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48
第八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1 概念大家已有了岩石的概念: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它们是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地下形成,地表看不见。
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如五台山等由侵入岩或其变质岩组成;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地表大量倾斜、弯曲、断开。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运动,发生机械运动。
一、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引起运动的原因,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讲述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臵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二、岩石变形的力学原理:(岩土力学中细讲,简单地说)同样,岩石在受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亦会发生类似的变形。
由于弹性变形不被保留,对地质构造无意义。
岩石的变形状态与岩石性质有关(成份、结构)与岩石所处的环境有关。
地表常温、常压下:页岩、泥岩、粘土岩(细、软)———塑性变形。
粗砂岩、石灰岩————脆性大,断裂。
地下高温、高压下:各类岩石都具有一定塑性(柔性)均可发生塑性变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野外能够看到砾岩、灰岩、石英砂岩等通常认为脆性很大的岩层同样有褶皱弯曲现象。
§2.褶皱和断裂我们讲了褶皱和断裂是由于岩石的运动改变了原有空间位臵和形态。
一、岩层空间位臵的测定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臵,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
称产状三要素。
(一)产状三要素:1.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一条水平线)。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相差18002. 倾向最大倾斜线———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
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 = 倾向 + 90°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0°—90°变化。
第8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名词解释构造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海进海退沉积岩相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变动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水平岩层直立岩层褶皱要素背斜向斜节理劈理断裂断层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推覆构造仰冲盘俯冲盘单面山猪背山方山地层穹窿构造层二、是非题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2.坚硬的岩石不可能产生永久的塑性变形。
()3.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4.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5.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
()6.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7.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个地区相对下降。
()8.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些地区相对下降。
()9.地质历史上大规模的地壳运动遗留下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没有什么能在岩石中保留下来。
()10.断层面上最明显的相互平行的擦沟与擦痕仅记录了断层最后一次运动留下的痕迹。
()11.褶皱与断层是岩石变形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它们总是相互独立产生的。
()12.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13.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14.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15.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16.一条断层的上盘是下降盘而断层的走向又垂直地层的走向,因而,这条断层的性质既是正断层又是一条横断层。
()三、选择题1.自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盖融化,尽管已过去了()年,北美东部仍处于“反弹”回升状态。
a.700年 ;b.1700年 ;c.7000 年;d.17000年。
2.垂直位移量沿断层走向逐渐消失的断层属下列各名称中的哪一种?()a.逆断层 ;b.正断层 ;c.倾向断层 ;d.逆掩断层。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解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重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难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侵入岩是在地下形成,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在地表却大量倾斜、弯曲、断裂。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构造运动(一)构造运动的形式: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1、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叫水平运动。
2、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
从全球的构造运动来看,究竟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常在争议,很长一段时期内争论不休。
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学派:固定论: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说为代表。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是物质,实质上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对于世界来说,构造运动,是海陆变迁、岩石变形变位和矿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
它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古构造运动。
它是第三纪(25百万年)之前的构造运动。
二是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
三是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现代构造运动。
众所周知,构造运动原又称为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它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
从大的方面来说,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引起地表形态大规模变化。
例如山脉形成、海陆变迁、大陆分裂与大洋扩张等;另一方面,使岩石圈中岩石发生变形:如地层的倾斜与弯曲、岩石块体的破裂与相对错动等。
其次,了解一项事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其的基本概念,还需要了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体来说,它具有方向性。
正是由于它的方向性,构造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由此产生。
它们是岩石圈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总是相伴而生。
作为构造运动的两大主要类型我们需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水平运动是表现为地质体的相互分离、会聚或平移错动,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软弱层中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像大家所熟知的造山运动即产生大规模、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运动就是水平运动。
这些造山运动常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水平引张,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甚至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巨大的地堑和裂谷。
如喜马拉雅造山带、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大别造山带等。
而垂直运动是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又称升降运动。
它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引起海侵和海退。
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上升可成陆,下降可成海等。
传统上称为造陆运动。
对于两项的区别,一般说来,垂直运动易于识别,但垂直运动比水平运动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