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S无线传输系统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6.88 MB
- 文档页数:23
lora无线传输方案无线传输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Lora无线传输方案以其长距离传输、低功耗和高抗干扰能力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Lora无线传输方案的原理、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
一、Lora无线传输方案的原理Lora是一种低功耗长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它采用扩频技术和碰撞避免机制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Lora无线传输方案的核心是基于Lora调制解调器,其工作频段在433MHz、868MHz或915MHz等无许可频段,具备较强的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Lora无线传输方案利用扩频技术将数据通过调制方式扩展到更宽的带宽,增加了数据的传输范围,同时降低了传输功率。
通过采用反馈机制和碰撞避免算法,Lora无线传输方案可以实现多个节点之间的协调传输,避免数据碰撞和丢失。
二、Lora无线传输方案的应用场景1. 物联网应用:Lora无线传输方案在物联网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城市智能照明系统中,通过Lora无线传输方案,可以实现对灯具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提高照明效率和节能水平。
此外,Lora无线传输方案还可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互联互通。
2. 农业领域:Lora无线传输方案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例如,通过Lora无线传输方案,可以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帮助农民合理灌溉和调节农田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物流行业:在物流行业中,Lora无线传输方案可以实现对货物位置和状态的远程监控。
通过在货物中嵌入Lora模块,物流公司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的位置,并获取货物的温湿度等参数,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
三、Lora无线传输方案的未来发展Lora无线传输方案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5G技术的推广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Lora无线传输方案将更好地满足物联网设备对低功耗、长距离传输和高抗干扰能力的需求。
AIS系统的工作原理
1.分类:AIS系统使用按类别对船只进行分类,以便更有效地跟踪船
只的位置。
这些类别包括:渔船、货运船、客轮、运输船、救助船等。
2.传输:当一艘船只发送或接收AIS消息时,它会通过VHF无线电频
率传输数据。
该信息包括船只的类型、船只标识码、位置、航向、船速等。
3.接收:AIS天线可以接收VHF无线电发射的AIS信息,将其定位并
显示在航海图上。
AIS系统使用特定的数据帧来发送信息,包括船只的ID、类型、时间戳、位置、航向和船速等数据。
4.更新:当船只发射AIS消息时,接收的信息会更新或覆盖旧的信息。
因此,接收方可以随时跟踪船只的位置。
5.校验:AIS系统使用8位校验码来校验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有效。
如
果接收到的数据与校验码不匹配,则说明接收的信息有误,需要重新发送。
基于LMD和质量分析的机车周期检测管理系统邓永祁,杨 将,邓国知(湖南中车时代通信信号有限公司,长沙 410100)摘要:针对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修程修制改革,采用前沿Web技术、基于LMD与质量分析设计机车周期检测管理系统,实现电务车载设备周期检测作业管理,机车周期检测报警。
通过与车载设备运行故障报警相结合,在保障车载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铁路电务检测生产作业的效率。
关键词:修程修制改革;机车周期检测;质量分析;检测作业中图分类号:U28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440(2020)06-0030-05Locomotive Cycle Det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LMD and Quality AnalysisDeng Yongqi, Yang Jiang, Deng Guozhi(Hunan CRRC Times Signal & Communication Co., Ltd., Changsha 410100, China)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epair program and repair system reform carried out by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advanced web technology to design the locomotive cycle det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LMD and quality analysis, to realize the cycle dete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he onboard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the locomotive cycle detection alarm. By combining with the onboard equipment operation fault alarm, the efficiency of railway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detection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onboard equipment.Keywords: repair program and repair system reform; locomotive cycle detection quality analysis;detection operationDOI: 10.3969/j.issn.1673-4440.2020.06.006目前,国内铁路里程已突破13万km,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身边的高新科技——RFID 技术RFID 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中文译名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广泛的应用:目前,RFID 技术已在食品卫生、物流、零售、制造、服装、医疗、交通、防伪等多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RFID 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一种,通过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从而获取相关数据。
一套完整的RFID 设备至少需要两个部分的器件,分别是阅读器和电子标签。
阅读器与电子标签通过自身内置的天线发出或接收射频信号。
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电子标签上的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2)根据标签的工作频率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超高频电子标签和微波电子标签。
(3)根据标签的封装形式分为:行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2)根据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磁场耦合式天线,电磁波向后散射式天线,微带天线(微带贴片天线、微带振子天线和微带阵列天线)。
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
(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RFID 射频信号传送原理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134.2kHz、225kHz和13.56kHz。
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2)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
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10cm。
根据标签是否有源,RFID系统可以分为被动射频与主动射频系统两种。
小站部署中非视距(NLOS)微波回传· 当前微波已是移动回传中的主要传输介质,但应用仍局限在在视距(LOS)条件下。
在环境杂乱的都市中部署小站更需要支持接近和完全非视距的场景。
非视距的应用已被无线接入技术所证实,但对高性能的回传仍是一个新的挑战。
本文将讨论通用原理,主要系统参数,简单工程指导同时通过演示爱立信28GHz产品和6Ghz以下产品的对比提出对一般的观点质疑。
一、背景点对点微波是灵活快速部署回传网到几乎任意一点的经济有效的技术。
它是移动网络中主要的回传方式,同时在移动宽带演进过程中依旧保持这样的地位。
微波技术也发展迅猛,现已能够支持多个吉比特的回传容量[1]。
无线接入网中小站的引入,微蜂窝层面工程实施将会使回传网面临新挑战。
典型的全户外小站是安装在街道装饰物或建筑物表面上,距街道高3-6米,站间距离在50-300米之间。
由于小站数量众多,所以它们需要更经济,可升级的易于安装的回传方案。
方案需支持在整个无线接入网中更加统一的用户经验[2]。
传统的回传技术如经济有效的视距微波,光纤和铜线正满足这一方案新要求。
尽管如此,由于建筑物顶高度位置的限制,仍将会有大量的小站不具备通过有线连接或与对方视距连接的条件。
非视距(NLOS)并非微波回传的新挑战。
现存的方法可以克服非视距传输。
在山区地势下,会使用无源反射和中继站方案,但方案对于成本敏感小站接入由于增加更多站点而成为非理想方案。
在都市,每日都在变化的建筑使接入理想站点很困难,而理想站点恰是小站回传得最有效的方案。
尽管如此,将会有一定数量的站点难以接入,因此需要非视距的微波回传方案,如图1所示。
图 1 小站部署的非视距回传举例规划回传容量的最终目标就是支持蜂窝的全容量,即站点的峰值容量和平均站点容量[3]。
然而,在实践中,诸如成本和部署小站类型(容量或覆盖)等参数将决定最终目标容量和可用性。
运营商将会做出成本的权衡,而这一权衡使回传容量即至少支持忙时预期话务量又满足未来发展统计冗余的容量需要。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 (LKJ)数据无线传输实施方案研究摘要:列车运行监控设备中的数据无线装置,可以保证传输系统在机车回段并入库后,借助LAIS车载系统设备中的无线发射模块和对应的WLAN天线,将本身的LKJ数据信息发送至地面接受设备。
真正做到车载LKJ数据可以从车上正式转移到地面的操作,此传输过程可靠性极高,能够有效提升设备测试人员在LKJ运行期间的数据分析工作,保证最终测试作业效率更高。
关键词:监控装置;数据无线传输;实施方案前言:列车运行过程中,车内装有监控记录装置(英文缩写为:LKJ)(本文简称“监控装置”),该监控装置能够为列车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作用,是提升列车运行安全性的保障手段,同时也是信息化的速度控制装置,能够协助列车司机完成车辆行驶速度的控制工作,避免列车存在冒进信号或者超速运行的不良问题。
这一装置在保证列车安全速度控制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采集并详细的记录与列车运行有关的机车各方面运行状态和信息,以此促进机车运行系统管理的自动化发展。
一、概述列车正常运行期间,本身的监控装置(LKJ)的数据信息记录,属于检测作业人员在机车入库后,通过人工方式完成下载,此后由铁路办公人员上传至所属的专门车载设备中,并由专业人员完成与之相对应的处理与分析工作[1]。
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因为机车种类、作业性质和车辆整备作业要求的不同, LKJ运行的信息数据检测作业点大多会比较分散,通过人工下载方式完成作业,不仅效率低下,收集到的关键数据存在错漏的可能性较高,数据信息安全性缺少有效保障,还会由于高度频繁的使用,导致移动存储介质插拔疲劳,导致LKJ车载设备故障的出现[2]。
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在《关于做好电务系统安全监控技术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通知》、(运电信号函[ 2014 ]460号)文件中明确指出:LKJ数据必须“通过LAIS的WLAN传输检测作业信息,实现对机车入库检测作业的安全监控”[3]。
为积极响应文件要求,从实际角度提升现场作业效率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针对LKJ数据无线传输整改的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安全收益。
无线传输技术介绍及基本原理解析无线传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手机到无线网络,从蓝牙耳机到智能家居,无线传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无线传输技术进行介绍,并解析其基本原理。
一、无线传输技术的种类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无线传输技术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最开始的无线传输技术是无线电波技术,它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信号。
随着技术的进步,蓝牙技术应运而生。
蓝牙技术可以实现多设备之间的无线传输。
而现如今,Wi-Fi技术已被广泛使用,它具备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大的覆盖范围。
二、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信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接收器上。
无线信号可以是无线电波、红外线或者其他形式的电磁波。
无线传输技术的数据传输原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编码、调制和解调。
编码是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模拟信号。
在这个过程中,一段二进制数据被转化为一系列模拟信号的组合。
这种转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和编码方案实现,例如正交振幅调制(QAM)和频移键控(FSK)。
调制是将编码后的信号转化为可以在特定频率上传输的无线信号。
通过将编码信号与指定的载波频率相乘,信号的频率范围被扩展到可以在无线信道上传输的范围内。
这个过程中也包括了功率调整和信道选择等技术的调整。
解调是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处理,还原为原始的数字信息。
这个过程与调制过程相反,通过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去除载波频率,还原出原始的编码信号。
解调过程也包括了接收信号的增强和噪声抑制等技术。
三、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无线传输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手机通讯就是无线传输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
通过手机信号的传输,我们可以实现语音通话、短信发送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其次,Wi-Fi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和商业场所中必备的设施。
它不仅可以提供互联网接入,还可以实现局域网之间的无线连接,方便用户在不同设备之间共享数据和资源。
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分析引言: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兴的能量传输方式,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以及灵活性强等优点。
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其在无线充电、电子设备供电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传输原理、传输效率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对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分析。
一、传输原理: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波传播。
系统中一端通过无线电源产生高频电磁波信号,通过天线发送出去。
另一端的设备通过天线接收到电磁波信号后,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电磁能量转化为电能。
传输距离与传输效率主要受到电磁波传输损耗、负载阻抗匹配和辐射能量损失等因素的影响。
二、传输效率: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负载电阻匹配以及天线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传输过程中,电磁波的传输损耗是影响传输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提高传输效率,可以采用谐振器天线和功率调节电路等技术手段。
此外,传输距离也会对传输效率产生影响,通常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传输效率会逐渐下降。
因此,在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中,需充分考虑传输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三、应用前景: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无线充电领域,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解决电池容量小、使用时间短的问题,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
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可以利用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快速充电,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次,在物联网设备供电方面,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为物联网终端设备提供长周期的供电,减少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最后,在医疗设备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也可以为设备提供持续供电,提高工作效率。
结论: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等优点。
通过准确把握传输原理,优化传输效率,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性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有望在无线充电、设备供电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微波RFID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 微波RFID的基本原理微波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利用微波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和识别。
其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 微波RFID系统由读写器和标签组成。
读写器通过发送微波信号激活标签,并接收标签返回的信号。
- 标签是微波RFID系统中的被动部分,它包含有一个用于接收和发送信号的天线以及一块存储数据的芯片。
标签在接收到读写器发送的激活信号后,会利用接收到的能量回传数据给读写器。
2. 微波RFID的工作方式微波RFID系统通常采用UHF(Ultra High Frequency)频段进行通信,其频率范围在860MHz至960MHz之间。
整个通信过程可分为激活和数据传输两个阶段:1. 激活阶段:读写器向标签发送激活信号,激活标签并提供能量给标签。
2. 数据传输阶段:标签利用接收到的能量回传数据给读写器,读写器解码并处理标签传输的数据。
3. 微波RFID的应用领域微波RFID技术具有多种应用场景,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利用微波RFID技术可以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
通过在物品或货物上附加微波RFID标签,可以实时追踪物品的位置和状态,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3.2 零售业•在零售业中,微波RFID技术可以用于库存管理和防盗系统。
商店可以使用微波RFID标签对商品进行标识,实时了解库存情况,减少库存损失。
同时,微波RFID标签也可用于商品防盗系统,提高商品安全性。
3.3 资产管理•微波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资产管理领域,如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通过为固定资产附加微波RFID标签,企业可以实时了解资产的位置、数量和状态,方便进行资产管理和统计。
3.4 电子支付•微波RFID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电子支付领域。
借助微波RFID标签,用户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终端进行快速、便捷的付款,提升支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