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运算律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1.84 KB
- 文档页数: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运算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3. 运算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运算定律。
2. 新课:讲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3. 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2.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3. 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4. 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5. 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3. 拓展题:研究其他运算定律,探讨其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否恰当,如何改进。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运算律导学案某某小学数学课导学案年级六年级下册课题运算律备课教师严惠云执教严惠云备课日期 3.11 学习目标1.探索和理解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主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一、导入新课 3 分1.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2. 它们有什么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二、探究新知:15分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6)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连续减去所有减数之和,差不变,a-b-c=a-(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完成教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树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中仍然成立。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的成立。
六年级运算律教学设计(优质17篇)感恩是一种心灵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坚韧和勇敢面对人生。
怎样以感恩的态度去总结一段经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恩的名人事迹,让我们一同读来。
六年级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一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教师直接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新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3、提出学习目标:1)1分米有多长?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2)1分米等于几厘米?1米等于几分米?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展示内容1、小组内展示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2和“做一做”2、全班展示(1)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2)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分米与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3)、汇报课桌的长、宽、高。
(4)举例说明长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二)活动过程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优生的创新做法,学困生的错例)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
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书本第6页第5题。
2、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40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3、书本第6页第6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标题: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运算律一、引言运算律是数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它贯穿于整个数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对运算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算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本导学案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运算律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内容分析(一)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 c)=a×b a×c。
乘法分配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总价、长度、面积等。
(二)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乘法交换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
乘法结合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包括: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a÷b=a×(1/b));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连续除以这两个数(a÷(b×c)=(a÷b)÷c);除以两个数的商,等于连续除以这两个数(a÷(b÷c)=(a÷b)×c)。
除法的运算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除法的运算性质的概念和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四则运算意义的深入理解,归纳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过程与方法:培养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每一种运算都有其自己的含义,也有其自己的计算法则。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整理这一部分的知识。
回顾复习方法:(幻灯片出示)请你按照复习方法试着整理这一部分知识,计算法则要根据具体实例说清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二、整理复习(一)学生汇报,适时补充(二)教师需要知道的相关知识1、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数的混小数倍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和乘假分数或带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假分数(或带分数)倍是多少。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导学案第【2】篇〗数的运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四则运算意义的深入理解,归纳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四、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口算) 24×5= 32÷4= 8+27= 900÷3=60÷4= 72-44= 45×3 = 85+28=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二)新知学习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
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三)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6×2÷4 32÷8×5 48-13+5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850÷25×2 345-164+36=950÷50 =345-200=19 =1451、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
运算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导学案
温馨寄语:孩子,只要你敢说,你就是最棒的!
【学习目标】:
1、我能整理并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大性质。
2、我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我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先审题,然后选择运算定律,认真计算,最后细心检查。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
1、运算定律
2、减法、除法的性质各是怎样?商不变的规律呢?
【交流展示】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写出简便运算的主要过程)
( 1)896×99(2)896×99+896 (3)8×4×12.5×0.25
(4)101×147-147(5)25×(4×8)(6)25×(4+8)
二、解决问题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每天修70米,乙队每天修85米,11天正好修完。
甲队比乙队少修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拓展延伸】
1、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a +3)错算成30×a +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2、如果a-b+c=90,那么0.5×a+0.5×c-b÷2=( )。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能够运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对运算律的探究,培养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
二、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与应用。
三、学习难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
例如:(-2)×3 =-6,2×(-3)=-6,(-2)×(-3)= 6,0×5 = 0(二)探究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计算下列式子:(1)3×(-4)=-12(-4)×3 =-12观察上述两个式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发现:3×(-4)=(-4)×3这就是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 = ba(三)探究有理数乘法的结合律计算下列式子:(-2)×3×(-4)=(-6)×(-4)= 24(-2)×3×(-4)=(-2)×(-12)= 24观察上述两个式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发现:(-2)×3×(-4)=(-2)×3×(-4)这就是有理数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 = a(bc)(四)探究有理数乘法的分配律计算下列式子:5×(-6)+ 2 = 5×(-4)=-205×(-6)+ 5×2 =-30 + 10 =-20观察上述两个式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发现:5×(-6)+ 2 = 5×(-6)+ 5×2这就是有理数乘法的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运算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应用。
3. 运算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运算律在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解决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回顾和复习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应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算律的使用方法。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讨论和交流,巩固运算律的应用。
4. 总结与拓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总结运算律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六、板书设计1. 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应用。
3. 运算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基础的运算律题目,巩固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 综合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综合性的运算律题目,提高运算律的应用能力。
3. 挑战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运算律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运算律在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运算律的应用能力。
在课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运算律的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环节,因为它涵盖了导入、新课导入、实践环节、总结与拓展等关键步骤,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运算律导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某某小学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下册
课题
运算律备课教师严惠云
执教
严惠云
备课
日期
3.11
学习目标1.探索和理解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主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一、导入新课3
分1.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2. 它们有什么作用?
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二、探究新知:15分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6)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连续减去所有减数之和,差不变,a-b-c=a-(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完成教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树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中仍然成立。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的成立。
(1)出示教材第58页第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交流。
课件或小黑板显示,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
1.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计算下题。
46+32+54
0.7+3.9+4.3+6.3
25×49×4
8×(36×125)
8×4×12.5×0.25
546+785-146
2.用乘法对家发的分配率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
905×99+905
13×10.2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不容易掌握,增加了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的练习。
四.小结与评价5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看书回顾,谈谈收获从总体上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2分课本59页巩固与应用第2题板书设计数的运算(四)运算律1.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2.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 ×c+b00×c3. 减法的性质: a-b-c=a-(b+c)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运用,对于加法运算律掌握较好,而对乘法运算律掌握有些欠缺,特别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运用有些困难,学生对运算律在数系
中的扩充了解不多。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