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8
二、世界期刊史话世界期刊萌生于17世纪,长足发展于19世纪,在20世纪走向繁荣。
1588—1598年,德国法兰克福印刷商米夏埃尔·冯·艾青格尔每年印刷出版两次刊载半年重大事件的文集《书市大事记》,在春季的秋季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市上销售。
这份半年出版一次的出版物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固定刊名的期刊。
1665年,在法国高级官员科尔贝尔的支持下,法国著名的文学的科学期刊《学者杂志》(1665—1792年)创刊。
该刊首次在刊名中采用Journal(期刊)一词,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其宗旨为报导法国的国外出版的各类图书,有图书目录性质。
它创办时是周刊,1724年改为月刊。
1665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会刊《哲学会刊》(1665—),与法国的《学者杂志》被公认为世界学术期刊的鼻祖。
《哲学会刊》曾改名《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现名《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辑:生物科学》,仍在出版。
1731年,英国出版商爱德华·凯夫创办通俗性期刊《绅士杂志》(1731—1914),首次在刊名中使用Magazine(杂志)一词,题材广泛,小品、诗歌、论文等体裁多样。
约二、三百年前的这一段期刊发展历史,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它孕育了将要突飞猛进的当代期刊。
18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3种影响较大的随笔期刊。
1709年,爱尔兰作家理查德·斯梯尔和英国诗人约瑟夫·艾迪生仿效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评论》(1704—1713)杂志风格,先后创办《闲谈者》(1709—1711),《旁观者》(1711—1712,1714),前者主要刊登有关家庭和修养方面的高雅小品文,“寓妙语于说教,寓说教于妙语”,销路很好。
《旁观者》的期刊发行量达2万份。
随后,随笔期刊涌起热潮。
英国有《女闲谈者》(1709—1710)和《女旁观者》(1744—1746),法国有《法国旁观者》(1722—1733),瑞士有《瑞士旁观者》等。
美术出版知识点总结一、美术出版的基本概念美术出版是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图书、画册、杂志等出版物,在不断推动艺术传播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
美术出版的主要形式包括专题画册、画集、美术杂志等,它们展示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促进了美术作品的传播和交流,对于美术市场的拓展和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美术出版的历史发展美术出版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出版了大量的美术画册和插图集。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的《梅森德尔洛雷画报》和英国的《艺术年鉴》等杂志出版,为美术出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美术出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类专题画册和画集不断涌现,成为了当时美术界的重要读物和参考书籍。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提升,美术出版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变化,数字画册、网上美术杂志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更加方便了美术作品的传播和交流。
三、美术出版的特点1. 艺术性美术出版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出版物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产生强烈的艺术欣赏感受。
2. 商业性美术出版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通过美术作品的出版销售,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商业运作上有其独特的业务模式和市场规律。
3. 传播性美术出版是艺术作品的重要传播方式,可以将艺术作品传播给更多的观众,促进艺术作品的交流和交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4. 教育性美术出版也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出版介绍和解析艺术作品,帮助读者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读者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美术出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随着社会对美术文化的重视,美术出版行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扩大。
同时,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美术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出版形式的出现使得美术作品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越来越多的美术出版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传播。
未来,美术出版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拓展线上市场,并不断提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美术出版更好地服务于艺术爱好者和广大读者。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一、中外出版史概述中外出版史是研究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出版发展史,包括出版物的产生、传播、销售等各个环节。
在现代信息时代,出版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知识获取至关重要,因此了解中外出版史对于深入了解出版业的运行机制和出版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代出版史中国古代出版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策文字”,但真正出现具备现代意义的书籍印刷和出版是在唐朝的初期。
唐朝的文化繁荣促进了书籍的编纂和印刷,出现了木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
宋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了印刷术,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印刷业达到了巅峰,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
三、中国现代出版史四、西方出版史西方出版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书籍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
在古罗马,出现了纸张和卷轴形式的书籍,为后来的书籍制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战争和文化倒退等原因,出版业几乎完全停滞。
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业复苏,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开始以印刷形式广泛传播。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印刷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出版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和图书。
五、现代出版业的变革20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成为主流,纸质书籍和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的冲击。
电子书籍的出现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和阅读资料。
此外,社交媒体的出现也为图书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六、版权和知识产权七、数字出版和自媒体八、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出版将成为主流,纸质书籍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国际出版业的交流和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出版物的全球流通将更加便捷。
此外,图书和出版物的多样化也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如有声图书、移动阅读和社交阅读等。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推进,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编辑出版行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最初,中国的出版业主要是以官方出版为主,出版物以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专著为主,且数量稀少。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出版社的进入才开始了编辑出版业的现代化。
1893年,《申报》报纸创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报纸之一。
此后,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纸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出版也逐渐增多,这使得编辑出版行业在文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编辑出版业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些新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涌现出来,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和教育家也开始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发挥作用,推动了出版业的文化进步。
然而,在战争、内乱、政治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编辑出版行业也遭受了不小的挫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业被重新规划和重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行,编辑出版行业也开始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出版物类型逐渐丰富,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也逐渐兴起。
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是一段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从最初的官方出版到现代的商业化、产业化,编辑出版业一直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中国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期刊的发展史期刊是一个记录并发布学术研究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探讨期刊的发展史,并考察其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的期刊起源早在古代,人们就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知识传播和记录。
在中国的古代,有“官修”的刻石和碑文记录着当时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知识。
类似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也通过刻石和手抄本记录和传播知识。
进入印刷术时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期刊开始以书籍的形式出现。
最早的期刊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学者们开始用印刷术印刷并发行一些涉及政治、宗教和科学等领域的定期出版物。
期刊形成专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逐渐形成了各种领域的专业刊物,涵盖了从医学、工程到语言学等各个学科范围。
这些专业期刊在学术界中扮演着扩散和分享知识的重要角色,成为学者们交流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
电子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期刊开始崭露头角。
电子期刊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使得研究成果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学者们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交流和合作。
开放获取和互联网时代近年来,开放获取的概念逐渐兴起,更多的期刊开始采用开放获取的方式发布文章,使得知识更加普及和共享。
互联网的普及也极大促进了期刊的发展,学者们可以轻松地在线阅读和发表文章,推动了学术界的发展。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期刊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数字化、智能化、跨学科交叉等趋势将会影响和改变期刊的发展方向,期刊将继续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推动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期刊发展史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和进展。
关于书籍的一些发展史一、口传的活书从人类语言的产生起,人们就开始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
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
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
二、绳串联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
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
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
三、青铜器铭文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
青铜器是古代上层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
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就是指铸刻在这种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
这些器具当时大都是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
特别是其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就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
春秋战国时期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
青铜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
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书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四、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
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
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
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书籍的发展简史一、书籍的发展简史——现状概述书籍是什么?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最佳体现,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
人类的信息传播从以语言和烽火的方式作为第一阶段开始,便逐步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文字和纸的发明,第三、四阶段分别是印刷和出版和有线、无线电话以及电报的发明应用,直至第五阶段的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利用。
而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处于第四期与第五期的过渡时期。
在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还有以视、听两种传达手段同时运用称之为多媒体光盘的新型书籍,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同时也将书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二、中国书籍的发展简史人类的进步是踏着书籍的阶梯不懈攀爬的过程。
从蒙昧蛮荒到跨入文明的门槛,书籍维系着文明传承的源动力。
早在商朝,甲骨文因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成为汉字的最早的起源。
后来人们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从而形成了金文。
书写方式的真正飞跃,在于竹书和帛书的出现,人们开始用毛笔蘸墨极其便捷地记录文字。
图1:甲骨文有人说,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形象思维能力绝大部分应归功于汉字——形象文字,几千年奇迹般的传承;而这又得归功于令其他各民族的高超的造纸术。
总之,书籍依旧是阶梯,我们依旧会攀爬,只是文明大门背后的舞台或许非常大——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像。
图2:玉版与竹简(1)初期的书籍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靠语言相互沟通。
但语言受时间的限制,因而古人便采用结绳、刻木以及简单的图形符号等方法来帮助记忆。
但是,只有文字才能准确记录语言和表达思想。
图3:结绳记事(2)殷朝和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前十世纪)人们将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
《墨子》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这是对纸书出现以前书籍制作材料的高度概况。
图4:青铜铭文图5:帛书与宣纸(3)东汉(公元25年—220年)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进、推广。
17.《中国女报》:《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通俗月刊,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出版了两期即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8.《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地位:①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②新闻增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结局: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故退出,杨毓麟接办。
该报言论较为驳杂,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荒灾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风格与内容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为是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0.《大江报》案:”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帧方式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以下是书籍装帧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手抄本:在古代,书籍是手工制作的,通常是用纸、羊皮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卷轴或羊皮卷。
这些卷轴通常没有特定的装帧方式,而是简单地卷起来存放。
出版革命:15世纪的印刷术发明和出版革命使书籍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在这个时期,书籍开始采用木质封面,称为木板装帧。
这种装帧方式使书籍更加耐用,也更容易存储和传播。
革面装帧: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革面装帧成为流行的书籍装帧方式。
这种方式使用皮革覆盖书籍的封面,通常在革面上加上金属或皮革工艺装饰,使书籍更加精美。
纸包装带:19世纪,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纸包装带(paperback)的新装帧方式出现了。
这种方式以简单的纸封面为特征,通常用于廉价出版物,如小说、期刊等。
精装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精装书变得流行,它们采用坚固的硬封面,内部通常有装饰性的扉页和带有插图的内页。
这种方式使书籍更加持久和有价值感。
现代装帧: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和设计的进步,书籍的装帧方式变得多样化。
现代书籍装帧不仅注重功能性,还强调美学和设计,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装帧方式,如精装、平装、软封面、硬封面、线装、胶订等。
电子书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籍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装帧方式。
它们不再以纸质封面和页码存在,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上,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
总的来说,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印刷技术、材料科学和文化趋势的演变。
不同时期的装帧方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书籍的感知和体验。
书店发展史
书店是指销售书籍、杂志、报纸等出版物的商店,它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书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下面是书店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 古代书店:最早的书店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书店通常是由学者或文人经营的,主要销售书籍和手稿。
2. 中世纪书店:在中世纪,书店通常是由僧侣或学者经营的,主要销售宗教书籍和手稿。
3. 文艺复兴时期书店:在文艺复兴时期,书店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商业机构,销售范围也扩大到了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
4. 18 世纪书店:在 18 世纪,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识字率的提高,书店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商业机构,销售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5. 19 世纪书店:在 19 世纪,书店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了大规模的书店连锁店和图书批发商。
6. 20 世纪书店:在 20 世纪,书店开始面临电子商务和数字出版的挑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型书店,如概念书店、艺术书店等。
7. 现代书店:在现代,书店已经成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和商业机构,除了销售书籍和文化产品外,还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和服务,如读书会、讲座、展览等。
总的来说,书店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迁,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出版物发展概述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博大精深的文字记载中留下了永恒的光彩,数量宏富的文字典籍,汇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奔流不息的长河。
出版物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的工具。
出版物的实体是物质的,但它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承载物,中国的出版物在累积、保存、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得以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不仅为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古代出版物发展概况从甲骨图书的产生,到纸本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历史进程中,图书从形成到内容都在不断变迁。
他们是甲骨的书、青铜的书、砖头的书、竹木的书和缣帛的书,一直到后来的刊印书籍。
这些古代出版物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1、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殷朝(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人乃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人,都很重视占卜。
举凡征伐、狩猎、畜牧、农事以及灾害、疾病、祭祀等,进行之前通常都要求神问卜。
甲骨便是用于占卜的工具。
占卜之前,将龟腹甲和牛肩胛骨进行刮削整治,然后在龟甲或兽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棱形的浅槽。
占卜时把要问的事情先向上帝讲清,而后用烧着的木枝在深窝的中间或浅槽的边缘烫灼,于是在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裂纹,这就是卜兆。
据说上帝的旨意就从这些卜兆中显现出来。
卜人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横斜、隐显等判断吉凶。
占卜完毕,把占卜的时间、卜人的姓名、问卜的事项、占卜的结果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等,用文字记刻在卜兆的附近。
这种文字就称为甲骨文。
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有文化的上层人物,已有利用甲骨进行占卜和刻写占卜记录的习俗。
这些以甲骨为文字载体的甲骨文书,具有起源时期书籍的意义,故历来书史研究者把甲骨刻辞看成是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2、青铜器铭文青铜器是古代上层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
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就是指铸刻在这种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
这些器具当时大都是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
特别是其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 就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
春秋战国时期, 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
那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早期青铜器上面的文字比较简单,有的只记姓名,有的只记年月。
后来文字逐渐增多, 有的甚至成了专门的文件或事件的记载,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史啬盘等,就都有较长的铭文。
至于春秋末期郑国、晋国铸造的刑鼎,则简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今存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
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
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很少见。
六朝以后,铜器铭文不再流行。
商、周铜器铭文,尤其是内容比较丰富的周代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此类铭文有的是通过铸造,有的是通过雕刻而成,商代和西周的铭文一般是镌刻于器皿之上的,较晚的铭文也有雕刻而成的。
铭文不断演变成各种文体,统称“钟鼎文字”。
在文字上叫做“箍文”、“古文”或“大篆”。
最晚的是“秦篆”——“小篆”或“汉隶”。
字的大小,一般为2厘米见方,但也有呈椭圆形或更大的字。
文字基本按从上到下,自左至右的形式排列。
青铜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 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
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出版物历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3、玉石文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供人阅读和拓印。
石头乃天然之物,来源甚广,又大又重,难于毁弃,刻写面积大,易于模拓,因此石头便成为了一种理想而廉价的书写材料。
自秦汉以后,在记功、追远等方面,石刻逐渐取代了青铜器。
儒家、释家、道家等也常讲经籍刻在石头上,以其为定本,留存久远。
中国古书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证明石头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青铜器一样,都曾经做过文字载体。
早期石刻文学流传下来的很少,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写刻于石片、玉片的“侯马盟书”,陕西出土的刻有600多字四言长诗的10个石鼓,是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文字的遗存。
早期的石刻文字,最多是某种事件的简单记录,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概念,故历来的书史研究者都把它们称为中国初期形式的书籍。
但自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雕刻“熹平石经”以来,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有“正始石经”,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有“开成石经”,五代有“蜀石经”,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还刻有“十三经”石碑。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则是地地道道的石头书。
其他如房山石经,是释家的石头书。
故中国的石刻文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石刻资料,一类则是石刻的书。
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代的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
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除了碣碑石刻外,大凡名胜古迹,常有名人志士的诗文及游客游幸即发而作,题刻于崖壁之文,这些文字被称为摩崖。
现有记录较早的摩崖文字,是夏禹的《峋嵝铭》、周宣王的《吉日癸巳》和西汉初的《赵王群臣上寿》,但已无实物相鉴证。
除了石质文书之外,玉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
书写的玉简长方形的称“圭”,刀形的称“笏”。
上等美玉为皇帝专用,次等供臣工使用。
玉在当时十分珍贵,深受达官贵人的青睐,现知最早的有刻文的古玉,出自河南安阳殷墟。
玉简在古代还被用来作封禅王位、祭祀、书写、盟书材料。
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
“拓本”就是用纸和墨在金石或其他刻物上进行椎拓所获取的书法或图象。
因为它是从实物上蝉蜕下来的,又称为“蜕本”或“脱本”。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椎拓”。
其过程是先用水蜡或白芨(一种中药)水涂在刻物上,再上纸并用椎打平,使纸能平服的紧贴在刻物上,然后用拓包蘸墨在纸上拓取。
用椎直接打纸容易破,在打纸时要垫上毛毡。
拓片完成后,为了防止霉蛀,又需在其表面再涂上一层蜡,因此椎拓又被称为“毡蜡”。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我国在梁时期已经使用椎拓的方法,或者更早,但没有实物可见。
而今存世最早的拓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
4、简牍书随着记录材料的不断发展和更替,从甲骨、青铜、石头到竹木,材料越来越便于书写和便捷。
在纸发明之前,简牍就一直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牍是对我过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具体而言,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
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 (亦写作“册”),这是现在称一本书为一册书的起源。
简策在中国使用起源很早。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殷革夏命。
”说明商代的祖先已有编连的简策,记载了商代推翻夏王朝统治的史实。
由于竹木易得,书写记事比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篇幅不受限制,编连成策后阅读存放也较便利,因而书籍的生产比过去容易得多。
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最初就是写在简策上而流传下来的。
在纸张发明并推广普及以后,大约在公元 4世纪的东晋时期,简策才基本绝迹。
相对于简策的细竹条,版牍用的是薄木板。
没写字的木板叫做“版”‘写了字的叫做“牍”。
版是长方形的,所以也叫做“方”。
版牍一般用来写短文章,往往一块儿版牍就是一篇文章,这也是和简策相异之处。
《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版牍通常用毛笔、墨写的,写错了就用刀子刮削掉再写。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
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
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简作为中国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
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
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
一“篇”可能含有数“册”。
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
劳干认为,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帘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
陈槃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5、缣帛书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
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帛书是由丝织品制作而成的。
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
丝绸在中国历史上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更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简帛书就是简策装书以后的一种用丝织品书写成的书。
《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就是指在用竹简的同时又有用缣帛写书的了。
《字诂》中说“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
可见缣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缣帛的幅面不定,可随意裁之,文章小、文字少可以用小块缣帛,文章大、文字多可以用大块缣帛。
缣帛书出现和使用在竹简、木牍盛行的时期。
但缣帛书要比竹简方便得多,因为缣帛柔软而光滑,而且书写时易着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
《字沽》上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意即如此。
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
如今的图书称“卷”,就来源于此。
后来发展为在缣帛的下端或左瑞裹上一根木轴,作为支撑,既挺括又易查找。
缣帛书实际上是卷轴装的前身,也是卷轴装的一种。
6、卷轴书自西汉发明造纸术以后,纸已开始逐渐推广使用,造纸的技术也不断提高,到东汉末期时造纸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虽然东汉时纸已用于书写,但纸的功用并没有被社会所普遍重视,地位也不高,简帛仍占绝对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