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10.09 MB
- 文档页数:113
导语: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1.辨析技巧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近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写、记叙或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C.雕阑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D.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本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理解分析。
A项,“绿”与“红”分别代指叶与花,借代。
B项,“丝竹”代指乐器,“案牍”代指公务,借代。
C项,“雕阑玉砌”代指宫殿,借代。
D项,结合“不谙离别苦”分析,为拟人。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伏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变为啃硬骨头。
B.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阿里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
C.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作者:郝永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6期众所周知,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
就其含义来说,就是对语言的加工调整,使它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修辞可以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类。
积极修辞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
消极修辞包括修饰词语和修饰句子。
修饰词语指调配色彩、检查音序、押韵等;修饰句子主要指各种句式的选用、组织和变换。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常见”,《考试大纲》明确了8种考查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通感、互文、顶真、双关等,不列入必考范围;二是“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将在实际运用中对修辞方法进行考查,不会直接考查修辞方法的概念。
该考点主要考查能够根据题旨的情景,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
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三类:一是修辞方法恰当地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从题型来看,既有客观的选择题,也有主观的表达题;从考查的目的来看,注重能力,注重运用,注重主观表述,注重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从取材来看,主要是选择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作为题材。
高考直接考查修辞方法的题目,因1994年的那道“专家题”(辨析“……跟……一样)太难,被统计数据证明是失败的之后,连续几年都没出现。
直到1998年,高考推出了新的题型——仿写两个比喻句;1999年,高考坚持了这一题型。
考试实践证明这一题型很好,体现了这一考点的要求。
2002年则出现了根据语境判断“对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解说”是否正确的题型。
2004年更是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运用题——对联仿写。
从近几年的全国卷和自主命题的省市卷来看,本考点常常与句子的“仿写、扩写、改写”以及语言的“简明、连贯”、“句式变换”等结合在一起考查,根据要求恰当地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排比)作者:柴海军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0年第15期【考点阐述】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对这九种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对偶、排比”三种手法的考查往往不单独设题。
除了在诗歌鉴赏或文学作品鉴赏中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认和作用外,更着重考查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注重对考生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
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
即使是单独考查修辞手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手法,而是将多种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因此,题中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尤其如此。
因此,考生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还应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除在语言运用题目中考查本考点外,在古典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也有对本考点的考查____“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这也应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技法指导】夸张、对偶、排比这三种修辞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具体如下:1.夸张: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该句使用了缩小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给人以启示,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表达效果。
但要注意,运用夸张一定要合情合理。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7.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
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
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100字左右)(材料略)完成这道试题,考生要注意在运用夸张时要合情合理。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准确辨识,掌握效果[考点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E级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1.(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 A解析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材料是古典诗句,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
题型是选择题,这是江苏卷在语言表达运用中首次使用该题型。
考生可能搞不清对偶与对仗有怎样的严格的区别,但凭着厚实的古诗积淀,选对答案绝对没问题,因此,该题几乎无难度。
但正因如此,这个考题点可能以后不会再考到了。
2.(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试题评点该题是对2014年修辞手法题的继承。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一)考点知识1.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博喻。
(5)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2.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M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作用:①色彩鲜明。
②描绘形象。
③表意丰富。
3.两者的区别(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拟人)(二)考查角度一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三)考查内容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的,主要是那些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
考查中一般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主,而尤以比喻、比拟、排比三种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