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苗族蜡染纹样的文化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253.07 KB
- 文档页数:3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
苗族蜡染工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当时苗族人通过使用植物染料和蜡制技术,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蜡染布。
这些蜡染布被广泛用于装饰和礼仪用途,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蜡染工艺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苗族蜡染工艺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都是自然、环保和可持续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同时,苗族蜡染工艺还是苗族人民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它可以传达苗族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同时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一种展示自己美好形象和传承文化的途径。
总之,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都非常深远和重要,它不仅是苗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 1 -。
贵州苗族蜡染审美内涵探源蜡染是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因地区与民族间的差异,构成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
贵州苗族的蜡染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贵州民间蜡染遭遇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带来的种种影响,其传承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也蕴藏新的契机。
”但作为一种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作探根溯源的梳理,对其民俗文化的发扬及美学价值的体现也是有益的。
一农耕文明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蜡染艺术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文化的意义系统是代代相传的,而所谓经验模式,都不过是一种占压倒优势的倾向,一种文化的强调。
被他们制服的对立面,在人类生存的普遍状态中也同样有根基,也同样有他们自己的文化表达。
剖析蜡染艺术的图案纹样,不难看出其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必然关联。
从事农耕、耕种谷物的人们,将自己观察的物象描绘出来,如谷粒纹、菜花纹、桂花纹、梅花纹、棉桃纹等等,植物纹样大量运用于蜡染作品中。
再如龙纹、鱼骨纹、牛角纹、蚕虫纹、猫眼纹、青蛙纹等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
除此之外,蜡染艺术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螺旋纹、齿形纹、涡漩纹、圆圈纹等等,这些纹样再一次证明了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物象的再现。
蜡染艺术图案纹样是人们将长期的耕种业各个阶段环节的过程,经过逐渐的演变,形成理想化的意识表达出来,使具象的物象变成抽象纹样的,这说明贵州少数民族的苗家儿女们善于概括,勤于思考,能够将现实的事物抽象化。
从蜡染艺术的服饰来看,它又与生产劳动的农耕环境息息相关。
背心是贵州苗族儿女的传统服饰,它无袖、宽大、穿着方便,衣袖通常是用8个圆形图案组成,一只袖子是半边,合起来是一整块,衣服上有4个圆形图案。
这些图案都是在传统特定格式内,巧妙地加进一些图案形的动物和植物,便于劳动时穿着。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中国古代称为蜡缬,与“夹缬”“绞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蜡染之所以具有魅力,并且享誉世界,主要是贵州蜡染表达了贵州各民族女性对生命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冲动,她们在蜡染中创造了一个梦幻神奇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非理性的美妙世界。
蜡染属“防染印花法”。
所谓“防染”,就是利用“遮盖”或“摺迭”的方法,使织物不能上染而产生空白并形成花纹,蜡染用的是“防染”中的“遮盖”法。
一、蜡染制作工具和材料蜡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并不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1.蜡画工具:铜制蜡画刀(蜡笔)、画版、剪纸花样(定蜡画轮廓)、稻草或竹片(定蜡画距离)、成蜡液的小锅或杯钵、小火炉或炭盆等。
2.蜡画材料:织品,蜡染织品一般是乡间妇女自纹自织白棉布和丝绸。
防腐剂,一般用蜂蜡和白蜡,这两种蜡都不溶于水,加温后可融化,蜡画就是利用蜡的这一特点来作防腐剂。
染料,用蓝靛作主要染料。
蓝靛是一种具有消炎清火功能的植物染料,蓝靛的主要原料是蓝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靛叶存在下也,亦作淀,俗做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拦,澄出水,灰尽入靛,用染青碧”。
民间制作彩色蜡染一般采用杨梅叶(红色)或白蜡树叶法和黄栀(黄色)。
二、蜡染制作工艺1.布料处理,选好布料后用白芨或蘑芋煮成浆状,将布料上浆,干后磨平备用。
2.画蜡花,先在布上确定画的位置,作好纹样的整体构图。
如丹寨苗族蜡染民间艺人开始作画时,先用指甲大体画一个大轮廓,然后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离,即可随意画出各样花纹,纹样多数是古老的传统纹样。
画蜡时,要将蜡放在小锅里用木炭细火烤溶,以铜刀沾蜡,在画布上画出纹样。
3.染色,将画好纹样的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
浸染周期一次为五至六天,要想在同一画布上浅蓝部位“封蜡”,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蓝,煮去蜡,最后便得深、浅两种蓝色。
4.脱蜡,一副蜡画画好后,要在高温水中煮沸脱蜡。
脱蜡后画布中的纹样便可显现出来。
视觉设计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在中国悠久的服装设计历史中,工艺水平一直是衡量服装本身的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也从侧面反映了穿戴者的身份与地位。
蜡染技艺早在六朝时便开始流行,隋代宫廷非常喜欢收录蜡染手工艺品。
人们最早是利用蜜蜡在织物上绘成各式美丽的花纹与图案,然后浸染、脱蜡,形成蜡染作品。
精美的工艺使蜡染布在古代宫廷织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当前传统蜡染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被较好地应用于服装工艺领域。
文章首先分析传统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其次研究其在现代服装工艺设计中的价值体现,最后探讨苗族蜡染在当今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革新。
一、传统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汉书》即有“斑衣”的相关记载。
东汉时期,蜡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人们已经可以染出多种颜色的蜡染织品,各具特色。
早期的蜡染技艺主要被用于民间,是百姓日常的生活用品。
先民将图腾和富有美好寓意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以传递思想感情,表达美好的期望。
随着历史的发展,采用蜡染工艺的织物逐渐演变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成为王公贵族、富贾商客的消费品,这推动了蜡染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在漫长的染织工艺发展历史中,苗族蜡染工艺的历史尤为悠久,且传承至今。
苗族人在赋予这项技艺审美功能和实用苗族蜡染在现代服装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王烁涵摘要:苗族蜡染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
该文旨在研究传统蜡染技艺和现代服装工艺的结合,以推动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当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苗族蜡染服装工艺设计创新图1图241(下转第45页)功能的同时,还通过蜡染工艺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对故乡的留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民族意识的影响下,保护、继承传统工艺也成为苗族人对祖先情感的体现[1]。
二、苗族蜡染在现代服装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作为一项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技艺,蜡染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造型特征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的传统手工印染艺术,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纹样,在民间技艺中别具一格。
贵州安顺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本文将以该地苗族蜡染的纹样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纹样题材的梳理,归纳、其纹样造型特征。
蜡染即“蜡防染色”,古代被称为“蜡缬”,它与“扎染”“夹染”一同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防染技艺。
蜡染艺术的历史从古延续至今,早在秦朝以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蜡染工艺,东汉时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状态,唐代便开始十分盛行。
由此可以看出,蜡染是一种沉淀并累积了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古老技艺。
贵州安顺的苗族妇女从小就开始向前辈蜡染,其作品不仅包含了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是苗族人民智慧的表达和经验累积的成果。
一、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简介二、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题材(一)植物題材安顺苗族蜡染纹样植物题材主要有马掌纹、鸡冠花、银钩花、葵花、蒲扇花、鱼形花等。
这些植物题材展现出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认识,她们在创造一个纹样的形态时并不会受到真实事物的约束,而是灵活地运用抽象、概括的手法,夸张地表达出所绘植物的造型特征。
(二)动物题材安顺苗族蜡染纹样动物题材主要以蝴蝶纹、鸟纹、鱼纹为主,同时还有凤纹、龙纹、蝙蝠纹、泥鳅纹等。
这些动物纹样造型的创作同植物纹样造型的创作相类似,同样不会将动物本身的具体形象直接运用,而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结构。
与此同时,通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苗族先辈依附其丰富的想象力,还创作出了与动物有关的文化,如苗族将蝴蝶作为图腾崇拜物。
(三)几何题材(一)“满”“全”的布局之美从构图形式和造型创作上来看,安顺苗族蜡染都表现出苗族妇女以“满”“全”为主的审美取向。
纵然在布局时失去了透视感和比例尺寸,人们也要将蜡染整体画面处理得饱满而不杂乱。
例如,作品《鸟蝠鱼虫知多少》在整体的结构上采用了对称式构图,将画面中所包含的五种不同物象十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图虽然十分饱满,但纹样大小布局富有节奏感,和谐而统一,静止的花纹、几何纹与生动活泼的游鱼、蝙蝠形成鲜明对比,让观赏者产生无限联想。
143贵州地区蜡染纹样万字纹的特色传承与发展魏加琛(贵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摘要:万字纹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贯穿于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
蜡染是贵州地区民族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文明与美好愿望的载体。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贵州蜡染纹样中的万字纹进行解读,研究其特定的能指与所指,品读贵州蜡染万字纹中蕴含的和谐与美好寓意,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社会中的艺术诉求相结合,取其精华,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广泛应用,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民间美术。
关键词:蜡染;万字纹;符号学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年)是后世学者公认的结构主义创始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他于20世纪初撰写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启了西方学术界研究符号学的大门。
从符号学的视角看世界,世间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可被称为符号。
符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记录的形式,并且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使世界作为某种意义被主体理解和掌握。
符号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能指和所指。
贵州蜡染中万字纹纹样的能指是指万字纹的线条、色彩、工艺等视觉语言直观表述的品质、价值、功能、用途等。
所指的意义则是万字纹在贵州丹寨苗族蜡染中蕴含的民族情怀、代表意义等。
一、蜡染的概念蜡染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门古老的传统民族工艺,古时候称其为“蜡缬”,它与中国传统印染工艺的灰缬、夹缬、绞缬同为“四缬”。
蜡染顾名思义是以蜡为绘画原材料,以特制的蜡刀为绘制工具,在布料上勾勒出纹样形状,蜡染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以蜡144非遗传承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染布”,而是一种防染印花法,是将蜡作为一种防染材料绘制花纹再进行布料的染色。
以蜡防染是利用蜡与水相互排斥、无法相容的原理,蜡液凝固后可以隔绝保护染料与布料,使需要织物呈现的纹样被蜡保护好,不让染料渗透入布料纤维中,产生自然的留白或渐变形式,让染后的布料出现明显的色彩差异,呈现出先前用蜡刀绘制出来的花纹。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
苗族蜡染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是苗族文化宝库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染织技艺可以追溯到苗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
经有所应用。
苗族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手工艺品,包括了设计、蜡画、染色、烧蜡、脱色和洗涤等多个步骤。
苗族蜡染以其色泽鲜艳、千姿
百态的花纹和独特的手工技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闻名。
苗族蜡染工艺的意义在于传承了苗族的文化遗产,是苗族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蜡染产品富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通过表达苗
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方面来传递苗族文化。
此外,苗族蜡
染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作为各种礼品和装饰品,以及服饰和
饰品等方面的应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收藏品。
总的来说,苗族蜡染工艺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是对苗族文化传承
的延续和发扬。
同时,苗族蜡染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苗族文化、欣赏地方特色风俗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原生态蜡染图案艺术特色解析作者:宋利荣单位:贵州凯里学院贵州丹寨县是一个几乎与外县隔绝的山区,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聚居地。
丹寨不仅拥有贵州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且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在海内外都很有名,有着“东方第一染”的美誉。
丹寨蜡染的图案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赞颂生命的韵律,它是苗族妇女们心中的思绪,代表苗族妇女们的情感语言。
由于有着丰富的情感寄托,丹寨苗族蜡染图案制作精美、独特、选材讲究,图案中的花卉、藤叶、鸟兽鱼虫不是他们的现实偶像,而是苗族妇女们对这些动植物的特殊感情的再现。
一、图案类型丹寨苗族蜡染图案看起来与其他染织图案一样似乎有很多相似的美感元素,但它又不同于其他染织图案艺术。
丹寨苗族蜡染在苗族服饰的类型划分上,自成一家,称为丹寨式,俗称“白领苗”。
这些图案虽然都是由数以千计的苗族妇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用不同的技法独自绘制的,却达到惊人的一致,仿佛是同一部机器印制出来的一样。
问及原因,她们说这个花样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图案的形制、大小、数目及排列位置等都不能因人因地而改变,均有严格的规定。
王绿竹认为丹寨苗族蜡染的形态主要分为自然形态和几何形态。
[1](一)自然形态自然形态一般指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经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之后仍不失其特征的图案形象,如以自然花纹为主的花卉图案、鱼的变化的图案、蝴蝶变化的图案就是代表;几何形态主要指点、线、面相互融合产生视觉美感的形态;不过,丹寨苗族蜡染的图案造型大多属于自然形态一类。
夸张手法在丹寨苗族蜡染图案表现中尤其突出。
如把花蕊、花瓣、花蒂、花枝、花叶等都一起画出来,表现其花大叶壮;有的图案为大花朵盛开状,小花苞争长状;有的在大花朵中画一朵小花,表现竞相争艳的繁茂景象;有的把花中的几瓣画成蝴蝶状或鸟头状;有的把花形作鱼形;有的把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有的将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蒋蕾,将公鸡冠画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等,展现丹寨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盎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