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678.50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进程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化的进程在世界各地并非完全一致。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城市化速度已经放缓,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村回流。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一些国家还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即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城市发展所能承载的能力。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城市化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量增加,水泥、沥青等不透水地面面积扩大,这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同时,城市中的人为热排放增多,比如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产生的热量,使得城市气温高于周边郊区,形成“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会影响气候,导致降水的变化和雾霾等天气现象的增加。
2、水文城市化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况。
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河流的河道变得规整,水流速度加快。
大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河流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而且,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可能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引发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3、地形地貌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对地形地貌进行改造,比如削山填谷、开挖河道等。
这可能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土壤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导致土壤的面积减少。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废水等可能会污染土壤,降低土壤的质量,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二)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城市化使得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来的农业用地、林地等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取代,如住宅、工厂、商业中心、道路等。
城市土地的利用更加集约化,但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第23讲城市化1.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__城镇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错误!(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带来了__聚落形态__及生产方式、__生活方式__、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稍被拉平的“S”形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①看城市人口比重确定城市化进程的阶段A__初期阶段__,B__加速阶段__,C__后期阶段__.②看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变化特点a.B阶段到C阶段城市化水平__不断提高__,城市化发展速度__逐渐减慢__。
b.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__B__阶段.(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__后期__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__初期或加速__阶段.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①__生物多样性__减少。
②__水质__、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③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④出现城市“__热岛__"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__大气污染__、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①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__绿色交通__,减少城市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_自然景观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一城市化进程的判读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例1](2017·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双选)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D)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双选)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BC)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1)题,图示1985年企业总数为310,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为6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2004年企业总数为4 733,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2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947。
小题必练16: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
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
下表是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①本地工业化②异地工业化③乡镇旅游业发展④生活和教育需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与地级市辖区相比)①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②农村人口比例较高③城镇住房价格相对较低④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今后推动该省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A.增加城镇住房供给量B.降低城市入户门槛C.完善社会养老保障D.多元发展本地产业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4.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不断增加C.先减后增D.逐渐减少5.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国内常见的城市首位度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将首位城市GDP占全省城市GDP的占比视为城市首位度;二是将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视为城市首位度。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选择题(2020·辽宁朝阳抽测)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
据此回答1~3题。
1.日本都市圈建设的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A.雏形阶段B.加速阶段C.调整阶段D.成熟阶段2.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A.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B.以核心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差距拉大D.已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阶段是雏形阶段。
第2题,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圈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3题,由图可知成熟阶段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以外围地区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差距缩小;是否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图中无法看出。
答案:1.A 2.D 3.A(2020·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
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
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
结合材料回答4~6题。
4.康杜村村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5.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6.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4题,土地征收前的第一阶段还是典型农村,依赖的资源是耕地;第二阶段主要以大学城建设为主,耕地已被征收,则农民就业以到工地打工为主;第三阶段,村庄被大学包围,可出租房产,获得收入。
第5题,在土地征收前,村民就业以农业耕作为主,则甲为农民;第二阶段,土地征收后农民只能选择务工,则乙为工人;阶段三大学城建成、高校入驻,村民出租房屋获得收入,则丙为房东;比重较小的可能是开商店,则丁为店主。
第6题,2001年至2015年间,居民就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非常迅速;可推测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答案:4.D 5.A 6.B(2020·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联考)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大量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
基于此,我国多地行政部门规划提出“合村并居”理念,即在适当的位置选地,建设高密度村居,采用增加绿地、广场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来降低高密度建筑的负面影响,以此来营造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场所。
据此回答7~8题。
7.“合村并居”的理念,限制了乡村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用地规模D.人口流动8.“合村并居”的实施,可以()A.优化乡村用地结构B.降低人口密度C.提高乡村人口比重D.促进乡村竞争解析:第7题,由“建设高密度村居”,可判断合村后会大大减少住宅用地,则可限制用地规模。
“合村并居”将几个邻近的乡村整合成一个乡村,所辖人口变多,加之基础设施的完善,新乡村的服务种类会增多、服务等级也会得到提升。
第8题,“合村并居”通过高密度安置农户,会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也能重新利用原来闲置的土地,则可优化乡村用地结构。
合村是把几个小乡村合并,没有增加区域内的乡村人口,则人口密度、比重变化不大;合并后成为一个整体,也降低了乡村之间的竞争。
答案:7.C8.A(2020·汕头模拟)等时间交通图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一般指从中心地出发,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到达的空间范围。
读我国某城市市内交通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回答9~11 题。
9.据图判断,该城市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最可能是()A.地势崎岖B.河流穿城而过C.东南部为山地D.气候干旱10.图示地区出现两块“时间飞地”,其成因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地铁站B.大型商场C.汽车厂D.生态保护区11.从方便工作和生活角度,该市未来兴建公租房应选择的方位是()A.东南部B.西南部C.东北部D.西北部解析:第9题,图示等时间交通线在东南部明显稠密,说明东南部同样距离交通耗时较长,则可能是东南部为山地导致的,故C正确。
第10题,图示两块时间飞地,交通时间都小于周边地区,说明两块飞地交通便捷,则可能位于交通站点处,故A正确。
第11题,公租房应布局在地价较低、交通便捷之地,图示西北部交通时间较短而交通条件较好,且距离市中心较远而地价较低,故D正确。
答案:9.C10.A11.D(2020·北京西城区模拟)“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
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
据此回答12~13题。
12.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13.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工业不发达。
据此分析选C。
第13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
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
据此分析选C。
答案:12.C13.C(2020·赣州模拟)下图表示四类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历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示意图。
据此回答14~15题。
14.关于四类城镇发展现状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多B.②—环境良好,就业压力小C.③—产业结构的调整起步早D.④—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15.目前③类城镇()A.环境污染严重B.企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C.节能减耗成果显著D.环境人口容量上升解析:第1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发展水平均下降,说明该地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减少;②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升高,但发展水平也升高,说明该区域污染严重,但经济发展快,就业压力小;③类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资源消耗、环境负效达到较严重程度的时候才开始进行的,起步并不早;④类城镇后期资源消耗、环境负效下降,但发展水平升高,说明其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
第15题,根据图示可知,③类城镇的环境负效目前较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目前的③类城镇环境污染不会严重;企业分布通过图示看不出;该地资源消耗依然很高,故节能减耗成果并不显著;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负效降低,故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答案:14.D15.D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
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回答16~17题。
16.建设“住房4.0”可以()①增加城市绿地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7.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②增大城市风强度③加强城市地下径流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16题,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第17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答案:16.B17.C(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
下图为我国西安市“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示意图,其中,新城区Ⅰ为1972-2004年规划城区,新城区Ⅱ为2004-2020年规划城区。
据此回答18~19题。
18.推测西安市2020年将出现()A.“郊区城市化”现象B.“虚假城市化”现象C.“滞后城市化”现象D.“逆城市化”现象19.1972-2020年,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A.北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B.北部科技先进C.北部交通便利D.北部工业发达,经济基础好解析:第18题,根据材料,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
新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最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选D。
第19题,西安北部科技不先进,北部交通也欠发达,经济状况欠佳。
根据图示信息,西安北部靠近渭河,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价低廉;北部有渭河从规划区域流过,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