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腔的修辞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113.35 KB
- 文档页数:3
东北姑娘的语言艺术
东北姑娘的语言艺术,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代表着东北文化的特点。
东北姑娘的语言艺术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乡土特点,在文字的组合、色彩的组合、发音
的变化上,展示出温馨、慵懒、动人心弦的自然美。
东北姑娘的语言艺术中的拼音艺术是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她的口头表达不仅采用本民
族语言,而且还采用了不少拼音创作手法,以一种既生动又独特的方式叙述生活、感悟生活,表达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感受。
在表达方式上,拼音文学有一定的音押术,表达妙境,可以准确无误地展示出使人心醉的感情意境。
东北姑娘的语言艺术也有象征意义的修辞手法,以写风、景物和事件为主,扩展了东
北民族文化的形象,表达了东北人丰富的文化情感,流露出古朴、悠久、神秘的文化气息。
此外,东北姑娘的语言艺术还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情结,有着时尚而古典的韵律,千变万化,自然、调和,抒情方面具有多样性。
东北姑娘具有灵动的心灵和活跃的思想,在繁杂的城市生活中,东北姑娘的语言艺术
充满了情感丰富的思想内容,为东北这块瑰宝添加了诗意和韵律,令人难忘。
以语言艺术
表达心情,以山水为伴,只有东北姑娘才能有这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愉悦充满着心旷神怡,犹如失落的乡愁得以再次感受到信心和安慰。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摘要】近年来,赵本山的小品好评如潮,赢得了无数观众的掌声,赵本山也因此多次获得春晚的“小品王”。
这一方面与赵本山本身的表演才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小品语言采用的修辞方法有很大关系。
文章在分析赵本山小品的修辞格的基础上,多列举文艺作品用例,浅谈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东北方言修辞手法一、赵本山小品中东北方言的应用赵本山的小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汇,此中包含有各类东北地区当下正风行的口头语,另有各类东北传统辞汇。
不仅增长了小品的诙谐幽默意义,在这同时也将东北方言推向了全国。
1.抒发情感的东北方言(1)宋丹丹:“哎哎,你干啥呀,你这着急忙慌的,你跑啥啊。
”赵本山:“你快点的吧,马上就宣布你当奥运会火炬手了,抓紧!”2008春晚小品《火炬手》“着急忙慌”形容一人很是焦急并且火烧睫毛地去做某件事。
可以理解为平凡话中的“仓促忙活”。
运用近似语汇,使小品布满白话颜色,越发接近生活。
(2)宋丹丹:“我很长时间都在寻思,为啥我火急火燎地降临了人世,为啥我与火结下了深厚感情,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为奥运火炬手而生的! 08年春晚小品《火炬手》“火急火燎”——形容很是焦急。
可以遐想到被火燎着的人冒死逃跑时的焦急情绪。
而放在这里,将小品演出者的生人形容为“火急火燎”,布满戏谑颜色,使人觉得诙谐活泼。
2.表现举动动作的东北方言(1)白云:“唉!你说这小崔咋还不来呢?太不拿人当腕儿了!搁铁岭台人家等咱俩钟头,这中央台得瑟的你说,这玩意……(2)白云:“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手就不松开了,那家伙可劲儿摇啊,“大姐呀,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了。
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黑土:“你还得瑟上精神病医院给人讲演出。
”2006年春晚小品《小崔说事》“得瑟(得,读去声)”可以用来形容一人处处溜达,吊儿郎当;形容一人的举动不稳重,随便轻率;形容一人在大众场所过于声张,不讲究礼仪等。
前言随着赵本山对东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及《猫和老鼠东北话版》这样传媒产品的产生。
东北方言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熟悉,喜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一直坚信,东北方言最能够充分反映东北广大劳动人民率真,开朗,质朴的个性和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彩多姿。
至此,我发表这篇文章,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东北话,喜欢东北话。
让这个最贴近生活,最生动真实,最能反应人心理状态的方言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摘要东北方言,作为如今使用最广,在全国流行性最强的地方方言,其存在着最为独特的特点。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两个角度。
技术角度主要包括东北方言的发音,词汇等方面。
文化角度主要包括通俗化特色,地域化特色,口语化特色三个方面。
这些独特之处都决定了东北话的丰富多彩和普遍流行。
使之成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东北方言、发音、词汇、通俗化、地域化、口语化、丰富多彩、流行广泛。
东北话的特色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不论走到哪里总是带着浓浓的东北腔,但当有人问我东北话究竟有怎样突出的特点时,好像又总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在东北语言文化在全国大规模流行和发展得今天,对于自己的故土文化,我真的很想作一个系统而全面得研究和说明。
东北话,顾名思义,既我国东北地区的地方话。
百度百科上有说:东北话,使用人口超过1.4亿。
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及河北北部承德,秦皇岛等地区的通用语言,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
从概念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东北话的使用区域基本上只局限于东北及周边地区。
但如今,东北话却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地方语言之一。
那是因为东北话具有独特的流行因素。
因此,东北话可以通过小品等艺术形式流行于全国各地。
如此具有流行性和普遍性的地方方言在全国各地方言中可谓首屈一指,那么,东北方言又具有哪些有趣的特点呢?我们可以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技术角度:既地方语言的“发音”,“词汇”,发音时的生理特征等方面。
浅析东北汉族民歌小调的语言特色作者:韩峰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1期摘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特色首先是通过语言传达给人们的。
受其自然地理人文的影响,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直爽、豪迈极具亲和力。
而独特的发音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渗入到东北民歌当中,在声调(四声)、语调(抑扬)与语气(重音)上也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就东北语言特色,对东北汉族民歌小调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东北语言民歌小调修辞手法东北人的方言有耿直的特点,没有南方人说话的圆润、北京人说话的温柔。
东北人说话有时不分平翘舌,这在应用上就有相当的空间。
东北人讲话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那热辣辣的热乎劲儿,经常会让听者莫名其妙地被感染,被感动。
东北人的祖先是曾经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以东北人讲话也与东北人的性格一样,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性,更具有使你走在大平原般的荡气回肠和回家般的怦然心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种方言包括大体上近似的许多语言群。
如东北语即属于北方方言中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是最接近的,从语言上看总的来说与普通话区别不大,但仍然有其特点。
语言特色。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特色首先是通过语言传达给人们的。
东北平原地理状况非常好,地貌、形态没有特别的地方。
东北的传统文化。
一部分受其自然地理人文的影响,东北平原的地域方言与民歌在声调(回声)、语调(抑扬)与语气(重音)上具有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
东北的民歌都非常讲究方言和重音的运用,使人感到亲切、真挚、朴实而动听。
东北汉族民歌小调的歌词中常用“五更”“十二月”“四季”“倒卷帘”等构成一种“序列”结构手法。
如《月牙五更》《十二月古人名》《八出戏》《农忙十二月》等等。
词语特色。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方言词语有其独特的魅力。
“小调”的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最多,其次是五字句、十字句、六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有一些。
在句子的基础上,结合方言和表达感情的需要,常加进一些衬词和衬腔,使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二人转说口中东北方言的语言艺术作者:李芳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二人转说口语言多为东北方言,其语言类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赵本山小品是二人转说口的典型代表,从语音、词义、词语组合、感情色彩四个角度对赵本山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进行剖析,不仅能体会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更能品味出二人转说口语言勾魂摄魄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二人转说口;东北方言;语言艺术;赵本山小品作者简介:李芳菲,女(1990.8.1-),吉林省白城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规范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三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东北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正如杨朴教授所说:“二人转有一种其他艺术所缺少或没有的极其强大的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
在东北民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像二人转那样令千千万万的观众热恋、痴迷与沉醉,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和二人转相抗衡、相竞争或相提并论,没有一种艺术能像二人转那样广泛普及、人人耳熟能详、老老少少都可以‘嚎他两嗓子’。
”二人转这种语言艺术包括演唱与说口两部分,唱词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说口部分则较为灵活多变,演员可以在现场临时发挥创作。
以赵本山小品为典型代表的二人转说口艺术,充分运用了东北方言这一大众化语言的各种形式,形象地发挥了东北方言贴近群众、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
一、从语音角度看(一)单音节词语例如《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说:“她心眼儿太实,你说当时放了五十只羊,你薅羊毛偏可一个薅,薅的这家伙像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呀?”宋丹丹:“小崔,这骨碌掐了噢,别播。
”“实”指实在,与虚假相对。
“薅”是一种形象的动作词,有拔出、去掉之意。
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探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
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代替许多具体动词,远远超出它自身使用范畴宽泛,因此它的表意就比较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这类动词称为为"泛义动词"。
本文用"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从泛义动词"整"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属性,以及在使用中的限定条件加以探索和讨论。
全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泛义动词"整"的研究综述,文章的研究方法、以往研究不足以及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对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进行了语义分析,首先对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义项进行了分析,使之与代动词"来",以及其他泛义动词"弄、搞、打"等区别开来。
其次,分析了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语义特征,对"整"与先行词形成复指关系和非复指关系进行分类讨论.第三章对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进行了句法分析,分类讨论了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带宾语和不带宾语的情况。
当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带宾语时,又可以分为带名词性宾语和动词性宾语,名词性可以是单个名词、数量词、带修饰语的名词、以及"的"字短语等。
动词性宾语可以是单个动词、带修饰语的动词、动词短语和关联词语等。
不带宾语的情况大致可分为"整"的单用,"整"带补语和状语共现等情况。
同时,还有一些宾语语义特征的分析。
第四章对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进行了语用分析,介绍了它的修辞效果。
总结出它的修辞效果有语义的模糊化表达、缩短语言编码解码时间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章是结语,说明了本文存在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设想。
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修辞效果探析泛义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它们可以在句法上替代许多具体动词,随着不同的语境表达一种宽泛而不十分确定的语义。
泛义动词的研究在语用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在考察大量有关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整”在语用方面特点的基础上,对它的语用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并对其修辞效果进行探析。
标签: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修辞效果最初,据《说文解字》记载:“整,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
”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整”从词性来看是一个形容词,词义是“整齐的,严整的。
”如《左转·成公十六年》中的“衣冠不整”,《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也有“望虏阵不整”。
其中,“整”字都是形容词的用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不断应用,“整”字在使用的过程中,除了保留原来的形容词含义外,也逐渐引申为带有致使义的动词,表示“使整齐”的含义。
如《诗经·大雅·皇矣》所记载的“爱整其旅”,其中“整”就是“使整顿”的含义。
到了近代,“整”字更多的倾向于动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整”字的解释,如:①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完整(跟“零“相对):~天;②整齐,~洁;③整理、整顿:~风,~装待发;④修理:~旧如新;⑤使吃苦头:旧社会~得我们穷人好苦。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的如“整理”、“整装待发”、“整旧如新”等关于“整”的26个词条里,共有15个词条中“整”字是倾向于动词的含义,共占词条总数的58%,可见“整”字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运用,它用法的变化可见一斑。
然而,如果把目光聚焦于东北方言,我们就会发现“整”字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字典上所列举的这些义项,在更多的情况下,“整”字已经被人们应用为一个几乎可以替代大多数动词的“万能动词”。
一、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语用价值泛义动词“整”在北方方言区,尤其是东北方言区被广泛使用,这与其重要的语用价值是分不开的。
东北腔的修辞效果姜兴彤(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222)摘要:东北话更适合用来开玩笑、调侃,所以其被广泛应用于喜剧色彩浓烈的小品、二人转、方言电视剧中。
因此,东北腔也具有了修辞效果,那么,本文从东北方言依存的地域文化、心理学的刻板效应、东北方言的本体特征来探究东北腔的修辞效果的成因以及作用。
关键词:东北腔;方言;修辞中图分类号:H1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10)01—0017—03收稿日期:2009—09—28作者简介:姜兴彤(1980-),女,山东烟台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在许多文化里,非正式语码更加适合开玩笑,最容易被用来开玩笑的是那些方言和社会地位低的语言变体。
方言幽默比较有代表性。
[1]方言腔调与方言语音有关,不同的方言语音,形成不同的方言腔调,而方言腔调由于方言区的人文气息不同也呈现不同的修辞色彩。
例如,吴语中的苏州话听起来很软很嗲,经常被用来讽刺阳刚气不足,娘娘腔很重的男人。
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广州口音的普通话,经常被用来讽刺普通话说的不标准的广东人,同时由于广州经济的腾飞,广州口音的普通话也代表着提前富裕起来的暴发户形象。
再如,在一些文艺作品里,上海话成为挖苦上海人过分精明算计,贪占小便宜,男人阳刚之气不足等等缺点的工具。
这些都是方言腔调的修辞效果。
一、东北腔与东北地域文化方言腔调的修辞效果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一方人说一方的话语,而一方水土却是一方话语修辞的摇篮。
“人类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而地理区域、自然风貌又形成了不同地域人的不同性格。
如果东北地区格局促成他们选择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手段是历史的命运,那么,东北人的性格、观念、心理、气质等,则是东北人千百年来与这种历史命运抗争的必然结果……特定的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形成了一方的特色文化和一方人的性格。
……东北文化是原生态俗文化,有一种很土很野性的美。
可以说,是东北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逼生了属于东北特有的文化,一种充满关东风情和人文特色的地域文化。
东北人的性格上大都印着明显的东北原生态的印迹,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性格文化。
”[2]每种方言,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每种方言最终形成体系,日臻完善细密的驱动力,而同时,方言腔调的特征也彰显着其地域文化的特色。
二、东北腔与心理学的刻板效应从心理学角度看,方言腔调的修辞效果也体现了大众心理上的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赵本山、黄宏、宋丹丹、潘长江、范伟等这些演艺名人的成功表演将东北话推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部分是乡村中的农民与城市中比较底层的市民,他们的作品内容极其贴近原汁原味的生活,受众的共鸣度自然很高,那么东北人能言善讲、诙谐幽默、豪爽粗犷的性格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同时树立起来,逐渐形成了刻板效应。
只要他们一出场,人们想到的就是他们的东北腔,幽默的东北话。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少言寡语、性格温顺细腻,甚至自卑木讷的东北人也是存在的。
从语言学角度,刻板效应的积极一面看,东北方言腔调在宏观上体现了东北方言依存的地域文化以及东北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与此同时,这种刻板效应也促进了东北腔的修辞发展,强化了修辞效果。
三、东北方言本体特征(一)东北方言的语音语音反映了民族的品格特征,汉语里反映民族柔性品格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韵母方面,二是声调方面。
韵母从结构上看,不仅有韵头、韵腹、还有韵尾,颇具音乐特色,富有弹性,尤其是三者俱全的韵母显得慢条斯理,与汉民族柔性品格有着天然的一致性。
汉语声调中除了阴平调没有明显的音高变化外,其余三个调都有明显的高低升降、长短曲折的变化,听觉上给人一种悠扬、婉转的韵律美。
[3]总体而言,汉语言在语言上具有音韵美学色彩。
但是有人提出东北方言相对一些其他方言,如吴语,甚至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 IVERSITYVol.31№1Jan.2010·17·粤语,更显生硬,缺乏婉约。
这主要体现在东北方言的语音声调特征上,这也是东北腔调形成的根本原因。
东北方言也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型也是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这点与普通话相同。
但各调类的调值与普通话的声调存在着差异,四声的调值分别为:44、24、213、53。
同普通话比,东北方言的调类存在“呼读差异”,但东北方言的语气生硬爽直体现在“去声调音节动程不足”。
“实验语音学证明,去声调的音节动程同阴平调、阳平调和上声调的音节动程是一致的,并不像人们感觉的那么短。
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直降的音势造成了听觉上的错觉所致。
因此,普通话的去声调必须起收到位、动程充分,不能因为音势直降就缩短音节的流程。
东北方言中的去声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当多的音节动程偏短,达不到普通话去声调音节动程应有的流程长度,因而,形成东北话语语气比较生硬的方言特征。
”[4]除此,轻声的特殊性也是影响东北方言语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北方言中的语境轻声比普通话多。
在具体的语言现实中我们发现,东北方言的语境轻声,其使用的频率或出现的几率比普通话要高,一些在普通话中不读轻声的音节在东北方言中时常被轻声化。
有些普通话的必读轻声在东北方言中读不出,即该读轻声时没有进行轻声音变。
不过,这种情况不是普遍的现象。
轻声音节同前后音节的轻重反差比过大。
在东北方言中,有时由于过度强调本调音节,使得其后的轻声音节同该音节形成鲜明的强弱反差对比,造成听觉上的比较强烈的起伏感和突兀感。
这也是造成东北话语气相对生硬的原因之一。
”[5]那么这种凝融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方言语气带来的修辞效果,就是东北话语比较干脆利落,朴实热辣,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和天然的诙谐性,适合逗乐开玩笑,但同时在言语的博弈中,具有较强的杀伤力。
例如,《刘老根》中,刘老根想让儿子刘大榛为村里的嘎牙子在自己开办的公司里某个职位,但是儿子刘大榛面露难色。
刘老根决定亲自带着嘎牙子到儿子的公司质问。
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刘大榛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凄然问道:“爸,你到底要干啥呀?”刘老根瞪起眼睛说:“这还不明白?我要给你换秘书!”说完抬手一指嘎牙子:“去,现在你就坐那屋去,让那个姑娘告诉你都干些啥。
”嘎牙子知道刘老根的话没用,尴尬地说:“老根叔,这……”刘老根马上说:“你别怕,他是公司的爹,我就是公司的爷,去吧。
”刘老根的话语表示对儿子的不满,句句生硬。
“这还不明白?我要给你换秘书!”平缓思维下正常的语言思路,“去,现在你就坐那屋去,让那个姑娘告诉你都干些啥。
”,思维突然扭转后的语言意外爆发,这种语言出现,会让人感到出乎意料,所以嘎牙子的反映也是茫然不知所措。
“你别怕,他是公司的爹,我就是公司的爷,去吧。
”这句话对儿子刘大榛来说,杀伤力极强,刘老根其实在话语中把“孝”字摆在了极端的位置,凸显他话语权的至高性,封杀掉了儿子回击话语的机会。
这种语言的爆发力与杀伤力在东北言语博弈中,是一种常见现象。
同时,话语的天然诙谐性让受众依然觉得刘老根憨态可掬,也能感受到隐藏在语言下面的是刘老根一颗善良火热的心,因为刘老根想帮助嘎牙子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
除了方言语气生硬带来的修辞效果外,东北方言内在的开放性自然也使其兼容着汉语自身的柔性,东北方言也拥有圆润流畅,轻松幽默的特色。
从语音角度讲,东北的儿化音数量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儿化音多,这也是形成这种语言特色的原因之一。
例如,二人转中《王美容观花》的片段,“……真让我十冬腊月的萝卜冻(冻)了心儿!莫非他爹姓金儿,他妈姓银儿?好妈妈,好孩儿!好哥哥,好兄弟儿!好姐姐,好妹子儿!好骡子,下好驹儿;好奶牛,好犊子儿!西北天,打响雷儿,打了响雷下小雨儿,下到地上泞咕唧儿,搂堆土,和堆泥儿,好模子脱好坯儿……”王美容对来到墙外化缘的道童杨二舍,心生爱慕,如是夸赞,用了一连串的儿化音,渲染出一股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亲昵感,同时也烘托出欢愉的情节氛围。
儿化音同时也具有使东北方言细微化、表情化的功能。
例如:(1)屁颠儿屁颠儿:A.讽刺受人一点小恩小惠就感激欣喜的样子。
———人家给你这点好处,你就~跟人家跑来跑去的?B,比喻心甘情愿跟随的样子。
———他整天~地围着那个小妖精转。
(2)人五人六儿:趾高气扬地装体面人物。
———他那个样儿还~的,真他妈的恶心!(3)跑皮儿:刨粪时只刨上层(未全刨开),比喻工作不深入。
———干一件事不能~,要过细。
(4)哈哈儿:笑话,热闹(贬)。
———放心吧,我们不能看你的~。
(二)东北方言的词语修辞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固有的表达本体。
修辞活动所凭借的词语,尤其是方言词,深深地打上了民族与地域的文化烙印。
东北方言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介词等词语有别于普通话与其他方言,这些词语所带有的修辞色彩是独一无二的。
东北方言词语具有摹状性、会意性、生动入微性的修辞特色。
1.摹状性。
所谓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东北方言中,有些词语具有从不同方面描摹事物形态特点。
例如:(1)摹声。
噼啦/了扑喽/窿的:声音的不规则持续震响。
比喻做事情风风火火,有一定响动。
这个词会使人以听觉联想的形式想象出某人做事时动作幅度的夸张性。
嘎巴流(丟)脆:比喻言行爽快、干脆。
脆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嘎巴”一词道出了脆的听觉美感。
(2)摩色。
紫茄子色儿(sair214):形容脸色红得发紫,比喻狼狈不堪的样子。
用具体事物的颜色表达人的形貌与情感状态,可以看出方言词具有超强的凝练性。
黄摊儿:黄表示深秋地里庄稼呈黄色,意味着庄稼没有了生命力。
摊儿呈黄色,意味事情失败或计划落空。
用颜色蒙罩事情来揭示意义,方言词的魅力可能就是这样吧。
(3)摹形。
球球(儿)蛋蛋(儿):形容次等水果或块茎蔬菜小而且不光鲜;也用来形容人个儿小像没有长大而且其貌不扬的样子。
这个词很容易使描述的事物在人脑中形成动感立体的画面。
滴溜八挂:形容果实累累的样子,也形容衣衫褴褛、不整齐的样子。
“滴流”一词给人娇娇欲滴的感觉,“八挂”的“八”是个概数,“八挂”给人一种参差不齐的感觉。
(下转第29页)·18·(上接第18页)2.会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