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因药物配伍引起液体变色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静脉输液配置常见问题及分析摘要为分析临床静脉输液配置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为临床合理配置静脉输液提供参考。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相关关键字,查询有关静脉输液配置的相关文章。
同时查阅相关门/急诊处方审核记录、住院药房医嘱审核记录、临床药师查房记录、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等,对其中不合理的静脉输液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静脉注射药物在配置过程中,主要存在溶媒选择不当、药物配伍禁忌、药物配置浓度过高、药物配置后放置时间过长、输液配置器具选择不当、输液配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结论:临床静脉输液配置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药物手册等法定文件的要求去做,现配现用,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静脉输液;配置;配伍;问题;分析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可显著提高血药浓度,进而提高疗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输液配置不当就可能导致药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液微粒超标、热原超标、pH值改变、药物发生沉淀和变色、生成新的化学物质等,从而导致过敏、休克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危及患者生命。
本文收集了国内文献报道及临床输液配置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对临床合理配置静脉输液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以“输液”、“配伍”、“溶媒”、“配置”及各种药品的通用名称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收集静脉输液配置的相关文章,同时查阅相关门/急诊处方审核记录、住院药房医嘱审核记录、临床药师查房记录、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等,对其中不合理的静脉输液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存在问题归纳如下:2.1 溶媒选择不当静脉注射用药物溶媒选择不当是临床输液配置较易出现的问题,笔者将注射用抗菌药物、其它常用化学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在此方面出现的问题分别了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见表1、表2、表3。
2.2 药物配伍禁忌临床上因治疗方便经常将2种或2种以上药物混在同一溶媒中使用,有些药物虽然分在不同溶媒中但输液时同经一条输液管,结果使混合后的药物发生理化变化,导致输液出现微粒增加、热原增加、变色、浑浊、沉淀等现象,本文总结我院临床曾出现及文献报道的药物配伍禁忌,结果见表4。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溶解变色2012年7月12日,普外科于12:40配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试敏液,将12ml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0.75g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中溶解,给患者试敏后,剩余药液置于配液室,13:15时,发现剩余药液已经变成红色,颜色略淡于碘伏,将已经改变颜色的药液稀释于15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溶液为棕黄色。
此现象在此之前发生过两次。
据全院该药品使用量较大的儿科护理人员反映,该药品配制后变色的现象频繁发生。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阿莫西林钠和克拉维酸钾在分子结构上均为含有β-内酰胺结构的化合物,对光、热、湿均不稳定, 其中克拉维酸钾极易引湿,遇水极易分解。
应密闭,在凉暗干燥处(≤20℃)保存; 在溶解、稀释和输注过程中也尽可能在阴凉处并避光。
2.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在中性溶液中易被溶解,当溶液pH降低时,两者均由盐的形式变成酸的形式存在,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就大大降低。
一般不应在pH6.5以下的溶液中使用,否则有出现沉淀的危险。
因此本品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pH值6.5~7.0)为溶媒。
3.浓度和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溶解稀释浓度越高分解越快。
浓度应选择1.2g/100ml。
时间(药物保存的时间、药物溶解稀释的时间、药物输注的时间)与药物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时间段。
在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应立即稀释至1.2g/100ml,3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从药液配制到完成滴注,全过程最好不超过2h(20℃以下暗处)。
4、建议: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应该选择溶媒量为1.2g/100ml,用氯化钠溶解后应立即避光进行滴注,颜色发黄后不应使用。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混用酚磺乙胺与其他药物引起变色原因初探
胡应权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2004(010)010
【摘要】目的为了解酚磺乙胺注射液与其他药物混合静滴引起颜色变化原因.方法观察并测定与不同注射剂配伍后的外观及不同时间PH值变化.结果同时含有酚磺乙胺注射液和肌苷注射液的2组配伍溶液经2.5h后变成微红色,并且越来越深;酚磺乙胺与磷霉素钠混合使用会使颜色加深.结论酚磺乙胺注射液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变色;磷霉素钠使溶液呈碱性,导致酚磺乙胺分子中的二元酚被氧化为醌而显色.建议临床上使用酚磺乙胺时宜单独注射;若加入静滴,提醒临床医师在与其他药物配伍滴注时加以注意.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胡应权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药剂科,广东,广州,510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3.1
【相关文献】
1.根管治疗材料及药物引起牙齿变色的研究进展 [J], 王艺桥;汪敏
2.酚磺乙胺注射液联用氨甲苯酸注射液引起药物热一例临床分析 [J], 董国蕊
3.锡镀层变色原因初探 [J], 李立清;杨丽钦
4.光照致单采血小板变色3例原因初探 [J], 来祝檩;郭超群;李运琴
5.二龙山水库水体变色原因初探 [J], 尹军;赵可;刘志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换输液器,避免在同一输液器中连续输注;⑵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应在1h内输注完毕,并注意避光。
2.3实例-8内三科某一患者,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奥美拉唑40mg配伍,其配伍液出现颜色变化。
护士电话咨询其原因。
分析临床药师到科室进一步了解用药情况,发现患者在用奥美拉唑前使用了酚磺乙胺。
临床药师查阅文献后答复:配伍液pH值的高低是影响奥美拉唑注射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0-11]。
奥美拉唑结构中含有亚磺酰基,属弱碱性化合物;其注射液的pH值为10.3~11.3,稳定性受溶液pH值、光线、温度、金属离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酸性条件下,奥美拉唑易出现聚合和变色现象。
李丽华等报道[12]奥美拉唑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较稳定,其pH值为9.14,药液呈无色透明状;当其与酚磺乙胺配伍,配伍液pH值下降至7.6,其配伍液逐渐呈微黄色到淡黄色,1h后药液呈淡茶色。
临床将酚磺乙胺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输注完毕,输液管内残留部分液体进入奥美拉唑溶液中,从而降低了溶液的pH值,而发生颜色的改变,出现淡黄色。
酚磺乙胺为无色澄明液体,pH值为3.5~6.5,在pH值4~7溶液中酚磺乙胺较稳定[13];而奥美拉唑的配伍液的pH值在8.8~9.2时最为稳定[11]。
当两种液体相互混合时,出现溶液变色,这种颜色的变化既包括奥美拉唑本身结构的变化,也包括酚磺乙胺的醌式结构的变化。
因此,临床药师建议使用奥美拉唑时:⑴选用pH值较高的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较好;⑵溶媒体积以100mL为宜;⑶奥美拉唑注射液应单独使用,配好的输液不应再添加其他药物;⑷配制时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应单独使用,不宜接触其他药液;⑸应现用现配,配制好的输液应在25℃下保存并在规定时间内滴完。
3讨论对临床上药物相互配伍或相互联用时产生的混浊沉淀,主要是药物的理化性状的改变,如是物理变化的,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调pH值使其沉淀溶解,仍可继续使用,不影响药物疗效;当两种药物相互配伍或联用出现变色时,可能是两种药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不可再使用。
奥硝唑与头孢噻肟钠配伍禁忌案例分析我院xxx科,xxx,女,25岁。
诊断:1.急性阑
尾炎2.产褥期。
NS250ml+头孢噻肟钠2.0静脉滴注后,未更换输液管而直接滴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进量约80ml时,发现瓶内及管中发生的颜色变化:由透明逐渐变为粉红色(玫瑰红色),但无絮状物出现。
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原因:可能是在滴注头孢噻肟钠后换用奥硝唑时,管中的剩余液体与奥硝唑注射液混合,致管中、瓶中PH发生改变而导致颜色改变。
建议:1、在滴注奥硝唑和头孢噻肟钠时,不应同时输入第二组,中间应输注5%GS 或NS进行冲管,然后再输注第二组,以避免奥硝唑与头孢噻肟钠直接接触而产生变色,也可避免对人体产生不必要的危害。
2、也可二组分开单独滴注,头孢噻肟钠血液消除半衰期为1.5h,奥硝唑的血浆消除半衰期为14h,因此建议先输注头孢噻肟钠后输奥
硝唑。
附加:1、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检索表》中,未注明2种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2、头孢噻肟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说明书均未提示这两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两药配伍输注后变色,这张处方究竟有何bug?*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用药处方,等你来看•一张不符合说明书的处方一定是不合理处方吗?•一张符合说明书的处方一定没有问题吗?•那一张合理的处方到底该长啥样?开篇的灵魂三问似乎总让工作在一线的审方药师有种有苦难言、感同身受。
疾病状态不同、药品种类繁多、药物性质各异、联合用药复杂,处方医嘱审核确实是需要“硬功夫”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特殊情况,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来了解一下。
一天夜里,急诊收治了一个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医生为患者开具了处方(如下所示)。
更多用药处方,扫码处方上二维码下载App查看药师拿到这张处方,赶紧拿出“四查十对”的法宝对处方进行全面审核,发现不管是适应证还是用法用量都没有问题,也不存在用药禁忌。
药师将这张处方进行了调配,发给了患者家属。
过了约两个小时,药师接到了医生的电话咨询:“是不是泮托拉唑存在质量问题,患者输注的时候,药液变成了粉红色,患者家属要求给出合理解释”。
药师赶紧翻看了两个药品的说明书,并未发现异样,溶媒也都选择合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大家心中是不是也有疑惑?这样的一起药品不良事件的原因在哪里?真的是药品质量问题吗?1.药液为什么会变色?泮托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PPI),而PPI均为弱碱性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变色。
而在输注泮托拉唑之前,输液管内还残留着上一组液体,也就是呈酸性的酚磺乙胺注射液+5%葡萄糖溶液[1,2]。
同时质子泵抑制剂由于稳定性差,需要现配现用,如果两组液体是同时配置的,先滴注了酚磺乙胺,再用同一输液器接着滴注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泮托拉唑,那溶液出现了变色真的不奇怪了。
★弱弱地问一句,是不是患者说的药品质量问题呢?这个问题问的好:泮托拉唑钠自身受到水分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冻干过程中如果出现受潮现象,则会导致过多的水汽进入到该溶液之中,而水分的增加则会稀释药液的pH值。
1.结合5-氟尿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学结构分析,在嘧啶类抗代谢抗肿瘤药中,为什么5-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最强?解析:5-氟尿嘧啶是运用电子等排理论,以氟原子代替尿嘧啶中的氢原子后而得;为尿嘧啶衍生物。
由于氟原子半径和氢原子半径相近,氟化物的体积与原化合物几乎相等,加之C-F键比较稳定,在代谢过程中不易分解,能在分子水平上代替正常代谢物,掺入肿瘤组织即导致肿瘤细胞的致死性合成,加之尿嘧啶掺入肿瘤组织的速度较其他嘧啶快,所以5-氟尿嘧啶抗肿瘤作用最强。
2.环磷酰胺注射溶解后为何马上使用?解析:环磷酰胺的水溶液不稳定,磷酰胺基易水解,形成水中不溶物而产生沉淀,加热更易分解,失去生物烷化作用,故制成粉针剂,临用前新鲜配制,溶解后短期内使用。
3.分析处方,判断其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如不合理需采取什么措施?某患者诊断为流行性脑膜炎,医生开据了下列处方: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ml;维生素C注射液,5ml ,i.v.;10%葡萄糖液,500ml。
解析:不合理,磺胺类药物显弱酸性,且其弱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其钠盐的水溶液遇酸性药物会析出沉淀;维生素C注射液显酸性,两种药液混合会发生沉淀,所以应将上述两种注射液分别给药。
4.盐酸普鲁卡因、氨茶碱、地塞米松合用是否合理?分析下列处方是否合理?有位患者系支气管哮喘伴有神经官能症,医生开据了下列处方: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0.45g ;氨茶碱注射液0.125g ;地塞米松注射液5ml。
解析:不可合用,盐酸普鲁卡因偏酸性,氨茶碱偏碱性,两者合用后可析出普鲁卡因,使溶液呈现浑浊或沉淀,普鲁卡因进一步可发生水解失效。
氨茶碱在pH=8以下亦不稳定,易变色,降效,甚至形成结晶。
地塞米松与普鲁卡因混合可使后者分解,产生具有毒性的苯胺。
5.服用抗过敏药苯海拉明和扑尔敏的司机为什么暂时不能驾驶车辆?如果司机要驾驶车辆,应选用哪种药物比较合适?解析:因为苯海拉明和扑尔敏除了拮抗组胺H1受体产生抗过敏作用外,同时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因操作不当引起输液外观性状变化案例分析摘要:临床上因治疗需要,医师经常给住院患者每天输注几瓶含不同主药的输液,几瓶输液使用同一根输液管,如果护士操作不当将会出现输液变色、变混等现象。
在目前患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的形势下,常常因此引起医患纠纷,怀疑护士是否配错药,要求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释,本人为临床处理了多起此类矛盾,已积累了较多经验,供护士、药师借鉴。
关键词:操作不当输液变色医患纠纷在近几年临床实践中,本人遇到多起静脉给药的药物在给患者输注过程中患者发现输液颜色变化或变混,患者要求立即撤下现有异常的输液并由自己保管,对这瓶出现异常的输液请护士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患者甚至于怀疑是否加错了药。
护士在此情形下往往不知所措,请求药学人员提供技术帮助。
药剂人员根据护士操作过程、药物理化性质分析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但患者常常不听解释,要求我们现场做实验或一起送到药检所检验,为了让患者满意,我们只能满足他的要求。
1 工作中典型案例如表1-表4。
2 分析案例1:为了研究第2瓶和第3瓶溶液混合后是否存在颜色变红,重新配制第2瓶和第3瓶溶液,取第2瓶溶液10 mL加到第3瓶溶液中不发生颜色变化,放置3 h后仍不发生颜色变化。
我们分析,应该是输液管上端排气管在输注第1瓶时瓶内正压或为了排气泡而残留少量液体,在输注第2瓶时不需要排气泡顺利滴完,在输注第3瓶时需要排气泡或瓶内为负压,于是将排气管内残留的少量液体回吸到第3瓶输液中,同时使用了避光输液管不易观察。
这种解释患者不接受,强烈要求将变红的原输液进行检验,是否含有异甘草酸镁和吡柔比星,后来我们将原第3瓶输液送到市药检所检验,确实含有异甘草酸镁和吡柔比星两种成分,患者满意。
案例2:操作步骤同案例1,取第2瓶溶液10 mL加到第3瓶溶液中不发生颜色变化和浑浊,放置3 h后仍不发生浑浊。
我们分析,与案例1有类似的原因,第3瓶变浑浊与第1瓶输注脂肪乳注射液有关系,经过反复耐心地向患者家属解释,患者家属勉强接受,未要求我们将原第3瓶输液送到市药检所检验。
奥美拉唑注射液变色原因及应对措施奥美拉唑(Omeprazole) 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 H+ - K + -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常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氏综合症及消化道溃疡出血等。
临床上在配制奥美拉唑注射液时,常常发生配制注射液变色继而弃用,由此造成药物浪费的情况。
本文对奥美拉唑注射液变色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1、PH值奥美拉唑具有亚磺酰基苯并咪唑化学结构,呈弱碱性,其在溶液中稳定性受PH值、光线、金属离子、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特别是在偏酸性条件下,奥美拉唑发生化学结构改变,出现变色现象。
因此本品用冻干法制成的注射用灭菌粉末中含氢氧化钠(奥美拉唑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临床上使用的奥美拉唑有两种类型:静脉滴注用奥美拉唑和静脉推注用奥美拉唑,前者为避免与大量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时发生氧化变质而加入了EDTA;而供静脉推注用的制剂因稀释剂用量小,推注时间短而没加EDTA,但配有含PH调节剂枸橼酸的专用溶媒(加入枸橼酸调节PH的目的是避免氢氧化钠过高的PH对血管的刺激),所以奥美拉唑,其粉末是碱性的,而其专用溶剂是酸性的。
张俊松等的研究表明:混合溶液的PH对溶液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PH大于9时,放置 8 h后溶液外观仍然无色澄清;而PH小于8时,混合溶液在30min内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和沉淀,致使注射液无法使用[1]。
影响PH值的因素有:溶媒的选择、溶媒的量和配制方法。
对于静推奥美拉唑,只能选用专用溶媒,因为10ml专用溶媒配40mg药物酸碱性恰好合适,既不会引起静脉炎,也不会引起药物分解变色;静滴奥美拉唑,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禁用其它溶剂或其它药物溶解和稀释。
5%葡萄糖注射液P H值为3.2 ~5.5,而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为4.5~7.0,所以氯化钠注射液更合适。
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变色原因分析李作东罗玉萍(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900)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变色的原因。
方法采用了同等条件的模拟试验,测定泮托拉唑钠+氯化钠注射液、泮托拉唑钠+氯化钠注射液+酚磺乙胺,观察溶液分别放置1小时、2小时后颜色、PH、澄明度的变化。
结果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PH为8.82,药液呈无色透明状。
当少量酚磺乙胺配伍后,PH由8.82下降为8.08,随时间的增加药液由淡茶色逐渐加深变成淡紫红色,无絮状物和沉淀物产生。
结论试验结果与病房所述药液颜色变化过程相吻合,基本证实了泮托拉唑钠注射液与酚磺乙胺配伍后,随着PH的下降而产生外观变化,药液颜色由淡茶色渐变为淡紫红色。
关键词:泮托拉唑钠;酚磺乙胺;PH;泮托拉唑钠(Pantoprazole Sodium, PAN-Na)是继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后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降低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复合性胃溃疡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常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复合性胃溃疡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在一些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者,常用它与止血药联合应用,效果颇佳。
在临床上发现泮托拉唑钠与酚磺乙存在配伍变化。
门诊操作护士不慎用配过酚磺乙胺注射液的注射器用来配制泮托拉唑钠,注射器内有微棕色产生,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逐渐变为淡紫红色。
笔者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并测定其PH。
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PHS-3C精密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批号1007001A,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出品),0.9%氯化钠注射液(批号T100605B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酚磺乙胺注射液(批号1004131,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出品)。
2 方法与结果2.1. pH值对酚磺乙胺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配制pH值为5.0、6.0、7.0、8.0,浓度为0.2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抽取1.0g酚磺乙胺注射液加入磷酸盐缓冲液250ml中,分别于0、1.0、2.0h观察色泽,并测定pH值。
两例因药物配伍引起的液体变色分析
病人基本情况:患者刘桂芹,女性,77岁,入院诊断:1.慢性胃炎,2.冠心病。
诊疗经过:抑酸、促胃肠蠕动,活血,对症及支持治疗。
给予:盐酸格拉司琼葡萄糖注射液50ml,每日两次,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注射用奥美拉唑钠40mg,每日两次,木糖醇注射液250ml+注射用磷酸川芎嗪0.2g,每日一次,木糖醇注射液250ml+门冬氨酸钾镁1g+水溶性维生素10ml+注射用氯化钾1g,每日一次静滴。
此患者在输注盐酸格拉司琼葡萄糖注射液时出现液体变色,分析:我院使用的是双叉输液器,当换液体时,在一侧叉管有残留药液,当存留时间过长时,极易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应将一侧叉管内药液完全滴完后,再更换另一侧叉管,另外木糖醇注射液作为溶媒使用属于超说明书用药,无循证医学依据。
另一患者赵玉荣,女性,79岁,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感染,2.冠心病、心功能不全Ⅲ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动过速,3.脑梗死后遗症。
诊疗经过:抗生素抗感染,扩支,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完善各项入院辅助检查。
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0ml+头孢唑肟钠2.25g,每日两次,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每日一次,葡萄糖注射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mg,每日二次,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二羟丙茶碱注射液0.75g+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注射用西咪替丁0.6g,每日一次,葡萄糖注射液250ml+注射用血塞通0.4g,每日一次静滴。
分析:二羟丙茶碱注射液0.75g+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注射用西咪替丁0.6g,在同一溶媒中静滴属于配伍不当,查药品说明书西咪替丁不易与盐酸甲氧氯普胺及茶碱类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