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的国际化之路 (1)
- 格式:ppt
- 大小:646.50 KB
- 文档页数:16
海尔如何实现国际化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海尔如何实现国际化入世使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学会站在家里与外商竞争,并冲到国外抢滩登陆,而后者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海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尔平均增长速度81.6%!?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15年来,海尔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1.6%。
据美国权威的《家电》杂志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全世界家电企业中,海尔的增长速度名列榜首。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世界最受尊重的企业排名,海尔成为中国唯一人选企业。
?1999年海尔实现国内外营业额268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215亿元,出口创汇1.38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一倍。
这表明,我们在“内战”和“外战”都取得了成就。
?海尔国际化的三阶段?(1)1984—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用了七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了一个冰箱产品。
其标志就是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1992年一1998年:多元化战略阶段(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阶段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系列化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3)自1999年开始:国际化战略阶段(增强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三个1/3”,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外建厂生产海外销售占1/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的国际市场开拓遵循以下两个战略:?一是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先难后易”。
即产品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名牌后再以高屋建领之势进人发展中国家市场。
?二是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国际化的知名品牌。
海尔通过“先难后易”扩大出口,凭高质量达到用户对海尔品牌的“认知”,通过“三位一体”实现在海外扎根,通过“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在当地融资融智,创造本土化的名牌。
不管运转多么快,都会随时清楚地知道状态。
这一切的实现必须靠信息化。
第二个难题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市场目标。
企业有一个大目标,然后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分解到每一天,这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把每个人像企业一样来经营。
把个人的目标明确之后,分三步走:第一步投入是多少;第二步增值是多少;第三步产生的市场效果是多少。
第三个难题是每个人都有市场经营成果表。
像企业损益表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损益表,每个人都像一个老板来经营。
(二)关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国际化战略的提出及推进1998年我们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快出口。
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的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
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我们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
很多在国外设厂的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
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我们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我们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
设立这些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
也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一下子把我们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使我们马上和国际接轨。
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定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定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代理,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
所以今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定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产运作经营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
海尔集团国际化发展海尔集团源于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在张瑞敏的领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排头兵,继而实施国际化战略,瞄准国际市场:1986年海尔电冰箱首次出口就获得了300万美元的销售额,增强了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勇气和信心。
为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海尔先后取得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共18类的产品认证,如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1992)、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体系的认证(1996)、欧盟EN45001实验室认证(1996)、加拿大CSA全权认证(1998)等,使其产品可以畅通无阻地出口到世界的87个国家和地区。
在出口取得巨大成功后,海尔开始把目光瞄准国际投资领域。
1996年12月,印度尼西亚海尔保罗有限公司在雅加达成立;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气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西安)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厂建立;1998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在伊朗成立;1999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建立了电冰箱生产公司,在世界市场最大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美国实现了实质性的跨国经营……。
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1 039亿元(128亿美元),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全球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工厂48个、服务网点11 976个和营销网点58 800个,其中海外工厂12个、营销网点38 000个,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集团2005年年底,海尔进入第4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2005年,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
海尔:自主创新下的国际化道路(一)2005年7月,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双动力”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相继被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提案。
海尔依靠自主创新而一举成为国际标准的参与和制定者,在国内引起轰动,同时也令世界级巨头企业大感震惊。
然而,所有这些对于海尔来说,已经不再感到是一种意外的兴奋和欣喜,因为在海尔20余年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次成功都是由于长期积累而使其内涵再度蜕变与升华的一个结果。
中国造1984年,海尔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第一次引进冰箱技术时,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冰箱技术。
1990年,海尔冰箱开始进军德国,但德国人对海尔冰箱哪里会信得过!于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品质,海尔人把冰箱揭掉商标,与同样揭掉商标的德国产品摆放在一起,进行全面质量检测,结果海尔一下子得了8个加号,得分最高,超过了德国利勃海尔。
仅仅6年的时间,海尔就消化并吸收了2000余项国外冰箱生产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海尔标准”,实现了海尔强大技术基础。
引进的目的实现了,对于海尔而言,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自我技术创新。
他们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研制生产出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冰箱产品,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国内第一台分体组合式冰箱、世界第一台无氟、节能、大冷冻力三合一的抗菌冰箱等等相继问世,使海尔技术创新步入新的台阶。
于是,“海尔-中国造”响彻大江南北。
1992年,海尔以自己的创新产品开始了出口。
针对当时美国市场销售的小冰箱市场状况,海尔开发出的产品一出现便让人耳目一新,一举实现在美国200升以下的冰箱市场35%的份额。
国门之内无名牌。
这是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当时的警醒之言。
他认为,要想成为世界名牌,必须在每个地方都成为本土化的国际化名牌。
海尔进行“本土化的国际化名牌”实验是从最发达的美国开始的。
1994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基地奠基,年设计生产能力为50万台,在美国冰箱企业中排名第六。
海尔战略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1.一元化战略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海尔兼并青岛的洗衣机、空调工厂,经过7年时间,确立名牌战略。
在张瑞敏接任青岛电器厂之后,为企业订立一个大目标,就是要创全国的名牌。
这个战略目标制定之后紧接着就确定战略重点,就是以质量创名牌,紧接着在海尔的整个的运作中间,出现一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名牌战略应该说是它的一个战略重点。
2.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
1991年12月,从冰箱一种产品做到其他多个产品。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专业化做一个产品。
欧美的企业一般不会拓展这么多的领域的做多元化,原因是欧美的市场比较成熟,在这种成熟的市场下,他们感觉做多元化的扩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欧美市场上在一个产品下做多品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扩张。
在我们国家,或者说亚洲地带,整个的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是要不要做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好多元化的问题。
企业不应该分为专业化和多元化,应该分是不是国际化,例如可口可乐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多元化,它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销售,不能看到它只做一种饮料。
所以采取一个战略,就是“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一个产品做好再做另一种产品,这样,基础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很多家电行业的质量已经相差不大,要想做出企业的品牌、名牌,靠什么呢?海尔提出,要靠服务、靠创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以外的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他们提出一个很新的观点,就是以概念功能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3.从1998年开始,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就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合格的国际出口商,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就是要在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本土化的海尔,例如美国海尔是在当地生产、销售,被当地消费者认可的美国品牌,在加入WTO后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化战略呢?一般来说,国际化战略要满足这样三条:(1)市场国际化。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一)基本案情海尔企业是我国家电行业的特大型企业,1984年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成一个目前集科研、生产、贸易和金融与一体的由70多个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大型国际化家电企业集团,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体系已经构建出。
回顾海尔的国际化经营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内向型发展阶段(1984-1990年)。
这期间海尔完全致力于国内市场,建立起国内销售和服务网络,完善企业管理,力争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创立国内品牌,为向海外发展打下基础。
2.出口阶段(1990-1996年):1990年海尔开始迈出它国际化进程的第一步,实现产品的出口,首先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并随后进军东南亚、拉美、中东和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海尔专营商和经销网点,建立起全球性的营销网络,截至到1996年已在31个国家建立了3000多个经销网点。
3.海外投资阶段(1996-至今)。
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1996年海尔进一步提出了“本土化”战略,开始海外投资设厂,1996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成立海尔保罗有限公司,海尔占51%股份,这标志着海尔首次实现了生产的国际化。
随后,海尔又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等地相继设立了生产厂。
1999年3月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并当地销售地首家“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海尔美国冰箱厂,这标志着海尔的国际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3月,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
(二)思考题试通过海尔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来分析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经验。
海尔战略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1.一元化战略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海尔兼并青岛的洗衣机、空调工厂,经过7年时间,确立名牌战略。
在张瑞敏接任青岛电器厂之后,为企业订立一个大目标,就是要创全国的名牌。
这个战略目标制定之后紧接着就确定战略重点,就是以质量创名牌,紧接着在海尔的整个的运作中间,出现一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名牌战略应该说是它的一个战略重点。
2.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
1991年12月,从冰箱一种产品做到其他多个产品。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专业化做一个产品。
欧美的企业一般不会拓展这么多的领域的做多元化,原因是欧美的市场比较成熟,在这种成熟的市场下,他们感觉做多元化的扩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欧美市场上在一个产品下做多品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扩张。
在我们国家,或者说亚洲地带,整个的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是要不要做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好多元化的问题。
企业不应该分为专业化和多元化,应该分是不是国际化,例如可口可乐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多元化,它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销售,不能看到它只做一种饮料。
所以采取一个战略,就是“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一个产品做好再做另一种产品,这样,基础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很多家电行业的质量已经相差不大,要想做出企业的品牌、名牌,靠什么呢?海尔提出,要靠服务、靠创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以外的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他们提出一个很新的观点,就是以概念功能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3.从1998年开始,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就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合格的国际出口商,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就是要在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本土化的海尔,例如美国海尔是在当地生产、销售,被当地消费者认可的美国品牌,在加入WTO后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化战略呢?一般来说,国际化战略要满足这样三条:(1)市场国际化。
海尔战略三阶段与国际化之路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
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
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
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