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作文亮起来—议论文结构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让你的作文亮起来-------谈作文立意目标:指导学生立意求新,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内容:简介立意的技巧, 现场指导学生立意过程:一、作文指导立意就是作者为文章确立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是文章的灵魂。
立意要求做到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若要让作文亮起来,需要在立意方面多作考虑。
如何才能做到立意新颖深刻呢?(一)选材要善于另辟蹊径,避免第一思想。
因为第一思想是大家都能想到的。
例如:半命题作文:“给_____的一封信。
”第1思想:给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的一封信。
深入思考,另辟蹊径,还会想到给谁写信?(2)生活中的名人,如:布什总统、周杰伦、刘翔``````(与名人交流)(3)历史上的名人,如:五柳先生、王安石、曹操``````(与大师对话)(4)文学形象,如:孔乙己、诸葛亮、林黛玉``````(5)动植物给人类的一封信,如:老虎给人类的一封信(6)动植物给动植物的一封信,如:兔子给乌龟的一封信现场给下列作文题目立意1、灯/ 桥/ 镜子等等(比喻意借物喻人)2、考试(引申意借事寓理)(1)考场上的知识考试(2)考场上的“品德”考试(3)人生中的其他考试(二)要善于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含人称代词的文题立意可作如下思考我的烦恼“我”------怎样理解这个“我”呢?A、作者本人B、除本人之外的其他人C、自然界中其他动、植物再如:以“树”为话题的作文可从下角度思考(1)一棵老树的“自白”,以原来和现在的生存环境作对比表现出环保这一重大课题。
(2)我心目中的一棵树(以物喻人)(3)两棵树,啄木鸟来治病,两棵树不同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局。
(4)大树各个组成部分的对话,耐人思考。
现场给下列作文题目立意:1、在我的世界里/ 我自信2、材料作文:南瓜和铁圈(1)压力变成动力(好)(2)重力下南瓜畸形(不好)(3)话题作文:一张纸(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婚姻问题等等)(三)、要善于广中取小,以小见大。
人教版七年级《让作文亮起来》教学设计
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人教版七年级《让作文亮起来》教学设计”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诗圣杜甫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烘托出五感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感,乃作文亮色的秘匙。
当燕子呢喃展翅,你的听觉被激活,仿佛置身于一份乐章之中。
那轻脆的鸣叫,似雨滴落在荷叶上,清脆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当玫瑰花瓣娇艳欲滴,你的视觉被唤醒,仿佛踏入了一幅画卷之中。
那娇嫩的花瓣,如少女的裙摆,在微风中轻舞飞扬,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当美食佳肴香气扑鼻,你的嗅觉被激发,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宴之中。
那诱人的香气,似百花争妍,沁人心脾,勾起无限的食欲。
当细雨轻拂面颊,你的触觉被唤醒,仿佛融入了大自然之中。
那丝丝雨丝,如母亲的抚摸,清凉柔润,洗涤着世间的尘埃。
当文字跃然纸上,你的大脑被激活,仿佛开启了一场思维的旅行。
那一个个文字,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合成优美的旋律,引发你的思考与共鸣。
运用五感,你的作文不再是苍白的文字,而是生动鲜活的画面。
它能勾起读者的共鸣,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如何让你的作文亮丽起来——修辞技巧(教案、学案)[五篇模版]第一篇:如何让你的作文亮丽起来——修辞技巧(教案、学案) (教案)让你的作文语言靓丽起来——作文技巧之有文采之巧用修辞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归纳增加文采的修辞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出有文采的片断。
2、培养学生写作锤炼语言、增加文采的意识。
3、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树立自觉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写作锤炼语言、增加文采的意识。
2、难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出有文采的片断。
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比较以下两句话的区别A“我们88班的学生很可爱。
”B “我们88班的孩子纯朴得像山间的百合花,会让你看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B运用了修辞手法,语言更加靓丽,而A没有)(引出课题:让你的作文语言靓丽起来——作文技巧之有文采之巧用修辞)二、展示考纲说明《考试说明》中说:“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通俗的理解:文采指的是词句的漂亮,行文的华丽,但更有一种内涵、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
修辞是语言的调色板,它可以使学生妙笔生花,使读者受到更深的感染。
因此,我们的作文应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
三、感悟修辞之美<一> 巧用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美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可感。
1、例句:甜美的回忆像一壶烈酒,一腔热气在心底慢慢扩散,让你觉得温馨,让你觉得豪情。
(作者把回忆比作烈酒,把自己对回忆的体验比作喝烈酒的感觉,这个比喻新颖、形象、把无形无味的回忆化成有形有味有色的可感事物,给读者一种新鲜的体验与感受,充满了灵气与才气,使语言更加具体可感。
)2、写作尝试:将下面这句话,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靓丽。
前几天,我脸上长出了十几个青春痘,我并不在意,哪想到越长越多了。
(前几天,我这只有零星几粒痘痘的脸上‘蹭’地又冒出十几粒,我并不在意,认为这些‘小丘’很快就会消失的,哪想到,这些小家伙顽强不屈,前赴后继,只几天工夫就星罗棋布地在我脸上泛滥成灾了。
作文议论文讲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作文议论文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写作要领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讲解作文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清议论文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给学生看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 讲解。
(1)介绍作文议论文的特点和结构,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论等部分的写作要求。
(2)讲解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如如何选择论点、如何运用论据、如何展开论述等。
3. 实例分析。
选取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4. 练习。
让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练习,可以提供一些话题或者让学生自选话题进行写作。
5. 评析。
对学生的议论文进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
6.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技巧,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作文议论文的写作要领和技巧,提高了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五、课后作业。
布置一篇议论文的作业,让学生在家进行写作练习,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议论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教学反思。
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议论文并列式结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议论文并列式结构的特点及运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议论文并列式结构的概念及特点2. 并列式结构的运用技巧3. 实例分析:优秀并列式结构作文解析4. 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的注意事项5. 练习:编写并列式结构的作文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列式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并列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技巧。
3. 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4. 练习:分组讨论,每组编写一篇并列式结构的作文,互相交流、点评。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的运用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并列式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写作的能力。
3. 学生对优秀并列式结构作文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课文、作文范文。
2. 课件:并列式结构的特点、实例分析。
3. 练习材料:相关作文题目、范文。
4. 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彩笔。
六、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并列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并列式结构的运用技巧,如如何合理安排论点、论据和结论。
3.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热点话题,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
4. 小组分享:各组展示自己的论证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5. 总结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是否应该减少考试压力”的并列式结构作文。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
3.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讲解和分析,指出其优点和改进空间。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并附上修改说明。
2. 要求学生在下周课堂上展示修改后的作文,并分享修改过程中的心得。
议论文并列式结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列式结构在议论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论据的组织和论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并列式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2. 并列式结构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3. 并列式结构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并列式结构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并列式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3. 示范:以一篇优秀的并列式结构议论文为例,分析其结构及写作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话题,尝试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写作。
5. 展示:每组选取一篇代表作进行展示,互相评价、借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并列式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写作的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优秀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示例。
2. 话题素材库,供学生选择写作话题。
3. 写作指导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并列式结构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建议1. 在讲解并列式结构时,可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在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3. 在评价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从结构和论证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并列式结构和其它常见议论文结构(如总分式、总分总式等),了解各自的优缺点。
2. 实战演练:选取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尝试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改写,提高其应变能力。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并列式结构的应用,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 课堂讲演: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堂讲演,阐述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实践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并列式结构完成作文。
2.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运用并列式结构进行写作。
标题——让你的议论文亮起来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在紧扣文章主题、审题明晰的基础上,别致的作文标题能带给读者明朗之感,起到先声夺人之势。
而在高中生的日常写作中,作文标题往往被忽视。
(PPT)我们来看一则材料:人生在世,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放手”,例如事情成功与否不受自己控制时,就应承认自己有所不能,这时需要放手;不把现成的答案提供给别人,而是让他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时,需要放手;为了从失败中成长,为将来积极策划时,需要放手;放手,不比坚持来的容易,它需要直面艰难抉择的勇气,以及权衡得失的智慧、刹那取舍的决断。
放手,是选择,不是放弃;是乐观,不是悲观;是在人生路途中转一个弯,甩掉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
(PPT)针对这则材料学生们写出的作文题目多是:学会放手放手,助我们成长这些作文题目有什么问题吗?其实从扣题的角度讲,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当阅卷老师长时间的改卷过程中出现的几乎都是这种大同小异的题目时,老师会变得审美疲劳,改到后面,看到类似的作文题目,内心实在不愿意给高分,因为这样的题目一点儿新意都没有,味同嚼蜡,更谈不上眼前一亮。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作文亮起来呢?(PPT)我们先欣赏一下老师挑选的满分作文的标题《借风唤花醒来,聊赠一枝春》《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争渡,争渡,执着人生何处》《素履之往,且歌且行》《为自己“突围”》《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莫被“繁华”遮望眼》《闲敲棋子落灯花》《微木亦可填沧海》《世界为立心者鼓掌》《让兴趣点亮人生》《法律在左,道义在右》有些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优秀作文的标题在形式上似乎有规律可寻,(PPT)老师根据这些题目把作文标题大致分成两类对仗式《法律在左,道义在右》、《素履之往,且歌且行》、《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经典转换式《微木亦可填沧海》化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世界为立心者鼓掌》化用了张载的名句“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莫被“繁华”遮望眼》、《借风唤花醒来,聊赠一枝春》、《争渡,争渡,执着人生何处》化用了诗句《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直接引用了张真的金曲名《厚积才能薄发》化用成语“厚积薄发”……看到这些满分作文的标题,很多同学产生羡慕情绪的同时,又会不知不觉地产生畏难的情绪,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写不出这样的标题。
作文结构清晰指导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作文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构成,以及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表达和组织文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作文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构成,以及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结构清晰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作文结构,作文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作文结构的基本要素。
(1)开头,介绍作文开头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开头的写法,如引用名言、描述场景、引出话题等。
(2)中间,介绍作文中间部分的构成,包括论点的提出、论据的支持和论证的过程。
(3)结尾,介绍作文结尾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总结归纳、提出建议、引发思考等结尾方式。
3. 练习作文结构。
(1)教师示范,教师以一个话题为例,展示如何根据作文结构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
(2)学生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作文练习,要求他们在作文中合理运用作文结构的基本要素。
4. 梳理总结。
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文,引导他们总结作文结构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文练习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作文练习,并注意作文结构的合理运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的作文练习和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让你的作文亮起来——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技法学案(教师版)
高三语文组 黄娟 【目标略语】
不完整或结构不规范等情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几种议论文结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考场上快速构思,方面都经得起推敲的议论文。
横向并列式结构是考场必备也是最常用的两种结构模式。
【佳作悟法】
【答案】 ⑴设问形式⑵人生如画,我以我心绘风景。
⑶我以信心绘风景,绘出一轮欲揽的青天明月。
⑷撒切尔夫人⑸我凭决心绘风景,绘出一件已被黄沙打穿的金甲。
⑺我用全心绘风景,绘出一派奋斗之花盛开的图景。
⑻正反对比⑼孔明、哈兰•山德士 ☆名师点评☆ 横式结构,思路分明
开篇两段,以设问起笔,既带上了材料,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三个分论点:信心、决心、全心,分别绘出不同的风景。
三颗“心”又步步上升,至结尾处,首尾呼应,圆融完满。
文言色彩,文化气息
标题即体现作者的匠心,更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第三段中的排比,虽然比较抽象,却给人具体生动之感,为什么?就因为作者的用语富有色彩,富有动感。
撒切尔夫人的例子结论是“迷人却又张扬的风景”,概括力强,又得体恰当;书记之例再举,孙权、项羽,一个一个鲜活的例子,飞扬在读者面前,充满了文化的味道。
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且不说第二、第三、第五段的排比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就是引用,既有直接完整地引用撒切尔夫人、林清玄的话,又有部分地引用孙权话语、古诗句,表现出作者灵活的应变力;结尾处的顶真,韵味无穷,令人遐思悠远。
【技法指要】
☆自主探究☆
1. 考场写作时,你有没有先规划过文章的结构?
2. 你对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了解哪些呢?
☆精讲点拨☆
并列式结构是就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也就是除开头和结尾之外的主体部分而言的,这是我们展开论证分析时经常采用的结构形式。
1.概念。
并列式,也叫“横式”,也叫排比论证。
它常用于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其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是可以前后互换的;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模式。
①分论点一+论据一;②分论点二+论据二;③分论点三+论据三。
例⑴:对于作文《战胜挫折》,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并列式结构:
⑴战胜挫折,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勾践)
⑵战胜挫折,我们要有永不言弃的顽强品格。
(林肯)
⑶战胜挫折,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爱迪生)
点评:三个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没有交叉重叠,形成并列关系。
作为论据的事例亦可以用来论证相关的论点。
练⑴:一同学写作《跨过这道坎》时,确立了如下两个分论点,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①跨过这道坎,才能超越自己。
②跨过这道坎,才能战胜自己。
答:
提示:不合适。
因为“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有重复叠加的部分,两个分论点不属于并列关系,不好行文。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
“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
请以“品读人生”为题列一个写作提纲,运用并列式结构。
【答案】(示例)题目:“品读人生”
中心论点:只要你细细品读,这杯“白开水”会变成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分论点:(从读的方法角度设置)
(1)品读人生,要先学会品读他人(汲取营养)
(2)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失败和痛苦 (获取教训)
(3)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成功与喜悦 (学会珍惜)
☆整篇训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
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题目与20XX年语文高考(广东)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
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
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
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
“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
“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
“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
“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
“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
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
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
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
我们认为,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问题,具体有:
●从“求道”的角度立意
1.“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
2.“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
3. 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
4. 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
5. 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
●从“做事”的角度立意
1.做事应往易处去做。
2.做事应向难处努力。
3.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