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茶叶评价中专业级的感官审评体系及方法专业审评杯的程序化冲泡是茶质量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式在判定茶叶是否是好茶和符合质量标准我认为是二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好茶的概念是一种消费体验的概念,这里的标准来自于消费者个体或一个群体形成的对茶的评价观念,如对于一个喜欢吃浓茶的人来说,滋味浓烈一定是好茶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这样的标准下,一些嫩度很高的茶因为不耐泡等原因就进入不了他心目中好茶的位置。
而茶叶的产品质量评价是为了满足进行茶叶交易或需要对生产的共杏质量进行评定时使用的,它的评价标准是固定的,不会因评价人员的喜好而改变。
我们可以把这二种评价方式用专业和业余进行区别,本篇将介绍我国的茶叶感官审评体系及相应的一些操作方法。
一、茶叶感官审评的标准体系。
由于涉及到标准化的审评,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来保证整个审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较性,为此我国在这方面建立了相应的感官审评的标准体系,从审评的场所、人员、取样方法、审评方法、描述的专业用语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标准体系。
主要包括:1· 实验室:GB/T 18797-201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2· 从业人员:按照《评茶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评茶员有5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
3·样品取样:GB/T 8302-2002 茶取样4·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5·品质描述: GB/T 14487-2008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6· 标准样制备GB/T 18795-201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另外相对应的产品标准有很多,如国家的绿茶、红茶等大宗茶类标准,还包括企业制定的茶叶标准,如西湖龙井等。
对于上面这些标准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相应的标准进行完整的了解。
二、感官审评的设备用品专业的审评用具主要包括审评盘、杯碗套件、叶底盘,还有其它的一些如茶匙、汤杯、吐茶筒、烧水壶、计时器、称茶样用的天平等1、审评盘:正方形230×230×30mm,白色;长方形250×160×30mm,白色。
如何品鉴普洱熟茶的好坏如何品鉴普洱熟茶的好坏普洱茶分为熟茶与生茶,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普洱熟茶吗?如何品鉴普洱熟茶的好坏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茶叶知识看干茶的要素首先需要看一下干茶的的品质,普洱熟茶,经过渥堆发酵之后,整体色泽偏向乌褐,颜色较暗,对于初学者来说,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差距。
事实上,普洱熟茶虽然色泽偏暗,但仍然能够从中获取品质的相关信息。
普洱熟茶的外观,首要条索紧实,整体看上去无论茶叶条形、色泽较为统一的为上;其次,普洱熟茶的色泽以油润有光为好。
茶叶表层的油润,实际上是茶叶内含物质附着在茶叶表层所带来的观感。
闻香气的要素需要闻一下普洱熟茶的香气,普洱熟茶,香气较为沉郁,不像绿茶那般清爽活泼。
好的普洱熟茶,干茶的香气应当是熟果香或陈香为主,整体自然清晰。
开汤之后,普洱熟茶的香气以熟果香或焦糖香浓郁为好,香气寡淡或带异味的,则需谨慎品饮,以防质量上的不足或缺陷。
品滋味的要素好的普洱熟茶,入口的滋味以醇厚、顺滑、果胶感明显为上。
醇厚的汤感说明了普洱熟茶内质丰富;顺滑感强调的则是普洱熟茶在选料上的精细和制作过程中工艺的正确性;果胶感是糖类物质较为饱满的一种体现,通常出现在品质优秀的普洱熟茶中。
通过一看二闻三品鉴,相信大家对于如何鉴别普洱熟茶的质量有了一定的了知。
实际上,了解普洱熟茶的品质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总是有的人对于这种相对枯燥的过程表示反感,总是想直接就获得答案。
而其实,对于普洱熟茶专业知识的学习,恰恰也是乐趣所在的地方,不是吗?什么是普洱熟茶1973年之前的普洱熟茶在普洱熟茶初制的1973年以前,广东地区,尤其是香港地区,人们已经掌握了相近的熟茶发酵工艺,通过人工加速普洱茶后发酵加工工艺技术,使得茶叶加快陈化速度,形成了“红汤”特征的普洱茶,被认为是普洱熟茶的前身。
这一时期著名代表就是广云贡饼。
1973年之后的普洱熟茶据相关报道,1973年,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客户对于红汤普洱茶的需求,遂派出技术小组前往广东地区学习。
普洱茶评审技巧普洱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茶叶,广泛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对于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说,能够准确评价一款普洱茶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普洱茶评审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品评普洱茶。
一、外观评审普洱茶的外观是评价其品质的第一步,通过外观可以初步判断茶叶的质地。
以下是一些外观评审的重点:1. 茶叶形状普洱茶的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饼状、沱状、砖状、蘑菇状等。
茶叶坯体是否紧实、整齐,形状是否规整,都是评判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
2. 茶叶颜色普洱茶的颜色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是茶叶本身的颜色,二是冲泡出的茶汤的颜色。
茶叶本身的颜色应该鲜亮,有光泽,而冲泡出的茶汤的颜色则应该橙黄明亮,透亮度较高。
3. 茶叶编织观察茶叶的编织紧密度,茶叶编织松散的话,说明茶叶质量较差。
二、香气评审香气是评价普洱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普洱茶的香气应该自然纯净,让人闻到后有舒适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香气评审的重点:1. 香气类型普洱茶的香气包括植物香、果香、木香、草香等。
评价茶叶香气时,要考察香气是否纯正、准确、连贯。
2. 香气强度普洱茶的香气应该醇正持久,不应过于浓烈或过于轻微。
3. 香气变化普洱茶的香气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指标。
好的普洱茶香气会随着泡茶次数的增加逐渐改变,这种变化应该是连贯、逐渐增强的。
三、口感评审普洱茶的口感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一些口感评审的重点:1. 平衡度普洱茶的口感应该具有平衡度,即苦味、甜味、醇厚度等因素都应该相互平衡,没有突兀的感觉。
2. 润滑度普洱茶的润滑度是指该茶汤在口腔中流动时的感觉。
好的普洱茶应该具有良好的润滑度,让人感觉舒适。
3. 回甜度普洱茶在喝完后是否有回甜的感觉,以及回甜的持久时间,都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
四、回味评审回味是指喝完茶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以下是一些回味评审的重点:1. 长度普洱茶的回味时间应该较长,喝完茶后仍能感受到余味。
2. 层次感好的普洱茶的回味具有层次感,即味道在回味过程中逐渐演化,不仅单一而且单调。
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GPHB备案号:GPH001-2017古普会标准GPHB/T8216-2017 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古普会应用版)。
2017-01-06发布2017-02-06实施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GPH001-2017目次前言 (Ⅱ)引言 (Ⅲ)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 古树普洱茶 (1)3.2 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 (1)4.审评条件 (1)4.1 环境 (1)4.2 用具 (2)4.3 用水 (2)4.4 人员 (2)5.审评 (2)5.1 取样方法 (3)5.2 审评内容 (3)5.3 审评方法 (3)6.审评结果与评分 (4)6.1 评分 (4)6.2 结果评定 (5)6.3 特别提示 (5)附录A (7)附录B (8)附录C (9)GPH001-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整合了GB/T23776-2009,GB/T14487-2008,GB/T18797-2012,GB/T22111-2008和SN/T0917-2010,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古树普洱茶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定义;---增加了茶叶活性、灵性及茶气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越陈越真”特性;---增加了对审评结果的特别提示;———修改了审评条件部分关于环境、专用杯碗、用水及审评人员要求;———修改了审评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因子及要素的描述;———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结果与评分方法。
本标准由黄小元个人提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简称古普会)归口,并在古普会试行应用。
本标准起草人:黄小元本标准的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
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主要分为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两个部分。
一、外形审评1.观察条索:将标准样(收购样、实物样)和供试样分别倒入样茶盘中,比条索的肥壮程度。
普洱茶原料应有一定成熟度,尤其是用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原料应以有一定成熟度的为好。
2.观察色泽:色泽是衡量普洱茶(熟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普洱紧压茶的感官审评包括外形评审和内质评审。
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
对于150ml的审评杯,按照1: 50的茶水比,需称取3g样茶。
嗅香气主要判断香气的纯度,特别要区别霉味与陈香味。
嫩度好的普洱茶叶底含芽量多,叶质柔软、肥嫩、有弹性;嫩度差的叶底没有芽毫,按压无弹性。
二、内质审评1.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
2.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
对于150ml的审评杯,按照1: 50的茶水比,需称取3g样茶。
3.嗅香气主要判断香气的纯度,特别要区别霉味与陈香味。
4.按照顺序进行审评,包括汤色、香气、滋味等。
汤色方面,普洱茶要具有红浓明亮的特点;香气方面要纯正浓郁,如果是陈年普洱茶,则要具有“陈香”或“药香”;滋味方面要醇厚回甘,口感顺滑。
5.叶底评审也是内质评审的重要环节。
观察叶底是否符合普洱茶的特征,如柔软、肥嫩、有弹性等。
叶底无芽毫、无弹性、颜色暗淡的普洱茶品质相对较差。
三、综合评审综合评审是将外形评审和内质评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评价的方法。
在评审过程中,需要对普洱茶的外形特征和内质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
外形方面,条索要肥壮、紧结有弹性,色泽要呈现出普洱茶特有的红褐色或深褐色。
内质方面,汤色要红浓明亮,香气要浓郁纯正,滋味要醇厚回甘。
叶底要柔软肥嫩有弹性,颜色要呈现出绿色或黄绿色。
在综合评审中,还需要考虑普洱茶的耐泡程度。
好的普洱茶不仅在前几泡表现出色,而且在后面的泡数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品质。
如果普洱茶能够经受住连续多次冲泡而品质不下降,则说明其品质较好。
六个方面品鉴普洱熟茶品质普洱熟茶不管是从功效还是从口感上来说都是深受茶友们的喜爱,但是不见得所有的普洱熟茶都是好茶,原料、工艺、仓储这些都会影响普洱熟茶的品质。
那么,要如何衡量它是不是一款好普洱呢?茶友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品鉴普洱熟茶。
1、茶香熟茶的香气,种类较多,如樟香、参香、药香、枣香、陈香、木香等。
品熟茶的茶香,在于品茶香的丰富度,香气是否纯净(不含非茶香的其他杂味),“喝着使人舒畅,闻着使人心怡”,是品熟茶香气的要领。
2、甜度熟茶茶汤的甜度也是品鉴熟茶的一个要素。
同普洱茶生茶相比较而言,熟茶的甜度更加明显,发酵程度适中、或发酵程度偏重的熟茶,茶汤之甜是其品质的一大特征。
3、醇度普洱茶是跑在时间轨道上的一种特殊茶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良好的优质仓储环境下保存,其茶品内含物质将随之变化而变化,口感将变得更加醇和、醇厚。
熟茶的醇度,主看茶汤与滋味是否自然、纯正、怡人。
4、厚度茶汤的“厚”与“薄”相对应,但又与茶汤的浓度不同。
一款茶的茶汤体验是否“厚”,主要看这款茶的原料品质,确切地说,是指茶叶的水浸出物占比成分的多少,多则厚度强,少则厚度弱。
体验者若在品饮普洱茶熟茶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浓厚稠密的粘稠感,就是熟普的厚度。
5、滑度茶汤的“滑度”,是指品饮者在品其茶汤时,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而品质不好的茶汤就会有“锁喉”之感等不良体现。
6、茶韵茶韵如同茶气、茶道,更多的是源于体验者自身的感受,道之玄之又玄。
好的熟茶,在品饮之后,常常给予体验者一种“一碗喉吻润”,尔后“破孤闷”的感受,饮之,如沐春风,令人愉悦感回味。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品鉴普洱熟茶的相关分享,希望对茶友们有所帮助。
关注华祥苑,大家可以了解更多茶叶知识,欢迎前来访问哦!。
普洱茶的外形感官审评常用术语
端正:指形态完整,无破损残缺,整齐。
松紧适度:指压制茶松紧适当。
龟裂:指压制茶表面有裂开现象。
平滑:指表面平整,无翘起、脱皮及茶梗刺出等现象,反之称为粗糙。
缺口:压制茶表面或边有残缺现象。
泡松:沱茶、饼茶等因压制不紧结,呈现松而易散形状。
松泡:茶条卷紧度较差。
歪扭:沱茶碗口不端正。
通洞:因压力过大,使沱茶、饼茶撒面正中心出现孔洞。
脱面:压制茶盖面脱落。
芽头:指未发育成茎、叶的嫩尖,质地柔软,茸毛多。
单张片:单片叶子,有老嫩之分,一般指叶形较大,嫩度差的单叶。
茎:未木质化嫩梗。
梗:着生芽叶的已木质化嫩枝,一般指当年青梗。
猪肝色:红而带暗,颜色似猪肝。
黑褐:褐中带黑。
黑润:色黑而深,似涂上一层油而亮。
棕褐:褐中带棕。
褐红:红中带褐。
乌黑:黑而无光泽。
褐黑:乌中带褐,有光泽。
泥鳅条:条索圆直较大。
折叠条:条索折皱重叠。
壮结:茶条肥壮结实。
金毫:嫩芽带金黄色茸毫。
显毫:茸毛含量较多。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重实: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身骨轻,茶在手中分量很轻。
粗松:嫩度茶,形状粗大而松散。
品鉴熟茶品质的技巧
喝普洱茶是很多人的喜好,而品鉴一款普洱茶的品质,平时的积累是少不了的,那么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接下来我们就聊聊普洱熟茶是怎么品鉴的。
品鉴熟茶品质的技巧1.咽就是咽茶汤,类似于咽唾沫,
喝普洱茶是很多人的喜好,而品鉴一款普洱茶的品质,平时的积累是少不了的,那么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接下来我们就聊聊普洱熟茶是怎么品鉴的。
品鉴熟茶品质的技巧
1.咽
就是咽茶汤,类似于咽唾沫,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咽茶汤前最好先咽下唾沫,排除你的喉咙发干,不舒服的情况,一般人上火什么的喉咙异样也很正常。
如果茶汤入口之前没有发干、发紧、刮喉的情况,咽下以后有,那这样的熟茶无外乎有燥感、仓味、异杂味、呛鼻味,以及发酵过度,就是品质不佳的熟茶;
2.嚼
嚼茶汤,熟茶厚不厚,浓不浓,是可以由此感知出来的,不过这不适用于生茶,嚼茶汤有糯感,米汤感,胶质感,并且较为顺滑、爽口的话,恭喜你,这款茶大概率不错!
3.泡
泡叶底,把叶底先拿清水洗三遍,然后再次注入清水,你会发现
一个有趣的现象,偏青的叶子上浮,发酵偏重的下沉或者悬浮,叶底的均匀性和发酵程度一览无余,所有的狐狸尾巴都藏不住,好坏一看便知。
4.瞧
瞧茶汤,瞧杯底,茶汤浓淡与否不管,只瞧有无悬浮杂质,茶汤颜色是否纯正单一而无其他杂色,新制熟茶这一点需要忽略,一般新熟茶茶汤都比较浑浊,不在考虑范畴。
瞧杯底,注意冲泡加滤网,若还是有沉淀物,比如碳化的碎屑之类较多,则卫生状况欠佳;
总结
这四个技巧要结合基本的审评判断,它们并不能独立判断熟茶的品质,是作为审评的辅助因子而使用的,不能因为其中的一项较为突出就认为是好茶,判断品质好坏要全面系统方可。
普洱茶品审方法用视、嗅、尝、触及听五种感觉品审普洱茶叶和其它食品一样,其产品质量的控制、管理与监督主要用感官品评和理化检验两种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所谓感官晶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借着人的视、嗅、尝、触及听五种感觉来测量与分析茶叶品质高低,以判其优劣的一门科学。
”而理化检验则是应用现代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来分析、检测茶叶品质的一门科学。
云南普洱茶的审评与检测,亦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共国食品卫生法》和普洱茶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实施感官和理化品质的品评和监测。
2004年,国家对茶实施市场准人(QS)认证制度使这项审评与检测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消费者科学、合理及安全饮用普洱茶提供切实的保障。
那么如何巧用五官来审评普洱茶品质呢?审评普洱茶品质的方法,分为干看外形和湿看内质两个步骤。
不论干看、湿看,都要对照实物标准样来,审评外形和内质的各项品质因子,然后根据各项品质因子的审评结果,判定茶叶的优劣。
1。
审评普洱散茶和紧压茶,分为外形和内质两大项。
晒青毛茶的外形因子有条索、嫩度、色泽和净度四项,内质因子有叶底嫩度、色泽和茶汤香气、滋味、颜色等项。
普洱茶的成品茶外形因子中无嫩度而有形状和整碎两项,内质因子与毛茶相同。
成品茶的外形因子有形状、松紧度、色泽、含梗量等,内质因子有滋味、香气、汤色、叶底等。
2.审评方法。
于看,将扦取的小样倒人评茶盘上,数量约150~200克。
并将同等数量的标准样倒入另一评茶盘中,初步评比外形,然后将评茶盘筛转几圈,使大小、轻重和整碎不同的茶叶(即上、中、下段茶)在盘中分开,较大的和较轻的浮在上面,较细小的和较重的沉在下面。
先看上层的面张茶,再拨开面张茶看中段茶,然后看底层的下身茶。
再把评茶盘筛转几圈,用三指抓一撮茶叶(包括上、中、下三段茶),撒在另一空盘中,观察条索粗细松紧等情况。
按外形要求项目与标准样比较,作出外形的结论。
湿看,又叫开汤审评,即将按规定数量称取的参评样茶和标准样茶分别倒入审评杯中,用开水冲满,加盖浸泡5分钟,然后将茶汤倒人审评碗中,随即将审评杯盖好。
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方法
A.1.1 总则
A.1.1.1 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A. 1.1.2 散茶的感官审讦项目分外形(条索、色泽、匀整、净度)、内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是指由色、香、味、形等构成的茶叶外观和内在质量。
按照规定的检验程序;根据检验人员正常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评定普洱茶(熟茶)质量的优劣。
A. 1.1.3 紧压茶的感官审评项目分外形(形状、匀整、松紧)、内质(同散茶)。
A. 1. 2 散茶的感官审评
A. 1. 2. 1 散茶感官审评品质因子
散茶外形审评评比条索、色泽、匀整和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和色泽两项因子;内质审评评比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A. 1.2.2 审评方法
A. 1.2.2.1 外形审评
用分样器或四分法从标准样(收购样、实物样)和供试样品中分取试样约l00g~180g,分别置于评茶盘中,将评茶盘运转数次后检视茶叶外形。
评比条索:对照标准样比条索肥壮、紧结(或紧实)的程度.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松泡、身骨轻的为差。
评出供试样相当于标准样的水平。
评比色泽:对照标准样比色泽和嫩度。
色泽是衡量普洱茶(熟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色泽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加工的好坏。
色泽红褐且均匀一致的为好,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适度且均匀”。
色泽发黑或色泽花杂不匀为较差,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过度或不匀”。
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
但普洱茶原料应有一定成熟度,尤其是用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原料应以有一定成熟度的为好。
评比匀整(或整碎):对照标准样,比匀齐度,观察上、中、下三段茶的拼配是否适当,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评比净度:对照标准样,比含梗量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等,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A. 1.2.2.2 内质审评
称取已在评茶盘中混匀的试样茶3.0g,置于1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醒茶(先加入水后,快速将茶汤倒掉),采取2次冲泡法。
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2分钟,再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主要审评其汤色,其次为香气和滋味。
之后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2分钟,再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又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为准: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审评其叶底。
评比汤色:以红浓明亮、红亮剔透为好;深红色为正常;汤色深暗、浑浊较差。
比汤色的深、浅、亮、暗、浊、透的程度,并作出相应记录。
评比香气比香气的纯度、陈香的持久性及高低。
以陈香馥郁或陈香浓郁为好,有酸味、异味、杂味为差。
评比滋味;比滋味的醇和、顺滑程度、浓度及回味。
以入口顺滑、醇浓、回甘、生津的为好;不苦、不涩、不酸,醇厚回甜的为正常,有酸味、苦味、涩味的较差。
评比叶底:以柔软、肥嫩、红褐、有光泽、匀齐一致为好:色泽花杂、暗淡无光泽(或呈黑色碳化叶底硬,或用手指触摸如泥状均为较差。
A.1.3 紧压茶的感官审评
A. 1. 3. 1 紧压茶的感官审评因子
紧压茶的感官审评分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外形审评形状、匀整、松紧三项因子,内质评审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A. 1.3.2 审评方法
A.1.3.2.1 外形审评
对照企业留存的紧压茶实物标准样进行审评。
外形审评形状、匀整、松紧三项因子。
形状指形态是否端正、棱角(边缘)是否分明、厚薄是否一致,模纹是否清晰,是否起层落面。
匀整指表面是否匀整、光滑,洒面是否均匀。
松紧适度,外形色泽红褐(或棕褐)。
A. 1.3.2.2 内质审评
将部分试样解散混合均匀,称取试样茶4.0g,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2次冲泡法,冲泡前先醒茶。
注入沸水至杯满,第一次冲泡3分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主要审评其汤色,其次为香气和滋味。
之后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为准: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审评其叶底。
评比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的具体描述、评价和记录同散茶的内质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