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48 KB
- 文档页数:3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文内容分析:让学生了解《相信未来》的背景,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意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与默写: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语调,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要求学生默写诗文,巩固记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提高朗读、默写能力。
2. 难点: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意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默写、朗读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相信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5.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文,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朗读与默写:评估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表现,检查字音、节奏、语调的正确性以及诗文的准确性。
3. 理解与感悟: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和情感感悟。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整理课堂学习的笔记,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内涵,认识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中提炼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学会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转化为文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 以《相信未来》这首诗歌为核心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到迷茫?你是如何应对的?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相信未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未来”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特别的启示?4. 课堂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未来的期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内容丰富度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和意境。
2.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1.2 教学内容1. 诗文《相信未来》的阅读与解析。
2. 冰心的生平介绍和文学成就概述。
3. 讨论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
4. 实践活动:创作一句鼓励他人的话语。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欣赏冰心的诗文《相信未来》。
2. 分析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2.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体验,体会诗文的启示。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冰心的生平背景和诗文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鼓励他人的话语。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冰心的照片、诗文选段和相关信息。
2. 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3. 网络资源:提供冰心的诗文作品集和相关评论文章。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冰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5分钟)。
2. 阅读与解析:让学生阅读诗文《相信未来》,并进行解析(15分钟)。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10分钟)。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创作一句鼓励他人的话语,并分享(10分钟)。
4.2 时间安排1. 课时:本章节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关注其鼓励他人的能力和创造力。
5.2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根据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鼓励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推荐冰心的其他诗文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理解其文学风格。
相信未来(语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内涵。
(3)提高朗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2)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内涵。
3. 提高学生朗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学生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我相信》。
(2)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信念?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相信未来》。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形象等方面。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信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2)强调信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2. 写一篇关于未来信念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现代诗歌,并简要介绍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相信未来》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信念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信念在困境中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营造一个充满信念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观;(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学生对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题目《相信未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文内容;(2)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未来的信念;(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2)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文《相信未来》;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文《相信未来》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
1.1.2 使学生掌握作者食指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1.1.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介绍。
1.2.2 作者食指的生平简介及文学贡献。
1.2.3 诗歌的文学特点及主题解析。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1.3.2 利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之间的关系。
1.3.3 运用讨论法,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及主题。
1.4 教学步骤1.4.1 介绍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
1.4.2 讲解作者食指的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
1.4.3 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及主题。
1.4.4 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掌握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特点。
2.1.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
2.1.3 培养学生对诗歌结构与韵律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分析。
2.2.2 诗歌的韵律特点及美感。
2.3 教学方法2.3.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2.3.2 利用示范法,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3.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与韵律。
2.4 教学步骤2.4.1 分析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特点。
2.4.2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及美感。
2.4.3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结构与韵律之美。
2.4.4 小组讨论,分析其他诗歌的结构与韵律特点。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3.1.2 使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3.1.3 培养学生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解析。
3.2.2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及特点。
相信未来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7篇《相信未来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相信未来作文篇一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请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请怀,我依然用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写下:请相信未来。
轻轻饭起历史的篇章5月12日14时28分迅速拿起时钟已是205月18日5时28分时间以过去了整整147个小时,147个小时意味着什么?生命还能交给我门什么?是否真的会有奇迹诞生?我相信黑夜中回有星星,我相信寒冷中回有火把,我相信孤单中会有拥抱,我相信~~~~~~~昂头挺胸,树立信心,磨练意志。
在痛苦中面带微笑,在失意中拾起碎片,肩并着肩,手拉着着手心连着心共同走向最没的夕阳地震见证了世间的真情,地震诠释了爱的力量。
一放有难,八方只援,重志成成共创没好家园。
最没的彩虹总挂在狂风暴雨后的天边;人间的暖流定会融化寒冷的心,请用双手扶植那风雨遥遥欲坠的经霜枝头。
四川的每位灾民请相信我们同拥一片蓝天,我门都是一家人。
坚强,我的伙伴;勇敢,我的同胞。
国家不会抛弃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别哭,我的孩子;别哭我的同胞。
别在徘徊,别在忧郁。
前方的一屡曙光在告诉你们:请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篇二【语篇结构分析】全诗共三个层次:第1―3节,描述残酷的现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6节,交代“相信未来”的理由。
最后一节,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语篇脉络梳理】第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第1节:第一小节四句,侧重表现的是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引入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学生提出问题或对诗歌进行评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诗歌的评论,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主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的分析,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义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启示的思考,以便进一步教学。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相信未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未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未来?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组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3.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2)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相信”、“未来”、“理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5.诗歌欣赏(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诗歌朗诵、演唱或绘画等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通用4篇)《相信未来》教学反思篇一《相信未来》教学反思从讲完《相信未来》以来,常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审视和打量讲台上的自己。
那些瞬间,我仿佛在读讲台上的自己,读自己的眼神与表情,读自己的优点与缺陷,读语文的灵性与隽永,读人生的厚重与洁净……我像一块璞玉,未经太多的雕琢。
当自己手握刻刀,自我打磨得时候,有时仅是轻轻一碰,可能就有软软的触痛,于是一切雕琢就化为乌有,所有的执著与追寻都变得若有若无。
可我知道没有那把刻刀,没有剥蚀的痛苦,不会有那柔和温润的光芒。
只有在很多失落的感伤与惆怅,追寻的激情与焦灼,梦想中茫然的喜悅,彷徨中挣扎的迷惘后,一种沉甸甸的有金属质感和重量的东西才会渐渐浮出沉默的真醇。
于是今晚,我打算带着智慧与虔诚打磨自己,用勇气与战栗去穿越自己,解剖自己。
第一、自己教学的基本功还需锤炼。
背后黑板上的字还那么稚嫩,隔开了字的神与形的浑然一体的美感。
汉字是有生命的的,是带有中华民族心灵温度的,可自己手下的无数文字在灵魂飘散,不知徜徉于何方?还要好好的练字,穿越文字的生命,让该哭的字有泪光中情感的轰鸣和灵魂的战栗,让该笑的字在我的手下绽开明净的笑容。
自己那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要继续练习,一些字发音的生硬减少了文字的音韵的圆润之美,要让自己发出的声响干净、纯粹,是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真醇,绚烂之极后的平淡,这从容优游的背后要以暗伏的激情做底子。
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一种真实的呼喊和绵长的温暖。
这呼喊和温暖要使得文字有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的力量,锋利,真切,直接抵达学生的內心。
第二、自己教学的理念还需提升。
一堂语文课不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但教学的一些环节,如第一活动板块咬文嚼字环节中的读出感情的设计就没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味时间短,老师有越俎代庖之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培养。
最后对学生鉴赏文本总结提升的环节——用一句话概括食指的相信是怎样一种相信——处理过于简单,应借助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体验,并点燃学生对文本课下研修与终身品读的火花。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诗歌《相信未来》是现代诗人食指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1968年。
1.1.2 该诗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80后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 本文将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相信未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1.2.3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
1.3.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基本知识2.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2.1.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自由诗歌等。
2.1.3 诗歌的基本要素:意象、节奏、韵律、抒情等。
2.2 诗歌鉴赏方法2.2.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人背景、创作时间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2.2.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3 感悟诗歌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3 诗歌表现手法2.3.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2.3.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情感或行为。
2.3.3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3.1.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1.2 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1.3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3.2 诗歌意象分析3.2.1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3.2.2 对每个意象进行详细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寓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信未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课堂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有关未来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
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
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
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
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
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
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
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
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
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
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
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
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
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
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
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第
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第4
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
(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
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
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
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
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
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
将手指比作涌向天
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
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
未来。
表现形式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
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注意:
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板书
由诗而歌,走进诗人相信未来个性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