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7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是诗人对自己归于田园生活的状态自述。
何为“守拙”?“此‘拙’乃是相对于世俗之‘机巧’而言,‘守拙’意谓保持自身纯朴之本性(自世俗看来为愚拙),不同流合污。
”(袁行霈)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
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诗人在其他诗词中也常以“拙”自居。
如《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杂诗·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咏贫士·其六》:“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可见,诗人对“拙”情有独钟。
“守拙”是远离官场黑暗,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借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人入仕的状态。
“羁鸟”指笼子里的鸟,“池鱼”指失去自由的鱼。
借失去自由的“羁鸟”“池鱼”暗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
“旧林”“故渊”是“羁鸟”“池鱼”的归宿,暗喻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
“鸟”“鱼”的意象在诗人其他诗作中也多常见。
在《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夜①[金]元好问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②,皎日③何曾入覆盆④!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注]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
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
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
③皎日:明亮的太阳。
古多用于誓词。
④覆盆:覆置的盆。
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其次节鉴赏诗歌的语言妙改对联明末清初的作家钱谦益,颇受明王朝的赏识,因此,他在自家门上挂了副对联:皇恩深似海;臣节凛如霜。
谁知清兵入关后,他便投降了清朝。
一天夜晚,有人偷偷地在这副对联后边各添一字,意思就带有了讽刺性。
其次天,钱谦益看了,格外尴尬。
你能猜出对联所加的两个字吗?答案:上联末加“矣”,下联末加“乎”。
,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是什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动性,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应当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必考点。
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卷在2021年考了炼句题,其他省份近三年的考题对炼字、炼句题多有涉及,可见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应当是炼字、炼句。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较稳定:题型上,以简答题为主;内容上,主要考查对语言含意的理解、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语言表达效果的分析等;要求上,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把握“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3.鉴赏诗歌语言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三个:品评诗歌的“诗眼”与炼字艺术、赏析诗歌的炼句艺术、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其中最常考的是前两个,在复习时尤其需要加强。
1.(2021·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格外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句的力量。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字进行分析。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奇特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 1) B( 2)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 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十)高考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二)1.(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采樵作孟浩然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上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
《采樵作》一诗也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B.首联“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运用顶针、连带的手法描写了樵夫深山采樵的情景,山高林密,“山深”也体现了山的古老幽深.C.第二联“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进一步描写了山路险阻难行,作者采用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桥崩"“卧槎”“路险”“垂藤”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樵夫劳动的艰辛.D。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相伴的人越来越少,山风吹动樵夫身上的衣服,表现了樵夫自然洒脱的情态.E.最后两句,樵夫采樵一天,没有感到劳累,傍晚眺望村落里生气的袅袅炊烟,一路长歌,满载而归。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解析](1)B项,没有连带的修辞手法。
C项,“桥崩”“卧槎”“路险”“垂藤"不是细节描写。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1)BC选B给2分,选C给3分。
(2)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3分)[诗歌鉴赏]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 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 [“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夜①[金]元好问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②,皎日③何曾入覆盆④!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注] 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
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
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
③皎日:明亮的太阳。
古多用于誓词。
④覆盆:覆置的盆。
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解析:C [“后两联借景抒情”不对,后两联是议论抒情;另,“想到了家乡”也不当。
]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①对人民历经劫难的同情;②对社会黑暗的悲愤;③对与济源朋友离别的伤感;④对前程的迷茫。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
(9分)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即斑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C [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6.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解析:“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轻松。
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旅寓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迟”句,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
B.“仲冬”句,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
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
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
C.“正月”句,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D.“轻霜”句,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
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
解析:C [C项,“寒迟”错误,应是对“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8.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表现手法方面,《旅寓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寓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不同点:《旅寓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尘土。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种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
B.“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也写出了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渴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解析:C [C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10.“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横空”对“照野”,“隐隐”对“弥弥”,“层霄”对“浅浪”,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 ①穷:失意,归隐。
②通:得意,出仕。
1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
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B [B项中“消极厌世”与文意不符。
]1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14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首联以“霸业沉”衬托“古时山色尚阴阴”,突出了人事虚无而自然永恒的道理。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诗歌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从历史联想到现实。
历史与现实交感,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解析:B [B项,应是以“古时山色尚阴阴”衬托“霸业沉”,暗含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14.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chá):指小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意思是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
B.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C.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D.最后一联是说重回山宅,一切如旧,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
解析:A [A项,“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错,“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 16.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
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答案: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