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与凝血功能异常PPT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2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刘云芳;杨舒
【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023)004
【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它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具有抗菌作用强,毒性小的特点,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
近10年来,许多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涌现,临床应用后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的报道日益增多,某些新的头孢菌素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本实验采用体外加入法研究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钠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刘云芳;杨舒
【作者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检验科,昆明,650051;昆明市延安医院检验科,昆明,6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2
【相关文献】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合理性观察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快速检
测试纸条的研制与开发4.非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增强B-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警惕!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相信很多读者家里的药箱里都躺着几盒抗生素,随着医院“抗生素限制令”的执行以及网络宣传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对抗生素有了正确的认识。
“头孢”大家都不陌生吧,头孢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仅会引起“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的“双硫仑反应”,而且还会引起人体内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存在着正常的止血、凝血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动态平衡,保证血液既能够在血管内有序地、顺畅地流动,又不至于溢出血管外。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这些系统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发生异常,就可能破坏这个动态平衡而引起出血或者血栓形成。
案例经过患者,男,66岁,因确诊肝癌、肺部感染1月,意识障碍17天来我院治疗。
患者1月前在外院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腹腔穿刺引流术”术后转入ICU,感染加重,合并脓毒血症,予抗感染治疗。
患者在11月26日抽血化验出凝血四项+纤溶两项,检查结果如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升高,其中PT已达危急值,这说明患者目前存在体内出血的风险。
为了了解患者病史,我们快速查看了患者早前11月18日送检的出凝血检查,结果如下:我们不难发现,两次结果变化较大,于是我们查看了标本状态,无异常,当日质控在控,复查标本结果一致。
PT、APTT延长常见原因有:1.先天性缺乏因子Ⅱ、Ⅴ、Ⅹ。
2.口服抗凝药。
3.维生素K缺乏(摄入不足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4.特定类型鼠药中毒。
因患者之前结果较正常,我们首先排除先天性因子缺乏。
询问临床后,得知血液采取规范,未从留置针中抽取,未使用抗凝药物。
但是,患者由于长期肺部感染,一直使用头孢进行抗感染治疗。
至此,我们基本推测长期使用头孢导致了患者结果异常。
患者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从而引起PT、APTT升高,和临床医生沟通后,我们立刻上报危急值,患者于当日注射了维生素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