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折射率及色散关系的研究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91.50 KB
- 文档页数:5
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引言:光的色散是一种光在经过介质时由于不同频率的波长发生折射而产生的现象。
通过研究光的色散,我们可以了解光的性质以及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控制入射角度和观察折射角度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进一步认识光的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和仪器:1.玻璃棱镜2.光源(激光或白光灯)3.光屏4.直尺5.三角支架6.角度测量器7.尺子实验步骤:1.将玻璃棱镜放置在三角支架上,确保其稳定。
2.将光源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保持恒定的入射角度。
3.将光屏放置在玻璃棱镜的一侧,调整光屏的位置,保证能够清晰观察到折射出来的光线。
4.在玻璃棱镜与光屏之间的路径上,使用直尺测量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并记录下来。
5.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实验中测量得到的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数据如下所示(表格略)。
根据测量数据,可以进行以下数据处理和分析:1.绘制入射角度与折射角度的图像,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2.计算出每个入射角度对应的折射角度的正弦值,构造正弦值与入射角度的图像。
3.根据所得图像,计算出斜率,并通过斜率计算出玻璃棱镜的折射率。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经过玻璃棱镜时的折射角度不同,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1.由于测量误差和仪器精度的限制,实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和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2.光源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使用更稳定的光源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3.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外部光线的干扰。
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光的色散现象及其相关原理。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光的色散对光谱分析和光学器件设计的影响,以及深入探究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奥秘。
第1篇一、实验背景棱镜实验是光学实验中的一种基础实验,旨在验证光的折射现象,并探究不同类型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效果。
通过棱镜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光的传播规律,为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报告以一组棱镜实验为例,总结实验过程、结果与分析。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光的折射现象。
2. 探究不同类型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效果。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折射率的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棱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元件,由透明介质制成,具有两个或多个表面。
当光线通过棱镜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四、实验器材1. 棱镜(包括三棱镜、四棱镜、五棱镜等)。
2. 平行光源。
3. 光具座。
4. 测量尺。
5. 记录本。
五、实验步骤1. 将平行光源照射在棱镜上,使光线垂直入射棱镜表面。
2. 观察并记录光线通过棱镜后的传播方向。
3. 更换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棱镜,重复上述步骤。
4. 比较不同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效果,分析原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线通过三棱镜后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证明光的折射现象存在。
2. 随着棱镜角度的增加,光线的偏折程度也随之增大。
3. 不同类型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效果不同,如四棱镜比三棱镜偏折程度大,五棱镜比四棱镜偏折程度大。
4. 实验结果表明,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效果与棱镜的类型、角度以及光线的入射角度有关。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光线在通过棱镜时,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这是由于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线在界面处发生折射现象。
2.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光的折射现象的存在。
3.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效果,为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八、实验总结1. 本实验验证了光的折射现象,为光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效果,为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持。
棱镜材料色散关系的研究
一、实验任务
1.用分光束法测量三棱镜的顶角。
1/λ关系曲线,并用图解法求出棱镜介质的色散常数A和B。
2.作n~2
3.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棱镜介质的色散常数A和B,并写出拟合关系式。
二、操作要点
1.测量前,应首先将分光计调到待测状态,即望远镜要聚焦于无
穷远处,且望远镜的光轴要与仪器主轴垂直;平行光管要发出平行光,
且平行光管的光轴要与仪器主轴垂直。
同时还要调节三棱镜的两个光学
面的法线大致与仪器主轴垂直。
2.用分光束法测出三棱镜的顶角,要注意棱镜的放置位置,要求
每一束反射光的角位置测量5次。
θ。
通过测出的棱镜
3.再如右图,测量各光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min
顶角,再计算相应的折射率n。
本实验最关键的地方是搞懂什么是最小偏向角和如何找出某一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能观察到的五条谱线分别为:578.0, 546.1, 491.6, 435.8, 404.7(单位:nm)。
其中有三条线较亮,两条线较暗。
要求每条谱线的最小偏向角及入射光的角位置单次测量。
记录表格自拟。
三、注意事项
1.严禁用手触摸光学元件的表面;
2.三棱镜是易碎的玻璃材料制成的,要轻拿轻放;
3.汞灯不要频繁开关,以免影响其使用寿命。
四、报告要求
1.通过分光束法测量并计算出三棱镜的顶角
2.计算出汞灯光谱578.0nm, 546.1nm, 491.6nm,435.8 nm,404.7 nm对应的折射率
3.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棱镜介质的色散常数A和B,并写出拟合关系式。
五、讨论题
2 。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使用棱镜和光源,观察到了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棱镜后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柱。
通过测量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并利用折射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光的色散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色散可以通过棱镜等光学器件来实现。
关键词:光的色散,棱镜,折射角,入射角,波长,折射率引言:光的色散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因折射率对波长的依赖而产生的现象。
折射率表示了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而波长则表示了光的颜色。
当光通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会导致光的颜色发生变化,即发生色散现象。
本实验通过使用棱镜和光源,观察到了光的色散现象,并测量了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进而计算光的折射率。
实验方法:1.实验器材:棱镜、光源、光屏、直尺、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实验步骤:(1)将棱镜放在直尺上,调整光源和光屏的位置,使得光通过棱镜后能够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光谱。
(2)测量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在棱镜上方和下方各放置一个卡尺,并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位置。
(3)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位置,计算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利用折射率与入射角、折射角之间的关系计算光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用不同颜色的光来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不同颜色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出了它们的折射率。
实验数据如下所示:光颜色,入射角(°),折射角(°),折射率---------,------------,------------,----------红,40,30,1.33橙,40,29,1.38黄,40,28,1.46绿,40,27,1.54蓝,40,26,1.62靛蓝,40,25,1.72紫,40,24,1.82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即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棱镜后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柱。
光的色散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光的色散是光线经过介质时由于光波长不同而产生的折射现象。
实验棱镜是一种常用的光学仪器,它可以分离出白光中的不同颜色,显示出光的色散效应。
本篇文章将介绍光的色散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光的色散实验棱镜的原理光的色散实验棱镜通常由一个三角形玻璃棱镜组成。
当白光通过棱镜时,由于每种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颜色的光被分离出来,形成一条色散光谱。
这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相对折射率不同引起的。
二、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操作时,将实验棱镜放在光源的前方。
当光线通过棱镜时,会发生折射和色散现象。
观察者可以看到从棱镜的一侧射出的光线被分离成一条条不同颜色的光谱。
光的色散效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色散角的变化,即不同颜色的光线折射出来的角度不同;另一个是色散距离的变化,即不同颜色的光线分离得越远。
三、实验棱镜的应用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1. 光谱分析:通过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可以将不同光波长的光分离开来,形成光谱。
这对于分析物质的成分、温度、密度等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2. 光学仪器校准: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可以用来校准各种光学仪器,比如光谱仪、相机等。
通过观察棱镜形成的光谱,可以判断光学仪器的性能、准确度和校准情况。
3. 光学材料研究: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可以帮助研究光学材料的折射性质和光学参数。
通过测量不同波长光线的折射率,可以得到光学材料的折射率-波长曲线,进一步研究其特性。
4. 光学通信和传输: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在光学通信和传输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光纤传输中的色散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来研究和解决,以提高传输的质量和速度。
总结:光的色散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是光学研究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通过实验棱镜,我们可以观察到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从而研究光的色散行为。
实验棱镜的色散效应对于光学研究、仪器校准和材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原理。
2. 通过实验观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分析光的色散规律。
3. 学习使用分光计测量光的折射率,了解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差异。
二、实验原理光的色散是指白光经过介质(如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从而使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实验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折射角不同,从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条彩色光带,可以了解光的色散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分光计、三棱镜、白纸、光源、平板、秒表等。
2. 实验材料:白光光源、红色滤光片、蓝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分光计置于实验台上,调整分光计使水平面与地面平行。
2. 将三棱镜放置在分光计的入射光路中,调整三棱镜的入射角,使入射光线垂直于三棱镜的表面。
3. 将白光光源置于分光计的出射光路中,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出射光线垂直于三棱镜的表面。
4. 将白纸放置在分光计的出射光路中,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光屏位于光路中心。
5. 打开白光光源,观察光屏上的彩色光带,记录下彩色光带的形状、位置和颜色。
6. 分别使用红色、蓝色、绿色滤光片,重复步骤5,观察光屏上的彩色光带,记录下不同颜色光带的形状、位置和颜色。
7. 使用分光计测量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白光色散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从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 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通过分光计测量,得到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如下:红色光:n = 1.5橙色光:n = 1.47黄色光:n = 1.44绿色光:n = 1.42蓝色光:n = 1.39靛色光:n = 1.37紫色光:n = 1.35由实验数据可知,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红光的折射率最大,紫光的折射率最小。
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三棱镜折射实验标题: 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三棱镜折射实验引言:光的色散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指的是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折射率的不同而发生的色彩分离。
三棱镜折射实验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测量光在经过三棱镜时的折射角和折射率,以及不同颜色光的色散情况,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实验的定律、实验准备与过程,并探讨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专业性角度。
一、定律:1. 折射定律:当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个定量关系,即著名的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表示光线入射和折射的角度。
2.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通过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随着波长(或频率)的不同而变化,导致光的不同颜色发生偏折的现象。
不同波长的光在折射时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光的颜色发生偏离。
二、实验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 三棱镜: 透明材质制成的三角形棱镜,用于将光线折射和分散。
- 光源: 可以是白炽灯或者激光器,用于提供光源。
- 旋转支架: 用于固定并调整光源和三棱镜的相对位置。
- 垂直支架: 用于将三棱镜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以确保实验的稳定性。
- 角度测量器: 用于测量光线入射和折射的角度。
2. 实验材料准备:- 白纸: 用于观察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 水: 用于研究光在不同折射率介质中的色散现象。
三、实验过程:1. 搭建实验装置:- 使用旋转支架和垂直支架将光源和三棱镜固定在一定距离和角度上。
- 将白纸放置在三棱镜后方,以观察光线折射和色散现象。
2. 准备实验中所需光源:- 将光源(白炽灯或激光器)与三棱镜垂直放置并调整至适当位置。
- 确保光线射向三棱镜的一个面,使其发生折射。
3. 观察折射现象:- 在白纸上观察光线折射后的结果。
- 观察到通过三棱镜的光线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偏折。
光的色散的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和颜色形成的原理,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获取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时的色散规律。
二、实验原理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它们的折射角度也不同,从而使得白光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即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折射率 n 与入射角 i 和折射角 r 之间存在关系:n = sin i / sin r 。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它们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波长越长,折射率越小,折射角越大;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大,折射角越小。
三、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仪器主要有:白色光源(如白炽灯泡)、三棱镜、光屏、米尺、量角器。
四、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白色光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使其发出的光能够水平照射。
在光源前方放置三棱镜,调整三棱镜的位置,使其能够让光源发出的光通过。
在三棱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用于接收经过三棱镜折射后的光。
2、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用米尺测量光源到三棱镜的距离以及三棱镜到光屏的距离。
用量角器测量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入射角和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
3、记录数据记录每次测量得到的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对应的颜色。
4、重复实验改变入射角,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测量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五、实验数据|颜色|入射角(°)|折射角(°)||::|::|::||红| 30 | 19 ||橙| 30 | 20 ||黄| 30 | 21 ||绿| 30 | 22 ||蓝| 30 | 23 ||靛| 30 | 24 ||紫| 30 | 25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根据折射定律 n = sin i / sin r ,计算不同颜色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率。
以红光为例,当入射角为 30°,折射角为 19°时,折射率 n 红= sin 30°/sin 19° ≈ 153 。
图1
棱镜折射率及色散关系的研究
【引言】
早在1672年,牛顿用一束近乎平行的白光通过玻璃棱镜时,在棱镜后面的屏上观察到一条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它表明:对于不同颜色(波长)的光,介质的折射率是不同的,即折射率n 是波长λ的函数。
所有不带颜色的透明介质在可见光区域内,都表现为正常色散。
描述正常色散的公式是科希(Cauchy )于1836年首先得到的:
4
2
λλ
C
B
A n +
+
=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式中A 、B 和C 是由所研究的介质特性决定的常数。
本实验通过对光的色散的研究,求出此经验公式。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分光计,并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2、研究棱镜的折射率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
【实验原理】
1. 棱镜色散原理
棱镜的色散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棱镜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而折射率不同而引起的。
在介质无吸收的光谱区域内,色散关系的函数形式早在1863年由科希(Cauchy)得出,该关系式为
2
λ
B
A n +
=
式中A 和B 是与棱镜材料有关的常数,也叫色散常数。
2. 利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折射率的原理
如图1所示为一束单色平行光入射三棱镜时的主截面图。
光线通过棱镜时,将连续发生两次折射。
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交角δ称为偏向角。
I 为入射角,i ′为出射角,α为棱镜的顶角。
当i 改 变时,i ′随之改变。
可以证明,当入射角i 等于出射角i ′时, 偏向角有最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以δmin 表示,此时入射角为
出射角为
由折射定律1sin sin i n i =可得三棱镜的折射率为
3.测定三棱镜的色散曲线,求出()λλ-n 的经验公式 要求出经验公式(1),就必须测量出对应于不同波长λ下的折射率n 。
实际光源中所发出的光一般为复色光,实验上需要用色散元件把各色光的传播方向分
)
(21
min αδ+=i α
21
1=i ααδ2
1sin )
(2
1sin
sin sin min 1
+==i i
n
图2
开。
在光谱分析中常用的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它们分别用折射和衍射的原理进行分光的。
这里用棱镜作色散元件。
如果用复色光照射,由于三棱镜的色散作用,入射光中不同颜色的光射出时将沿不同方向传播,各色光分别取得不同的偏向角,如图2所示。
在本实验中,将汞灯所发出的光谱谱线的波长值作为已知,测出各谱线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最小偏向角min δ,由式(9)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折射率n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三棱镜的
()2
λ
λ-n 的函数关系。
通过关系图求出经验公
式中的系数B A ,。
【实验内容】
1.分光计调节 (1) 目测粗调
粗调即是凭眼睛判断。
①尽量使望远镜的光轴与刻度盘平行。
②调节载物台下方的三个小螺钉,尽量使载物台与刻度盘平行(粗调是后面进行细调的前提和细调成功的保证)。
(2)望远镜调焦到无穷远,适合观察平行光 ①接上照明小灯电源,打开开关,在目镜视场中观察,是否能够看到“准线”和带有绿色小十字的窗口。
通过调节目镜调焦手轮将分划板"准线"调到清楚地看到为止。
②将双面镜放置在载物台上(如图8-4)。
这样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若要调节平面镜的俯仰,只需要调节载物台下的螺丝1或2即可,而螺丝3的调节与平面镜的俯仰无关。
③沿望远镜外侧观察可看到平面镜内有一亮十字,轻缓地转动载物台,亮十字也随之转动。
当望远镜对准平面镜时,通过望远镜目镜观察,如果看不到此亮十字,这说明从望远镜射出的光没有被平面镜反射回到望远镜中。
此时应重新粗调,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由透明十字发出的光经过物镜后(此时从物镜出来的光还不一定是平行光),再经平面镜反射,由物镜再次聚焦,在分划板上形成亮十字像斑(注意:调节是否顺利,以上步骤是关键)。
④放松望远镜紧固螺钉9,前后拉动望远镜套筒,调节分划板与物镜之间距离,再旋转目镜调焦手轮,调节分划板与目镜的距离使从目镜中既能看清准线,又能看清亮十字的反射像。
注意使准线与亮十字的反射像之间无视差,如有视差,则需反复调节,予以消除。
如果没有视差,说明望远镜已聚焦于无穷远。
(3)利用二分之—调节法,调节望远镜的光轴和仪器转轴垂直。
先调节平面镜的倾斜度(调节螺丝1或2)。
使目镜中看到的亮十字线(反射)像重合在黑准线像的对称位置上,如图5 (a)所示,说明望远镜光轴与镜面垂直。
然后使平面镜跟随载物台和游标盘绕转轴转过180°,重复上面的调节。
一般情况下,这二准线不再重合,如二者处在如图5(b)所示位置上,这时只要调节螺丝1或2,使二者的水平线间距缩小一半,如图 5(c)所示,再调节望远镜的倾斜螺丝12,使二者水平线重合,如图5(d)所示,然后再使平面镜绕轴旋转180°,观察亮十字线像与黑准线是否仍然重合。
如重合了,说明望远镜光轴已垂直于分光计转轴。
若不重合,则重复以上方法进行调节,直到平面镜旋转到任意一向,其镜面都能与望远镜光轴垂直。
2. 以汞灯作为光源,测出不同光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1)用汞灯照亮平行光管的狭缝,转动游标盘(连同载物台),使待测棱镜处在如图2示的位置上。
转动望远镜至棱镜出射光的方向,观察折射后的狭缝像,此时在望远镜中就能看到汞光谱线(狭缝单色像)。
将望远镜对准绿谱线。
(2)慢慢转动游标盘,改变入射角,使谱线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移动,同时转动望远镜跟踪绿谱线。
当游标盘转到某一位置,绿谱线不再向前移动而开始向相反方向移动时,也就是偏向角变大,那么这个位置就是谱线移动方向的转折点,此即棱镜对该谱线的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3)将望远镜的竖直叉丝对准绿谱线,微调游标盘,使棱镜作微小转动,准确找到谱线开始反向的位置,然后固定游标盘,同时调节望远镜微调螺钉,使竖直叉丝对准绿谱线的中心,记录望远镜在此位置时的左、右游标的读数1θ、'1θ。
(4)转动载物台,使光线从棱镜另一个面入射,游标盘固定不动,转动望远镜(连同刻度盘)重复步骤二,记下相应的左、右游标的读数2θ、'2θ。
由此可以确定出最小偏向角,即
)()(41
2211'
-+'
-=θθθθδ[]
(5) 重复测几次,求的平均值.
【实验仪器】
分光计、三棱镜、汞灯等
【数据处理】
由最小二乘法确定棱镜介质的色散常数A、B
9989
.0)
()
1
1
(
)
)(1
1
(6177
.1)1
(5
110180)
1
(5
111
5
11
1
2
2
2
2
222
2
242
22
=--
--=
=-=
=-
-=
+=∑
∑∑
∑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n n
n n a n A n
n B B
A n λλλ
λ
γλλ
λ
λ
λ
λ
【结论】
n(λ)与λ²关系符合
2
λ
B
A n +
=
且A=1.6177 B=10180
【参考文献】
《物理实验》〔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光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