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已经是一种必然。海尔集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实施了由“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的飞跃。本文对海尔集团国际化的背景,思路以及其启示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海尔;国际化;战略;本土化;名牌。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Haier Group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kind of necessity. Haier Group complies with historical trend, has implemen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enterprises that have brought the enormous market opportunity and vaster development space, have implemented the leap from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aier " to " Haier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 This text to Haier Group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nking and it have enlightened etc. and carried on detailed exposition.

【Key word】: Haier;internationalization;strategy;localization;famous brand .

国际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和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个国家只有顺应国际潮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释放国内生产能力,抢占国际市场空间,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抓紧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海尔集团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为例,展开论述以期对我国正在实施和准备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民族企业有所启示。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创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的集体小工厂——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发展壮大成为现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从单一生产冰箱现在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3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模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国外市场,海尔产品进入欧洲15家大型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

价值评估机构之一——世界名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排在第95位,实现了中国品牌零的突破。同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20年间,海尔共向国家上交税金136亿。①海尔取得的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尔实施的国际化战略。

二、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动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尔已经在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树立了自己在国内的品牌,占据了国内家电市场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海尔的领导者张瑞敏,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自己,他清醒的认识到海尔同外国同类企业相比较起来,个头还很小,还不具备与国际大企业抗衡和竞争的能力,海尔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就必须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已经没有国内国际市场之分,都是国际市场,对手也不再只是国内同行业,而是国际同行业。如果你不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去,哪里有你的地位?哪里有你的品牌?企业没有边界,如果不走出国门,就不可能进入网络经济时代。

对于海尔实施的国际化战略,张瑞敏这样解释道:“从企业外部讲,现在国际化的大公司特别是家电行业,到中国不是来销售,而是来安营扎寨。过去我们把外国企业进军中国比喻为狼来了,现在不是狼来了,而是狼群来了!面对这么多比你强壮的国际化大公司,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面的国际化,就是要潜下心提高自身企业的素质。原来中国企业发展比较快,机遇是去了重要作用,除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外,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给你创造了条件,虽然当时中个企业竞争力不是很强,但还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今天我们的对手变成了国际化的大公司,但他们不是为了要与你决战而来的,他们是看这中国市场来的,所以我们对对手应该第一是采取学习的态度,第二是再学习过程中成长。如果说以前是“与狼共舞”,那么现在应该是“与狼共赢”!大家如果共同提高,都会有市场份额,都会取得发展。所以如果不实施全面的国际化战略,企业就没有路可走。”②海尔于1998年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其目标是:实现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完成由“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海尔”的跨越。

三、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要点

(一)市场进入战略

1、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

海尔的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高手下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美国和欧洲。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的偏见,是海尔再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海尔洗衣机1997年进入欧洲时,没有一个客户,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海尔聘请再飞利浦干了16年营销的亚默瑞作为欧洲贸易公司总裁。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国几十项权威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的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1999年,海尔聘请美国人迈克作为海尔美国贸易部的总裁,年薪25万美元。迈克成功的让海尔产品进入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产品品种也从最初的一两种发展到现在的近十种。

①海尔集团简介.https://www.doczj.com/doc/418074177.html,/cn/haier/about/index.asp

②王哲.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启示[J].天津经济,2003(11).

经过三年的努力,海尔终于打开了欧美市场。2001年,海尔在美国的销量达到2亿美

元,在欧洲达到1.1亿欧元,海尔欧美市场的销量已经占到海尔海外总销量的60%以上。

2、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

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出口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优点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1995年海尔以OEM的方式向美国出口冰箱,然后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再积累了近5年的有关美国市场知识后,海尔才在美国设立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海尔的产品战略也是先易后难,张瑞敏将其描述为“一列纵队方式”。他说:“比如到欧洲去,这列纵队的排头兵是冰箱,通过冰箱在欧洲打开了销路,市场对我们的冰箱认同了,再进洗衣机,彩电,空调都容易的多了”。③

(二)“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

位了实现海尔开拓市场的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的目标,海尔再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站和6个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1996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初,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的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团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产生,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生产中心在南卡州,销售中心在纽约。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阶段。张瑞敏把海尔的这一思路概括位“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行动本土化的目的在于加快品牌影响力的渗透过程。

(三)创造本土化国际名牌战略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创出全球知名的品牌,因此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广告宜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品牌战略。海尔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宜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走在洛杉矶、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也可以看到巨大的广告:1一888一76HAIER,这是海尔在美国推出的免费服务电话。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在美国,海尔产品达到2003年的能耗标准。企业要创名牌,还必须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而且要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海尔超级节能无氟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既解决了国际社会对于环保的要求,又考虑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开发无氟冰箱的同时实现了节能50%的目标,不但发明了一项世界领先的成果,还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效果。冰箱达到了A级能耗标准,的果消费者凡购买海尔超级节能无氟冰箱克得到政府补贴。

(四)整合全球资源战略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的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合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融文化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两,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又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 个,工厂46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销售,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③张汉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5).

四、海尔国际化战略的三大支点

(一)管理的国际化:创造员工忠诚度

管理的国际化不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而是人的国际化。员工的创新是企业最有价值的的资产。管理的本质不在与控制员工的行为,而在于给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海尔的管理国际化就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每个人有一个创新的空间,就是每个人要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个体),成为老板,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除了企业里的每个人要成为SBU外,作为企业自身也要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对着三个方面:第一,对着企业的上游,就是企业的分供方。我们把和上游的关系改变了,变为过去我来买你的部件,现在我来买即的设计;第二,对着企业的下游,也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就是他们的分供方。与他们之间的关系,鄙视卖给你产品,而是买给你一个解决方案;第三,对着我们得竞争对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他所有得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得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竟合。要做到管理得国际化,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按照国际化大公司得路亦步亦趋,海尔必须通过创新走一条更快的路。

(二)服务的国际化:创造用户忠诚度

服务的国际化就是要得到用户资源、用户的忠诚度。作为一个企业,所有有形的方面都可以用钱买来——全世界最好的设备、技术,只要有钱可以买到,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只要你肯花大价钱也可以挖过来。惟有用户资源你买不到,因为那是用户的心。这和企业发展是一个正比关系,谁拥有的用户资源多,谁的竞争力就强。海尔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海尔不断在帮助自己的用户成功,在用户成功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出了问题后的服务不叫服务,叫补偿。真正满意的服务是帮用户解决潜在的问题。④在网络经济时代,谁在网络中嘴快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获得用户资源,所以它必须是零距离,如果晚了什么都得不到。互联网时代,企业库存越大,越说明你没有和用户零距离。因为你生产的产品不是根据用户需求生产的,而是根据自己企业的计划生产的。企业仓库是错误的设置,不应该有仓库,最多是一个过站式的物流,货物只是在那停留一下而已。中国企业如果仅仅想怎么压缩库存,什么用处都没有,唯一的办法是从根本上给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再来快速生产满足用户需求,这就可以真正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真正实现企业本身的成长,这就是服务的国际化。

(三)品牌的国际化:创造国际竞争力

品牌的国际化不是你的商标有多响,而是在世界各地有竞争力的品牌的总和。张瑞敏曾提出一个原则叫“国内无名牌”,就是这个道理。仅仅是中国的名牌,没有用。因为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竞争和国际是一样的。如果想要成为世界名牌,那么不仅在中国是名牌,在美国,欧洲或世界上每个地方都要成为本土化的名牌,加在一起才叫国际化名牌。树立国际化品牌,要的就是在国际化的影响力,有了这个名牌,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就会有竞争力。

管理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中,前两项是为最后一项服务的。品牌的国际化的基因就应该是员工的创新力,也就是管理的国际化给品牌的国际化培育了不断的发展基因,服务的国际化应该是品牌国际化拓展过程中的一个源泉。如果品牌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反过来有会给管理的国际化也就是员工的创新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海尔在全球建了十几个工厂,那就为创新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供了一个可以创造更大用户资源的空间。

五、海尔国际化带来的启示

(一)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

④徐根兴.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海尔国际化战略[J].领导科学,2004(9).

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全球化进

程加快的条件下,成熟的跨国公司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实体,是加强国际间经济交往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代表国家的力量,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及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是跨国公司主导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跨国公司主宰的世纪。

抓紧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有是我国应对国际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实施国际化战略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把中国市场纳入到全球市场之中,并使其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中国企业像海尔一样树立国际化生存的理念,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识别自己的竞争对手以及潜在危险;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眼光放开,从全球视角为本企业寻找新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海尔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海尔不仅较早的认识到国际竞争的压力,而且勇敢的直面国际竞争者,实施了国际化战略。

(三)海尔国际化本质——创全球知名品牌

坚持做自己的品牌,是海尔国际化战略最大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企业借鉴。海尔不仅在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中再三强调要创世界名牌,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是不遗余力。海尔进入日本市场后,为了打开局面,花了很大的代价用路牌做广告宣传,不包括发布费用,仅广告路牌制作费在日本就高达1亿日圆。

我国企业若想真正与国际跨国公司平起平坐,就一定要迈国从“世界加工厂”过渡到“世界级品牌”这个“槛”。在“新经济”的推动下,产品的全球化生产方式越来越普遍。对许多商品来说,消费者无法说清它的确切产地,更不可能根据产地来判断商品的品质,而只能代替以商品的品牌。可以说,当今的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客户群和自己的市场份额,也就永远只能充当别人的生产车间。正如张瑞敏说的:“不走出去,没有任何出路,但如果你不是为创名牌,不管你走出去还是不走出去,都是没有意义的。”⑤透过海尔的国际化过程,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应该明确的使,我们企业追求的不是国际化本身,而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做一个具有国际美誉度的全球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P278-289.

[2]李玉刚.战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P141-144.

[3]黎群.企业战略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P229-236.

[4]黄凯.战略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P141-155.

[5]胡光宇.战略:预测与决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238-240.

[6]严建修.一流的经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P40-46.

[7]晓钟.品牌成名造势之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P59-70.

[8]比尔·盖茨,沃伦·巴非特.巨人的智慧—与20位世界商业领袖的对话[M].刘小磊翻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P160-182.

海尔集团企业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的战略分析 摘要:海尔自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从一个亏损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彩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它的发展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功战略进行总结,重点分析海尔先难后易的战略思想,以期能给企业以启发。 关键词:海尔;战略;多元化战略 1 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1]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 海尔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 2.1 创业期—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海尔集团创业期以发展名牌战略作为公司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的内涵远远不仅是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并进一步创造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海尔企业战略管理

海尔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是我们的骄傲,它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冰箱厂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这是中国企业的奇迹,海尔的发展模式值得其他的企业研究和学习,从海尔的发展战略中也许我们会有很多的收获! 张瑞敏,中国的杰克.韦尔奇,在接手青岛冰箱厂以后,以他的智慧使它得到了腾飞,也让中国多拥有了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张瑞敏的理念就是:追求卓越,实施名牌战略。 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多样化战略阶段(1992-1998),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2005),全球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在每个阶段海尔都以其自己的方式进行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赢得一席之地! 一下是对这几个阶段的分析: 一,名牌战略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张瑞敏在一次对全员工的大会上说过“要做就做最好的”,他决心以世界一流名 牌为目标而努力。而世界一流企业的共同点是都将体现本国文化的一流品牌。家 电行业的优秀品牌=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售后服务,从这里可以看出,海尔的 名牌战略不是以价格为竞争武器进入市场的,而是通过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以高 质量,高附加值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PEST 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E是经济,S是社会,T是 技术。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 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政治法律环境: 在海尔1984年的时候,青岛冰箱厂是众多冰箱企业的一员,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活稳定,国家的政治生活衣发展经济为目标,国家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财政支持,在税收政策上也给与帮助。同时也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够完善,使市场有一定的混乱,家电行业也未处于垄断之中。 经济环境: 当时的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可支配收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城镇居民也有强烈的消费愿望,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社会经济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所以存在着贫富差距,而其在地域上也有分布关系: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品普遍比内地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比农村的高,人口的流动性还处于中等水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不断的增加。大家有了钱以后,都希望能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人们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消费水平也比较的低。 技术环境: 政府督制造业的关注愈来愈高,因为中国的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处于低端的技术加工,代理加工,技术水平很低,劳动生产率也低,

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国际商务 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原因研究 专业:经济学 组长:祝云逸 1340405129 组员:陈琛 1340405101 韩盛光 1340405126 刘秉鑫 1340405128

【摘要】当今时代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在国际化经营中必然会面临多重的阻碍与挑战。本文通过研究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多种因素,探索和寻求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正确思路和必要准备,从而为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有效方法。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海尔集团企业经营 【正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热潮涌动下,大量的企业开始或正在着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的生产与经营,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市场规模、航运成本、国内因素等。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与国际战略、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的全球整合和本土化战略等多个方面,也十分重要。因此,在这样的前提和要求下,能够成功实现企业转型并接轨全球市场从而实现国际化运营的企业屈指可数,而海尔集团通过其自身不断创新、改良的长期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家成功的国际化企业。 海尔集团成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与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海尔正是因为其国际化战略的正确制定并有序高效的实施,才促成了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次次令人瞩目的飞跃并成为了今天的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尔所采取的国际化战略的研究的重要性便也更为凸显,通过分析研究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措施,并得出企业国际化的有效策略与思想,从而对我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与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因此,本文将以海尔成功的国际化战略为研究核心,围绕海尔的品牌信仰、集团战略、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海尔的全球本土化经营以及我国国际政策这六个分析角度展开具体的讨论研究。

案例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案例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一.海尔集团概况 海尔集团是以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热水器等为主流产品,兼营房地产、信息产品、金融投资、生物工程等业务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大型企业。1999年海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其中工业收入212亿元。目前集团下设企业100多家,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目前海尔出口国家和地区达87个,1999年出口创汇亿美元。除出口业务以外,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在南斯拉夫、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在东京、阿姆斯特丹、洛杉矶、硅谷、里昂、蒙特利尔建立海外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海外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 二.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过程 海尔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开始,逐步发展到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其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其国际化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施名牌战略(1984-1991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家电行业冰箱厂蜂拥而起,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管理混乱,缺乏竞争优势。为摆脱亏损,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青岛电冰箱总厂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冰箱业的中国名牌。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与原西德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利勃海尔电冰箱散件,生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这一阶段,海尔狠抓质量管理,1988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国家级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1992年,海尔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 2.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1992-1998年)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谈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谈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费农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费农认为,在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竞争者少,市场竞争不激烈,替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高,国内市场就能满足其摄取高额利润的要求等,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而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走低,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且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抑制国内外竞争者,企业纷纷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逐步放弃国内生产。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明显的成本因素优势,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别国和第三国市场。 由介绍得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之一的直接投资理论而存在的,它反映了国际企业从最发达国家到一般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过程。 但是,在成为直接投资理论的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某一具体企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它直接影响单一企业的国际化的生产战略。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生产战略的影响 我们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生产战略的影响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某一或几个企业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和市场寡占地位,竞争者很少,市场激烈程度远不充分,替代品很少且附加值高,企业对产品的成本关注不是很大,技术或产品可以通过出口源源不断地输向全世界各地。 第二阶段,即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企业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一批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开始掌握此技术,于是,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替代产品增加,为了摄取更多利润,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位置,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各跨国公司开始从成本出发,在有较大需求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工厂,推行国际化生产战略,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

海尔战略方面资料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家电产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 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明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阳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旧事日毕,日清日高”。 至此,海尔以其全面质量管理或OEC作法、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经营管理体系。以这样一个运营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此种运营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展了以产品多元化和品牌扩张 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成长。 2.多元化战略阶段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并持续到1998年。 90年代初,海尔集团年利润不过3000多万元。因此其发展必须采取低成本扩张的方式。海尔从本地政府和武汉、广东等外地政府手上以低廉的代价接管了多家亏损企业,并依托这些企业建立了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由于海尔此前已建立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强有力的企业能力平台,故往往只需派出少量的经理人员将这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或“惯例”植入接管企业,同时转移部分必须由海尔人亲身传授的“默会知识”即可实现对这些落后企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这就是海尔激活“休克鱼”方法的精髓所在。 由于拥有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平台并善于将其植人被兼并的企业,同时借助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在海尔工业园新建了一批企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pc等)、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已经是一种必然。海尔集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实施了由“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的飞跃。本文对海尔集团国际化的背景,思路以及其启示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海尔;国际化;战略;本土化;名牌。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Haier Group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kind of necessity. Haier Group complies with historical trend, has implemen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enterprises that have brought the enormous market opportunity and vaster development space, have implemented the leap from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aier " to " Haier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 This text to Haier Group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nking and it have enlightened etc. and carried on detailed exposition. 【Key word】: Haier;internationalization;strategy;localization;famous brand . 国际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和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个国家只有顺应国际潮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释放国内生产能力,抢占国际市场空间,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抓紧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海尔集团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为例,展开论述以期对我国正在实施和准备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民族企业有所启示。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创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的集体小工厂——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发展壮大成为现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从单一生产冰箱现在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3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模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国外市场,海尔产品进入欧洲15家大型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

海尔的stp战略分析

海尔公司stp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2010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品牌500强》,2011“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于9月9日发布,海尔集团以907.62亿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一、海尔的面对的市场环境 1、经济环境 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 1)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 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海尔在中国市场的需求量不大。 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家庭收入:家庭收入较低,除了正常的生活开销外可以购买其它物品的能力较低。海尔冰箱在当时被视作奢侈品,可购买家庭不多,需要保证产品的较高质量以赢得消费者的满意度。 2)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使得消费者支出模式也会相应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渐小,生活水平提高,对冰箱等电器的需求量增加,市场扩大,所以海尔冰箱的市场需求增大,海尔的生产量也增大,质量等什么都在提升. 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 1)城市化程度:海尔在公司发展前期把城市作为主要市场,最近的城镇发展起来,农村也作为海尔的主要市场。 2)地区发展不平衡.海尔公司先在富裕地区建立自己的市场信誉,在想一些落后封闭的地区推销自己的产品。 2、社会文化环境 最近的几时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相当的大,第一是人口的剧增现在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3.5亿,也就是说,要解决那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劳动力相对于国外很廉价。第二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门就是公交车私家车,打电话用手机,洗衣服用洗衣机,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海尔等企业的发展机会。第三点是价值观的改变,较以前的人,现在的人更舍得把钱花在使生活更舒适的产品上。这也给海尔一次发展的机会。 市场细分 海尔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在家电行业,市场细分无疑做得是最好的:海尔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把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需要、性格或行为的购买者群体,使同一细分市场内个体之间的固有差异减少到最小,使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增加到最大。海尔最初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冰箱都集中在160立升以下,是世界级品牌不生产的缝隙产品。当时的美国冰箱企业GE、惠尔普都认为160立升以下的市场需求量不大,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去开发市场,然而海尔冰箱发现美国的家庭人口正在变少,小型冰箱越来越受欢迎,独身者和留学生就很喜欢小型冰箱。于是海尔公司在充分市场调研和信息分析之后,经过精确计算,着力开发小型节能冰箱,一经上市,即获得大量订单。譬如,海尔的电脑桌冰箱上市后很快风靡美国大学校园,并迅速占到美国市场50%的份额。靠对市场细分的差异化战略,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14市场营销1班朱琪 1441412010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海尔集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试试了国际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接下来将对海尔集团国际化的背景,思路及战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工厂——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发展壮大成为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从单一生产冰箱到现在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3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模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国外市场,海尔产品进入欧洲15家大型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十大连锁店。海尔取得的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尔实施的国际化战略。 二、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动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尔已经在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树立了自己在国内的品牌,占据了国内家居市场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海尔是领导者张瑞敏并没因此放松自己,他清醒的认识到海尔同外国同类企业相比较起来,还不具备与国际大企业抗衡和竞争的能力,海尔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就必须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于是,海尔于1998年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化实施,其目标是:实现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实现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实现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完成由“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海尔”的跨越。

三、海尔国际化战略的要点 (一)市场进入战略 1.目标市场的选择 1997年,海尔首先选择的是美国和欧洲,尽管欧洲人对中国感到很陌生,而且一直对中国产品存在偏见,但这并没有成为海尔前进的羁绊石,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经过三年的努力,海尔终于打开了欧美的市场,2001年,海尔在美国的销量达到了2亿美元,在欧洲达到1.1亿欧元,海尔欧美市场的销量已经占到海尔海外总销量的60%以上。 2.市场进入方式 1995年,海尔以OEM的方式向美国出口冰箱,然后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再积累了近五年的有关美国市场知识后,海尔才在美国设立贸易中心和生产中心。海尔的产品策略是先易后难。 (二)、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 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市场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站和6个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是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创造本土化国际名牌战略 (四)、整合全球资源战略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的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融文化的方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

3 海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3 海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指引,企业活动室一场激烈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战略,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指引,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而这些都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谋划,也是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方向指引作用。本案例通过SWOT分析,对海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介绍了海尔的四个战略发展阶段,分别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 公司简介 海尔成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海潮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建立的青岛电冰箱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的海尔,经过18年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的跨国企业。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图1-10为海尔2009-2012年销量图。 1.海尔企业使命 经营主线 如果说以前的海尔是冰箱作为主要产品经营主线,那么现在的海尔的经营主线则是以白色家电为主,其他家电为辅。 经营目的 首先是经济目的,对以前的海尔来说,其经营目的肯定是以生存为主,发展和赢利为辅的,但是对于现在的海尔,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所以是以发展和

赢利为主的经济目的。 管理哲学 没有优秀的管理者,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海尔,海尔的管理哲学是非常出色的,例如排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海尔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入伏冰雹;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管理哲学理念。 公众形象 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多少资源,这是海尔的资源理念,从中就可以看出海尔资源的态度,资源是稀有的,但是我们只要好好利用已有的资源,其价值也是相当大的。海尔就是这么做的,并且以环保的生产,良好的质量,享誉全国。 自我评价 海尔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家电产业的骄傲,这是不容置疑的,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海尔在中国家电的龙头位置是肯定的,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追求更高的要求,追求做的更好。 2.海尔的SWOT分析 SWOT的分析是竞争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SWOT法进行选择分析,就是将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主演内容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如对策等) 优势 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并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3种在智能家电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的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是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

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战略(海外,国际化)

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战略 1.产品出口与海外投资状况 可以说,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十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张瑞敏就在为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进行准备工作。在他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仅4年后,当产品在国内小有名气之时,他便将企业发展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出口创汇是必要的,但只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 (l)出口经营状况 从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O0万美元出口额这一不俗战绩算起,海尔集团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尽管从1997年起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但真正类似海尔产品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且由于海尔集团出口的重点是在欧美,因此,它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 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冰箱、洗衣机、冷柜等。 在出口地区的分布上,基本上,欧美国家占6O%,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他地区占4%,共计87个国家(地区)。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以冰箱、空调为主,其中在美国18O升以下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冰箱占到2O%。 截止到1998年年底,海尔集团的海外经销商共有49家,经销网点11004多个。

(2)海外投资状况 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经过洽淡和协商,终于在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电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一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 (PT.Haier Sapporo Indonesia)。它标志着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生产厂成立;1999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 以上这些不过是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事业的“牛刀小试”,而其企业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在美国进行投资建厂。这一计划1999年将进人战略性的实施与发展阶段,即在波士顿建设设计中心,在纽约建设营销中心,在南卡罗莱那州建设制造中心。 2.跨国发展战略的成因 促成海尔集团积极向海外发展跨国经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 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家电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在各种家电领域中,此起彼伏,俞演愈烈。海尔集团尽管作为国内家电知名品牌的

实现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案例

实现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案例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 子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家电产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 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期就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OEC工作法,即全方 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至此,海尔以其全面质量管理或OEC工作法、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经营管理体系。以这样一个运营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此种运营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展了以产品多元化和品牌扩张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成长。 2.多元化战略阶段

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1.产品出口与海外投资状况 可以说,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十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张瑞敏就在为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进行准备工作。在他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仅4年后,当产品在国内小有名气之时,他便将企业发展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出口创汇是必要的,但只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 (l)出口经营状况 从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O0万美元出口额这一不俗战绩算起,海尔集团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尽管从1997年起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但真正类似海尔产品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且由于海尔集团出口的重点是在欧美,因此,它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 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冰箱、洗衣机、冷柜等。 在出口地区的分布上,基本上,欧美国家占6O%,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他地区占4%,共计87个国家(地区)。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以冰箱、空调为主,其中在美国18O升以下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冰箱占到2O%。 截止到1998年年底,海尔集团的海外经销商共有49家,经销网点11004多个。 (2)海外投资状况 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经过洽淡和协商,终于在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电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一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PT.HaierSapporo Indonesia)。它标志着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生产厂成立;1999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 以上这些不过是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事业的“牛刀小试”,而其企业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在美国进行投资建厂。这一计划1999年将进人战略性的实施与发展阶段,即在波士顿建设设计中心,在纽约建设营销中心,在南卡罗莱那州建设制造中心。 2.跨国发展战略的成因 促成海尔集团积极向海外发展跨国经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 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家电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在各种家电领域中,此起彼伏,俞演愈烈。海尔集团尽管作为国内家电知名品牌的生产厂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明显优势,但它认为,正是由于有了较高市场份额,才是积极向外扩张发展跨国经营的最好时机与充要条件,内在动力已经具备。 在国际市场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国家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部经济力量的竞争与冲击。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主宰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发展中国的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幸分一怀羹”,是它们努力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出路。海尔集团不甘心自己仅仅是中国的名牌生产企业,还希望主动打入国际市场,将海尔产品在国外

浅谈海尔集团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论文_大学论文

浅谈海尔集团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论文 学校:河北工程大学 班级:10会计(2)班 学号:100192226 姓名:闫海霞

浅谈海尔集团企业战略 摘要: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海尔集团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创立之初亏损人民币一百四十七万元,濒临破产。而今,海尔已经完成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的战略管理如何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国内企业应如何借鉴其经验,走自己的品牌战略与国际战略。 关键词:海尔战略管理品牌多元化国际化 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总的来看,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

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是这些企业扭亏为盈了。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3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实施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其基本战略理念就是“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所谓“海尔的国际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海尔产品的各项标准都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而且要成为中国很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要打海尔的国际品牌;而“国际化的海尔”则是要在世界各地建设海尔,不再是一个从中国出来的海尔产品,而是在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当地制造、当地销售的产品,这也就是“本土化的海尔”,这是个非常大的战略转折,而且对海尔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新考验。在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的策略原则是“先难后易”,国内有好多企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则是以“出口创牌”为导向,取得了成功。 在“走国际化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其品牌价值不但稳居中国家电业榜首,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海尔是家电行业获得国优金牌、通过IS09000H认证和

海尔国际化策略

海尔国际化策略(英文) Introduction of Haier Group Haier Group is China's ambassador to appliance stores worldwide. Once named Qingdao Refrigerator Plant, the company climbed from the verge of bankruptcy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 world-renowned brand. China's largest appliance company manufactures refrigerators and freezers, air conditioners, dishwashers, microwaves, televisions, vacuums,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and more under more than 90 product categories. Haier Group exports goods and sells them to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Since pulling itself up by its bootstraps, Haier has been busy inking joint ventures to branch out into other markets. Haier Group was named one of the world's 100 most recognizable brands in a global name-brand list edited by the World Brand Laboratory. The only Chinese brand on the list, the firm was ranked 86th after such household names as Google, Wal-Mart, and Microsoft, which were the top three. Success of Hair Group ? The brand strategy The company set out to establish itself as the country's leading brand, focusing upon reliability and product quality. Diversification would also allow Haier to spread out its risk among various product lines. So, in 1995 Haier bought out its chief rival in Qingdao, Red Star Electric Appliance Factory. In 1997, the company moved into television manufacturing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Huangshan Electronics Group. By the end of the 1990s, Haier was the most recognized brand in the country with products ranging from mobile phones to computers; it had also captured a dominant market share in its core white goods division ?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Its place in the domestic market secure, Haier moved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global brand name. Haier's move into the U.S. market was cautious at first; it focused upon two niche markets in compact refrigerators and electric wine cellars. Both markets were underdeveloped, but Haier believed that they both had growth potential and were being largely neglected. The company's sales figures soon proved this belief correct, allowing Haier to firmly establish itself in its US niche. With this success, Haier looked to make further inroads in the North American market by moving into the full-sized refrigerator category. This would bring it into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established American giants: GE, Whirlpool, Frigidaire, and Maytag. As part of its strategy, Haier decided to build a production fac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Camden, South Carolina, opened in 2000. Haier continued its expansion into other international markets as well. Production facilities were constructed in Pakistan in 2002 and Jordan in 2003, greatly strengthening its position in the_ middle East market. In Africa, Haier has plants in five countries.The company also purchased a factory in Italy, as part of its continued drive into the European market. Haier has been successful in placing its products in most major European retail chains, either under its own brand or under OEM agreements with foreign partners. As of 2008, Haier has surpassed rival Whirlpool as the world's top refrigerator producer Its marke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