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华巨龙》精品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湘教版《中华巨龙》教学设计湘教版《中华巨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长城是“我们宏大民族的象征”的缘由。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预习课文。
收集介绍长城的图片、文字资料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支配:一、激情导入1、(再设计:课件展现长城的有关图片,老师介绍有关长城的学问。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宏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横跨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市。
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
其工程之浩繁,气概之宏伟,堪称世界奇迹。
岁月消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从前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会到中华民族缔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
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早在1961年就被xxx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合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好吗?歌声是多么雄壮呀!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第三课,题目是《中华巨龙》。
很明显,这“中华巨龙”指的就是我们民族的傲慢长城。
(边说边板书:中华巨龙)二、检查预习1、同学朗读课文,同桌相互订正读音。
2、理解本课词语。
宏伟壮丽、气概磅礴、回旋、绵延、屏障、咽喉要地、甘苦同尝、荣辱与共、英爽、斗志昂扬、耸立、困难险阻3、检查朗读状况。
(让同学针对自己的状况,自由选择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现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三、进一步自学,深入到理解课文1、(再设计:出示自学要求。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教案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4.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从具体的事件中体会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具准备:收集表现爱国主题的文章、字幕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习了《中华巨龙》这篇课文,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再设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短文,看一看《选择》和《对话》这两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认读课后6个生字。
2.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3.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读短文《选择》,想一想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短文《选择》讲述了被评为“总统学者奖”候选人的中国留学生王渊主动放弃申领奖学金的事。
四、深入课文,明确中心。
1.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句子(再设计: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4.课件出示王渊的话语:“爸爸,我知道,中国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的人,但是,我王渊只有一个中国啊!”(再设计:指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这个句子。
)5.指名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再设计:这句话表达了王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感情朗读。
表达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关键要读好父亲和王渊的对话。
3.各小组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4.指名小组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说说短文《选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总序:1课题:1祖国啊,我属于你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
2、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把诗句读准、读通,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老师小结。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1、朗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
(字词)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5、交流解疑后感受。
五、学生观看录像资料六、自由朗读,体会感情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总序:2课题:1、祖国啊,我属于你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理解内容1、第1节、第8节: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第1节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第8节则总结全文,深化了情感。
2、第2~7节:作者尽情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2节:把祖国比做“大海”和“高山”,把“我”比作“鱼儿”和“小鸟”;第3节:把祖国比作“花园”和“天空”,把“我”比作“蜜蜂”和“彩云”;第4节:写“我”看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发展的迅猛;第5节:写“我”和祖国心心相通,息息相连;第6节:把祖国比作“大树”和“长河”,把“我”比作“绿叶”和“浪花”;第7节:把“我”比作“春雨”和“火苗”。
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想象。
2、引导学生思考交流:(1)你从课文的语句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哪些特点呢?(2)在诗中,作者分别把祖国比作“大海”、“高山、“花园”、“天空”、“大树”、“长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7节,在朗读中感悟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雄壮、风景优美、发展迅猛等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华巨龙》教学设计《中华巨龙》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中华巨龙》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的原因。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预习课文。
收集介绍长城的图片、文字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去了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登上了气势雄伟的长城。
2、有同学登过长城吗?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三课《中华巨龙》。
很显然,这“中华巨龙”指的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长城。
二、检查预习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理解本课词语。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盘旋、绵延、屏障、咽喉要地、甘苦同尝、荣辱与共、英爽、斗志昂扬、矗立、艰难险阻。
3、检查朗读情况。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课文哪部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四、全班交流1、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课文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长城的发展历史、长城的巨大作用、人们由长城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因为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历史悠久、作用巨大。
千百年来,这条巨龙与中华民族甘苦同尝、荣辱与共。
它集民族之精华,凝九州之国魂;挟昆仑之神威,扬黄河之浩气。
它虽历尽坎坷,饱受风霜,但雄姿英爽,斗志昂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学生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
《中华巨龙》教案【基本信息】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中华巨龙》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长城的发展历史、长城的巨大作用、人们由长城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通过介绍建筑长城的历史,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引领学生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是通过阅读领悟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象征写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因此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领悟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象征写法。
【学情分析】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认读字词,读通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等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所以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提高教学的起点,课上重点放在重点句段的品读感悟和写作方法的引领上。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认读字词,读通课文,理解词语,主要内容等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所以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提高教学的起点,课上重点放在重点句段的品读感悟和写作方法的引领上。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垛、御、匈、奴、瞭”5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3、体会象征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进行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象征写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教学难点:领悟象征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课题 3 中华巨龙课型新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学习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
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3 中华巨龙总括长城雄伟壮观长度具体介绍建筑历史联想总结全文民族精神学习过程学习环节媒体运用学习活动修改意见入文多媒体课件课前探究:课前探究:1.课件展示长城的有关图片,教师介绍有关长城的知识。
2.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合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好吗?歌声是多么雄壮呀!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三课,题目是《中华巨龙》。
很显然,这“中华巨龙”指的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长城。
(边说边板书:中华巨龙1.学生齐唱国歌。
2.观察长城图片,说说你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3.说说你读课题后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文多媒体课件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播放课件范读全文。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二、再读课文,质疑解疑1.朗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
(字词)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
在理解垛口、瞭望洞、射眼可用简笔画一目了然就可理解。
三、进一步读课文,理解课文条理。
给课文分段。
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雄伟壮观。
1.说说你听读课文后懂得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弄懂的?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重点字词:气势磅礴雄伟壮观3.学生自学生字词,让后相互交流,互相正字音,讨论字义。
4.梳理课文条理,学生自主给课文分第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城的长度、建筑历史、建筑结构等。
第6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揭示了千百年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魂。
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赞美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华巨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所介绍的关于长城的内容。
难点:理解长城是伟大民族象征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课时安排:一个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国庆假期刚过不久,我看着我的朋友们发着到处玩的照片,非常的羡慕。
我也有两个非常想去的地方。
一个是人民大会堂,因为它悬挂着一幅凝聚了许多人心血的传世之作,是什么?《江山如此多娇》。
另一个地方是长城,你们去过长城吗?没关系,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三课《中华巨龙》,感受长城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学生读)垛 御 匈 奴 瞭(三)深入探究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巨龙档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图片说明) 姓名长度13400华里出生日期成长经历本领外形特点万里长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筑起城堡,用围墙连接)秦始皇(上百万劳力、休整和扩建,耗时10年)历代王朝(维修和新修)明朝(规模最大、土筑石垒的城墙改为大条石和大砖、耗时200多年)城墙:并排走五匹马,10人并行垛口、瞭望洞、射眼:防御工事烽火台:传递消息关卡:兵家必争之地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关卡二:巨龙档案——外形雄伟、历史悠久,作用巨大2、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的进步,长城虽然已经功成身退,但游览现在的长城时,也不得不让人赞叹国人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不得不使人回想起古今战场上的激荡岁月,许多人因此写下赞美长城的诗句。
有哪些呢?(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不到长城非好汉;甚至我们的国歌当中也出现了长城,足以见长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于是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感叹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因为长城外形雄伟、历史悠久、作用巨大。
总序:1课题:1祖国啊,我属于你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
2、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把诗句读准、读通,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老师小结。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1、朗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
(字词)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5、交流解疑后感受。
五、学生观看录像资料六、自由朗读,体会感情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总序:2课题:1、祖国啊,我属于你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理解内容1、第1节、第8节: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第1节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第8节则总结全文,深化了情感。
2、第2~7节:作者尽情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2节:把祖国比做“大海”和“高山”,把“我”比作“鱼儿”和“小鸟”;第3节:把祖国比作“花园”和“天空”,把“我”比作“蜜蜂”和“彩云”;第4节:写“我”看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发展的迅猛;第5节:写“我”和祖国心心相通,息息相连;第6节:把祖国比作“大树”和“长河”,把“我”比作“绿叶”和“浪花”;第7节:把“我”比作“春雨”和“火苗”。
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想象。
2、引导学生思考交流:(1)你从课文的语句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哪些特点呢?(2)在诗中,作者分别把祖国比作“大海”、“高山、“花园”、“天空”、“大树”、“长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7节,在朗读中感悟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雄壮、风景优美、发展迅猛等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华巨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的原因。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预习课文。
收集介绍长城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横跨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市。
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
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
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长城的有关图片,教师介绍有关长城的知识。
)
2.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合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好吗?歌声是多么雄壮呀!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今天我们将
要学习第三课,题目是《中华巨龙》。
很显然,这“中华巨龙”指的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长城。
(边说边板书:中华巨龙)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理解本课词语。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盘旋、绵延、屏障、咽喉要地、甘苦同尝、荣辱与共、英爽、斗志昂扬、矗立、艰难险阻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再设计:出示自学要求。
)
(1)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3)课文哪部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四、全班交流
1.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
课文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长城的发展历史、长城的巨大作用、人们由长城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因为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历史悠久、作用巨大。
千百年来,这条巨龙与中华民族甘苦同尝、荣辱与共。
它集民族之精华,凝九州之一国魂;挟昆仑之神威,扬黄河之浩气。
它虽历尽坎坷,饱受风霜,但雄姿英爽,斗志昂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学生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
教师也可积极参与,交流自己印象特别
深刻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再引导学生说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如:课文第1自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自然段展现了长城的雄姿。
作者把“长城”比做“巨龙”,把“城垛”比做“巨龙身上的背鳍”,把“城砖”比做“巨龙的鳞片”,把“烽火台”比做“巨龙的利爪”。
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都对长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介绍了长城雄伟壮观的特点、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作用以及人们由长城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的内容,是为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长城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交流课前收集的介绍长城的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3*中华巨龙
外观特点"发展历史"巨大作用
伟大民族的象征
(赞叹、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