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儿科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64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摘要人体肠道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000种以上的细菌,总数为10万亿~100万亿。
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分为三度:(1)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
(2)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3)三度失衡,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临床表现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射线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近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各种疾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把微生态调节剂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部分。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研究指出:某些微生态调节剂可以减轻或消除根除H .pylori治疗导致的的副作用。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脂肪性肝硬化。
国内研究也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服用益生菌Lepicol 6个月,血清AST水平和肝内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3 肝硬化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因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酗酒等,药物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以进展到肝硬化。
根据目前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可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
4 肝衰竭肝移植肝衰竭是最严重的肝病类型。
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改善内毒素血症,有望在预防及延缓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进展中起辅助治疗作用,以期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及分析发表时间:2014-05-19T11:46:13.4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陈嘉仪[导读] 微生态制剂还能合成多种维生素,促进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促进钙、铁、维生素D的吸收。
陈嘉仪(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广东广州 510623)【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我院临床的应用情况。
方法随机抽取1780例门诊处方,分析其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
结果有157例使用微生态制剂,占处方总数的8.82%,其中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占21%(33例),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适怡)和布拉氏酵母菌散剂(亿活)各占19.1%(各30例),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益君康)占15.9 %(25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占10.19%(16例),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占7%(11例),其余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常乐康)5例,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爽舒宝)3例,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5例。
主要用于呼吸道疾病15例,消化系统疾病96例,新生儿黄疸23例,营养不良18例,阴道炎5例,与抗生素联用13例(占8.28%)。
微生态制剂应用中99.36%(156例)为合理用药,0.64%(1例)为不合理用药(两种微生态制剂联用)。
结论我院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基本合理,广泛应用于儿科,少数用于妇科。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应用及分析【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6-0038-02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所制成的制剂,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保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或改善健康状态。
[1]人的正常菌群具有阻止致病菌入侵、繁殖并直接抵抗病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必须的天然屏障。
微生态制剂通过扶植正常微生态种群,调整生理平衡,发挥生物拮抗作用,从而排除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侵袭。
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陆惠钢【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儿科治疗的61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再次腹泻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55%,较对照组的76.67%明显上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泻时间(2.6±1.1)d、腹痛消失时间(2.4±0.8)d、呕吐消失时间(1.6±0.6)d、退热时间(1.4±0.8)d、饮食恢复正常时间(3.5±0.7)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9±0.8)、(3.7±1.0)、(2.4±0.5)、(2.2±0.6)、(4.6±0.8)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内复发率为3.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显著,利于腹泻症状的早期缓解,保护肠道黏膜功能,恢复肠道生态平衡,减少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7(036)029【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小儿慢性腹泻;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散;效果观察【作者】陆惠钢【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小儿慢性腹泻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在我国小儿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已成为威胁小儿健康的主要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部分小儿急性腹泻迁延至慢性腹泻,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
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解读自从第一版《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发布,指导了许多儿童消化科医生,规范杀菌。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2023版共识明显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特别在诊治方面,有许多不够精准的地方。
盼星星,盼月亮,盼了8年了,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3)在本月发布。
这次,我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对比一下新旧本版的差别。
一、Hp感染的诊断标准【陈述1】符合下述4项中之一者才能确立诊断:(1)Hp培养阳性;(2)组织病理学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结果阳性;(3)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行非侵入性检测,如13C尿素呼气试验或粪Hp抗原检测;(4)消化性溃疡出血时,RUT或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中任1项阳性。
推荐等级:A(强烈推荐);共识水平:82.4%。
2023版里有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在2023版已经不用了,因为无法确诊是否现症感染。
2023版里的PCR分子生物学检测幽门螺杆菌,也不提了。
二、Hp感染检测和根除治疗的指征【陈述2】消化性溃疡患儿需要行Hp检测和根除治疗。
推荐等级:A (强烈推荐);共识水平:100%。
点评:同2023版方案,多了推荐等级和共识水平。
【陈述3】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淋巴瘤患儿需要检测Hp和根除治疗。
推荐等级:A(强烈推荐);共识水平:84.3%。
点评:同2023版方案,多了推荐等级和共识水平。
治疗的主要适应症是十二指肠或胃溃疡并经活检证实为幽门螺杆菌。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消化性溃疡病很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幽门螺杆菌和感染的治疗将是有益的。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的组合。
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治疗感染的指征,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陈述4】慢性胃炎患儿需要检测Hp和根除治疗。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2010年10月(郑跃杰黄志华刘作义王文建程茜整理)参加制定的专家(以单位名称笔画为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陈玉君);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赵长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邵彩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蒋丽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毛志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万朝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儿科(黄志华);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潘家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武庆斌);武汉市儿童医院(梅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张琳);河南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姜秀菊);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马廷和);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刘作义程茜);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儿童医院(李玫);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黄永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江米足);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王梅);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王文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钱新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王宝西);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吴斌)前 言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环境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方面。
人体肠道中定植着400-500种(最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有1000余种),大约1013-1014个细菌,其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方面人体为肠道菌群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和营养,又不对肠道菌群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对人体发挥着必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物拮抗(防御感染)、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
肠道菌群正常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以及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对保护机体的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出现菌群紊乱(菌群失调和移位),则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疾病和内源性感染。
2023年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摘要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虽然已有针对成人的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应用的共识,但由于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亟需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应用的指导文件。
该共识从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的药物学特点、儿童药代动力学特点、儿童药效学特点、在常见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及药物管理等方面,对该类药物在儿童中的应用给出了全面建议,以规范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
感染性疾病始终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使用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也已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焦点。
β内酰胺类是儿科抗感染治疗最常用的药物,而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促成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等的产生,也由此导致细菌耐药和促成了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以下简称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的应运而生。
为了更好地总结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在儿科细菌感染的临床使用,中国药学会儿童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药物委员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呼吸学组等共同组织国内儿科药学和临床多学科专家撰写《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从药学角度系统梳理该类药物并对其在儿科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推动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 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的药物学特点1.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一大类酶[1]。
其分类方法有Bush分类法和Ambler分类法,Bush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成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5大类;Ambler分类法则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 类酶、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物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就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的作用机理、指导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提供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例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感染的发生。
微生态制剂中的一些菌种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从而改善脂肪吸收,缓解腹泻等症状。
例如,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加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活性,促进胆汁酸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以合用免疫调节剂。
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一般来说,儿科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较高,剂量范围较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微生态制剂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轻微腹泻等症状。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优势。
它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缓解多种消化道症状。
同时,微生态制剂还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改善脂肪吸收,对小儿的营养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1)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2)加强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的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3)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状态下患儿的微生态制剂使用原则和最佳治疗方案;4)对微生态制剂的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评价其对小儿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健康人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存在微生态系统。
其中肠道微生态系统最重要且复杂,占人体总细菌量的80%左右。
当人体受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疾病等因素影响时,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主要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征上的变化。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导致代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肿瘤、内源性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肠道微生态制剂是微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应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有益菌生长的制品,以调节人体与肠道微生态间的平衡。
与成人比较,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
一、肠道微生态系统与成年人比较,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双歧杆菌和厚壁菌数量减少,肠杆菌科和某些变形杆菌增加,拟杆菌变得更加丰富。
二、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1.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中起着关键的致病作用,同时慢性炎症亦通过改变肠道的氧化和代谢环境引起微生态失调。
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微生态失衡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之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中肠杆菌科等促炎菌群相对丰富,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相应减少,肠道微生物群的稳定性、多样性降低。
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
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茵片、酪酸梭茵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也称为急性胃肠炎。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8期一.概述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1991年推出第一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球5岁以下小儿因急性腹泻年死亡人数已从1979年的450万降至160万。
在我国,1992年卫生部委托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该方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腹泻病仍为常见病,而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近年来,对于腹泻病治疗的研究中有两项重要的成果:①将钠浓度降到75mmol/L、葡萄糖浓度降低到75mmol/L、总的渗透压降低到245mOsm/l的“低渗”ORS(hypoosmolarity OR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②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两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
为了完善在腹泻治疗管理中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幅降低腹泻儿童的死亡数,实现到2015年五岁以下小儿因腹泻死亡数比1990年减少三分之二的新千年目标,WHO和UNICEF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幽门螺杆菌(HeIiCobaeterpylori,HP)感染是儿科的常见问题,与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
由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及药物代谢的特点,成人HP感染的诊治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为了规范中国儿童HP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特制定儿童HP感染的诊治专家共识。
一、儿童HP感染的诊断(一)Hp的检测指征1 .消化性溃疡。
2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I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
3 .慢性胃炎。
4 .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
5 .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6 .计划长期服用非用体消炎药(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7 .不建议常规检测: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显示Hp感染与中耳炎、牙周疾病、食物过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及生长发育迟缓有关*4]。
临床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病因,而不是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
因此对于功能性腹痛患儿不建议行Hp检测。
(二)各种HP检测方法的特点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
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ureasetest,RUT)、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和胃黏膜HP培养、核酸检测等。
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reabreathtest,UBT)>粪便HP抗原检测(HeIiCObaCterpyloristoolantigen,HpSA,orstoolantigentest,SAT)和血清HP抗体检测等。
除了血清抗体检查,其他检查前均需停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工)2周、抗生素和钱剂4周。
1 .RUT:敏感度75%〜100%,特异度84%〜100%⑸,其操作简便、费用低、省时,但检测结果易受试剂PH值、取材部位、组织大小、细菌量及分布、观察时间、环境温度和胃炎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故存在结果假阴性的情况。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2022版)【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症候群,2012年制定的“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对规范诊治该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10年来,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发展,有必要对该共识进行重新修订。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组织专家修订了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水平。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或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症候群,可伴有反酸、恶心、呕吐、嗳气等不适,症状一般持续至少2个月。
根据罗马Ⅳ标准,FD属于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 intestinal disorders,FGID)范畴,是功能性腹痛的一种类型。
FD的诊断以症状为基础,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的需要考虑诊断FD[1]。
脑-肠-微生态轴的功能紊乱和结构紊乱是导致FD的主要原因。
FD症状的产生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有关。
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错综复杂,其中内脏高敏感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警觉可能是发病的关键[1]。
研究发现与父母分居、饮食不规律、经常吃冷食或腌制食品是我国儿童FD的独立危险因素[2]。
根据发病机制,罗马Ⅳ标准建议将这一类疾病改称为脑-肠互动异常。
2012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3]。
近10年来,该共识帮助临床医师规范诊治了大量F D患儿。
针对FD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发展,有必要对该共识进行重新修订,以规范FD的诊断与治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少过度的检查。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是由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组织联合制定的一项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中国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
下面将从共识的背景与意义、要点及其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意义微生态调节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体内微生物组的平衡来维护和恢复身体健康。
随着微生态调节剂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其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使用不规范、剂型不完善等。
为此,制定一份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对于提高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点1.微生态调节剂的定义与特点:明确了微生态调节剂的定义,强调了其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体内微生物组的平衡来维护健康的特点。
2.适应症与禁忌症:阐述了微生态调节剂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范围,指导医生在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时的正确选择。
3.剂型与用法:对微生态调节剂的剂型和用法进行规范化要求,包括剂型的选择、用量和使用频率等。
4.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提出了微生态调节剂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应措施。
5.临床评估与疗效监测:介绍了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评估和疗效监测中的方法与指标,推动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标准化。
三、重要性1.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制定共识可以规范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提高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水平:通过共识的制定,推动微生态调节剂的规范化,促进临床应用水平的提高,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3.加强医生培训和专业知识:共识的制定可以促使医生对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制定将对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应该强调,共识的制定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共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
2020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高通量宏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种类超过1 500多种,生物量接近于1014菌落形成单位,并给机体增加约60万个基因。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起生物屏障、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同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二重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有关,肠道微生态可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
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起较好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微生态学研究技术及相关的概念颠覆了以往的医学认知。
因此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1]。
微生态干预在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综合治疗中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研究发现,肠道内可能栖息着种类更多的细菌,其总生物量接近于1013~1014菌落形成单位(CFU),总重量超过1.5 kg,这些细菌给每个人平均约增加了60万个基因[2,3]。
肠道内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 CFU。
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