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思想转化与品德矫正
- 格式:doc
- 大小:0.87 KB
- 文档页数:1
第十一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单项选择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4.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知识5.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社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A. 道德动机方面B.道德意志方面C.道德行为方面D.道德情感方面6.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7.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8.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二、多项选择1.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情感E.道德价值观念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中的前习俗水平包含()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好孩子”取向阶段C.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E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3.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中的习俗水平包含()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好孩子”取向阶段C.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E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4.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规律有:()A.从片面到全面B.从他律到自律C.从效果到动机D.从评人到评己E.从道德情境到道德原则三、填空1.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2.道德认识是对________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解邸概念测蚩: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测验:是通过i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忖、施测和评分零)对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虽"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效度:测验效度指测虽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強与所要测呈的I」标特征和符合程度。
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利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骰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巫要者出儿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血形式解答问题。
标准测验:是一种大规模的、具冇统--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课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秤商:农示儿鼠智力年龄9实你年龄Z间的关系,即智龄勺实际年龄之比。
怯场:心理学上把它看作i种情绪过丁•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这也是i种兴奋过度,没有充分发挥力呈使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2、简述学习测虽和评定的主要功能"答: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借息、激发学主的学习动机°3)管理功能:编制分班和升留级的依据:职业指导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4)教育心理功能.3、教师应具备哪些测呆与评定的知识与能力答:1)理解与淸楚地表述教学和菅理日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竹理活动达到口标,全而了解测量与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2)理解有效测站和评疋的条件,明确口己在編制、选择和使用测绘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3)能白行編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4)能编制、选择和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栉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备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口己的教学和育理工作。
4.简述评定的分类。
答:1〉配宜性评定、2)形成性评定、3)总结性评定(布鲁姆)。
第十一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长期以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身心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个体发展观。
【学习目标】1.辨析心理发展的不同理论,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
2.理解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3.理解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4.依据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评价教学活动在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有效性。
人类个体从刚出生的一个生物实体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其中既包含了个体的身体或生理发展,也包含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虽然对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实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无可置疑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其中学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学习、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辩证关系。
第一节个体发展观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长期以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身心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个体发展观。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一)个体的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即个体活动的生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
就个体的生理发展的范围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卵子受精开始到出生、成长直至死亡为止这一过程中的生理因素的变化。
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出生时起到生理上发育成成人的过程中的生理结构与机能的成熟变化。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自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由于研究者对心理实质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也存在分歧。
分歧的焦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根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响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61702 适用专业:心理学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教育心理学,是兼具理论与应用的心理学课程,也是形成师范生教育素质的专门课程。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教育技能,特别是提高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水平。
3、使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3学时)(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了解教育心理学历史及其基本内容;熟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科学研究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二、教师:从新手到专家三、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的有效性四、阅读研究文章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3学时)(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理解有关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关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过程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四、语言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三、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2学时)(一)教学的目的、要求:了解学习的定义、分类、意义和作用,了解学习与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教育心理学》自2009年确定为陇东学院校级重点课程,至此,课程建设期限已满。
三年来,课程建设小组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教育科学学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努力、认真、踏实地开展了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和课程资源共享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立项建设三年来,经过课程组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一、形成了完善教学规范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指南和课程考试大纲都已经具备和完善,形式规范,内容科学合理,能够指导教育心理学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学日历,课堂双规考勤,学生作业、试卷等教学资料完备,并装订保存。
试题库和习题库已经建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己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往年试题以及学生成绩和成绩分析都有详细的记载,从以往的成绩分析来看,成绩分布基本合理,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课程组现有6名教师主讲,闫淳冰副教授,郭小艳讲师,李晓华讲师,王璇(女)讲师,王璇(男)讲师和杜军讲师。
由一名副高和五名中级职称组成,五名中级职称教师全为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近三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均有主持的科研项目一项或几项。
全部教师均有多年从事本课程或相近课程教学工作的经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
具体情况见表(1、2、3):表1:课程组成员基本情况一览表表2:课程组开设课程情况表表3:课程建设组部分成员近年主要科研成果情况表三、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跨专业基础课,是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电化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级师资培训的必修科目,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我院的教育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第二个学期开设,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实践课时占30%,理论课时占70%。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十一章)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识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2、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婴儿期(1个月~1岁、(3)幼儿早期(1岁~3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3岁~6岁)、(5)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11、12岁)、(5)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4、遗传素质:遗传是生物性状的在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的遗传。
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5、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领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
应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因素。
(1)客观因素。
A、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能限定发展幅度。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使心理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B、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水平。
(2)主观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 : 吖冯【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2、(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一、思想转化工作的心理学问题思想转化过程的分析思想转化的心理机制影响思想形成与改变的主观因素转化思想的技术性心理学问题二、品德不良的矫正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的原因造成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品德不良青少年的转化过程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思想转化与品德矫正是教育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心理学问题。
儿童的思想和品德尚未成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由于认识水平不高、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陈旧的或反动的意识形态的侵蚀。
如果在儿童的发展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帮助他们顺利地跨过这一个又一个障碍,那么不仅正确的思想和高尚品德培养不起来,而且会沿着罪恶的斜坡滑向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的深渊。
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教育来说,这是一个显得十分突出的问题。
关于思想转化与品德矫正问题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下面仅就某些一般性的问题作些概括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