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狂犬病流行特征
- 格式:pptx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3
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一、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人间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
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曾逾1900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全国狂犬病报告死亡7037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死亡数最高的年份。
整个80年代,全国狂犬病疫情在高位波动,年报告死亡数均在4000人以上,年均报告死亡数达5537人。
第三次高峰出现在21世纪初期,狂犬病疫情在连续8年快速下降后,重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至2007年达到高峰,当年全国报告死亡数达3300人。
在第三次疫情高峰前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狂犬病的措施,包括落实人间狂犬病防控措施、建立狂犬病多部门防控机制、强化犬只管理和动物狂犬病防治,以及加强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质量监管等,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防治效果。
自2008年起,我国狂犬病疫情出现持续回落,至2014年报告发病数已降至1000例以下,较2007年的峰值下降了72%。
历史上我国所有省份均报告过人间狂犬病病例,近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但其他省份也时有疫情报告。
1996-2008年,除西藏和青海外,其余29省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为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江西、江苏、湖北、河南、四川和安徽,报告病例占全国总数的86.9%。
2007年以来,狂犬病波及地区数呈下降趋势,但速度相对缓慢。
2007年全国23省共993个县(区)报告病例,2014年仍有567个县(区)报告病例。
2007年后,多数省份狂犬病疫情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疫情较重的省份下降显著,但疫情有向北和向西北地区扩展的趋势,河北、山西、云南、陕西、海南、重庆等既往报告发病数较少的省份曾一度出现疫情上升。
2012年后,各省疫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
我国每个月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夏秋季高发,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8月。
2005-2011年监测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特征存在差异,纬度越高季节性越明显,病例发病的时间相对集中。
2016北京报告狂犬病数
据分析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狂犬病确诊数有所上升。
据市卫生部门统计,2016年北京地区共计报告狂犬病确诊病
例33例,其中10例死亡,死亡率为30.3%。
对于这种情况,市卫生部门表示,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民众应该积极加强防护。
市卫生部门表示,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
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貂、猫等动物的咬伤传播。
现阶段,狂犬病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两种:疫苗接种和动物的隔
离处理。
市卫生部门强调,狂犬病是可以预防的,民众应该定期
进行疫苗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科学论证。
此外,如果
在生活中遇到动物咬伤的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同时
对伤口进行消毒和隔离处理,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
对于目前狂犬病确诊数的上升,市卫生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
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动物防治工作,做好疫苗的供应和检测工作,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6年贵州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016年贵州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全年贵州省内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内诊断并报告的78例人间狂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例的分布、暴露和处置情况,以及伤人的动物情况。
结果:贵州省2016年人间狂犬病的分布情况主要以男性、45岁以上的农民为主,其中7~9月的发病率最高;从暴露及处置情况来看,Ⅲ级暴露、上肢暴露、咬伤、单一型的患者人数相对较高;从处置方式来看,未处理患者人数最多,占比51.28%,且未接种狂犬疫苗患者的人数高达89.74%。
结论:2016年贵州省人间狂犬病的78例患者中,主要以45岁的男性农民为主,发病率以7~9月最为集中。
关键词:贵州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狂犬病作为一种由狂犬病毒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目前针对狂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将在发病3~6d内死于呼吸或循环系统衰竭,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1]。
贵州省作为我国狂犬病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省份,其发病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五,这也为针对贵州省内的狂犬病预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为了进一步降低贵州省的狂犬病发病率,本研究针对贵州省2016年的人间狂犬病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全年贵州省内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内诊断并报告的78例人间狂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男53例,女25例,年龄为10岁~72岁,平均年龄为(39.46±15.37)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
1.2调查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居住地区、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职业、暴露位置、处置情况以及伤人动物情况等。
1.3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研究中的测量和统计数据使用Excel2007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 2 -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年1 月29 日抄送: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中心病毒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2016 年1 月29 日印发校对人: 李昱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年1 月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4)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5)(一)病原学 (5)(二)实验室诊断 (7)二、临床学 (9)(一)发病机理 (9)(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11)1.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 (11)2.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13)3.诊断标准 (15)三、流行病学 (17)(一)疾病负担 (17)(二)感染动物来源 (18)(三)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 (19)四、人用狂犬病疫苗 (22)(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22)(二)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24 (三)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的演变 (25)(四)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 (27)(五)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评价 (29)1.暴露前免疫 (30)2.暴露后程序 (30)3.特殊人群 (32)4.疫苗效力及免疫失败 (33)5. 疫苗安全性 (34)(六)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成本效益评价.. 36五、被动免疫制剂 (37)(一)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 (38)(二)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 (39)(三)被动免疫制剂的保护效果 (40)(四)被动免疫制剂的安全性 (42)(五)经济成本与研究进展 (43)六、人间狂犬病的预防建议 (44)(一)暴露前预防 (44)1. 基础免疫 (44)2. 加强免疫 (45)3. 使用禁忌 (45)(二)暴露后预防 (46)1. 暴露的定义与分级 (46)2.暴露后处置 (48)3.再次暴露后的处置 (55)4.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置 (56)5.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服务实施 (60)附表1 (64)附表2 (65)参考文献 (67)编写人员周航,李昱,陈瑞丰,陶晓燕,于鹏程,曹守春,李丽,陈志海,朱武洋,殷文武,李玉华,王传林,余宏杰编写人员单位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周航,李昱,殷文武,余宏杰)10004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陈瑞丰)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陶晓燕,于鹏程,朱武洋)100050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曹守春,李玉华)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丽)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陈志海)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传林)审核专家唐青,扈荣良,董关木,严家新,俞永新审核专家单位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唐青)13012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扈荣良)100050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董关木,俞永新)430060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严家新)1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2006-2018年中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该研究对2006-2018年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其主要的发现:2006-2018年,中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1年和2013年出现了两次高峰。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狗咬伤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狗咬伤。
此外,被咬伤后未及时处理伤口和未接种疫苗也是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狂犬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地区,其中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省份的病例数较多。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还表明,气候、季节、人口流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狂犬病的流行产生影响。
例如,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狂犬病的发病率较低,而在气温较低的月份,狂犬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咬伤者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情况对于动物咬伤者,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根据该研究的数据,动物咬伤者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比例在逐渐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地区,接种率高于农村地区。
但是,仍然有部分动物咬伤者未能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接种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测序为了更好地了解狂犬病病毒的变异情况,该研究还进行了狂犬病病毒的基因测序。
结果显示,在中国流行的狂犬病病毒主要属于基因1型和基因2型,同时还有少量的基因3型和基因4型。
这表明,中国流行的狂犬病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别,需要加强对病毒的监测和变异分析。
狂犬病防控措施的探讨针对上述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狂犬病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动物咬伤者的疫苗接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疫苗接种;加强对狂犬病病毒的监测和变异分析,及时发现病毒的变异和疫情变化等。
综上所述,该研究对2006-2018年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中国狂犬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传染病防治动态信息(2017年第5期)201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16年(2016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944240例,死亡18237人,报告发病率为506.59/10万,报告死亡率为1.33/10万。
201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按类别统计:一是甲类传染病中鼠疫报告发病1例;霍乱报告发病27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较2015年上升100.00%。
二是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2956472例,死亡17968人;报告发病率为215.67/10万,较2015年下降3.54%;报告死亡率为1.31/10万,较2015年上升7.68%。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48%;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84%。
三是丙类传染病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3987740例,死亡269人,报告发病率为290.91/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20/10万,分别较2015年上升17.89%和67.52%。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9.72%;报告死亡数较多的为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51%。
2016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统计:一是报告肠道传染病发病206177例,死亡29人;报告发病率为15.04/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021/10万,分别较2015年下降9.88%和19.23%。
二是报告呼吸道传染病发病926287例,死亡2569人;报告发病率为67.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0.19/10万,分别较2015年下降6.21%和上升5.52%。
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1月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4)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5)(一)病原学 (5)(二)实验室诊断 (7)二、临床学 (9)(一)发病机理 (9)(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12)1.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 (12)2.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13)3.诊断标准 (15)三、流行病学 (17)(一)疾病负担 (17)(二)感染动物来源 (18)(三)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 (19)四、人用狂犬病疫苗 (22)(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22)(二)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24 (三)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的演变 (26)(四)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 (27)(五)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评价 (29)1.暴露前免疫 (30)2.暴露后程序 (30)3.特殊人群 (32)4.疫苗效力及免疫失败 (33)5. 疫苗安全性 (35)(六)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成本效益评价.. 36 五、被动免疫制剂 (37)(一)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 (38)(二)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 (39)(三)被动免疫制剂的保护效果 (41)(四)被动免疫制剂的安全性 (43)(五)经济成本与研究进展 (43)六、人间狂犬病的预防建议 (44)(一)暴露前预防 (44)1. 基础免疫 (44)2. 加强免疫 (45)3. 使用禁忌 (46)(二)暴露后预防 (46)1. 暴露的定义与分级 (46)2.暴露后处置 (48)3.再次暴露后的处置 (55)4.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置 (56)5.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服务实施 (60)附表1 (65)附表2 (66)参考文献 (68)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