各种可能的发展变化。以上这两种预报是每当有台风或其他灾害性天气系统影响近海时,不论近岸产生的风暴潮是否会酿成灾害均编制和发布,以便防汛部门根据预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风暴潮警报是预计潮位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并可能受灾时才发布,时效一般在6~12小时之内,内容更为精确,一般包括具体时间地点的潮位高度值。

36.风暴潮预报发布issuance of storm surge prediction:负责发布沿海风暴潮预报的有海

洋局、水利部、交通部和海军的一些台、站。水利部所属的一些沿海省、市水位总站、地区水文分站和部分潮位站担负发布本省、市、区县范围的风暴潮预报。海军航海保证部所属三个舰队气象台也担负各舰队所管辖的军港风暴潮预报。交通部上海航道局为了

航海运输等任务的需要发布长江口地区的风暴潮预报。国家海洋局所属三个分局(即北海、东海、南海)和海南省海洋局的区台和部分中心海洋站相继开展和发布自己所管辖的沿海地区的风暴潮预报,有的海洋站还发布本站单站风暴潮预报。国家海洋预报台负责发布全国沿海风暴潮预报。

37.海啸预警tsunami prewarning:海啸预警机制通过各种不同的地震监测系统获取地壳运

动的信息,并通过电脑模拟出海啸可能形成的地点及移动方向。通过模拟运算的结果,结合海潮感应器对海潮流动数据的实时更新,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向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通报海啸的规模、移动速度、可能袭击的区域以及预计到达的时间,使当地政府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8.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network of meteorologic disasters surveillance and forecasting:气

象灾害目前主要是通过气象观测网、天气雷达网及气象卫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得到的信息迅速传递到气象中心,进行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气象观测网中的各个气象站,观测的项目和时间都是统一的,一般每隔6~8小时观测一次,将观测得到的各种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编报,发往指定的气象通报台,再通过各地中心气象台发到国家气象中心集中起来,然后由中心再把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各种信息转发给各地气象台站和用户。他们按照统一的格式把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填在专用的地图上或进行专门的处理,气象人员根据多种时刻的气象图和实况分析,就能清楚地了解各种天气的分布情况及发生、发展的演变情况,同时,为判断气象灾害出现的区域、强度、影响的时间、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等提供了依据。天气雷达网则根据需要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跟踪观测,能够及时监测暴雨等天气的演变和移动情况。气象卫星则是从宇宙空间,用遥感的方式监测气象灾害,将遥感到的信息传递给地面接收站,由接收站将信息转换为人们能直观可见的卫星云图或其他资料,气象人员对这些资料或云图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及时了解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等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实际应用时,人们常将三种不同方式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39.气象卫星监测气象灾害meteorologic disasters surveillance by meteorologic satellite:

气象卫星是用遥感技术,从宇宙空间探测天气变化和灾情的。由于气象卫星上装有可见光和红外及微波辐射仪器,所以可以接收地表和云层等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及地球大气和地表发射的红外和微波辐射,并且不断向地面发送所探测的资料,然后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接收,并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得出各种图像和数据。目前气象卫星有静止的和极轨的两种。静止气象卫星,是由于它绕地球转动一圈的时间正好与地球自转相同,均为24小时,所以从地球上看卫星是静止的。静止卫星在3.6万公里高的赤道上空,可观测到地球四分之一的面积;站得高,看得远;能观测到云的分布,以及地面、海面、云顶等的温度分布,由于它一般每隔3小时转播一张云图,可从云图的连续变化了解热带气旋、锋面和暴雨云团等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还可以从每隔30分钟云图的变化资料推测出空中风的分布情况。另外,还可以了解云的高度、地面积雪、海水的分布等也是一个气象情报的收集和转发。极轨气象卫星,又称太阳同步卫星,即卫星在轨道上,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通过赤道的时刻(地方太阳时)总是保持一定的,其高度约1千公里左右。

40.旱灾监测drought surveillance:旱灾监测是利用卫星资料和监测区域土壤湿度分布数

据、监测区域土壤利用数据及监测区域的农气预报分布数据,生成卫星遥感干旱监测图像、区域卫星遥感干旱监测图像及卫星遥感干旱分析产品(包括农区和牧区的干旱程度)。并将干旱监测产品及时传送至气象部门和有关部门。

41.台风灾害监测与预报typhoon disaster surveillance and forecasting:台风监测是利用卫

星图像资料,各种卫星定量产品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台风的

半自动定位,确定台风的中心位置及强度,生成台风预报和台风路径示意图,分发给全国气象台站,作为气象人员用于分析台风强度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预报台风移动方向的重要参考资料。台风预报是由设在北京的国家气象中心,以及遍布全国沿海省市县各级气象台站和海洋台站建立的预报服务网络进行的,它们依据地面监测网、高空气象探测网、气象雷达探测网、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海洋监测网络以及国际间气象资料交换系统获得的实况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后发布台风的预报和警报。

42.农作物病虫害预报crops disease & insect pests forecasting: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包括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分布预测和危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四方面内容。发生期预测是预测害虫的危害时期的出现,掌握防治害虫的有利时期。发生量预测是预测害虫在当地某一阶段发生量的多少,目的是联系其危害性的大小,确定是否有防治的必要以及防治的规模和力量部署。分布预测是预测害虫的分布区域和发生面积,以便确定防治地段或对不同的地段制定不同的防治措施;对迁飞性和扩散性害虫,应对其迁飞、扩散方向和发生区域范围进行预测。危害程度预测是在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种类、品种生育特征及对害虫的忍耐性,尤其是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相吻合的程度,预测危害程度的轻重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明确防治的必要性。

43.农作物病虫害长期预测long-period predicting on crops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农作

物病虫害长期预测是在农作物病害发生很早以前(例如一年或半年前)对较大地区范围内农作物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做出预测。长期预测分析的主要方面有:过去或当年农作物病害发生情况是否严重和是否积累了较大的病原群体;带病植株和病原越冬(越夏)是否良好;未来的气象预报是否对发病有利。根据对以上各方面分析,就可以对主要农作物病害发出预报,指出某种农作物病害有可能流行,是大流行、中度流行或轻度流行。

44.农作物病虫害短期预测short-period predicting on crops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农作

物病虫害短期预测是在农作物病害发生前不久对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和流行程度做出预测,短期预测分析的主要方面有:田间植株发病是否已有一定数量;气象预报温度湿度条件是否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栽培条件是否有利于发病;农作物病害的潜育期约有多长,估计什么时候病害将开始流行等。

45.赤潮灾害监测red tide disaster surveillance: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手段进行赤潮的监测:

第一,近海定期或不定期船舶、飞机巡航监视;第二,来自海上各类工作平台(科学调查船、商船、渔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的情况报告;第三,来自沿海工、农业设施的情况报告;第四,沿海各级政府部门或群众的报告。在获得信息后,有关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及管理部门派出飞机飞抵赤潮发生区,利用航空遥感设备(如红外线扫描、测视雷达、摄像和可见光摄影等)对赤潮的覆盖面积,分布特征及蔓延趋势等进行监视,同时派出监测人员随船赶赴赤潮现场,在赤潮区内、外布设若干站位进行现场测试及样品采集。现场观测或测试的项目有:赤潮的色泽、气味、水体粘性、水面漂浮物、水温、水色、透明度、浪级、流向、流速、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天气现象和光照强度等,采样分析项目有:盐度、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或总有机碳)、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铰-氮/活性磷酸盐、可溶性硅酸盐、铁、锰、有机质、硫化物、维生素B1、Bl2、叶绿素a、浮游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鉴定和数量分布等。

2020年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2)

2020年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自然灾害的监测与 防御(2)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能够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实行监测 D.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解析:除B项涉及的作用外,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还包括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 答案:B 2.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能够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 D.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解析: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基本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再结合本题的题干不难判断出D项准确。 答案:D 3.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世界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卫星云图制作的过程是,先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的分布状况,然后将其作为信息源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未来的24小时或48小时云系的移动和发展作出预测,最后根据其影响的地区做出天气预报。 答案:A 4.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 ) ①灾前预警②灾中跟踪③灾后评估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④ 解析:四项都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连续性表现在 ①②③。 答案:A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实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据此完成5—6题。 5.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 ) ①监测机构②监测机构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④ 6.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 ) ①气象灾害②地质灾害③水文灾害④生物灾害⑤气象雷达⑥基层社区 A.①②③④ B.⑤⑥ C.①③ D.①②③④⑤⑥ 5—6.解析:只要熟悉教材图3.1,不难看出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各级组织。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是各种自然灾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课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含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8分) 1、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________的国家__________。 2、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台风、洪涝、________、滑坡、________、病虫害等。 3、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除了______的原因外,人类在______、_______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______自然灾害。 5、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______程度、_______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_______。 6、自然灾害_______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______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______。 7、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过程中,人类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抗灾精神。 8、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____________”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 9、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_________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______________、共同______、_______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危害。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台风多发于夏秋之间。() 2、滑坡、泥石流多发于西南地区。() 3、2008年发生的一场大地震是唐山大地震。() 4、破坏森林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5、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尽快搭乘电梯离开。() 6、黄色预警信号表示特别严重。() 7、蓝色预警信号表示一般。() 8、弹簧减震器可以用来减缓地震对房屋的破坏。() 9、在灾难面前我们要不屈不挠、坚强面对。() 10、救灾是官兵们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做不了什么。()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 1、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 A.旱灾 B.洪涝 C.旱涝 2、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名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121班 设计人员: 学号:113932140姓名:吾提克·克得艾里 学号:113932110 姓名:达尔曼·赛力克 指导教师:肖峰 成果编号:LIS- 113932140 113932110 设计时间: 报告成绩:批改时间/签名: 目录 前言 0 1、系统目标 (4) 2、技术思路 (4)

2.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监测网点的布设—标准监测点的选择及其数量和分布6 2.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7) 2.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配套辅助软件 (8) 3、工作流程 (8) 3.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8) 3.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如下: (10) 3.3功能模块 (11) 4、数据库 (14) 表1:[监测点信息表] (14) 表2:city [城市表] (16) 表3: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16) 表4: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17) 5、处理流程 (18) 6、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8) 7、学习心得 (20)

8、参考文献 (2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关注。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但自然灾害也是可以预防的。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应急管理的重心正在从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警。加强应急管理预警工作建设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工作重点。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是作为有关自然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传播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传统学科(如土地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数据的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互联网和土地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其新概念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数据主要是动态监测环境数据、日常所产生的社会变更数据、GPRS 定位监测的成果数据、与监测单位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规划与现状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分为空间与非空间两大类,其中的环境基础数据与各种背景地理信息在空间上都统一地理坐标为基础,环境基础数据伴有大量的相关属性信息。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等。预警信息发布模块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及时向各类预警对象发布预警信息。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灾害防御系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004]

附件3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2017年拟优先安排30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 1.1强震危险区活动地块与孕震模型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主体地区与强震高危险区重合的区域,以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为指导,研发基于深部行为和物理机制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研究我国大陆强震构造环境的具有时间相关性的强震地点预测理论。 考核指标: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区域强震孕育动力学模—2—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浙江省洪灾多发于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至9月的台风季节,都易暴发洪灾,致使农田受淹,村庄 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 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 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 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 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 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 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 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 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方案11页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重点难点: 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活动安排: 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话:什么是自然灾害?(引导归纳)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地震,群灾之首。强烈的破坏性地震瞬间将房屋、

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摧毁,直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诱发水灾、火灾、海啸、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2、地震有哪些前兆? 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地震前兆。比如,地声、地光、井水异常(水突然变浑或突升突降),一些动物比人类敏感,如猫狗发疯般的乱咬狂叫,老鼠成群结队的搬家,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乱跑乱窜等等。 3、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讨论: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①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19年拟部署2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5亿元。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及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2—

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防御(2)练习讲解

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防御 1.防治此类决堤现象发生的现行的措施是( ) A.飞机轰炸B.跨流域调水 C.修水库D.加固大堤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重要的地震带,几乎囊括了世界90%的浅源地震和60%~7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同时也是干旱、洪水、热带风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多发区。 材料2:干旱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各地区受干旱灾害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 (1)材料1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性?环太平洋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和华北地区受旱灾影响的差异及成因。 3.水旱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目前人类还无法改变大气环流,因此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具体到干旱,它具有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表示:应急援助必不可少,而帮助当地进行农业转型,建立长期粮食安全体系也是重中之重。请结合所学,回答东非防御干旱的措施有哪些。4.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种植红树林保护海岸 5.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是( ) 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黄河中上游防护林 ③西气东输 ④沿海防护林 ⑤大亚湾核电站 ⑥加固荆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⑥ D. ①②④⑥ 6.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7.中国防灾、减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回答问题。 1.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有() ①三蛱水利枢纽②三北防护林③青藏铁路④西气东输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一、自然灾害概述 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产生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潮等;将以人类影响为主要原因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若以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划分(不包括人为原因),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 避免自然灾害,减少损失,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学。要学习有关各种灾害及避险知识。 二是备。做好个人、家庭物资准备,必备十项防灾器材包括:清洁水、食品、常用医药、雨伞、手电筒、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收音机、手机、绳索、适量现金。尤其要增强防灾心理素质,面对灾害,不必过于紧张、惊慌、恐惧,要乐观,尽量放松自己,更不要对外来救援失去信心。还有,灾前要选好避灾的安全场所。 三是听。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公交车天气警报显示、手机短信等,及时收听(收看)各级气象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可听信谣传。 四是察。密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提供对策措施。 五是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发生灾害的电、煤气、水等灾源。 六是抗。灾害一旦发生,要有大无畏精神,号召大家,进行避险抗灾。 七是救。利用已经学过的一些救助知识,组织自救和互救,比如在大水、大火中逃生的自救和互救;利用准备的药品,对受伤生病者进行及时抢救;还要注意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八是保。除了个人保护外,还应利用社会防灾保险,以减少个人经济损失。 二、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的教育内容重点 (略) (二)小学 1~3 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防御(2)练习讲解

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防御1.防治此类决堤现象发生的现行的措施是( ) A.飞机轰炸 C.修水库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重要的地震带,几乎囊括了世界90%的浅源 地震和60%?7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同时也是干旱、洪水、热带风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多发区。 材料2:干旱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各地区受干旱灾害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 (1)材料 1 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性?环太平洋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和华北地区受旱灾影响的差异及成因。 3.水旱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目前人类还无法改变大气环流,因此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具体到干旱,它具有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表示:应急援助必不可少,而帮助当地进行农业转型,建立长期粮食安全体系也是重中之重。请结合所学,回答东非防御干旱的措施有哪些。 4.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种植红树林保护海岸 5.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是()

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黄河中上游防护林 ③西气东输 ④沿海防护林 ⑤大亚湾核电站 ⑥加固荆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 6.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7.中国防灾、减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回答问题。 1.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有() ①三蛱水利枢纽B.跨流域调水 D.加固大堤 ②三北防护林③ 青藏铁路④ 西气东输 1A.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2.北京市的应急避难场所() A.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B.更好地利用公园和绿地 C.能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 D.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8.为增强重庆未来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抵抗能力,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B.在山区大规模进行格栅坝建设

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那么,你知道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有哪些吗?以下就是整理的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以供参考。 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1) 洪水中的自救暴雨来临时,如果我们家处在地势低洼地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用红砖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沙袋、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如果我们家住在底层则应将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移到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 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当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安全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适合飘浮的物品,作水上转移。 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了,我们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作暂停避险。 但千万不要游泳逃生,更不能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向外界求援,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告诉他们我们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如洪水继续上涨,我们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救生器材从水上转移逃生。

找一根比较结实且足够长的绳子(也可用床单、被套等撕开替代),先把绳子的一端拴在屋内较牢固的地方,然后牵着绳子走向最近的固定物(例如树、水泥柱等),把绳子在固定物上绕若干圈后再走向下一个固定物,如此重复,逐渐转移到地势更高的地方。 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台风到来时,我们要尽可能待在屋里,尽量不要外出行走,更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游玩,不能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更不能去海边观潮。 倘若不得不外出时,应弯腰将身体紧缩成一团,一定要穿上轻便防水的鞋子和颜色鲜艳、紧身合体的衣裤,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带子扎紧,以减少受风面积,并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紧帽带,或者戴上头盔。 行走时,应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稳,顺风时绝对不能跑,否则就会停不下来,甚至有被刮走的危险;要尽可能抓住墙角、栅栏、柱子或其他稳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时,要特别注意落下物或飞来物,以免砸伤;走到拐弯处,要停下来观察一下再走,贸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的飞来物击伤;经过狭窄的桥或高处时,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则极易被刮倒或落水。 遇到危险时,及时拨打求助电话(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110、119等)求救。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 措施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做好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各班要结合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教育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知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救助能力。 各班要在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采取班会、队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要积极协助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2、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学校要做好校舍等基础设施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学校对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学生安全教育情况、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治。

3、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 学校要加强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各班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及时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谣传误传引发师生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4、强化责任,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各班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预防工作,要按照学校安全工作“专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死角。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并及时上报处理进展情况。凡隐瞒不报、漏报缓报,要视情节轻重和事故后果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安全演练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应急演练,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减少师生伤亡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今后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模拟应急疏散演习,并且要坚持不懈,形成制度,养成习惯,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预案能迅速启动,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疏散。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题库·多选题及其答案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题库·多选题及其答案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多选题 1、如果在地震、台风、洪涝灾害中,身体被塌倒的建筑物压住怎么办( ) A、使用明火告知他人来营救 B、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C、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D、敲击水管求救 2、突发地震时,高层居民不应采取的逃生方法是什么( ) A、乘坐或躲到电梯里 B、就近躲在小开间的房间内 C、跟随拥挤的人群沿楼梯逃生 D、跳楼逃生 3、平房居民在地震时不应采取哪种方式避灾( ) A、就近趴在桌子和床旁边 B、感到震动时,立即携带电视机等易碎物品外逃 C、躲在窗户下面 D、可能时关掉电源、气源、火源 4、地震后燃气泄露时怎么办( ) A、切断总气源,迅速离开现场 B、打开抽油烟机或排风扇排气 C、光线较暗且照明电路被地震破坏时,点燃蜡烛找到燃气泄露口,用湿毛巾堵塞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找机会尽快逃离 5、地震后被埋压住怎么办( ) A、如果可以自救,则扒开掩埋物,使身体脱出,摆脱困境 B、如果无法自行脱困,争取寻找或扩大可呼吸的空间 C、若已骨折,不要轻易移动,应等待救援 D、尽力向外抽拉身体 6、正确的避震姿势有哪些( ) A、蹲或坐下,降低身体高度

B、站立不动 C、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 D、不同的人靠在一起 7、地震的突发性很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因此,家庭在平时要准备一个防震包,以解震后的燃眉之急,防震包所装物品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一般必须存放的物品应该有( ) A、食品 B、水 C、日常生活用品 D、急救药物 8、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安全避险的地方有( ) A、阳台 B、桌子底下 C、开间小的卫生间 D、墙角 9、着火时,当楼梯已被烧断,通道已被堵死,下列可行方法是( ) A、立即从楼上往下跳 B、比较低的楼层,可以利用结实绳索(也可以将床单、窗帘布等物撕成条拧结成绳)拴牢后,沿绳爬下 C、若被困于二楼,也可以先向外扔一些被褥坐垫子,然后攀着窗口或阳台往下跳 D、可以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的房间的窗边或阳台上,耐心等待消防人员援救 10、如果一个人衣服上有汽油,并且燃烧起来,应该( ) A、脱掉衣服 B、立即就地打滚 C、迅速奔跑,找灭火器 D、用湿棉衣裹在着火人身上 11、利用楼梯逃生时应注意什么( ) A、不要拥挤 B、可以沿着应急指示灯逃生 C、听不熟悉环境的人疏导 D、下楼时有秩序地将另一半楼梯让给消防队员 12、被火困在屋内怎么办( ) A、关闭火场与自己之间的所有门窗

自然灾害的监控与防御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目标】 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基本知识】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类破坏自然.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了一些措施。 一、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三、组织管理 园内要成立由园长负责的自然灾害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

落实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宣传和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园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园内演习,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四、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学园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等建筑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进行师生员工疏散演练。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故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②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②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常见自然灾害如何预防应对

常见自然灾害如何预防应对? 为增强全体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学校收集整理了一些常见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知识,希望大家都来了解一下,增强自身的防灾抵抗力。 洪水突来如何应对——冷静观察迅速转移 (1)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 (2)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等。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3)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防冰雹如何避险——防雹勿忘防雷电 (1)关好门窗,妥善安置好室外物品。 (2)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 (3)如在户外,不要在高楼屋檐下,烟囱、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4)在防冰雹的同时,也要做好防雷电的准备。 台风来了怎么避——尽量避免河边走 (1)不要在建筑物旁避风躲雨,强风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易造成人员伤亡。 (2)尽量避免在河边和桥上行走,行人在路上、桥上、水边容易被吹倒或吹落水中,摔死摔伤或溺水。 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 (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火灾如何逃生——浸湿衣物披裹身体 (1)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尽快撤离。 (2)逃生时不可蜂拥而出或留恋财物。必须穿过火区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 (3)火灾发生后威胁最大的往往是浓烟,想办法以湿毛巾掩口鼻呼吸,降低姿势,一路关闭所有背后的门,它能降低火和浓烟的蔓延速度。 (4)身上着火,千万别奔跑,可就地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 (5)身处楼上,寻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进入楼梯间后,确定楼下未着火时再向下逃生。 (6)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楼层不高时,可利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制成绳索,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等滑下逃生。 (7)楼层高,其他出路被封堵,应退到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有条件的用湿布料、毛巾等封堵着火区方向的门窗,并用水不断地浇湿,同时靠近没有火的一方的门窗呼救。晚上可用手电筒、白布摆动发出求救信号,决不可乘坐电梯,也不可贸然跳楼。 避免雷击灾害——远离天线、电线杆、避雷针 (1)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 (3)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

自然灾害监测

1.自然灾害监测supervision in Disaster:运用各种观察测量手段,对自然灾害孕育、发 生、发展和致灾成害全过程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的观察、监视。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supervision system in disaster: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 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灾前预测,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灾中监测,随时监测各种灾害,快速准确提供如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灾情信息,为紧急救援提供帮助;灾后评估,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我国已有了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3.自然灾害预报和预测natural disaster forecasting and predicting: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 发展规律、孕灾环境的变化和动态监测资料,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通报。 4.地面监测系统system of surface detection:灾害地面监测系统是由卫星遥感地面站、 气象雷达、地质灾害监测仪、自动雨量监测仪、中尺度天气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雷电地面定位系统等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全天候灾害监测网络。网络内部信息实时共享以达到对灾害事件的实时监控。地面监测系统由灾害地面监测基准站、地面监测站、地面监测点等不同级别站点组成。 5.灾害监测工具supervision facility in disaster:灾害监测工具主要指用于监视灾害事件 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目标区域的状态,此外灾害监测工具的另一主要用途是监测灾害事件过程,监测各个自然因子对灾害事件的影响。按照灾害类型的分类灾害监测工具种类众多,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监测雷达、监测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地震仪等,此外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等辅助工具。 6.监测雷达monitoring radar: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缩写,雷达的基 本任务是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合成孔径雷达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关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具有很高的目标方位分辨率,再加上应用脉冲压缩技术又能获得很高的距离分辨率,因而能探测到隐身目标。合成孔径雷达有广泛应用,如资源勘测、地图测绘、海洋监视、环境遥感等。在对登陆台风的监测过程中雷达的作用也十分强大。 7.监测卫星monitoring satellite: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用运载火箭发射 到高空并使其沿着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行器。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4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人造地球卫星的“身体”和“内部器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种是各种卫星都共有的系统,如结构系统(像人体支撑整体的支架,使卫星具有一定外形和容积,并保证适当的强度和刚度)、姿态控制系统(像人体平衡器官,使卫星在轨道运行时保持一定姿态,不会随意翻滚)、温度控制系统(使卫星内部保持适当温度,保证仪器设备正常工作)、无线电(使卫星与地面保持联系)、无线(接收和发射无线电的设备)和电源(为卫星电子设备提供电能)等;二是各种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