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国际化之路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海尔如何实现国际化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海尔如何实现国际化入世使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学会站在家里与外商竞争,并冲到国外抢滩登陆,而后者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海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尔平均增长速度81.6%!?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15年来,海尔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1.6%。
据美国权威的《家电》杂志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全世界家电企业中,海尔的增长速度名列榜首。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世界最受尊重的企业排名,海尔成为中国唯一人选企业。
?1999年海尔实现国内外营业额268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215亿元,出口创汇1.38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一倍。
这表明,我们在“内战”和“外战”都取得了成就。
?海尔国际化的三阶段?(1)1984—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用了七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了一个冰箱产品。
其标志就是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1992年一1998年:多元化战略阶段(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阶段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系列化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3)自1999年开始:国际化战略阶段(增强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三个1/3”,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外建厂生产海外销售占1/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的国际市场开拓遵循以下两个战略:?一是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先难后易”。
即产品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名牌后再以高屋建领之势进人发展中国家市场。
?二是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国际化的知名品牌。
海尔通过“先难后易”扩大出口,凭高质量达到用户对海尔品牌的“认知”,通过“三位一体”实现在海外扎根,通过“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在当地融资融智,创造本土化的名牌。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一)基本案情海尔企业是我国家电行业的特大型企业,1984年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成一个目前集科研、生产、贸易和金融与一体的由70多个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大型国际化家电企业集团,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体系已经构建出。
回顾海尔的国际化经营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内向型发展阶段(1984-1990年)。
这期间海尔完全致力于国内市场,建立起国内销售和服务网络,完善企业管理,力争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创立国内品牌,为向海外发展打下基础。
2.出口阶段(1990-1996年):1990年海尔开始迈出它国际化进程的第一步,实现产品的出口,首先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并随后进军东南亚、拉美、中东和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海尔专营商和经销网点,建立起全球性的营销网络,截至到1996年已在31个国家建立了3000多个经销网点。
3.海外投资阶段(1996-至今)。
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1996年海尔进一步提出了“本土化”战略,开始海外投资设厂,1996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成立海尔保罗有限公司,海尔占51%股份,这标志着海尔首次实现了生产的国际化。
随后,海尔又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等地相继设立了生产厂。
1999年3月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并当地销售地首家“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海尔美国冰箱厂,这标志着海尔的国际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3月,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
(二)思考题试通过海尔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来分析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经验。
长虹和海尔的国际化道路比较1.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国际化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中国的家电行业,长虹和海尔作为两家领军企业,都在国际化道路上积极探索和发展。
本文将对长虹和海尔的国际化道路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和策略。
2.长虹的国际化道路长虹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也是中国国内市场的领导者。
在国际化方面,长虹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2.1 品牌建设长虹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长虹加强了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提高了品牌的认知度和形象。
2.2 渠道拓展长虹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渠道,并与当地的代理商合作实施分销。
通过与国际知名零售商和经销商合作,长虹能够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2.3 技术创新长虹注重技术创新,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长虹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
2.4 本土化经营策略长虹采取本土化经营策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特点,调整产品的设计和功能。
通过与当地企业和团体合作,长虹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提供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海尔的国际化道路海尔是中国家电业的引领者之一,不仅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是海尔在国际化方面的主要策略和措施:3.1 市场细分海尔注重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进行细分,并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特点,海尔能够针对不同市场推出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2 品牌推广海尔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品牌推广来提高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海尔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加强品牌形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3.3 企业并购海尔通过并购国际企业来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规模和影响力。
海尔战略三阶段与国际化之路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
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
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
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
浅析海尔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海尔品牌国际化之路海尔品牌的发展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名牌战略发展阶段。
海尔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过硬的质量管理制度,打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的旗号。
海尔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深入人心,为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品牌竞争优势,在国内树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
第二阶段即海尔多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品牌在重视品牌专业化的同时,充分认识延伸品牌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性,利用品牌优势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战略先后兼并多家企业,同时提供差异化服务使海尔在施行跨行业跨产品的多元化经营与扩张规模方面体现了海尔品牌规模的核心竞争力,为海尔品牌进入国际国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领域。
第三阶段是品牌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张瑞敏把他“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管理理念传到了世界市场,通过获取并不断整合全球资源增强海尔企业在全球的品牌核心竞争力,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目标市场消费群体对海尔品牌“三融一创”的品牌国际化发展的认同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市场、产品、营销国际化的海尔正在为其产品和服务打上世界品牌标签,这个标签凝聚着海尔品牌民族企业的创新精神、服务理念,也诠释着中国现代企业的大国风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激烈的全球品牌竞争时代,海尔集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世界名牌。
在信息化时代海尔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一直坚持以最快速度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要和以品牌创新精神提升国际竞争力,要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坚持产品质量的零缺陷,正是有着“国门之内无品牌”的国际化理念,海尔才能走向世界级品牌。
然而海尔集团从2005年以来却出现了利润总额下降的趋势,我们不得不从海尔风光无限的辉煌成就和备受称道的经营战略中思考海尔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海尔品牌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品牌泛化正是有着“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创名牌”的公众品牌信念,海尔在家电行业逐渐树立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声誉,成为中国家电品牌大鳄。
海尔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
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至1991年。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能力。
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
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至1998年。
这一阶段是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
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
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开始。
这个阶段旨在增强国际上的核心竞争能力。
以1999年为转折点,在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战略创新和转移,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海尔产品目前已出口10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占60%以上,进入了19家世界大的连锁集团,并在海外设厂6个,在建厂达到10个。
国际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海外销售增长迅速,在美国180升以下的冰箱中海尔占20%的市场份额;在德国,海尔占中国出口冰箱的95%以上。
1999年,海尔出口创汇1.38亿美元,今年1至5月出口创汇1.39亿,超过去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
二、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海尔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
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至1991年。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能力。
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
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至1998年。
这一阶段是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
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
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开始。
这个阶段旨在增强国际上的核心竞争能力。
以1999年为转折点,在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战略创新和转移,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海尔产品目前已出口10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占60%以上,进入了19家世界大的连锁集团,并在海外设厂6个,在建厂达到10个。
国际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海外销售增长迅速,在美国180升以下的冰箱中海尔占20%的市场份额;在德国,海尔占中国出口冰箱的95%以上。
1999年,海尔出口创汇1.38亿美元,今年1至5月出口创汇1.39亿,超过去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
二、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的国际市场开拓遵循以下两个战略:●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先难后易”,即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产品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出名牌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
建立海外信息站和设计分部。
为了了解国际家电市场的最新情况,包括技术和市场动态,海尔集团建立了由各个信息站组成的海尔国际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反馈活动。
●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
海尔通过“先难后易”出口,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知”的目的;通过“三位一体”实现扎根,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州。
最后通过“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地实现融资融智,创造本土化的名牌。
“创牌”是海尔出口的目的。
“优质优价”的定价策略。
正确的做法必须是反其道而为之,从自己产品在发达国家登陆的第一天,就要实行优质产品的价格与国外名牌同类产品价格不相上下的定价策略。
西方国家不认中国产品,无形中也创造了机会。
虽然,开始由于西方消费者的偏见可能受到冷遇,第一天无人问津,第二天、第三天还是如此,但只要坚持不降价,到了第四天就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当消费者使用海尔产品后,就会因优良的产品质量带动更多的人购买自己的产品,国际名牌战略才能获得成功。
目前,海尔产品在欧美市场享有一定的美誉,的确同当初海尔的优质优价原则有很大的联系。
事实上,这也是抓住了当前西方消费者在价格与质量的抉择中,更加注重质量而价格高低则相对次要的消费心理。
●国际技术联盟。
海尔集团与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确立了技术联盟关系。
最早的是1991年与日本三菱重工在空调上的技术合作,目前,他还同意大利的海梅公司、美国的ESS公司在朗迅公司、德国的迈兹(Metz)公司、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建立起技术联盟,在冰箱、洗衣机、数字彩电等许多领域实行技术合作与共同开发。
海尔国际化的原则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要在海外设厂,首先要开发当地市场,使品牌出口达到在当地设厂的盈亏平衡点。
即市场的竞争力是海外建厂的前提。
在美国当地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产量30万台左右,海尔去年出口美国的冰箱已达到50多万台,已远远超出平衡点。
世界上有10个大的经济贸易区域组织,为达到本土化的目的,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海尔计划在这10个经济区域都建立本土化的海尔。
三、国际化的海尔海尔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海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尔的国际化是手段,国际化的海尔是目的。
海尔通过技术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网络的国际化等各项深入细致的工作达到海尔的国际化的目的,出口是针对海尔的国际化而言。
在国际化的海尔阶段,中国的海尔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
届时,还将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本土化的海尔出现在世界各地。
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
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的海尔,也就是说用当地的钱来做当地的事。
国际化的战略,其最终目的就是成为一个真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竞争力的,而且辐射到全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的海尔。
●观念国际化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国际化企业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海尔人的做法是: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
“思考必须是全球化的,即使你不去思考全球,全球也会思考你,换句老百姓的话,你不琢磨全球的事,全球也在琢磨你,把你琢磨得没地方去,但行动起来必须扎扎实实。
”海尔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关键在于人的国际化。
为提高人员素质,海尔一方面整合全球人力资源,一方面加快培养自己的内部人才。
海尔在美国的营销经理聘的就是当地人,年薪25万美金,虽然年薪较高,但他的优势是海尔派过去的人无法比拟的,人员的本土化是海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99年海尔还兴建了海尔大学校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海尔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海尔以创新精神形成国际化海尔的比较优势。
与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海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海尔形成了自己的速度,以灵活、高效率的比较优势与之竞争,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一个新产品,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专利。
●产品国际化海尔的原则是开发三种差别化的产品群,提高美誉度,通过主导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潮流产品提高品牌信誉度;通过缝隙产品提高美誉度。
“小小神童”就是典型的缝隙产品。
由于创造新的需求,赢得新的市场,海尔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生产这种小洗衣机的企业。
●技术国际化目前全世界最严格的六种质量标准,海尔都已经通过,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海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同时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技术联盟,目前,海尔在世界各地已有6个设计中心19个合作伙伴。
海尔的实验室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它可以模仿全世界各地最恶劣的环境条件对产品进行检测,并获得了六个认证机构的等效许可。
在质保体系方面,海尔是中国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保体系认证的家电企业,也是中国产品通过该项认证最多的家电企业,确保了海尔产品在世界各地畅销无阻。
目前,在欧盟国家,买海尔无氟节能冰箱可获当地政府的补贴,此举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在欧盟国家的销售;在美国,海尔产品已达到2001年美国能耗标准。
●市场国际化海尔已经形成由一般市场到重点市场,由重点市场到信誉市场,由信誉市场到三位一体当地化三级递进的市场创新模式。
●网络国际化海尔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包括一般客户、海尔经销商、合作(资)伙伴三类并存。
如美国海尔最初由一般客户发展成为海尔经销商,现由经销商发展成为合作伙伴。
双方合资成立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的美国海尔。
目前海尔在海外已经拥有营销网点 3.6万个,售后网点1900个。
●机制国际化提出“内抓市场链、外抓国际化”,内外并举,通过实施市场约束机制,把外部市场竞争引入企业内部,使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
简单地说,下道工序就是市场。
这样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比如国际上开发一个产品通常用一年,海尔把这个时间可以缩短2/3甚至更多。
99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做到三点,即要有一套有应变能力的管理体制,要开发出全球知名的品牌,要有网上销售的战略。
根据这三点,海尔进行了“三个方向的转移”调整,即:市场方向的转移,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移;产业方向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管理方向转移,从直线职能式管理向业务流程再造的市场链转移。
这三个方向的转移是在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海尔从内部变革入手,增强企业的活力。
在市场方向转移方面,不是不要国内市场,其关键在于是以国际市场的拓展来拉动国内市场。
去年以来,由海外设计公司设计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如海尔“无霜金王子”冰箱,就是海尔法国设计分部设计的,在国内市场已形成脱销的局面。
在产业方向转移方面,面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海尔及时变革,采取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网络化服务和网络化采购,并且依靠海尔品牌影响力和海尔已有的市场配送,服务网络,为向电子商务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管理方向转移方面,海尔认为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海尔在管理机制上把金字塔扳倒,使企业的主要目标由过去的利润最大化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
为了贯彻这一观念,海尔推行了内部“市场链”。
市场链的具体做法就是“SST”机制,即索酬,索赔,跳闸。
上下道工序、各个部门之间都是市场关系,每个人的利益直接与市场效果挂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大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活力与创造力。
按照整合的思路,1999年8月,海尔成立了物流,商流(国内商流和国外商流)、资金流三个流的推进本部。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直接从国际大公司采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商流通过整合资源降低费用提高了效益;资金流则保证了资金流转顺畅。
网上销售是零距离的销售,海尔通过零距离销售的模式,形成网上销售的基础。
影响网上销售的三个要素是支付手段,配送网络和网站人流。
支付手段是共同面临的问题,海尔在后两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尔目前拥有自己最大、最健全的网络。
海尔的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振兴中国的民族工业。
2003年10月,随着第一台本土制造的海尔洗衣机在约旦下线,海尔集团的第十三个海外工厂正式投产,至此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13个工厂,18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近100个国家。
至2003年,海尔的全球销售收入已由1998年刚刚开始明确国际化战略时的191亿人民币上升到72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品牌,海尔在全球白色家电市场竞争力也升至世界第五位,海尔的国际化经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