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活用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的七种情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Ⅱ.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页 1 第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

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

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

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

态的人或物.

页 2 第

例句: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页 3 第

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失期,法当斩.(依法)

(4)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

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 使动用法

页 4 第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页 5 第

辕南)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

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

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我听到)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百余骑跟从)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曲)

③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页 6 第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

①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之居洁)

②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

④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

(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以席

△总的来说.名词的使动语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大字版)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 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 2.病瘘(病:患……病)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 10.杖至百 (杖:用杖打) 11.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着) 12.上于盆而养之(上:放) 13.儿涕而去(涕:流着眼泪) 14.仙及鸡犬(仙:成仙) 15.裘马扬扬(裘马,穿着裘衣骑着骏马) 16.细疏其能(疏:陈述) 1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出现了云/龙) 1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出现了彩虹) 19.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20.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把鼎/玉/金子/珍珠当作) 21.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名:命名) 22.草木行列(行列:排成行列) 23.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瓮:用蓬/瓮当作) 24.乳二世(乳:哺乳、喂养) 25.客逾庖而宴(宴:赴宴,用饭) 26.执此以朝(朝:上朝)

27.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有成效,此指考取功名) 28.以其善下之(下:处……下游) 29.君子之志于道也(志:立志) 30.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31.下江陵(下:攻占) 32.顺流而东也(东:向东前进) 3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渔砍柴) 3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3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名字) 37.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38.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39.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40.乃前曰(前:上前) 41.赵王鼓瑟(鼓:弹奏) 42.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43.请以赵十五城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4.秦御史前书曰(前:走上前) 45.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46.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处于……之下) 47.徐人嘉而歌之(歌:唱) 48.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 49.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 50.以约失之者鲜矣(失:犯错误) 51.士志于道(志:立志有志) 52.故就酒家觞之(觞:请人喝酒) 53.走卒类士服(士服:穿士人的衣服) 54.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 55.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穿锦衣;玉食:吃玉食)

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赵将括母》) 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 3、客初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梦溪笔谈采草药》) 5、二月草已芽。(同上)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8、武能网纺缴。(《汉书苏武传》) 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复庵记》) 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重力论师道书》) 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 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柳毅传》)

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 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2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2、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 24、天雨墙坏 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 2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过秦论》) 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5、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6、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于尸合。 10、事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11、鹪鹩巢于深林。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又如: (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7)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 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 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分析例7 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分析例8 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 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例9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分析因为“所” 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9 的例“罾” 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三规律总结: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例1 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 。例 2 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 。例 3 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二)规律总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上传: 黄富忠更新时间:2011-11-12 13:42:49 锦囊妙计巧解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江西省铜鼓县铜鼓中学邓先建黄富忠336200 文言精练,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取代一个词组。比如成语“被坚执锐”,用形容词“坚”就能代表“坚固的铠甲”这个五字词组;用“锐”字,就能代表“锋利的武器”这个名词词组。 这种形容词、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要识别这类词语活用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标志识别法。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有标志可找。这标志就是“其”“之”。 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意思是:秦国贪婪,依仗他们强大的势力,凭一句空话来强求和氏譬。句中“强”即“强大的势力”,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其”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词性活用的标志。 2、动词、形容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孟子·告子上》:“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后“白”即“白色”。 这两个句有个共同特点:“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就成了名词。 3、形容词前有数词作定语。 《诗经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良”即“良人”。 在这句中,“三”是修饰“良”的,这时“良”就活用为名词。因此数词也是标志之一。二、语法位置判断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懂得一定的语法知识,能熟练地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能迅速判断此类活用情况。 1、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主语。 如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在离居。”“亲爱”即“亲爱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老弱”即“老弱的百姓”。 2、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宾语。 如《左传庄公十年》:“惧有伏焉。”“伏”即“伏兵”。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贤”即“贤人”,“能”即“能人”。 在翻译这种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动词、形容词作定语。

词类活用例子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 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 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 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课文言文词类活用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 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太傅寒雪日集。(《咏雪》)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太丘与友期》)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智子疑邻》)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 11、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 七年级(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1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 18、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动词用作名词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针对实词而言。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活用为其他词类。 一般常见的活用类型有: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10. 形容词使动用法。11. 形容词意动用法。12. 数词活用 下面就针对这几种类型中常见的活用现象,做简要的讲解与梳理。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二、规律总结: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三、课后巩固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于是从散约败 3.追亡逐北 4、此亡秦之续耳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8、瓷以石,行旅便之 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0、死生,昼夜事也 11、犹得备晨炊 12、尔安敢轻吾射 13、蟹六跪而二螯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1、A、衣.锦还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草菅 ..人命童子隅.坐而执烛。 C、富.国强.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神.出鬼.没侣.鱼虾而友.麋鹿选A 2、A、朝.秦暮.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祸.国殃.民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C、风.餐露.宿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D、幕.天席.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选B 3、A、先礼.后兵.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 B、入.不敷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息.事宁.人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有口皆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选D 4、A、不胫.而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兵不血.刃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C、千金 ..一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虎.视眈眈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选C 5、A、百废.俱兴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川.流不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正.本清.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D、不耻.下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D 二、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8分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 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8.士兵德顺昌甚。(《五人墓碑记》)*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瓮牖绳枢。(同上) 11.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12.子墨衰絰。(《之战》) 13.妇抚儿乳。(《口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精品文档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就在天下称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杀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

如: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通过这样总结与积累,学生的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当然,在积累时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词类活用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语法分析。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3)联系成语词语。现行成语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语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依据具体语境。 (5)借助事理推断。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从情理上推断。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 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