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50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七单元 (1)(一)文选 (1)7.1道可道 (1)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7.3三十辐共一毂 (2)7.4曲则全 (3)7.5小国寡民 (3)7.6胠(qū)箧(qiè) (5)7.7秋水 (10)7.8鲁少儒 (14)7.9 惠子相(xiàng)梁 (15)7.10 运斤成风 (16)(二)通论 (17)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第二节中古音 (20)第三节上古音 (23)第八单元 (25)(一)文选 (25)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8.2 许行 (26)8.3 荣辱 (30)(二)通论: (33)第一节诗词格律 (33)第二节对联 (36)第三节词律 (37)第九单元 (45)(一)文选 (45)9.1更法 (45)9.2五蠹 (46)(二)通论:训诂 (53)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二.古注的作用 (54)三古注的类型 (54)四、古注的术语 (55)五.古书的体例 (55)第十单元 (56)(一)文选 (56)10.1谏逐客书 (56)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10.3报任安书 (59)(二)通论 (65)古书的标点 (65)第十一单元 (66)(一)文选 (66)11.1黄帝 (66)11.2垓下之战 (67)11.3仲尼弟子列傳 (69)(二)通论 (73)修辞 (73)第十二单元 (75)(一)文选 (75)12.1答客难 (75)12.2情采 (78)(二)通论:古代的文体...............................................................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 (一)文选7.1道可道重点字词:1.【道.可道.,非常.道】 道:名词,自然规律; 道:动词,阐述、说明 常:永恒固定不变的 2.【名.可名.,非常名】 名:名词,自然规律; 名:动词,称名 3.【无名,天地之始.; 始:原始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 母:形成的开始、本源,这里指开始时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无:在无形的状态下 妙:微妙之处 观:观察 5.【常有.,欲以观其徼.(ji ào )】 有:在有形的状态下 徼:边际、终极 6.【同谓之玄.】 玄:深奥 7.【众妙之门. 】 门:门道、源头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重点字词: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 ù)已.】 皆:都 美之:美的事物. 斯:指示代词,这 恶:丑 已:句末语气词,作用同“矣”2.【故有无相生. 】 相:相互依存 生:产生3.【难易相成.】 成:形成 4.【长短相形.】 形:从形体上体现5.【高下相顷..】 相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 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上下相依靠 倾:依靠6.【音声..相和.】 音:单音,或说指乐器..的声音。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绪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二、学习意义:批评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和整理古籍,丰富发展现代汉语。
三、学习内容:古代汉语实际指的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它有两种系统:文言文和古白话。
课程的对象是文言文。
四、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与理性统一;多读文选,多练习标点翻译。
重点:确立学习古代汉语的正确态度和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的正确认识难点:对古代汉语知识作用的正确认识第一章工具书及其使用一、一般字典和辞书的编排体例和使用方法二、工具书的种类:字词典、类书、书目索引、年表日历、人名地名辞典和地图、历代职官表、百科全书、年鉴手册。
三、常用重要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康熙字典》4、《经籍纂诂》5、《经传释词》6、《诗词曲语辞汇释》7、《十三经索引》8、《辞源》9、《辞海》10、《词诠》1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重点:对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常用重要工具书的了解难点:对工具书的熟练高效的使用第二章文字一、汉字的性质和汉字的产生二、汉字的形体构造1、六书的名称及由来2、六书的内容:(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3、对六书的评价及发展三、汉字形体变迁对分析汉字形体构造的影响四、汉字形体构造分析与古籍阅读:求本义、推导语境意义五、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重点:六书理论的理解与六书形体构造的识别,古今字,通假字难点:运用六书理论和古今字、通假字等文字知识,正确、准确地把握古籍的词义,阅读理解古籍。
第三章词汇一、古汉语词汇的特点1、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2、古汉语词汇的特点(1)古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2)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占优势(3)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古汉语中的复音词:连绵词、偏义词。
二、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1、古今词义变化的程度:迥异、微殊、有同有异。
2、古今词义变化的具体方面: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讲过的篇目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
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
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P680)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节——七节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下册诗律和词律部分:名词解释: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
(一般不包含乐府诗)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
(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简述题:1.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1)句数的要求不同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押韵不同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平仄不同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对仗不同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1.引用{引言、引事、引文}2.譬喻{明喻、隐喻}3.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多看看例子)5.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夸饰:即夸张。
7.倒置:不同于倒装。
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
(eg:《天净沙秋思》)8.委婉辞赋部分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
古代汉语教案(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第一讲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提要三、古汉语被动句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
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如:(例见教材301页)。
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
如: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二)“于”字被动句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起义)(四)“见”字被动句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五)“被”字被动句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覆盖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策·冯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韩非子·五蠹)[廉:正直。
带动词性宾语]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辅导《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第⼗⼀节代词⼀、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为三类:指⼈、指事物、指处所。
其中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疑问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
1、指⼈的疑问代词谁、孰、何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指⽰代词古代汉语中的指⽰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
其系统较为复杂,分以下五类。
1、特指与泛指代词之、兹、其2、近指代词此、是、斯3、远指代词彼、夫4、谓词性指⽰代词尔、若、然5、特殊指⽰代词焉、诸三、⼈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称代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1、第⼀⼈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秦始皇以后,只限于皇帝本⼈使⽤)2、第⼆⼈称代词⼥(汝)、尔、若、⽽、乃。
3、第三⼈称代词(上古⽆真正意义上的第三⼈称代词,⽽是使⽤指⽰代词来兼指)彼、之、其古代汉语的⼈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个词既可以⽤于单数,⼜可以⽤于复数。
第⼀⼆⼈称代词后也可加“侪、属、曹、辈”表⽰复数。
四、⽆定代词1、肯定性的⽆定代词或2、否定性的⽆定代词莫五、辅助性代词1、所“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所字结构分为以下三类:(1)所+动词(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2、者“者” 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的⼈”、“……的事物”。
者字结构分为如下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思考与练习⼀、根据本节常识,列表说明古代汉语代词的类别,各⾃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把下列各句译为现代汉语,并说明“孰与”的⽤法。
(1)沛公⽈:“(项伯)孰与君少长?”(《史记·项⽻本纪》)(2)陛下观⾂能孰与萧何贤?(《史记·曹相国世家》)(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天⽽思之,孰与物畜⽽制之?(《荀⼦·天论》)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定代词,并译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第一部分:本课程文选部分的重难点篇目有:《论贵粟疏》、《报任安书》、《苏武传》、《逍遥游》、《秋水》、《五蠹》、《答李翊书》、《赤壁之战》、《伶官传序》和《腾王阁序》。
其中后四篇要求熟背。
《论贵粟疏》一、语音食 sì衣 yì为 wâi 亡 wú著 zhù廪 lǐn 勝 shēng 耘 yún 给 j ǐ称 chân 鬻 yù奇 jī曳 yâ缟 gǎo 好恶 hàowù乖迕wǔ渫 xi â塞sài下二、文字古今字:臧/藏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
贾/價有者半贾而卖。
责/债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文/纹衣必文采。
敖/遨千里游敖。
通假字:亡/無而国亡捐瘠者,以其积多而备先具也。
畜/蓄薄赋敛,广蓄积。
政/征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繇/徭给繇役。
仟佰/阡陌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异体字:煖/暖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
畮/畝其能耕者不过百畮。
重点掌握:三、词汇贫、穷、文、字、走、策、亡、捐瘠、再、务、鬻、仟佰、交通四、语法词类活用:①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食、衣,名词用如动词)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务民于农桑。
(务,动词的使动用法)④薄赋敛,广蓄积。
(薄、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动词的使动用法)⑦乘坚策肥。
(坚、肥,形容词用作名词;策,名词用作动词)⑧贱商人、尊农夫(贱、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常用虚词:其、之、矣、是、必、以句式:被动句:不为奸邪所利。
判断句:①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②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报任安书》一、语音曩 nǎng 罷 pí悒 yì憯 cǎn 诟 gîu 辇 niǎn 轂gǔ闒 tà旃 zhān 沬 huì弮 quān 怛 dá睚 yá眦 zì沮jù隤tuí佴âr 圜huán 羑 yǒu 赭 zhě缧 lãi 絏 xiâ倜 tì傥 tǎng 愠 yùn 閣gã剌 là二、文字古今字:说/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卒卒/猝猝“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
”指/恉“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
”责/债“则仆偿前辱之责”罔/網“及罪至罔加”通假字:罷/疲“仆虽罷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脩/修“脩身者,智之符也。
”常/尝“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以/已“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及以至是”徇/殉“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媒/酶“随而媒孽其短”孽/櫱“随而媒孽其短”旃/氊“旃裘之君长咸震怖”诎/屈“其次诎体受辱”剔/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枪/抢“见狱卒则头枪地”摩/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异体字:彊/強“横挑彊胡”愬/诉“谁可告愬者”宑/阱“及在槛宑之中”戹/厄“仲尼戹而作《春秋》”三、词汇望、尤、薄、阙然、憯、诟、夫、搴、厕、闒茸、咸、沬、怡、款款、睚眦、沮、隤、佴、比、婴、強、恨、文采、倜傥、戹、网罗、稽、弥、忽忽、直、剌谬、曼、俭、爱、惜(怜)、反、復、要四、语法词类活用:①欲以广主上之意。
(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重施行于士大夫。
(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使动用法)一般掌握:常用虚词:之、以、于、而、务、其、已语序:①谁为为之?(宾语前置)②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笑。
(宾语前置,用“之”复指)《苏武传》一、文字方面1、“少以父任,兄弟竝为郎。
”竝——并,异体字,副词,一起,都。
2、“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蹈(tāo)——搯,通假字,叩,轻轻敲打。
3、“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
”毉——醫(医),异体字, 医生。
4、“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女——汝,古今字,第二人称代词,你。
5、“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畔——叛,通假字,背叛。
6、“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县——悬,古今字,悬挂。
7、“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见——现,古今字,表现。
8、“伏剑自刎。
”伏——服,通假字,用。
9、“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舩。
”舩——船,异体字。
10、“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欢,通假字。
欢叙之情。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衿——沾襟,异体字,意思是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决——诀,古今字,辞别。
12、“武闻之,南嚮号哭,欧血。
”嚮——向,古今字,面向。
欧——呕,古今字,吐。
13、“此陵宿昔之所不能忘也。
”宿昔——夙夕,通假字,早晚。
14、“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以——已,通假字,已经。
物——歾(mî),通假字,死。
15、“始以彊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彊——强,古今字。
二、词汇方面1、“稍迁至栘(yí)中廐监。
”稍:副词,逐渐。
迁:升迁。
2、“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连:连续,不停止。
窥观:窥探,观察。
3、“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辈:批。
当(dàng):抵挡,对等。
4、“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赂:赠送财物。
5、“单于益骄。
”益:副词,渐渐。
下文“武益愈”,“益”为同样用法。
6、“缑(gōu)王者,……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没:陷落。
7、“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候:看望,拜访。
下文“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同此义。
8、“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货物:财物。
9、“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发:泄露,败露。
状:情况。
10、“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引,指供出。
11、“武气绝,半日复息。
”息:气息,呼吸。
1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决罪犯。
13、“副有罪,当相坐。
”相坐:相连坐,一人犯罪,亲属也要连带受罚。
14、“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
”乳:动词,生育。
15、“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厄:穷困。
16、“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问。
17、“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yù)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台阶。
触:撞。
18、“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忽忽:迷惘恍惚,若有所失。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没有。
夷灭:灭族。
20、“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效:献出,报效。
21、“子卿,壹听陵言。
”壹:副词,一定,务必要。
22、“自分已死久矣。
”分(fân):料定,认定。
23、“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临(lìn):特指哭悼死者。
24、“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贳(shì):赦免,宽大。
庶几:差不多,也许。
26、“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戮:耻辱。
27、“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复:免除徭役及赋税。
《逍遥游》一、文字方面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溟,古今字,海。
2、“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辩——变,通假字,变化。
5、“小知不及大知。
”知——智,古今字,才智。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知——智,古今字,才智。
7、“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又,通假字。
反—返,古今字,返回。
二、词汇方面词义: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用力。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运:动,运行。
徙,迁移。
3、“《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4、“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摶(tuán):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联绵词,即飚,旋风。
5、“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物:有生命的物质。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苍苍:迭音词,深蓝色。
极,尽头。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斯,则,就。
培,凭,乘着。
夭阏(yāo â):双音联绵词,阻断,阻挡。
9、“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決(xuâ):迅速的样子。
抢(qiāng):触,碰。
控:投,掉下。
10、“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去。
莽苍:叠韵联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
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
这里指腹饱。
宿:头天晚上。
11、“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
虫:在古代汉语中可作为动物的通称,这里指蜩与学鸠。
12、“小年不及大年。
”年:寿命。
1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相比。
1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广:指宽度。
修:长。
1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绝:横穿过。
且:时间副词,将。
1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一人之高为一仞,约合七、八尺(古尺)。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授予。
比(bì):合。
征:信。
1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形容词“犹”加词尾“然”,神态轻松的样子。
颠:跌倒。
1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举:范围副词,全。
劝:鼓励。
加,程度副词,更加。
沮,懊丧。
20、“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御:驾。
泠然:形容词“泠”加词尾“然”,轻妙的样子。
21、“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使……来到,招致。
数数(shuî)然:形容词“数数”加词尾“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2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
”侍:凭藉,依靠。
多义字的词义分析:其可以用作代词,可以用作语气词。
1)“其”作代词,充当定语,相当于“他(她、它)的”,或表复数。
本篇课文的例句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其”,它的。
有时“其”出现在谓语前,但这时“其”并不是主语,而仍然充当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主语+之”,由此构成一个类似主谓结构中间加“之”取消独立性的情况。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负大舟”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充当“无力”的主语。
“奚以知其然也?”——“其然”相当于“它们的这样的情况”。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其自视”相当于“鹏之自视”。
2)“其”作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可用于选择问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