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空间要素特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是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2019年4月中央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21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县多,它们中许多又是刚刚脱贫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啃的“硬骨头”。
本文以湖南山区县城双牌县城乡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走出一条山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实现山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
一、山区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城乡融合源于恩格斯的伟大思想,他认为城乡关系发展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就是城乡融合。
当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城乡融合发展”概念作了界定,有的学者认为,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乡村、三次产业以及城乡居民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通过城乡空间优化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实现城乡多维均衡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相当。
有的学者结合党的十山区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挑战与路径——以湖南省双牌县为例奉定勇谢志强*【摘要】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是指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互融互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状态,是城乡由分割或对立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彻底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竞相繁荣兴旺的新格局。
但是当前很多县域尤其是山区县面临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诸多困难与挑战,本文以湖南省双牌县为研究对象,分析城乡融合的意义、挑战,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意义挑战路径*奉定勇,湖南省双牌县委党校讲师;谢志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空间不平等与城乡融合发展:一个空间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社会学研究”(项目号:20&ZD150)的阶段性成果$林聚任刘佳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存在$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实际上是一种空间不平 等的体现,具有特定的时空特征和内涵。
在空间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问题:一是城乡关系是一种空间关系;二是城乡发展的不平等是一种空间上的不平等;三是城乡融 合发展需要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融合;四是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空间原则。
关键词 空间不平等 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社会学 空间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城 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发展所呈现的“极化”不平等问题突出。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2019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 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 见》,明确提出未来要着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 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也 是一个空间重组和整合过程。
从社会空间观点来看,城乡发展不平等可以说是城乡空间结构与要 素作用的结果$城乡空间关系的不平等已被看作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外学者虽然对 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但都无法很好地解释中国城乡发展特有的一些空间现象与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整合社会空间研究相关的理论观点,对中国 的城乡融合发展做出新的理论探讨。
关注空间不平等问题社会学虽然长期以来重视社会不平等研究,但直到近年来随着社会空间研究的兴起,空间不平等问题才逐渐受到关注$空间不平等既表现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现在城乡社会之间。
面向“一张图”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面向“一张图”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的构建,该设计的基本原理是“纵横联动、左右贯通”,解决了国土空间规划中多学科应用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支撑、系统管理难以检测多源异构大数据、难以快速感知国土空间要素的现状。
以“一张图”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在数据平台上拥有内容全面、可以实时更新的精准数据,在数据无损传输、信息互联贯通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这种数据库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化及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一张图前言: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已初见成效,但尚未形成一种常态的动态监管机制。
而在我国的空间规划体制改革中,以规划数字平台为依托,建立统一的国家空间规划制度,并对其进行监督,已成为当前国家工作的中心内容。
“一张图”的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是可行的。
2019年7月,国家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试行)。
各地要按照“一张图”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并对其开展动态更新的工作。
建设基于“一张图”的规划数据库,能更好、更高效地监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这同样也是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需要共同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规划实体进行属性设计的思路,探讨了基于规划实体的“一张图”数据库构建方法。
1面向“一张图”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设计问题分析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监测与评价尚处在规划编制阶段。
在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另外,在技术措施方面没有对监测、评估、预警过程进行详细的布置。
1.1数据系统不够科学化目前的规划数据组织系统主要是以图形表示方式为主,并不能直接反映实际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为了适应不同用途的需要,只能将同一规划要素构造为多个元素,从而导致数据的冗余。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生产力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城乡壁垒逐步打破的过程。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激发农村地区活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松动。
1982~1986年间,中央连续发布农业“一号文件”,学者重点从生产力与商品经济视角进行阐释,提出旨在实现要素流动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1980年代后期,国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学者指出协调城乡关系的系统性一体化。
面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农业冲击加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入新阶段,重点是面向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社会经济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论断,“城乡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阶段,要实现从单向城乡一体化向双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逐渐成为共识。
当前,伴随着十九大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学者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重新理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1 研究框架研究以“内容-评估-展望”为基本逻辑,重点对142篇包含高引用量、核心期刊以及近三年发表的文献展开综述,总结城乡一体化基本理论和相关理论。
进一步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数据库,以“城乡一体化”为篇名精确检索,时间范畴为1984年至2020年,根据相关度排序取Top100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样本。
从文献背景展开综述,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以洞悉和揭示城乡一体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聚类情况及学科演进脉络,展开研究评估,探讨未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完善的方向。
2 研究内容2.1 城乡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2.1.1 发展内涵:关注城乡区域基础与要素协调机制从发展目标来看,城乡一体化是为了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现代文明。
城乡结合部:我国城乡体系的第三空间作者:于莉曹丽莉来源:《理论导刊》2015年第05期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成为矛盾、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对城乡结合部经济、人口等方面特征的分析表明,城乡结合部在城乡体系中具有区别于乡村和城市的独特地位和功能,它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独特性;城乡结合部的未来不是转变为中心城市,而是日益成为具有现代性和城镇化特征的独立的第三空间,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独特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结合部;特征;城乡体系;第三空间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75-04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村改社区‟组织建设研究”(TJSR11-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莉(1976-),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曹丽莉(1978-),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一、从二元空间到一体化发展一直以来,城市与乡村被视为人类社区的两个基本类型,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城与乡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1]但城与乡的差异一直客观存在且为研究者所关注。
在我国,对城乡二元隔离与对立的研究被视为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研究者普遍认为,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采取“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全民、轻集体”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差异化,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化结构。
[2]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和城市成为两个相互隔离的封闭系统,各自孤立发展。
农村单一搞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城市则发展工业;农村经济以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城市经济则主要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国家计划和投资的重点都放在全民所有制,形成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道路;同时,统购统销制度利用城乡之间的剪刀差,保证城市的生活供给和城市工商业利润,不仅造成了农村的贫困,也严重破坏了小集镇和集市贸易的发展。
■经济学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郑耀群,杨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摘 要:城乡融合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而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与核心。
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我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2009至2020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城市向乡村的要素流动程度进行了测度,建立基于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在区域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阶梯型递减的特点;2.要素流动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要素流动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融合;要素流动;异质性;空间溢出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3)02-0030-13 收稿日期:2022-12-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展理念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20XJL007);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2023-CX-RKX-138); 西安市软科学项目“西安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22RKYJ0066)。
作者简介:郑耀群(1978-),女,陕西礼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杨 磊(1998-),女,山西保德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产业经济。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第35卷第4期2021年4月Vol.35No.4Apr.,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doi:10.11994/zgtdkx.20210329.075923城乡融合背景下建设用地一体化定级方法研究崔垚杨剩富张鹏*余德Z(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城乡一体化定级指标体系及差异化量化方法,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讨论城乡一体化定级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法。
研究结果:(1)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提炼城乡一致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土地定级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定级的目的;(2)为保证城乡土地定级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针对一致性指标和差异性指标采用两步走的方式,在一致性指标结果基础上,区分城乡差异性指标进行再量化处理;(3)实证表明,高陵区城乡建设用地级别总体趋势以城区和泾河工业园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符合高陵区实际。
研究结论: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定级是现阶段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的技术支撑工作,该研究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定级指标体系和差异化量化方法有望为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土地定级;城乡定级指标体系;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21)04-0035-091引言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是通过城乡间要素互动、城乡等值化,以实现城乡地域功能的整体优化[1-3]。
这就要求有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做支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需要“健全权利体系、调查评价、用途管制、市场规则、价格体系、收益分配等’六个统一’制度”[4]。
城乡一体化空间要素特性研究
摘要:传统的区域空间规划往往将城镇空间与乡村空间孤立起来,人为地构成了城、乡不同的二元规划体系。
然而,城、乡是区域整体的两个共耦组成部分,正如“图”与“底”的关系。
换句话说,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区域空间。
因此本文对城乡一体化空间要素特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空间要素;特性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regional spatial planning tends to urban space and rural space isolated, artificially made city, township two different dual planning systems. However, city, countryside is the whole area a total of two coupling component, as the “figure” and “base” of the relationship. In other word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space.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element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1.城乡体系结构
城乡体系结构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骨架,亦是城乡空间一体化布局的首要步骤,其它专项的一体化空间布局基本上是在城乡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
城乡体系结构涉及到城乡的经济、社会在空间上的总体安排:在经济效益上,它是产业布局的指导方针,为不同地域的产业发展类型提供了客观依据;在社会效益上,它统筹安排了各类居民点及其配套的社会设施,将原本分散、对立的城市与乡村居民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以及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城乡体系结构客观地反映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总体上我们可以从三个更为明确的阶段来考察城乡关系的变化,即城乡二元孤立期——农业社会城乡关系的主体特征,城乡间联系微弱,城乡二元极化期——工业社会城乡关系的主体特征,城乡之间呈现“核心——边缘”的二元极化关系,城乡一体共生期——后工业社会城乡关系的主体特征,城乡一体共生。
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呈现出规模等级明确的多核心网络状的城乡体系结构,该结构包括若干个分布均匀的区域中心以及各自相对应的若干次中心,它们之间的联系多样而紧密,共同构成了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传统的城乡体系结构规划将城镇作为主要依据,乡村地区作为其次要补充,人为地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使城镇规模无限制地扩大,而乡村逐渐衰败,从而导致了城镇与乡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问题的出现与恶化。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体系结构规划则更加重视乡村地区,着重建立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充分调动城镇与乡村各自发展的优势资源与条件,形成城乡互补、覆盖全域的网络结构。
2.居民点
从城乡一体化的合理布局出发,城乡居民点通常依照城乡体系结构来进行布置,一般分为城市地区、重点镇、一般镇以及中心村等四级结构。
其中,城市地区指主城区及其联系紧密的周边地区,该地区的居民数量应占据全市城镇人口的大部分(约60%);重点城镇为主城区以外市域内重点发展的建制镇,是市域城镇发展的集聚增长点,该地区的居民数量宜占据全市城镇人口的20%左右;一般城镇为现有的建制乡镇,作为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节点,该地区的居民数量以占据全市城镇人口的15%左右为宜;中心村一般为村委会所在地,均为本行政村内较大型的居民点,中心村的居民总数量约为全市城镇人口的5%。
3.产业布局
从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两方面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只能发生在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因而,产业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推动力。
所谓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也称地域产业空间结构,或称产业地域结构,简称地域空间结构。
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具体说,就是指经济地域的诸经济内容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布局亦不尽相同。
譬如,传统的农业生产发展布局,不仅受经济规律影响,而且对区域的自然条件依赖较大,而第三产业则主要集中在各级城市和乡镇中,城乡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往往是区域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
同时,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将孕育出多样的城市空间结构。
从产业角度来说,剩余价值规律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城市的空间形态与资本再生产的方式相关,各种资本通过投资、建造和使用城市物质环境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而资本的投资出路以获利为准则,它引导着城市空间发展的区位选择;其次,空间的形态和分布差异对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区与差异就是劳动力在生产领域中地位差异的空间体现。
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力求使单位地域的经济效益产出最大化。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产业,长期以来乡村地域主要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较低;而一些乡村新兴的第二产业布局又以分散化为特征,阻碍了第二产业的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应以重构乡村产业为重点。
目前乡镇企业的布点过于分散,不利于规模经营和“三废”治理,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和小城镇的合理发展。
一般地,乡村空间仍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而对于已经形成规模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乡村工业“应结合镇级以上工业集中区统一考虑,以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同时,“工业集聚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同行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
4.交通网络
发达的多元化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前提。
交通网络在三维空间上将经济领域的各类产业、企业通过快速通道(如货运铁路)或专用生产管线(如石油管道等等)与原材料地或交易市场方便地联系起来,将社会领域的各级居民点通过城市道路或轨道交通与城乡各个不同的职能地域紧密地连接起来,将自然领域的生态、景观资源通过绿色廊道与城乡人文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等等,从而将空间各组成部分在城乡地域范围内串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与影响的有机整体,为城市与乡村走向融合铺设了宽广而坚实的“道路”。
城乡交通网络分为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两大系统,两者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均至关重要。
区域对外交通是城市与乡村存在的必要条件,亦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如果对外交通的建设滞后,将严重影响区域内外的物质、财富与能量的交换,从而使城市与乡村均失去了活力。
城乡内部交通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它将各个空间结构要素通过多种交通设施体系紧密地联接到一起,从而组成了一套城乡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网络框架,因此,内部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以及设施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