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九课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11.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为什么?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P96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怎么办?①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④(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⑤(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1.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2.为什么?①决定因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文化生活>> 第九课复习题 2015-1-22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 )A.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B.创新与继承的关系C. 传统与现代的关 D.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由________决定的。
①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②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求③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第一需求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3.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针对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发问,为什么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其实,这折射出的就是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警示我们,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A.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C.必须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D.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①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③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④有利于消除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5.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相互对立和全面竞争的形势下,西方有些国家对外进行文化渗透,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四单元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四单元,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录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样性)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影响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所以,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文化生活“喜”与“忧”的原因)净化文化环境的措施(国家、企业、个人)发展大众文化A.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B.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基本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六年级道法下第九课知识点六年级道法下第九课是关于勤俭持家的知识点。
我们都知道,勤俭持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培养优秀品德和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管理金钱、节约资源和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应当学会正确的金钱管理。
金钱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劳动的成果和价值。
我们要学会储蓄和合理支配金钱。
储蓄可以使我们形成积极的消费习惯,避免无谓的浪费。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学会合理支配金钱。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设定预算,以避免过度消费和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节约资源也是勤俭持家的重要方面。
资源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包括水、电、食物等等。
我们应当珍惜并节约使用这些资源。
比如,在使用水的时候,我们应当关掉水龙头,避免浪费水资源;在使用电力的时候,我们要合理使用电器,避免造成能源的浪费。
通过节约资源,我们不仅可以为环境做出贡献,也可以有效地管理我们的家庭经济。
除了金钱和资源的管理外,我们还应当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直接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相关。
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使我们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也能保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稳定。
良好的消费习惯包括与收入相匹配的消费和对过度消费的警惕。
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合理规划消费,避免盲目追求外在的名牌和奢侈品。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辨别商品的价值和质量,以保证我们的消费物有所值。
勤俭持家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造成积极的影响。
一个勤俭持家的人,不仅能够经济独立,还能从小事做起,积累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勤俭节约也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习勤俭持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重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价值观。
家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家庭中,我们应当与父母共同制定家庭财务规划,并学会从小事做起,培养勤俭的品质。
文化生活课时检测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外国人没有理由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2.全国道德模范王乐义始终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
他靠诚信带领乡亲们发明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这种美德( )①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③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因为( ) A.中国共产党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共产党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D.中国共产党能始终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中心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目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两个基本观点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
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个概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个结论
4、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第二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目“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及其具体表现: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总揽上述内容,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为什么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同问题6);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4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6)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必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6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要求:
①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④深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8、细节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9、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5.要确保文化建设、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为什么必
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
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它科学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目:“培育‵四有′公民”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第二目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A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 发展教育事业
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的基础。
C 发展科学事业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要求: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狭义的文化,仅涉及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文化传媒等领域。
要求: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第三目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附说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强调其实践性,以及对社会风尚的引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