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五个方面学诊脉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干货:自学诊脉详解(不需要基础也能看得懂)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是不是好玩?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是不是好玩?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第四节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脉诊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
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1。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
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仲景脉法⼀、仲景对脉的描述⼀共有以下⼏种:(此处不须⼀⼀细看)脉动,脉浮,脉沉,脉细,脉⼤,脉微弱,脉沉⽽细,脉弦细,脉缓,脉阴阳俱紧,脉阴阳俱浮,脉阳浮⽽阴弱,脉浮紧,脉促,脉洪⼤,脉浮缓,脉微细,脉浮数,脉微,脉沉紧,脉沉微,脉阴阳俱停,脉迟浮弱,阳脉涩阴脉弦,脉当微厥,微数之脉,脉细数,脉微⽽沉,脉沉结,脉浮⼤,脉浮⽽动数,脉沉⽽紧,脉浮滑,⼨脉微浮,脉浮虚⽽涩,脉浮滑,脉结代,脉迟,脉滑⽽疾,脉浮⽽迟,脉弦浮⼤,脉实,脉浮虚,脉缓浮弱,脉滑⽽数,脉弦细,脉微欲绝,脉不出,脉弦迟,脉细欲绝,脉沉⽽迟,脉乍紧,脉平。
⼆、试解脉的沉浮:脉浮,脉沉,脉浮者候病在表,阳⽓、热上浮,往外,也有⾔虚热上浮的,但不管哪种情况都是阳⽓、热⽓向上向外浮。
沉则相对之,另外,沉也主有⽔饮。
⽐如,病在表,太阳证,但饮盛,所以脉沉。
脉的松紧:脉紧、脉缓;胡⽼说,拿根烟,烟管充实时为紧象,抽去部分烟丝则为缓象,候津液的是否丧失,脉缓者津液有失,紧则津液充实。
紧脉与弦脉较难区别,譬如跳绳,绳⼦本⾝是紧的,摆放在地上或上下摆动时,绳⼦是有起伏的,此时则为脉紧不弦。
⼀拉直,两端直长则是弦紧状了。
如果绳⼦结不得好,松跨,也会出现脉缓弦的情况,较为少见。
脉的粗细:脉⼤,脉细,通常,脉细的意义是⾎少,其次提⽰有⽔饮。
⼤则反之,多⾔⾎盛⽓实,特例脉⼤为劳,这种⼤,虽然脉⼤,⾎液却并不充沛。
属虚阳外越,阴不敛阳。
脉的长短:脉促,脉仍浮,病仍在表的⼀种,收缩阵线,脉长变短。
脉的频度:迟数,迟者⾔寒,次⾔⾎虚。
数则为热,不论是实热还是虚热。
脉的有⼒⽆⼒:脉弱、脉虚(弱+缓);按之是否反抗,按之愈深,抗之越⼒,则为有⼒脉,侯实证,反之若虽轻取有脉,重按则⽆⼒,或虽有⼒但⼒弱不相称,反减,则为⽆⼒脉,为虚证。
脉的起伏:脉弦,两端直长,如按琴弦,脉弦的对应脉有的说是脉弱,我不认为之。
脉弦的意义⾸先是病邪结在少阳,其次有⽔饮。
综合脉脉洪:脉⼤+滑+有⼒;多为阳明外热⽩虎汤证。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
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
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
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
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
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
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
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
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
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
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
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
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
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
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
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
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
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
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第1楼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
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
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
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察脉的力度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
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
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
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
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
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
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
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
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
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
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
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
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
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察脉的更代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
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
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
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
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
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
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
”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察革脉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
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
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
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
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察独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
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
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
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
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
”《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
”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
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
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
”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
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
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
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
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
”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
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察胃、根、神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
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察胃根神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请大家参见其他脉书,具体内容没太大出入。
故从略。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五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