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第二课时)-实验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 格式:docx
- 大小:33.57 KB
- 文档页数:4
物理实验报告1(用停表测量时间) 物理实验报告:用停表测量时间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2.学会用停表测量时间。
3.探究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是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进而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速度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因此,我们需要准确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才能得到准确的运动速度。
三、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a. 准备实验器材:停表、计时起点和终点标志物、测量尺、滑轮、小车等。
b. 将停表清零,以便准确记录时间。
c. 设置计时起点和终点标志物,确保标志物明显、易识别。
d. 将小车置于起点处,准备开始实验。
2.实验阶段:a. 实验员手动释放小车,使其从起点开始运动。
b. 当小车到达终点时,实验员立即按下停表,记录下小车运动的时间t(单位:秒)。
c. 重复实验至少三次,以减小实验误差。
3.数据处理阶段:a. 用测量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s(单位:米)。
b. 根据速度的定义,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v = s/t。
c. 分析实验数据,探究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数据记录:2.数据处理:我们发现,小车在相同距离上运动的时间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人为操作或环境因素导致的误差。
但是,通过取平均速度,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 = (2.00 + 2.04 +1.96) / 3 =2.00 米/秒。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时间与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时间越长,速度越慢;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这是因为物体在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越长,其平均速度就越低;相反,物体在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越短,其平均速度就越高。
这一结论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1.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停表的使用方法,学会了用停表测量时间。
同时,我们探究了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时间与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第1课时课题第1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刻度尺、停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学法指导实验引入(产生疑问)→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教学过程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1) 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3、阅读课文第13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第一章第1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陈元彬一、学情分析本章是此套教材的起始章,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内容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实际操作少,且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
本课就从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开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尽量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学习有关测量长度和时间的知识,达到能够规范地使用测量仪器和进行正确测量的目的。
本节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学习物理,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先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进而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
本课贴近生活,可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新课的讲授。
学生普遍来说都能专心听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教学难点(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四、教学方法1、对比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四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先对照课本插图讲解,再利用学生手头的三角板和直尺分组实验,测量书本,手指等常见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测长度和测时间的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一、实验目的: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一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二、实验时应注意: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读书时注意估读;
4、客观记录测量结果;
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实验操作:
【操作一】请用刻度尺测量你用的物理课本的长与宽,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表格一:
【操作三】测量导线的直径,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方法指导:
1、如图所示,把导线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
2. 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并填写记录。
3. 数出圈数,并填写记录。
4. 算出导线直径,并填写记录。
【操作四】测量硬币的直径,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方法指导:
按照如图所示摆放好硬币、三角板和刻度尺。
归纳: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有:
(1) 累积法(积少成多),例如测量纸张的厚度、铜线的直径等
(2) “化曲为直”法:例如测量圆柱体的周长,地图上两地间的路程。
(3) “化暗为明”法:例如测量乒乓球直径。
作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自行车轮的周长。
篇一:物理实验与探究报告册答案物理实验与探究报告册答案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探究预备1、卷尺,米尺,刻度尺2、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3、时钟,手表探究目的:学习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提出问题:怎样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怎样用停表测量时间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一)练习实验刻度尺,明确使用刻度尺的注意事项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资料或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论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评估与交流:1、(1)刻度尺没与被测物体边缘平行(2)刻度线没紧贴被测物体 2、棉线法,累积法,替换法,轮转法,组合法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探究预备:1、v=s/t2、刻度尺,停表探究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提出问题:怎样用刻度尺、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如图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刻度尺,停表,小车,金属片资料或数据收集:分析和论证:计时要与小车的运动同步评估与交流:1、约20km/h 2、(1)卷尺,停表(2)用卷尺测出走一段路程的距离s,用停表测出时间t,用公式v=s/t计算平均速度 3、(1)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
三、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预备:1、声音的大小 2、同一音叉音调不变探究目的: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响度与振幅有关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取一音叉,用不同的力敲击,听音叉的响度,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细线,小锤资料或数据收集:越用力敲击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分析和论证:响度与振幅有关评估与交流:1、水被音叉振起。
扬声器紧贴盛水容器 2、录音机。
录音机,mp3等。
3、声音可以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而且能够被反射。
四、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探究预备:1、量程,分度值2、不能超过量程,玻璃泡要与被测液态充分接触,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态,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尺”的祖先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得用尺子。
大家熟悉的尺子有木尺、钢尺、皮尺等等。
古今中外各种尺子的长度单位虽然各不相等,但是,尺子的祖先大都来源于人体。
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间一拃的距离叫做一尺。
你看,“尺”字多么像用手量长度时的样子啊!据说我国古代还曾用一根小臂骨的长度作为一尺,现在人们把这根小臂骨叫“尺骨”,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根据古书中的文字记载,有些人往往以为古代人的身材比现在人的身材高大。
例如,在《战国策·齐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邹忌修8尺有余”。
有人根据这一句话便以为邹忌是个身高超过2.6米的巨人,实际上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市尺短,邹忌的实际身高是1.84米。
又如《三国演义》中写到:关云长身高9尺。
好高呀!竟有3米高,其实汉朝时的一尺远比1市尺短,关云长的身长并没有3米。
西方最早发展起来的英国,则用人的脚长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英尺”。
1英尺等于0.305米。
英国人用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传说,从前英国商人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子,在交易中常常发生纠纷。
有一次,争得难分难解的双方,去找皇帝评理。
皇帝听了甲方的申诉以后,说甲有理;乙方不服,要求申诉,皇帝听了乙方的申诉以后,又说乙方有理,甲方又不服。
翻来覆去争执了好半天,还是找不到使双方满意的办法。
皇帝一着急,把脚一伸,昏了过去。
旁边的大臣误认为皇帝示意用脚长作为“尺”,便下达圣旨,宣布:英国统一用皇帝的脚长作为1英尺的长度。
从此,再没有人因为尺不统一而争吵了。
现在,在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里,“英尺”和“脚”仍用同一个单词“foot”。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 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 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 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rh、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 )、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 )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r、i、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 )、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教学过程】、课件导入3.认识到感觉不可【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 例.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 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 感觉的结果.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 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 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提出问题】1. 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 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 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 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 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 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 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 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乙(1)长度的测量 工具【展示实物】(2)观察刻度尺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 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 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 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 它的分度值是1mm.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等.【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 具一一刻度尺【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 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前[|卩11|1川|1川|皿|川1|11啊|川1|1缈川啊川1|1川|1旷 0屛 2 3 4 打6 1 8(1)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 它的量程是多少? (3) 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强调重点】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 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2.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最大值. 3•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 的精确程度.(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 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 能力•)l<*X J 4» 1* 11 1Z 13 14 1$iilhdihiih^iii i ihriHtlifaiibditaiibihhiiiikhJuiii lin®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 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 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 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 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 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 , 选择合适的分度值.【引导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3)正确使用刻 度尺测量长度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 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弓I 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 度尺. 【出示问题】 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 问题:1. 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2. 怎样放置刻度尺?3. 读数时要注意什么?4. 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 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 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 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 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 与被测物体甲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 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II ||| II11|4(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以例代讲突破难点】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cm1111111111111 n 1111 (4)正确读取估[cm 2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1.3cm,估计值是0.00cm,因此读数应为1.30 cm,不能读作1.3cm.(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反馈练习二】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_______ 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__ 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_________ .0 12 3(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cm,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0cm.)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1.30cm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答案:A; B; 2.20cm(或22.0mm)(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3.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2)计时工具【知识拓展】1.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 mm.g 11 12 B 14 15 162.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设计意图: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替代法、化曲为直法.)【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提出问题】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实验01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
(2)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练习正确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2.【实验器材】刻度尺、三角板(两块)、铅笔、作业本、物理课本、硬币、细铜丝(或细铁丝,约30cm)、停表。
3.【实验步骤】(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①观察你使用的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②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宽,每项测量三次,并记录测量结果。
③测细铜丝的直径。
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记下密绕圈数为n,测量出n 圈线圈的宽度为d=L/n,则一圈的宽度就是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
将细铜丝绕不同的圈数,测量三次,并记录测量结果。
④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1元硬币的直径。
如图所示,在圆周的不同位置处,测量三次,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
用测量的数据算出每次测量的平均值。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器材并放回原处。
(2)用停表测量时间:①观察停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按动停表上的按钮,同时数出脉摶跳动10次,按一下按钮,读出所用的时间,再用停表测出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并记录下来。
③再次按一下按钮,使停表指针回零。
4. 【实验表格】实验次数123平均值物理课本长度物理课本宽度壹元硬币直径5.【注意事项】(1)在使用厚刻度尺时,要使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时,测量结果要用未端示数减去始端示数得出。
(3)长度的测量值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求平均值的精确度要和测量值的精确度相同。
(4)在测量铜丝的直径时,一定要把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中间不能留空隙,不能重叠,同时不宜用力拉伸铜丝,以免使铜丝直径发生变化。
(5)使用停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宜过紧,以免损坏发条;不用时应及时将回盒内,并让其继续走动,以放松发条。
1.刻度尺的使用:(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