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
- 格式:docx
- 大小:40.35 KB
- 文档页数:10
跃华学校高中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博 2015年11月 第1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jué) 蛊惑(gǔ) 强迫(qiáng) 绮丽(qǐ) 暮霭(ǎi) B、粗糙(cāo) 殓衾(liàn) 逮捕(dǎi) 悲恸(tòng) 看守(kān) C、流岚(lán) 慰藉(jiè) 桎梏(gù) 峥嵘(róng) 鸷鸟(zhì) D、畸形(qí) 栖身(qī) 鞭笞(chī) 解送(jiè) 吸吮 (shǔ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变换莫测 侯门似海 屡见不鲜 残无人道 B、迫不急待 椽木求鱼 寥若晨星 罄竹难书 C、同舟共济 强驽之末 融汇贯通 黄梁美梦 D、心广体胖 过江之鲫 激浊扬清 耸人听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牢固 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2)、我国十分重视保障人民的民主 和加强国家的民主建设。
(3)、要坚决把 变质分子从党内清除出去。
A、竖立 权利 退化B、树立 权利 蜕化C、树立 权力 退化D、竖立 权力 蜕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几年,安徽阜阳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假牛奶案。
B、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地区的战争连续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 、陈晓旭与她的丈夫结婚二十多年来,举案齐眉,分外恩爱。
D、正如我们淡然看待每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高考“状元”一样,在阅卷时,我们也以平和的心态将特别优秀的作文评为满分。
5、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总额达8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150分钟 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
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
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
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
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
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三明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2.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文艺要热爱人民。
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
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
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
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
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
(摘自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材料二: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
单就下面选的作品而论,也可以看见它的方式。
下面选了梅尧臣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注释引了司马光的《论义勇六劄子》来印证诗里所写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
这是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
我们可以参考许多历史资料来证明这一类诗歌的真实性,不过那些记载尽管跟这种诗歌在内容上相符,到底只是文件,不是文学,只是诗歌的局部说明,不能作为诗歌的惟一衡量。
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的《书愤》《锦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红色文艺,指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伴相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要内容,集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文艺体系。
红色文艺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创造力,形塑着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进而激励着民众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旗谱》等战争题材的红色小说塑造了周大勇、杨子荣、朱老忠等人物,他们在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以忠勇坚韧的崇高品质,彰显出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进而引领了中国人民心系国家、志存高远的价值信念。
《黄河大合唱》以振奋人心的歌词,豪迈激昂的旋律,诉说了中华民族的悲怆命运,鼓舞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向前的士气,张扬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红色文艺将庄严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自信乐观的豪迈情怀,潜移默化地播撒在中国人心中,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与文化人格的形塑。
红色文艺艺术化地投射着中国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广泛反映了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群体生存样态。
红色文艺记录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轨迹,呈现了中华民族破旧立新的现代化历程。
农村题材的红色小说围绕着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展现了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历程。
注意事项:河南省名校2022高二上学期11月大联考语文全卷扁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未面目。
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笫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未,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凤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未,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未。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在儒家领导之下,二千多年间,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
这种精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②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
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
③此与“相与之情厚”相连。
人类生命廓然与物同体,其情无所不到。
所以昔人说:“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孺子犹同类者也。
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
鸟兽犹有知觉者也。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
草木犹有生意者也。
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见《王阳明全集·大学问》)高等动物在其亲子间、两性间、乃至同类间,亦颇有相关切之情可见。
但那是附于本能之情绪,不出乎其生活(种族繁衍、个体生存)所需要,一本于其先天之规定。
到人类,此种本能犹未尽泯,却也大为减弱。
人间慈父母固多,却有溺女杀婴之事。
情之可厚可薄者,与其厚则厚,薄则薄,固定不易者,显非同物也。
动物之情,因本能而始见;人类情感之发达,则从本能之减弱而来,是岂可以无辨?④一个人的生命,不自一个人而止,是有伦理关系。
考试科目: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正确填涂;非选择题容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
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粉领、圆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满足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需求,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
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
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
“世卫组织估计,由于距离遥远,大约有10亿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看见卫生工作者。
”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应福祉。
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就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了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诗经·郑风·溱洧》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
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
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唐代诗人钱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
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
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
”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
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
吕梁学院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33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 解.(xiè)数贮.(zhù)存庇.(bì)护命运多舛.(chuǎn)B. 奇(bā)葩.桎(gù)梏.炽.(chì)热审时度.(duó)势C 饯.(jiàn)别咋.(.zhà)舌联袂.(.mèi) 穿凿.(.záo)附会D.木讷.( nà) 伫.(zhù)立露.(lòu)面博闻强识.(zhì)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当利比亚遭受军事打击时,人们不妨将目光向伊拉克的城镇乡村转移一下,伊拉克8年来的血雨腥风....和广大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既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启示。
B 对于拆迁补偿透明度问题,吉林市《暂行办法》规定了明确统一的奖励标准,从根本上杜绝补偿数额参差不齐....、“多闹多拿,不闹少拿”的现象。
.C 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岛免税购物的消息传出后,旅游界人士弹冠相庆....,他们认为这一政策一定会促进海南的旅游发展。
D 自从出了那件事之后,他就一直心神不宁,一点声响都会让他惊骇不止,真可谓杯.弓蛇影...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市场经济的概念虽已深入人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充分作用。
B 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
它没有轮子和转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 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陕西省铜川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铜川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2024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共70分)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写到“海”的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等等。
不过,这里的“海”恐怕很难说有什么象征意义,而流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为一种意象,则被文人们赋予了多种意义。
水的洁净和滋生功能,使它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的代序,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
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说:“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
”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
中国古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而老子《道德经》亦褒扬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褒扬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
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
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流水意象也蕴含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往往胶着一体。
流水无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
《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
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
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
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
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
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C.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B.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一)名篇名句默写(10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__________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之未远, __________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书愤》中,作者借古人自况,表达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文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按照题号填涂,谨防错涂,或者窜题】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①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B.①景.翳翳以将入景:景象②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待C.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②逮.奉圣朝逮:至D.①抢.榆枋而止抢:碰②寻.蒙国恩寻:不久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王..传道受业解惑也 B.璧有暇,请指示C.抚孤松而盘桓..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乐.琴书以消忧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屈.贾谊于长沙D.单于壮.其节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复驾言兮焉求B.莫之夭阏者C.奚以知其然也D.都督阎公之雅望(三)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
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
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十三年,以目疾乞休。
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
留两月,毕其事始归。
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清史稿·列传八十七·何师俭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迸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尧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11.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
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
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