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与社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9.05 KB
- 文档页数:4
文化与生活教案考点解读1.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相交融(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三、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土城。
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
六百年的皇城史使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
其中,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
想领略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吗?那你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静的四合院。
高三文化与社会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1.理解文化和社会政治的概念;2.认识文化和社会政治对人们的影响;3.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文化的定义和内涵–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多元性–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社会政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国家、政府及其职能–政治制度和民主理念–社会公正、权利和义务3.文化和社会政治对人们的影响–文化的塑造力和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权力、制度和公民行为–文化和社会政治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和反应4.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根据事实评价文化和社会政治–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和问题解决–培养高效沟通和社会参与能力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和社会政治的概念和特点。
2.讨论按主题分组,分析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观念。
3.实践在课内或课外提供有关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实践机会,例如观察、调查、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辅助材料通过课件、录像、书籍、网站等多种信息资源,拓展学生对文化和社会政治的了解和视野,帮助学生根据多方面信息有效实现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内涵和特点;–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世界观。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世界观;–如何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深入了解文化和社会政治。
五、评价与考核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听课专注度、讨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辩论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2.作业评价包括必修阅读、自主研究、案例分析、作文、问卷设计、实践报告等方面。
3.期末考核采用书面和口头形式,考查学生对文化和社会政治内涵的掌握、分析和评价能力。
六、拓展学习1.其他相关课程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
文化与社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影响,理解文化的内涵并识记文化的概念。
解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并分析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的、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分辨先进与落后文化的能力,通过对“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深入探究文化的作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激发学生学习掌握先进文化的主动性。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
然而“熟知并非真知”。
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
究竟文化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正地感悟“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力量。
一、体味文化走进生活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观察到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歌曲音乐杂技 <<科技灵光------晃圈>>芭蕾舞千手观音法国印象派画展秦兵马俑设问:通过观察以上图片(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艺术节目进行归类?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电视、电影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的更生动、形象和真实,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看电影电视来欣赏;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上点播来欣赏等等。
(2)、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绘画等。
高中政治标准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教学方案)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to strive for.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教学方案)一、考点整合(一)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含义理解:(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既不是广义的,也不是狭义的。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与经济和政治相对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人们具有的一种文化素养。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其实质是精神现象。
注意: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而人们游山玩水则属于文化活动。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提示文化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也就是第二课中讲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与第二框题中所讲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是一致的,因此须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政治《文化与社会》教案〕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地位意义、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态度,原则。
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及怎样做●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为什么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能够多角度分析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如何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结合我国文化现状,提出重视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认识重视民族节日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2)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难点: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组过“春节”“圣诞节”的图片,文化多样性,要复习新内容,同学们先了解一下整本书的体系,基本单元的体系展示本书的整体知识体系2.展示:第二单元的知识框架二.复习(考点突破,深度分析)(一)主干知识知识检测:提问学生回答1.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在: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3.文化多样性的地位: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二)知识点突破,深度分析整合知识点一文化多样性1.是什么---含义,多样性【基础知识过关】(1)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老师分析:文化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的差异,不仅是文化的形式,还指文化的内容(2)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强调:文化多样性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只是最突出的表现)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强调: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年底了,各种节日有一次来袭,你们喜欢过洋节么?喜欢过民资节日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民族节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深度总结】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我们的民族节日(引导学生从民族节日的含义,作用,民族文化的作用,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对人的作用)①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
高二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与社会教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新,我们日常生活中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却依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而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商品,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源泉。
因此,在学习中充分了解、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爱国情操和文化自觉,在现代社会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在高二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与社会教案中,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内容,以发挥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一、理解传统文化及其特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情感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传统文化是与传承至今的历史、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音乐、戏剧、民间文化、宗教信仰和礼仪习惯等方面,以及中国的八大文明高峰等内容。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凝结了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对生命与意义、崇高与美好的深刻思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独特精神财富。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快速、便捷、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而大多数传统文化只是深藏在我们的文化脉络中,没有被真正重视。
但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人应该了解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提倡和引导,如中国的社会道德,对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它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补充和修补;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创新,如当代文学、艺术、音乐作品中诸多借鉴了传统文化的色彩和元素。
因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在保证创新的基础上,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社会教育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育承载着社会的期望。
在传统文化与社会教育方面,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实践。
1.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和治理: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意义,教育部要对人才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构建社会主义文艺强国,全面推进文化自信引领和文化传承,这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与社会》教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与社会》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地位意义、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态度,原则。
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及怎样做●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为什么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能够多角度分析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如何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结合我国文化现状,提出重视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认识重视民族节日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2)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难点: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导入播放一组过“春节”“圣诞节”的图片,文化多样性,要复习新内容,同学们先了解一下整本书的体系,基本单元的体系展示本书的整体知识体系2. 展示:第二单元的知识框架二.复习(考点突破,深度分析)(一)主干知识知识检测:提问学生回答1.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在: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3.文化多样性的地位: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二)知识点突破,深度分析整合知识点一文化多样性1.是什么---含义,多样性【基础知识过关】(1)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老师分析:文化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的差异,不仅是文化的形式,还指文化的内容(2)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强调:文化多样性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只是最突出的表现)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强调: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年底了,各种节日有一次来袭,你们喜欢过洋节么?喜欢过民资节日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民族节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深度总结】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我们的民族节日(引导学生从民族节日的含义,作用,民族文化的作用,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对人的作用)①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本单元的地位@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第一单元是全书展开的基础。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共设两课,即“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教学内容。
8附单元结构图表9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本课设计意图(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〇@明确文化概念。
〇@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〇@知道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〇@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〇@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包括两框内容。
@第一框“体味文化”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和“文化的力量”三目。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该目是活动导入。
教材选择了《大河之舞》《科技灵光——晃圈》《长征组歌》《天鹅湖》等几组镜头,并设置了三个问题: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文化与社会教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文化与社会》教案篇一活动背景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
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
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
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文化与社会教案(2)高二政治《文化与社会》教案篇二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在有些场合,人们用文化一词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在有些场合,“文化”一词又被用来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这些都是狭义的“文化”。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
(3)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即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5)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高三政治组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四)学习重点、难点
1、文化的涵义
2、文化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
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三、知识链接
1、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2、什么是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思考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四、学习过程
不会填或不明白的地方用红笔标出。
自主学习部分书要详读。
合作探究一: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小组讨论展示)
【情景探究】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VS“圣妖煎”
•本书所讲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文化(即文明),也不是狭义的文化(即文化程度),而主要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它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包括非意识形
人类特有的现象
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态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特点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
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作用对社会影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友情提示:理解文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壱,政治、经济、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第二,人类是文化的主体。
第三,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合作探究二、1、
例如,各国电影文化的差异:《煎饼侠》、《雷锋侠》VS《钢铁侠》、《蜘蛛侠》)
2、思考:你见过动物拍的电影或视频吗?
3、思考:通过观看“圣妖煎”,让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电影院
思考:文化的特点?
1.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炼后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这八个字确定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青岛将市民精神提炼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济南市城市精神为:“诚信、创新、和谐”……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会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
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上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思考: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设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评析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是因为文化作用很大,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知识点梳理】第二部分、文化与经济、政治
•合作探究四、从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角度,看美国苹果公司取得商业成功
的因素?
合作探究三:文化现象、文化的作用
【情景探究】
材料一: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重庆市经过多次研究提
•——①高科技+②高素质人才+③大批忠实的“果粉”
•:大批忠实“果粉”的产生,说明消费苹果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
而当文化和实体经济的完美结合,当然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
五、达标检测
1、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文化现象
更是随处可见,文化活动比比皆是。
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农民在生产中推广和应用新技术B.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文艺晚会
C.选民参加人大代表选举D.图书发行商进行书刊促销活动
2、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物权法》
④语言、文字⑤技术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3、文化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
是
A.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与生俱来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因为文化只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D.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文化范畴,而精神活动的产品属于其他范畴
4、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D.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能富有
5、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A.描述宏伟蓝图来实现的B.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实现的
C.在一定条件下,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来实现的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的
当代人类正在掀起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革命,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材料革命,以及以它们的有机结合为代表、以人类科学创新为标志的“科技综合体革命”,可以定位为历史上“第三次产业革命”。
其显著标志是生产重心的转移,即人类社会生产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转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也即是文化经济时代。
据此回答6~8 题。
6、人类社会生产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转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表明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密不可分D.社会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7、人类社会进人文化经济时代,要求适应和服务于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行变革,也要求深化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的客观现实。
这主要体现了
A.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B.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C.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D.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8、信息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以及“科技综合革命”,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
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这充分地表明
A.文化由经济所决定B.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D.文化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力量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
据此回答9~10 题。
9、面对21 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把我国文化的发展纳人到世界大文化发展的格局中,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我们的发展计划,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A.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B.文化斗争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D.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10、经济流通的世界化和当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世
界各国文化出现了交流、碰撞和磨合相互交织的局面,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A.在经济、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B.经济、文化发展始终处在弱势地位
C.经济、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D.经济、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1、材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
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盛会、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
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