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品析文章语言与表现手法-3.阅读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一、阅读与欣赏(5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6题。
(16分)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5.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6.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古诗鉴赏附全解全析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一、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考点透视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
最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
主要有课内两段的比较阅读、课外两段的比较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所以,考生在熟练阅读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应重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知识讲解解读命题,点拨解题思路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
多为两则,偶有三则。
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异中求同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
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二:品味语句赏析语言方法点拨看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等。
1、把握语言特点看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等。
看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等。
2、分析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分析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3、揭示深刻内涵:联系主旨答作用:表达了……的看法,抒发了……情感,突出了……中心。
答题模式: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深层内涵(一)枯萎的蒲公英叶子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A】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
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
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专题二分析诗词的手法技巧专题精讲知识要点分析诗词的手法技巧,首先要熟悉一些常见诗词手法的特点或作用,然后才能根据具体诗句找准赏析点。
下面对这些常见诗词手法的特点或作用作一介绍。
1.借景抒情手法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借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蕴情,景为情设。
这种手法在初中教材中是比较常见的。
2.情景交融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中,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了诗人无尽的惜别和思念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3.托物言志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表面上赞美石灰的坚韧品性,如果联想到于谦清正为官、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一生,你便会感到石灰分明象征着诗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诗人正是托石灰这种物来言自己的高尚情操的。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内涵深广。
4.烘托手法这种手法可以用人来烘托人,也可以用物来烘托物,如“月出惊山鸟”以闹衬静。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5.反衬手法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便运用了反衬手法。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用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事物的特点突出。
6.虚实结合手法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便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使中心更加鲜明。
7.常见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反语、双关。
阅读训练训练11昙花终于怒放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
我高兴极了!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
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
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
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
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
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
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
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
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
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
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
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
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
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
”此乃真理名言。
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
专题02:选准角度,赏析语言第一部分:方法指导1.赏析语言一般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句式、内涵或哲理等角度进行,通常分三步:第一步,指明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第三步:与中心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说明作用。
2.运用修辞句的赏析:①比喻: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恶情。
②拟人:本句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夸张: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④对比:本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⑤反语:本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⑥排比: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富有气势,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第二部分: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真题演练一、(2020年山东济南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时光的往事鲍尔吉•原野①①这里是阳光小区,我和父母住在这里。
我们仨经常聊天,他们说六七十年前的事,我说这些年的事。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专题一品析散文语言,体会词句作用专题精讲知识要点散文的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练、富有哲理。
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
此外,对语境的理解必须透彻。
即在分析文章时,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所品析的词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准确恰当的解读。
解释词语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具有讽刺意义,是丑陋的意思。
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要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意义,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在结构上起到的独特作用来品评其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应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关键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分析关键句子的表达作用。
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
结构上的作用:①首句——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③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内容方面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如:①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②点睛句——点明中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③情感句——抒发强烈情感,直抒胸臆。
④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赏析语言之美。
散文语言有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方面的特点。
赏析语言之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②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富有生命力;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能增强语气;夸张句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句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安塞腰鼓》通过运用排比句,增强了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阅读与鉴赏专项测试二(提升测试)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②。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注释】①轴:画卷。
②物色:观察。
③逮:等到。
(1)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类.弥勒类:像B.珠可历历..数也历历:一个一个C.一士人善.画善:擅长D.旦.而过之旦:早晨(2) 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D.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i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ii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提示: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4) 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冠而多髯”描写的是东坡的外貌,他看上去十分儒雅。
B.“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描写的是佛印,此人性情放旷。
C.“其两膝相比者”中的“两膝”指的是东坡的右膝,鲁直的左膝。
D.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故作者介绍人物时让东坡最先出场。
(5) 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
(6)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案1. 【答案】(1) B(2) B(3) i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设计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设计训练5温暖城市的细节①我有一位同乡朋友在香港工作,今夏因为患了严重的胃病,他的父亲从杭州赶到香港来看望他。
香港的天气很热,而他家的旧空调坏了,于是从商场订购了一台,让安装工人来安装。
朋友的父亲到香港时,正赶上安装工人到家。
②朋友住在十二楼,这是一座老旧的楼房。
他的父亲发现,工人们背上许多铜管,足足有五六十米长。
老人家不知道这些铜管是干什么用的。
朋友说,使用空调的时候,会产生滴水现象,有时候空调滴水还流到了楼道上。
为了防止空调水流到楼道上,他决定引水到楼下的排污管里。
③老父亲听了,大惑不解。
空调完全可以用胶管,为何要选用价格昂贵的铜管?再说,这房子只是租住的。
朋友说,如果选用胶管,那么短短几年就需要更换,而选用铜管,却可以几年甚至十几年不需要进行更换了。
这样,以后住进来的人,就不会因为空调水的问题烦恼了。
④朋友的父亲回杭之后,说他的儿子买空调配件的钱,可以购两台空调主机,大家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⑤朋友在香港才住了六年,但他的行为习惯却被香港这座城市影响了。
虽然朋友仍然是一个打工仔,但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个小市民的任何影子。
⑥几年前,一个朋友到香港游玩,入住在一家宾馆。
她想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但手机没电了。
她从宾馆出来寻找投币电话,但不知哪里才有。
宾馆大门口的门僮向她指了路,但投币电话就是不通。
她无奈往回走,到了门口,那门僮问她电话有没有打通。
她摇摇头。
门僮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借给她使用。
她有些不好意思,另外有一些担心,这门僮会不会借机向她收取费用。
门僮似乎看出了她的担心,解释说,他的手机的费用是包月的,他每个月费用都有余。
她于是放心地拿过来打了一个电话,当她把手机还给门僮,准备走的时候,门僮突然说:“小姐,请等一下。
”她心里想,难道这门僮食言了?她有了挨宰的心理准备。
只见门僮把手机拿到她的眼前,指着上面一个号码,说:“你看,这是你刚才拨打的号码,我把它删了。
”说完,门僮按下删除键。
⑦她大感意外,没想到一个门僮竟然这样善解人意,尊重别人。
....⑧细节是魔鬼,认识一座城市是困难的,但有了细节,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1.根据语言环境,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1)善解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对前面的叙事有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第二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对后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结尾说:“认识一座城市是困难的,但有了细节,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联系题目,说说作者凭借细节,对香港有了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6爬窖芳燕曾①女儿考上了初中,可只上了一天的课就不上了。
她说有人笑她。
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女儿今年13岁,她天生残疾,左手左脚都是畸形。
她爸早就去世了。
因为她的残疾,我觉得对她有还不完的亏欠。
②那天,我干完农活刚回家,女儿神秘兮兮地拉我去后院。
后院有一口多年不用的废窖,十几米深。
女儿放好梯子,让我下去。
我问下去干啥,她说下去了再告诉我。
③我下到窖底,里面光线很昏暗,什么也看不清。
我问女儿她到底要干啥,女儿不应声。
我有点心慌,摸索着想要上去,哪知手触到了一条软乎乎凉冰冰的东西,仔细看竟是一条死蛇!我尖叫着要爬上去,可梯子竟然被抽走了。
女儿在上面大笑,让我自己爬上去!不管我怎么求,她都不肯放下梯子。
我趴在窖壁上哭了:“你恨妈恨了13年了!妈想把你生成这样吗?”女儿大叫:“你能不能爬上来?”④我哭着吼:“谁能爬上去?蛇掉下来都死在这里了!你下来爬呀!”话音刚落,女儿把梯子放了下来。
⑤我刚一爬上来,女儿就抱着我说:“妈,我以前错了!我还去上学!”我没火可发了,她就是这样让我摸不着头脑,捉弄了我一场后才去上学,哪个妈能理解呀?⑥可这次,女儿真的变了。
以前每天早上我叫好几遍她都不起床,现在自己早早就起来了。
晚上回来不用我说,自己摆桌子做功课,有时还去同学那里请教。
不仅如此,她还每天笑咪咪地帮我干活。
过去她左手一年四季都戴着手套,现在也不戴了,连左脚都不太跛了。
⑦我心里又高兴又奇怪,也不敢细问,生怕犯了忌讳,怕她再变回从前的样子。
⑧慢慢地,惊喜成串而来,女儿拿回一个又一个奖状,成绩追到了班上前三名。
老师几次来家访,很想知道我是用了什么办法将她培养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我说我真的不知道。
女儿笑着圆场:“我妈太苦了嘛!我大了嘛!”我很感动,但也明白这不是真正的答案。
⑨六年过去了,女儿成了全乡唯一的大学生!收到女儿从大学里给我写的第一封信,我明白了一切。
⑩我叫来村里六个孩子的妈妈,让她们帮我做一件事:我踩着梯子下到那个窖底,让她们把梯子抽走。
我说我要自己爬上来。
11我开始往上爬。
窖壁是用土夯实的,我用指甲在上面抠出一个小坑,蹬上去,再抠另一个,蹬上去。
再抠第三个……没抠几个,我两只手的指甲全没了,鲜血淋漓,疼痛揪心。
我吼叫着拼命地抠!上面的人起初是大笑,到后来,她们笑不出来了,都求我别傻了,要把梯子放下来。
我大吼:“不许放!”12我终于爬上来了!她们看见鲜血淋淋的两只手,全都吓得发抖。
我对她们说:六年前,有六个孩子,叫一个残疾女孩来这里爬梯子玩。
他们放下梯子,一个接一个下地窖,然后再上来,比赛看谁爬得快。
残疾女孩下去后,六个孩子抽走梯子跑了。
那女孩在窖底看见了一条蛇,她最怕蛇。
但她想,她本来就是让人瞧不起的人,活着死了都一样,这次要不能爬上去,就会死在里面!所以,她一声也没喊,自己拼命往上爬。
13残疾女孩终于爬上来了,她忽然觉得自己的心境换了个天地:原来自己什么都能做到,连别人做不到的她也能做到。
为了证实她的感觉,她骗妈妈到窖底,抽了梯子,让妈妈往上爬。
妈妈根本不敢爬,她认定谁也爬不上去。
后来,女孩还叫过几个男孩下去试,结果他们都做不到。
于是,她坚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她成了最好的学生,考上了大学。
14听到这里,那几个女人都低下了头,她们就是那六个孩子的妈妈。
15女儿在信中让我一定要谢谢那六个孩子,因为是他们让她有了崭新的人生!16女儿信中最后是这样说的:人和人只有起跑线的不同,而没有命运的不同。
只要认准自己的起跑线,无论这线比别人落后多远,他都会是最成功的人。
所以,我真的要谢谢那六个玩伴,是他们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起跑线,我的起跑线在地面之下,我的成功是爬窖爬出来的。
1.请写出题目“爬窖”的两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⑥段说“女儿真的变了”,“妈妈”感到“女儿”哪些地方“真的变了?”请用自己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⑩段中,“女儿”为什么执意要“爬窖”?文章详细的描写她爬窖的过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六个孩子,“女儿”要说“一定要谢谢”“真的要谢谢”?这表现出“女儿”怎样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人和人只有起跑线的不同,而没有命运的不同”给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7一双脚上的修养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
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