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我们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
修辞不只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重视起来,收藏、学习!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如下:
1.比喻: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
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
见乙不见甲,
借喻略本体。
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2.借代: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
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
以此代彼是借
代,以此喻彼是借喻。
借代富有形象性,事物特征更鲜明。
3.比拟:拟人拟物叫比拟,似物把人拟成物。
拟人把物拟成人,物物比拟叫拟
物。
描写文章忌呆板,比拟生动形象化。
人物相拟文活泼,强烈感情来抒发。
4.夸张:“言过其实”叫夸张,表达感情非寻常。
夸张词句表事物,突出特征更
加强。
“夸而有节”正刚好,增添文彩助想象。
“夸而无节”成狂言,信手败笔损文章。
5.象征:托义于物叫象征,事物形象表特征。
形象特征细品味,以物思义含意
中。
6.对偶、对仗歌: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
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7.反复:说理记叙巧反复,加强话语印象深。
8.排比: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
结构相类似,意义相关联。
15种修辞方法及例句
以下15种修辞手法及例句:
1.比喻:这个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4.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6.反问:我难道不是祖国的花朵吗?
7.引用:心里正想着呢,不觉愉快地笑了,心想:“这一来不会再失败了。
”
8.借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
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9.对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0.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11.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回环: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13.顶真: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14.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5.借喻:秋风一吹,树上的叶子便像蝴蝶一样纷纷飘落。
八大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63种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修辞技巧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总共63种:一、比喻类:1. 直接比喻。
2. 隐喻。
3. 暗喻。
4. 拟人。
5. 拟物。
6. 比拟。
7. 比喻。
8. 借代。
9. 象征。
10. 比兴。
11. 对比。
12. 对仗。
二、排比类:13. 词语排比。
14. 句式排比。
15. 对仗排比。
16. 修辞排比。
17. 修辞对比。
三、夸张类:18. 夸张。
19. 夸大。
20. 夸张法。
21. 夸张手法。
22. 夸张修辞。
23. 夸张表达。
24. 夸张修辞手法。
25. 夸张手法运用。
四、反问类:26. 反问。
27. 反问句。
28. 反问修辞。
29. 反问疑问。
30. 反问疑问句。
31. 反问疑问修辞。
32. 反问疑问手法。
五、夸比类:33. 夸大比喻。
34. 夸大修辞。
35. 夸大手法。
36. 夸大修辞手法。
37. 夸大修辞技巧。
六、设问类:38. 设问。
39. 设问句。
40. 设问疑问。
41. 设问疑问句。
42. 设问疑问修辞。
43. 设问疑问手法。
44. 设问疑问句式。
45. 设问疑问修辞手法。
七、对比类:46. 对比。
47. 对比句。
48. 对比修辞。
49. 对比手法。
50. 对比疑问。
51. 对比疑问句。
52. 对比疑问修辞。
53. 对比疑问手法。
八、夸张类:54. 夸张。
55. 夸张修辞。
56. 夸张手法。
57. 夸张修辞手法。
58. 夸张修辞技巧。
59. 夸张句。
60. 夸张句式。
61. 夸张语气。
62. 夸张修辞语。
63. 夸张修辞表达。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修辞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5种修辞手法大全一、比喻:比喻是一种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地描述出来的修辞手法,它把不易理解的内容或概念通过与另一个可以很容易理解的对象相比较,来表达出来的。
如:“生活就像一把沉重的军队,每个人都要勇敢地上前去参加战斗".二、对比:对比是把一件事物与另外一件事物相比较而提出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把不同的事物和思想互相比较,使其两者的特点更加清楚表现出来。
如:“安静是比喧嚣更可贵的精神财富,有时候闭上眼睛,能够摆脱世俗的纠缠,也能看到我们褪去了喧嚣后正在凝思的自己。
”三、设问:这是一种把一个疑问放在句首,然后再进行解释说明,来引发读者兴趣的修辞手法,如:“你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吗?学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克服困难,这是实现优秀的第一步。
”四、夸张:夸张是在表达过程中,用超越常理的概念来艺术性地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有强烈的感受。
如:“像是一股凌厉的风,它一头扎进了我的心,有如青年时代的激情薰衣草般地弥漫了整个空气。
”五、排比:排比是在一句话中把相同的结构重复几次,但是每次表达的意思都不同,来加强对某一话题的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自由使我们的思想拥抱挑战,自由使我们的斗志永恒,自由使我们的心灵思索,自由使我们的作品有情怀。
”六、拟人:这是把处于抽象状态的事物、道理和情感,用具体的事物、人物或动物去比拟,再以人的形象来表示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失去希望的人,就像被囚禁了心灵的囚徒,他天真无邪的双眼憔悴地望着前方,心底充满着无限的迷茫和惆怅。
”七、反问:反问就是在句子中以反问的口气把问题提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人生何处不相逢?看到你的时候,我的心便抑制不住怦然跳动。
”八、排拟:排拟是在一条句子中,依次列出几个概念,以此来增强说话者说话的力度和引起读者的注意力的一种修辞方式,如:“追求真理,发现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竭力改变命运,共同分享大自然的宝藏,这是要去做的事情。
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性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让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感人。
以下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大全。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使原本抽象、晦涩的事物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借代:用与原义不同的词代替实际的说法,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4. 修辞问答:即反问,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否定回答来肯定所要表达的意思。
5. 重复:重复一个词或词组,让读者注意到所强调的意义。
6. 排比:用相似或对立的词、词组或句子结构,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节奏感。
7. 对比:用两个或多个事物来做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8. 夸张:为了达到强调的效果,将某一事物描述的极为夸张,让读者更容易被吸引。
9. 暗示:通过一些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自行推理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0. 措辞巧妙:通过精妙的语言运用,让原本平淡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的眼眸。
这句话用了比喻,把女子的眼睛比作一池深水,来表达女子的美丽。
12. 其貌不扬的老汉居然一下子跳跃到了冠军的位置。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老汉变得有血有肉,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13. 吃到了生活的苦头,咀嚼着成功的滋味。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苦头和滋味来代替困难和成功,使语言更加生动。
14. 你认为你能做到吗?这样的问题你肯定回答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问答的手法,以否定的方式来肯定所要表达的意思。
1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话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使读者更加注意到“可以燎原”这句话的强调。
16. 他像一个鬼魅一样,悄悄地溜掉了。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人的形象和鬼魅相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17. 我已经等了你半个世纪,你却还是没有来。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等待的时间夸大到半个世纪,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手段,能够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常见的63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行为和属性,增加表现力。
3. 拟声:通过语言模拟或描写声音,使句子更加形象传神。
4. 拟态:通过语言模拟或描写物体的形态,使句子更加生动。
5. 指事:用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概念,增加形象感。
6.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强度,引起强烈共鸣。
7. 暗喻:通过暗示或隐晦的方式表达意义,引起读者的思考。
8. 反问:用反问方式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引起反思。
9. 排比:通过连续并列的结构,使语句更加节奏感强烈。
10. 对仗:使用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增加韵律感和平衡感。
11. 近义反义:使用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来增强表达力。
12. 叠词:将相同的或类似的词语重复使用,增加语气和效果。
13. 倒装:改变语序,使句子更加突出或显著。
14. 省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更简洁明了。
15. 讽刺:通过嘲讽或调侃的方式表达讽刺意义,引起思考。
16. 幽默:使用幽默的描述或表达方式,增加趣味性。
17. 比较: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或差异性,使句子更加生动。
18. 隐喻: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意义,增加文学性。
19. 明喻:直接表达意义,使句子更加明确。
20. 反讽:通过对相反意义的表达,增加句子的反向效果。
21. 反复:通过重复使用句子或词语,增加表达力和强度。
22. 借代:用代词或其他词语代替某一事物,增加推敲性和哲理性。
23. 对照:通过对照不同事物的特点,突出句子的衬托效果。
24. 真实描写:真实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和情况,增加说服力。
25. 怎样:通过使用疑问副词开头的句子,引出问题或观点。
26. 修辞反问: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反问的意义,加强效果。
27. 渲染氛围:通过描写环境、情感等细节,使氛围更加浓厚。
1.比喻: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小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小鸟在枝头唱歌。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班里静得连针掉了都能听见。
4.排比: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反复作用: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设问: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包身工》语法修辞
1、借代:
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这里的“芦柴棒”和“猪猡”都是借代修辞手法。
是对包身工的侮辱,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待。
2、比喻:
⑴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这里“芦柴棒”是比喻。
⑵像鸽笼一般,每边八排,每排五户,
这里是比喻。
用鸽笼来比喻包身工居住的拥挤。
⑶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一种比喻说法,意思是说,包身工早晨五点钟就被关进工厂,晚上要六点钟才接领回来,永远没有和外人接触的机会,就象罐装了的食品和空气隔绝一样,“安全地保藏”。
“和空气接触”也是比喻说法。
由于包身工与社会完全隔绝,从无接受革命思想的机会,可以供资本家“安全”地保藏,任意地使用,不会起来反抗,所以说:“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⑷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带工老板就好像赶鸡鸭一般把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赶出来。
“罐头”的盖子,“像赶鸡鸭一般”都是比喻。
⑸但是野兽一般的“拿摩温(工头)和“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监视着你。
“野兽一般”是比喻,括号中的话是对前面一词的解释。
⑹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这是比喻中的明喻,用蜂窝被搅动来比喻包身工起床时的紧张和慌乱。
⑺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这里是比喻中的隐喻,又叫暗喻。
把包身工比成“机器”,每天十二小时的工作,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但是人终究不是“机器”,所以又加上了引号,变成反语。
3、排比:
⑴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
这里使用了排比句。
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
破折号前面用了六个短语排比起来,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情色彩。
“猪”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机器”借指包身工。
⑶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里是排比修辞法,连续使用了六个“没有”,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深恶痛绝的感情表达得格外强烈。
4、设问:
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
这是设问修辞,它可以先激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的重视,然后再做出肯定的回答,更加突出了包身工饮食条件的恶劣,增强了表达效果。
5、反语:
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和“佳肴”在这里都是反语,是对带工老板在饮食上虐待包身工的辛辣讽刺和深刻揭露。
⑵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文明的惩罚”是反语,其实是“野蛮”。
6、反复: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这里使用了反复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显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形象。
工作,工作,还是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这种反复咏叹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和对带工老板们强烈憎恨的感情。
7、类比: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这里是类比修辞方法。
“饲养”的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役使他们以争取暴利。
因此作者不禁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资本家依靠残酷剥削工人获取暴利的行为的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8、双关: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段警句中,“黑夜”和“黎明”都是双关意义,它表达了作者对剥削制度的诅咒,对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起着呼唤人们奋起反抗的作用。
9、否定:
⑴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据说”后边是引用日本厂家的说法。
这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强盗逻辑,作者是在痛斥这种观点。
“据说”一词,表示了否定,轻蔑和批判意味,更加表达了作者对剥削者们的愤慨感情。
⑵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
这里的“据说”也是表示否定的意思。
⑶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加了引号的“管理”是对带工老板虐待包身工的讽刺和批判。
⑷“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懒虫”是加了引号的。
前一句没有引号,那是因为在资本家眼里,包身工不是人。
包身工十二小时的劳动,资本家也不会满足。
后一句则是作者眼中的包身工,“懒虫”加了引号表示对原意的否定。
⑸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
这是运用双重否定句来表达十分肯定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包身工住宿条件的恶劣。
10、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饲养”本来是指喂养动物,归社会灾区的灾民连用喂养动物的办法来养活他们的子女的力量都没有了。
所以这儿用了“饲养”一词,又加上了引号。
11、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对前面的解释或补充说明。
12、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
──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里破折号后面的话表示意思的转折、跳跃。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Article/200808/3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