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76.47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中国传统:《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第一编导论欧阳歌谷(2021.02.01)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丈卑現论•主讲:刘长荣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本章要点:•-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术语•二文学理论的性质规定•H文学理论的理论品格•四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一几个关键术语:•文艺学文学理也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活动•文艺学:是对文学及其规律进行完整研究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复杂知识体系,包含了几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分支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史). •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文学一般本质及英规律,重在建立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方法,具有鮮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性)•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指文学从创作到文学接受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四个元素构成的几个关系来构成,是一个流动和反惯的过程••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及其一定文学规律的揭示••文学史:对历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及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一种历时的视角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二文学理论的性质规定•(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2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文艺学•3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对象:•A对彖:以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为对象,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注:不但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现象中得出原理,还要研究原理本身,方法本身,概念本身)•B任务: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文学的创造,文学作品本身的构成,文学的接受规律••注意,本教材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构成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体系统观:•第一编(导论):主要是阐明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内涵,性质,所涉及的对象任务及其它的立足点,理论来源与其支撑点・第二编:文学活动•把文学看作为一种活动过成,阐明这一活动的的本质特征・•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作为艺术生产论的其中一个意义被强力凸显,本编强调了文学创造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及尖最普遍最基本的审美原则.•第四编(文学作品):本编具体文学文本的类型和体裁,以及文本的层次构成,形象类型,随后更具体到叙事与抒情两大文学类型的一般构成;文学作品的风格.•第五编:从艺术交往理论引申来的文学接受过程,吸收了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与受马克思影响产生的接受芙学,本编阐述了文学生产打消费的关系, 总结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三文学理论的品格• K 实践性:来源于文学实践,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还要力图指导实践. •2.具有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也要从一世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它要提倡和鼓励的,也有它要反对的。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八早文 学创 造的审美 价值 追求 (文 学创 造原艺术 真实_ 、情感评价(把握)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认识与情感: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作用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
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的内涵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格功利的取向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诚挚的情态艺术的呈示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三、形式创造一、文学与艺术形式文学的精神价值的理想: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实体,活在一起,如钱谷融所言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重内容轻形式传统文论:“文以载道”,“言之有物”西欧古典文论:“再现”说,“表现”说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小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
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①内容形式化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所说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②形式内容化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文学创造之初,形式创造已经开始。
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曾说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小结形式创造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三、形式美问题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岀“有意味的形式”,指岀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06年:艺术真实资料142页真题02年:何谓“诗意的真实”?资料149页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A.内指性,即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B.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里蕴含性。
C.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特征:A.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可分为三个不冋的层面:第一:历史内容层;第二:哲学意味层;第三:审美意蕴层;第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仃upos/type),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强调普遍性和类型性。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岀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岀来的,黑格尔认为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的那些个别标志”。
特征的内涵: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总之,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已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A.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是富有特征的个别性和概括性的有机统一。
B.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第节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一、意境的形成和界定1、形成:早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中已岀现,王昌龄的《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一词。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皎然提岀了“文外之旨”、“取境”之说,全面发展了意境说。
中唐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提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2、界定(两大因素、一个空间)一个空间,即“境”,分为实境与虚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一一王国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一一范晞文分为: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岀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审美特征)刘义庆、谢赫:气韵刘勰、钟嵘:滋味司空图:韵味韵味: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三、意境的分类:①刘熙载“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②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四节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以及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它的最早源头可归朔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的古义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岀现在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面。
另外,古代象征艺术也可见观念意象的应用。
清代叶燮提岀:“至理”、“至事”的概念。
朱光潜根据康德的观念,翻译岀“审美意象”这一词,并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
意象一一“表意之象”意象一一象征审美意象的定义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来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一、 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中外传统叙事理论传统: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形成了以人物、情节、环境 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当代叙事学: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 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
普洛普概括岀俄国民间故事的 31个恒定“功能”;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意识形态叙 事研究:二、 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 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 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 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三、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 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 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四、 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
叙述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我”,讲述他 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故事。
小伙计的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形成强烈对比。
小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一、叙述的基本成分:故事 (1) 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推动情节的事件;塑造形象的事件(2) 情 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岀人物行为的矛盾冲 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3) 人物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 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岀人物“怎 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第 十早 叙 事 性 作 品第 节 叙 事 界 疋 节 叙 述 内 容(4)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1)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化为叙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