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3.通过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体会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探讨其意义和现实意义;4.了解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探讨鲁迅思想和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通过PPT等方式,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1.学生自主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并简述文章的主要思想;2.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3. 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传记作品,介绍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如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思想、精神、性格和行为等方面。
4. 阅读鲁迅相关传记作品让学生选择鲁迅相关的传记作品,并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鲁迅传》、《徐志摩传》等。
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对鲁迅的评述和描写,探讨传记作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5. 作文:传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以鲁迅为例,探讨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例如如何通过细致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其思想和精神特点等。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鲁迅传记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作文评估:评估学生对传记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增强了对鲁迅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传记作品和分析作家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其作品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读者。
其主要作品有:外秀内慧的女作家——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1939年10月的事情。
那为什么不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写文章纪念鲁迅先生呢?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
贵阳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攻坚。
(共10题;共20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____________,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
北平郊外____________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风依然轻抚着②轻抚着的依然是风③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④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A . ①③B . ①④C . ②③D . ②④2. (2分)填入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②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
③只是在她()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④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 . 剥脱透彻突然苍白B . 剥蚀深彻猝然苍幽C . 剥落透亮猝然清幽D . 剥离深刻忽然苍老3. (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①舍弃世界观,把心灵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②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绝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③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④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绝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A . ③②④①B . ①②③④C . ①③④②D . ③④①②4. (2分)下列对诗词内容和写法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春夜别友人》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从室内写到室外,从相对无言、离情缠绵写到悠悠离情、难舍难分。
根据时间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
B . 《春江花月夜》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朦胧。
从美学风格上来说,诗歌虽然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愁,但是这种悲伤却让人觉得轻快,它是一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
因此,这首诗凄婉却不颓废。
C . 《山居秋暝》是一曲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虚实相生地描绘出了竹林间的热闹画面,浣女们嬉笑的场面和渔夫捕鱼的情形如在眼前。
D . 《燕歌行》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题深刻含蓄。
5. (2分)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
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A . ①③B . ①④C . ②③D . ②④6. (2分)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①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②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③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④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⑤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 . ②①③④⑤B . ②①③⑤④C . ④①②③⑤D . ④②①③⑤7.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笔力传神,寥寥数语,就将众多人物的性格得淋漓尽致。
②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虽然注重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的关注,但文字却着泥土的芳香。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原因和社会背景。
A . 描绘充斥纵然B . 刻画充斥纵然C . 刻画充溢固然D . 描绘充溢固然8.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宋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是北宋柳永,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
B .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楔子常在剧本开头,简要介绍人物、故事,有时也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角色有旦、末、净等,正旦是女主角,正末是男主角。
C . 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曹禺的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D .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指《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朱丽叶》。
9.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负责人埃格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印度洋地区发生的海啸已经造成十多万人死亡。
B . 2004年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第一年,东北三省经济开始提速,东北也有望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C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上映仅八天就赢利5000多万元的票房。
D . 网络运作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10.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1]对于这种,他总觉得是一种施舍,而不是。
[2]他一向认为,粗心一回,仅仅是一个,不能说他必然要吃亏在粗心上。
①恩惠②偶尔③偶然④恩赐A . ①②③④B . ②③①④C . ①④②③D . ②④①③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共10题;共21分)11. (2分)晏殊《浣溪沙》的“________,________”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12. (2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是:________,________。
13. (3分)同为婉约派的济南名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作品清新、典雅,《如梦令·常记》词中写词人满心欢快、饶有趣味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分)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
15. (2分)吴均《山中杂诗》描写了山中有趣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6. (2分)王维的《竹里馆》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雅自得心情,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17. (2分)李白《峨眉山月歌》表达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8. (2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9. (2分)岑参的《逢入京使》描写诗人对故乡眷念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0. (2分)请写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21.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 送山谷弟贬宜州黄大临千峰百嶂宜州路。
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
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
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1)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
(2)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2.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眼儿媚阮阅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1)“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5分)23. (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苗千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
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如果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
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育。
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
当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