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缝转移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6.84 KB
- 文档页数:3
省道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追求高品质的服装。
为了使服装变得更加立体精致,省道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具体结构的排版过程中,使服装具有款式造型的变化,追求完美的服装艺术理念。
本文通过省道变化,塑造出美观贴体的造型,体现人体的曲线美,使服装的款式具有简洁新颖的时尚感。
1.引言省是对服装进行立体处理的的一种结构形式,是表现人体曲面的重要手段。
既可以使服装更加美观又会使服装更加舒适合体。
它是服装的某些部位根据体表状态所做的撮合缉进的短缝,在结构处理上称之为收省。
2.省道设计的方法2.1 省道的形式设计省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省道的设计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根据造型和面料的特性而定。
在具体的服装造型上,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设计趋向点,不同的款式进行省道的形式设计。
2.1.1 省道的的个数、形态部位的设计设计省道时可以是单个而集中的,也可以是多方位而分散的;可以是直线形、折线形,也可以是曲线形的。
单个而集中的省道因缝去量大,易形成尖点,造成服装外观造型生硬。
多方位的省道相当于省道的分解使用,缝去量小,但省尖处较为平缓,成形的效果较单个集中使用的省道要丰满、圆润,但因缝制多个省道而影响缝制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设计省道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服装外观造型既美观,又不影响缝制效率。
2.1.2省道量的设计省道量的设计,主要以人体各个截面围度量到的差数为依据的。
其差数越大,面料覆盖于人体时的余褶就越多,可设计的省道量就越大,反之可设计的省道量就越小。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省道量的大小还应考虑服装的造型风格。
2.1.3省尖的设计在省尖位置设计时,一般省尖点应与人体隆起部位即凸点相吻合。
省缝主要设置在胸部,腰部,肩部,臀部等部位。
由于各部位对应不同特征的凸点,省的形状也不同。
在设计时,一般肩省距离胸高点约5~6cm;袖窿省距离胸高点约3~4cm;侧缝省距离胸高点约3~4cm;腰省距离胸高点约3~4cm;腰省距离胸高点约2~3cm等。
省与省的转移(上)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课时:2(45分钟/课时)授课类型:教学目标:1.学习省道的原理以及运用,丰富学生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
2.了解省道转移的基本类型,学习省道转移的应用,运用省道转移立裁出基础款上衣。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省道的原理以及运用。
难点:运用简单省道转移进行立裁设计。
教学方法:面对面授课讲解、动手操作并引导孩子教学手段:教师直接授课或引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教学准备:立裁人台、珠针、标识线、直尺、剪刀。
课前要求:强调缝纫机、胶枪、剪刀的安全使用规则;课堂纪律。
教学知识点:省的转移与分解、省道的变形省的概念:在宽松的部位采用收省的方法将多余的布料捏进和折叠起来以适合人体体型,折叠部分称为省。
作用:①符合人体。
②达到造型美效果。
③利用省作款式变化。
回顾知识:省的转移:省的位置随服装款式需要而定,省是依据它在衣片上的部位而命名的。
省的转移是女装款式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部位均可通过省道转移进行结构设计,一般分为两大类:省的分解与转移、省的变化与省移。
省转移的方法:胸省无论转移到哪个部位,其省尖距离BP点一般为3~4cm。
具体设计时,肩省距BP点约5~6cm:侧颈省距BP点约6~7cm;袖窿省距BP点约34cm;腋下省距BP点约4cm;腰省距BP点约2~3cm。
要将胸省从一个位置转到另一个位置上的转移方法有两种:一是剪切法;二是旋转法。
1、剪切法:把前上身基础纸样复制到薄纸上剪下,将所有省量折叠;然后,从新省道处对准乳点剪开,合并部分全省,使腰线呈水平状态,设置的省道处自然打开。
任何一种部分省转移都可以用剪切方法去理解。
省道转移的纸样设计。
省的分解与省转移:按照省的转移程度分全省与部分省转移。
1.全省转移:是指原省的全部的转移。
(1).袖窿省变肩省(2).袖窿省变领省(3).袖窿省变门襟省(4).袖窿省变腋下省(5).不对称人字省转移省的分解与省转移:按照省的转移程度分全省与部分省转移。
一、胸省分解设计:
(一)胸省分解是指将胸省量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省。
1. 胸省分解转移法:以胸省分解为撇胸与腋下省为例。
以BP点为圆心,逆时针转动原型,使前领点向后移动1—1.5cm,这是正常体型的撇胸量。
这时原型A移到A/点。
2. 继续转动原型,使前一次转动的原型A/转到A//,WL延长线上。
(二)胸省分解剪叠法:以腋下省分解为两腰省为例。
1. 在腋下省的原型纸样上画出腰省B、C,分别与BP和腋下省一边连线,B、C点相距
2.5cm。
2. 剪开新省边,并将腋下省A与A/点合并,两个新省B、C自然分开,省尖需缩短。
二、连省成缝设计:
连省成缝是指把两个省缝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分割线,也称公主线。
它是结构服装造型变化的重要手段。
断开线既是结构线又是装饰线。
前片、后片。
1. 在袖窿处:在袖窿处任取一点A,与BP点连接,按住BP点移动原型,使A移动到A/点。
2. 在腰部收省,下摆放出。
将腰部省与袖窿省相连接,形成一条曲线。
一般离BP点偏后方,画顺分割线。
三、省缝与褶组合设计:
省缝与褶组合设计是指在省缝一条边上蚀加皱褶(碎褶、褶裥),不仅解决了胸部凸起的用量,还使服装外观改变了省缝的表现形式。
(一)胁下皱褶:
1. 先做出有胁省的纸样,在侧缝上任选一点c,与BP点连接曲线,剪开此线的同时,使腰省线重合。
2. 在胁省上面的边设计皱褶剪开线,数量与位置可自行设计。
3. 按箭头方向剪开,剪到头而不要断开。
然后使各线展放,长度自定。
4. 缝份处理,在缝合时省尖应离BP点3cm左右。
(二)肩部皱褶:
1. 在原型样板上的肩部设计一条分割线,在分割线上任选一点P,与BP点连接,并剪开此线。
2. 利用转动法做出有肩省的图形,肩省量不以省缝的形式收进去,而是以皱褶形式即缩缝体现出来。
3. 在增加褶量时,可利用剪开线放出所需要的量。
总之,省道应用设计范围不仅如此,要充分理解省道的变化原理及变化技巧,再结合各种形式的分割线及皱褶的设计,并勤于实践,可迅速提高服装结构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章衣领结构设计
第一节无领结构设计
衣领在一件服装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占据最醒目的位置,是人们的视觉中心。
衣领造型的成功设计,对表现现代服装造型设计的艺术风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服装的衣领款式很多,根据衣领的特征分为无领、有领两大类,其中有领类还可分为关闭领和驳领。
一、无领构成:
无领是指领口处无衣领的领型,是以领口线的变化为设计重点。
因此具有简洁、随意、流畅的风格特征。
衣身原型的领口为无领的基本领口,各种无领都应在原型领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变化。
在进行无领设计时,还要考虑领型和脸型、领型和体型、领型和服装风格等相互之间的审美要求。
二、无领结构制图
有圆领口、V型领口、方形领口、一字形领口的款式图:
其制图要点:
1. 各种领型都以原型领口为制图基础。
2. 在追加领宽时要保证前后领宽相当,前、后领宽相等。
3. 前领深变化较大,下可以移至胸围线、上可提高到颈窝点以上,后领口深变化范围相对较小。
4. 确定好新的肩领点、前后领点后、要重新绘制领口线。
三、无领的合体设计
无领服装多是春秋和夏季穿的款式,为确保服装的整体感,套头型无领服装一般在领口周围不
设省、而是采取调节前后领宽尺寸的办法,使领口达到合体设计的效果。
1. 后领宽要大于前领宽。
2. 一般情况下,后领宽比前领宽大0.5cm。
3. 当领宽加大到一定程度时,领深应作相应的调整。
在领口的结构设计中,领宽尺寸决定领宽点的位置。
领宽点是服装的视觉点,(着力点)在调节领口的合体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决定
了服装的整体平衡。
4. 在套头无领领口的长度不能小于人的头围长度,一般人体头围在60cm左右。
5. 开襟式无领前衣片在裁剪时,要在胸高点以上的前中心门襟止口处撇胸1.5cm。
然后在进行
领口结构设计。
第二节关闭领结构设计
关闭领是有领类结构中实用性很强的领型。
有立领、翻领、立翻领等。
一、立领的结构设计
1. 立领是条状的领片直立于衣身领口处,并围绕人体颈部的一类领型。
因此,衣领规格的合理确定、衣领与领口、衣领与人体颈部的配合关系是立领结构设计技术关键。
例如:根据服装款式的
风格不同,衣领的规格一般在净体尺寸的基础上加放2—5cm。
再根据衣领的宽窄不同,前领口深应
较原型的领口深加大1---2cm。
2. 立领的基本结构似长方形,其长度为1/2领长,宽度再5cm左右。
由于人体颈部前底后高,一般领前部若窄一些,并有一定的翘势,领角处可以方形,也可以圆形等。
二、立领的结构变化
1. 竖直式立领:一般领宽(高)为
2.5---4cm。
是学生装采用的一种领型。
由于人体呈上细下粗。
竖直式立领的领上口与颈部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2. 内倾式立领:一般领宽(高)为2.5---6cm。
是旗袍、女式礼服、中式服装常用的一种领型。
3. 外倾式立领:一般领宽(高)为7cm以上。
是晚装、表演装等用的一种领型。
此宽式,可再
底座连翻领式。
4. 连身立领:是衣身与衣领连再一起的领型。
它的制图方法是首先确定好立领的高度,然后再前后领点、肩领点加出其高度,其中前后领点有一定的倾斜度。
然后再利用剪叠方法将后衣片的肩
背省、前衣片的腋下省转移至前后领省,并将领省做出菱形,省缝的最宽处设置再领口线上。
三、翻领的结构设计:
翻领是由贴近人体颈部的领座与翻折在外的翻领两部分组成。
其种类变化多样。
是用途最广泛
的一种领型。
(一)连翻领的构成
连翻领是由相连的翻领与领座两部分组成,它有宽翻领、窄翻领、高领座、底领座之分。
连翻
领的基本结构是以长方形为基础的,长度一般是总长的二分之一,高(宽)度是翻领高(宽)和领
座高(宽)之和,领后部有翘势,以保证领外口线的长度变化,领角的倾斜度可自行设计变化,方、尖、圆、弧等。
(二)连翻领的结构分析;
1. 翻领宽(高)与领座宽(高):连翻领的全部宽(高)一般为7---15cm,其中领座宽(高)为2---5cm,翻领宽(高)4---10cm。
2. 领后翘势与领外口线的长度:当翻领宽比领座宽大1cm、领后翘势为1.5cm时领外口线的弧长比领下口线的长度大1cm。
3. 领下口线造型与衣身领口:在连翻领的结构中还存在着穿着后衣领的领口上呈V和U型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决定于衣领配制时领下口线的造型与衣身领口线的吻合关系。
领下口线与衣身领口呈
凹凸互补吻合的状态是V型,领下口线呈弧线形与领口线不吻合且出现空隙为U型。
(三)连翻领的原型配制:在连翻领的结构设计中,当领座宽在2cm以下时其翻领部分即呈现
披袒在肩部的状态,因此这类领又称袒领,平领或披肩领。
1. 将前后衣身原型的肩领点对合,肩端部重叠4cm放置。
2. 依据原型的领口线绘制衣领的下口线。
再根据具体款式画出衣领的外部轮廓线。
在原型配领结构设计中,前后衣身的肩端部重叠量的多少是控制领下口弯曲程度、领外口长度、领座高底的关键。
肩端部重叠越大,领下口弯曲度越小。
四、装脚翻领的结构设计
(一)装脚翻领的构成:装脚翻领是领座和翻领分开的领型。
装脚翻领采用分割工艺,将一片领分割成两部分,从而结构上达到领上口贴近颈部的效果。
这类领型主要有:男衬衫、中山装、职业装等服装造型中。
装脚翻领中领座部分的结构与立领的结构基本相同,由于领座下口要缝至止口线处,故其长短要加出到叠门的宽度,翻领部分与连翻领的结构又大小相同。
(二)装脚翻领的结构分析
1. 翻领宽与领座宽的关系:在装脚翻领的结构中,翻领宽与领座宽的关系和连翻领结构中的两者过程相同,翻领宽至少要大于领座宽0.7---1cm,目的是翻领盖住领座和衣身的装领线,外径大于内径。
2. 翻领与领座的长度关系:一般翻领上口线比领座上口线长0.2cm左右,这是为两者在配合时翻领环绕领座所设置的余量,当两者缝合时要将余量放在肩领点处座吃势。
3. 翻领与领座的翘势:翻领部分要有一定的翘势,但翘势与领座翘势相反,只有相反才能起到合体的作用。
时尚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