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语文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下册期中语文复习提纲一、词汇积累落第不逊诘责托辞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翳责罚广漠宽恕文绉绉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滞留愚钝器宇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搓捻企盼繁衍迁徙觅食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繁花似锦风云突变不可名状落英缤纷冥思苦想期期艾艾博识美艳消释裉尽凛冽脂粉奁睥睨迸射拖泥带水播弄虐待踌躇鞭挞祈祷罪孽雷霆旸谷姮娥苍茫翡翠精灵蜿蜒执拗海誓山盟憔悴馈赠真谛镶嵌酷肖长吁短叹千山万壑盛气凌人蓬蒿咫尺狼藉呐喊不自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二、课文理解【标注】黄色突出显示重点课文粉色突出显示重点段落红色字体重点知识蓝色字体重点内容淡蓝字体较重点内容1、《藤野先生》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2)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3)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学习一直关心、一直惦记,既热情,又诚恳。
(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文中还有白描的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
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
文章选自《胡适自传》。
这篇文章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从全文来看,课文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春》一、依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
背诵全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语气要逐渐加重,表达盼望的心愿、欣喜的情怀。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个“起来了”,语气要一个比一个加重。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拟人的语句,要读得亲切。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短句多,要读得轻快些,读出轻松、愉快的感情。
二、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课文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
它们分别是: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喜欢的理由:示例1:春草图,写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一个“钻”字,表现出春草的勇气和力量;“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春草破土是那么自然而然,是那么不引人注意。
可正是这不起的春草,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嫩嫩的”写质地,告诉读者这是新的生命;“绿绿的”写颜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是从数量上写春草,宣告了春天已经到来。
接着通过孩子们的嬉戏从侧面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最后又正面写软绵绵的春草沐浴在轻悄悄的春风之中,进一步表现春草的柔和可爱。
示例2:春花图,写花朵多、花色艳、花色甜,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这一段按“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运用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
“不让”一语点出了春花争艳的特征。
有了这个“不让”,“赶趟儿”才有了前提,而“赶趟儿”也进一步丰富了“不让”的内涵:春花兑放,百花争艳,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接下来写花的颜色,像火、像霞、像雪,正按照桃树、杏树、梨树的先后顺序来写,照应严密。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提纲一.基本知识需记词语痴想嬉戏禀告厄运行乞朗润酝酿澄清烘托归属喧腾零落收敛丁丁幽谷响晴绿萍水藻黛色宽恕卑微鞭策盛名蹂躏清洌呵责懊恼迸溅苦熬丰硕伫立伶仃稀零玷污怨恨扒窃诅咒心旷神怡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扎卧龙繁弦急管玲珑剔透具体而微得失之患多愁善感问心无愧繁华嫩叶抖擞精神花枝招展芊芊细草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课文理解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
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
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斑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 确凿záo 攒cuán 成秕bǐ谷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蟋蟀xīshuài 蝉蜕tuì人迹罕至hǎn 油蛉línɡ倜傥tìtǎng 缠络chán luò觅食mì竹筛shāi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 葚收(liǎn) 敛脑(suǐ) 髓人声(dǐng) 鼎沸(kuī) 盔甲3.用恰当词浯填空。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16本《坟》《二心集》等。
1.重点:第2段(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2.动作描写:P5 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3.P6 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
一、课文复
1. 《爸爸的花儿》
- 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故事主旨
-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 思考课文中的价值观和教育意义
2. 《太阳和月亮》
-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 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3. 《小蝌蚪找妈妈》
- 理解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 思考课文中的亲情和成长主题
4. 《小兔子乖乖》
- 理解课文中的教育意义和寓言故事特点
-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关系和冲突
- 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词语运用
1. 根据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解释,完成填空题
2. 根据给定的词语,组成有意义的句子
3. 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三、阅读理解
1. 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2. 阅读短文,判断正误并解释理由
3. 阅读短文,填写相关信息
四、写作训练
1. 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介绍,包括姓名、年龄、家庭、爱好等内容
2. 根据给定的图片,写一篇小短文进行描述
3. 根据所学课文,写一篇小故事或心得体会
五、听力训练
1. 听录音,选择正确的答案
2. 听录音,完成对话或问题
3. 听录音,根据内容回答问题
六、古诗词鉴赏
1. 选择一首古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
2. 分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背诵一首古诗词,并进行朗读展示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的提纲,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提纲进行有针对性的复,取得好成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诗歌鉴赏
-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
- 掌握《登鹳雀楼》及《静夜思》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 研究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二单元:记叙文阅读
- 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征
- 阅读《荷塘月色》和《荆轲刺秦王》这两篇记叙文,并了解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提取记叙文中的重点信息和主旨
第三单元:古代诗词和文言文阅读
- 研究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结构特点
- 阅读《悯农》和《木兰诗》这两首古代诗词,并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四单元:议论文写作
- 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研究写作议论文的常用句式和词汇
- 练写作辩论性的议论文,如“应不应该给孩子减负”等话题
第五单元:词语解释
- 研究词语解释的方法和技巧
- 练解释词语的能力,如解释“文明”、“青春”等常用词语
- 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第六单元:古代故事阅读
- 阅读《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部分故事内容
- 理解古代故事的文化背景和主题
-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道德内涵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的提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上语文提纲第一单元一、易错字白鹤嫌弃镶嵌玻璃框镜匣韵律半亩浇水榨油爱慕高矮不懂箩筐婆婆糕饼浸润缠绕二、易错音白鹭(lù)嫌(xián)弃镶嵌(qiàn)镜匣(xiá)蓑(suō)毛长喙(huì)清澄(chéng)铿(kēng)锵(qiāng)嗜(shì)好箩(luó)筐杭(háng)州垂蔓(màn) 熟悉(xī) 哎哟(yō)享(xiǎng)受幽(yōu)静雏(chú)儿衣柜(guì) 陪(péi)伴待(dāi)一会儿趴(pā)下眼睑(jiǎn) 明眸(móu) 流泻(xiè)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白鹭》作者是郭沫若。
本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神态,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
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桂花雨》作者琦君。
本文主要通过回忆了“我”童年时代在家乡摇桂花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4、《珍珠鸟》作者是冯骥才。
课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语文园地1.词句段运用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本单元都是描写事物的课文。
《白鹭》赞美了白鹭的精巧和质朴,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珍珠鸟》作者通过和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任的珍贵。
《桂花雨》母亲浓浓的思乡情、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落花生》赞美了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名利。
2.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7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2篇7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题纲:第1课时: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目标:了解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
复习重点:一单元基础知识。
文言文复习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课前考察字词复习1——1—2课字词46个二、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三、展示考试范围及要求“积累与运用”16分——考察内容、形式及要求:1、注音———书上、书后、目标册中(平时出练习课前考察,占1课时配题检测)2、形式字——3---4组,目标、书后(注意成语)3、修改错别字———从一段话中找出并修改。
(教材中)4、词语的运用———(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5、填空题(新加题型)——出自教材,基础积累与运用,侧重词汇。
6、综合能力考察———学科间的渗透,一句话中,画图辨别。
7、文学常识—————请写出你学过的一篇小说标题并写心得体会。
——一句话,考察出处。
“默写”(课前默写)与阅读共14分———文言文中的精读篇目,5、10、20课。
文言文阅读——精读课文篇目,5、10、20课。
——加点词语理解相同的是——翻译课文——对课文的理解现代文阅读——课外2篇20分——理解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概括中心——把握文章思路,伏笔、呼应——概括情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作用——领悟作品内涵,自己获得启示——自己的感悟体会(情境和形象)——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作50分——会写记叙文,——半命题,必须补充完整——写人写事均可四、复习一单元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整理要求:(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2)、写心得2、解释词语22个:第1课16个1、确凿 2、长吟3、轻捷4、攒5、机关6、敛7、鉴赏8、人迹罕至 9、秕谷 10、书塾 11、方正 12、消释 13、宿儒 14、同窗 15、人声鼎沸16、拗第2课 17、骊歌第3课 18、木屐目标册第6页4个:19、讪笑 20、沮丧 21、简陋 22、来势汹汹3、形似字归纳(1)辩辨辫瓣 (2)蓬篷逢缝(3)肿仲钟种冲 (4)惧沮俱狙阻组五、文言文阅读《伤仲永》1、词语积累31个2、词类活用6个异书奇宾客利日3、通假字1个扳4、“之”的用法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借旁近与之(代词,指方仲永)邑人奇之(代词,他)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做的诗)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5、翻译6、理解(目标)文言文练习1家庭作业:解释词语22个,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一、积累与运用(课内基础)1.字音、字形正误题应考要求:掌握1——15课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及课内划出来和强调过的所有词语的读音和写法,尤其注意容易读错的和容易写错的!以每单元词语自测题为复习提纲,着重记自己写错了字音字形。
2.词义辨析和词语使用题所学课文词语的释义,尤其是成语的释义和使用。
(解释下面成语)小心翼翼:心惊肉跳:头晕目眩:灰心丧气:瘦骨嶙峋:一丝不苟: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可望不可即:碌碌终生: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绝处逢生: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具体而微玲珑剔透多姿多彩回味无穷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心旷神怡异国他乡举世无双获益匪浅问心无愧任重道远温故知新花枝招展呼朋引伴春华秋实春花秋月承前启后轻飞曼舞闲情逸致3.病句修改题(以下句子是有病,请试着改正。
)世博会机构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评审、包装、征集。
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该厂两次获省级大奖,三次被授优质产品称号。
能否做好救灾工作,关键是干部作风要好。
该地区推广用玉米秸秆喂猪。
通过大家批评教育,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消费者所喜欢。
学校通知我们15日前去参加培训。
我们要采取措施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难道我们不应该不向先进模范学习吗?雷锋精神当然应赋予它新的内涵。
4、名句默写填空考察内容:课内必背篇目的默写,包括《童趣》《论语十则》《春》《秋天》《古代诗歌四首》及语文书168—172页的课外前五首古诗。
一定要注意把字写正确。
考试题型:①默写填空: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②按要求填空:如《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后者除了要背诵外还要对原文原诗意思进行理解,粗体字为学生爱写错的字。
5、名著导读《繁星》《春水》的考查应考指点:以下内容必背:《繁星》《春水》是冰心(原名谢婉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二、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七上期中语文复习提纲
一、课文阅读理解:
1.理解课文主旨和情感态度
2.理解课文中的重要细节和事件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4.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古诗文鉴赏:
1.能够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背景
2.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分析古诗文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三、语法知识运用:
1.掌握各种句式的构成和用法
2.熟悉常见的词语搭配和短语表达
3.熟练运用各类词性的变换和句子的转换
4.能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的分析和改写
四、阅读策略训练:
1.熟悉各类阅读题型和解题技巧
2.训练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性
3.提高对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
4.培养个人的阅读兴趣和积累阅读经验
五、作文写作指导:
1.理解不同文体和写作要求
2.训练文字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3.提高论证和观点表达的能力
4.培养写作的思考深度和创造力
六、精读课外阅读书目:
1.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经典文学作品
2.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和读书报告的撰写
3.分析和讨论读书心得和感悟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七、语文学科知识的运用:
1.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3.培养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4.提高语文学科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七上期中语文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期中语文复习提纲文言文部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上面文字文题是《》,作者(人名)是(朝代)家、家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馨:往来无白丁白丁: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劳:形:3、用现代韩愈解释下面的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4、本文通过对楼市的描写和赞颂,表现了作者的情操5、“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分别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6、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目的是7、文章开头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到底陋还是不陋呢?为什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选自课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的家,“说”作为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可爱:蕃:濯清涟而不妖濯:妖:香远益清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陶后鲜有闻鲜: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作者以莲喻人,与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对比,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本文选自课文《》,作者(人名)是(时期)著名的家,名,字。
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并称,人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弃之弃:已之已:王顾左右而言他顾:左右:言:比其反也比:反: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4、“王顾左右而言他”在文中的意思是,写出了齐宣王的尴尬状态。
5、请分别用两三个词语说说孟子、齐宣王留给你的印象。
孟子:齐宣王: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掣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 “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 “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4.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5.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6.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 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才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8、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9、本词表现作者过人的胆略与勇气的句子是,表现作者希望再为朝廷重用,以实现宏大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
10、从词风上看,本词属于派。
11、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狂”?10、作者引用“射天狼”的典故,其目的是什么?11、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12、从炼字的角度,说收“千骑卷平冈”一句用描绘的表现力。
13、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并称“三苏”。
他的词属于______派。
9.从词的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阙重在,下阙重在。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词中“衣带渐宽”是指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B.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出了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残照”二字,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无言”句抒情定下基调。
C. “拟把疏狂图一醉”,他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只有用“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抒发难以抑制的欣赏春天的情怀。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表明他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这就是一种坚贞不渝、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3、文中“春愁”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4、“不悔”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5、这首词主要围绕一个“”字展开。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 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从全词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片重在,下片重在。
2、词中哪一句既暗示暮春节令,又描绘了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试作简要赏析现代文部分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主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1、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3、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
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4、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5、“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6、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7、“一群茂盛盛的后生”中“茂腾腾”好在哪里?8、怎样理解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的含义?9、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腰鼓“戛然而止”时的感受?10,“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11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12,“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2分)1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14,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2分)15,如何理解画双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4分)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
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
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
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
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
当然,样子全变了。
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
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
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
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
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
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