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市场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42
金融市场学第三章:票据市场第三章票据市场票据:是指具有书面性的书面债权债务凭证,是以书面形式载明债务人按照规定条件向债权人支付一定金额货币的义务。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名出具,要求受票人与见票时或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向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货币的书面支付命令。
本票:又称期票,是出票人约定于见票时或与一定日期,无条件给受害人或指定人或持票人一定金额的书面凭证。
支票:就是出票人委托银行或其他法定金融机构于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的票据。
融资性票据: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纯粹以融资为目的凭发行主体本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
背书:是指持票人在票据背面签名将该票据权利转让给受让人的票据行为。
汇票承兑:是指汇票的付款人在持票人做出承兑提示后,同意承担支付汇票金额的义务,并在汇票上做到期付款的承诺记载。
贴现:是一种票据转让的方式,是指汇票持有人为了获得现款,将未来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在扣除一定的贴息之后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转贴:现又称重贴现,是指办理贴现业务的商业银行需要资金的时,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以支付自贴现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为条件,将其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行为。
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中央银行已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保证:是指汇票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担保特定的票据债务人能够履行票据债务的票据行为。
追索权:是指以持票人在遭到拒付时,有权向前背书人以及出票人请求偿还票据上的金额票据市场:是以票据为交易媒介进行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市场,其具有融通短期资金、实现债权流通、反映市场利率信息及中央银行通过票据再贴现政策传导货币政策等多种功能。
短期融资触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其期限长短一般不超过一年。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票据市场我们通常所讲的票据市场是指票据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票据市场按照运作主体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
一级市场,即票据的发行市场。
票据发行包括签发和承兑,其中承兑是一级市场的核心业务。
在这个市场里,票据作为一种信用凭证诞生,实现融资的功能,票据的基本关系人因贸易交换给付对价关系或其他资金关系而使用票据,使其实现存在并交付。
二级市场,即票据的交易市场。
交易包括票据背书转让、直贴现、转贴现等业务。
二级市场实现了票据的流动、货币政策的传导、市场信息反馈等功能,是票据流通关系人、投资机构、市场经纪人进行交易的场所。
三级市场,即票据的再贴现市场。
持有已贴现票据的商业银行因流动性需求,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申请再贴现。
中央银行承担双重角色:一是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二是监控调解者,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1、市场功能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高速期,它至少发挥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货币政策传导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
票据是货币市场中唯一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市场工具,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引导票据市场贴现利率走向,进而影响市场流动资金量,从而达到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货币市场体系建设。
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货币市场体系的完善。
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年交易量不断放大,其重要性直追债券市场。
故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货币市场体系完整的建设。
(3)有助于利率市场化。
票据市场发展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
票据是高度利率市场化的产品,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就要不断适应市场利率变化需要,用灵活的市场机制调整其利率定价,从而提升其市场化的利率运作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参与票据市场的运营,在增加资产总量及资产收益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利率市场化、产品市场化及营销市场化的能力,向国际化商业银行进军。
票据市场1.票据市场的定义票据市场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票据市场的主体是以票据为媒介进行交易的当事人,具体包括出票人、付款人、受款人、持票人、承兑人、背书人、保证人及其他参与人。
2.中国的票据市场中国的票据市场,明清时代曾有相当的规模。
解放初期,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仍然广泛使用票据,只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实行信用集中,取消商业信用,以银行结算划拨取代商业票据。
从此,票据融资和票据市场的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消失。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重新推行“三票一卡”,试图把银行结算转移到以商业票据融资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但实施中阻力很大,一度不得不重新恢复“托收承付结算”。
到1996年,人民银行再度倡导发展票据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票据融资逐步升温,各商业银行也争相开办票据贴现业务,不少大中型企业从中体验到了票据融资的特点和优点,票据业务受到普遍欢迎,市场交易量有了明显的进展,票据市场初露头角。
根据资料显示,2008年,票据融资高达13.4 万亿元,2009年初,票据融资更是大幅增长,仅1 月和2 月,票据融资增加1.11 万亿元。
票据融资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票据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
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业务创新明显加快。
3.票据市场的职能主要体现在:(1)票据市场发展定位和业务变化与货币政策调控密切相关。
(2)票据市场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具有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3)票据业务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
(4)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市场主体信用观念和完善信用制度。
(5)票据市场发展促进了货币市场成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
票据贴现市场知识点总结一、票据贴现市场概述票据贴现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以贴现行为为主要业务的市场。
票据贴现是金融机构以贴现利率将商业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支付权提前进行转让的行为。
票据贴现市场是指,集中进行票据贴现活动的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外资银行、中小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票据贴现市场是中国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货币供应和信用调控有着重要意义。
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与健康,对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票据贴现市场中,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者,贴现行为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可以提前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贷款资金利用率,同时也可以控制风险。
因此,票据贴现市场也是商业银行实现价值的场所。
二、票据贴现市场的功能1. 促进货币流通。
通过票据贴现,可以提前获取货币,并且促进票据的流通,提高货币的利用率。
2. 丰富货币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是中国货币市场的组成部分,其中汇集了大量的货币,为货币市场的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促进信用调控。
票据贴现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调控贴现利率、贴现期限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和信用。
4. 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率。
通过票据贴现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率,增加银行贷款的灵活性,降低风险。
三、票据贴现市场的参与主体1.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票据贴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贴现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2. 国有银行。
国有银行也是票据贴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国有银行通过票据贴现可以获得一定的贴现收益,提高资金利用率。
3. 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也参与票据贴现市场,外资银行通过票据贴现可以获得一定的贴现利息,同时也可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4. 中小银行。
中小银行参与票据贴现市场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率。
5. 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通过票据贴现可以增加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票据市场(paper market ):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特点:在这个市场中,资金融通的特点是:期限短、数额小、交易灵活、参与者众多、风险易于控制,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大众化、基础性的市场。
票据市场的起源从起源上说,我国票据出现并不比西方晚,在周朝时就出现了票据雏形,唐宋时期,为替代金属货币,票据业就比较发达,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的钱庒、票号十分发达,代表着我国票据业的鼎盛时期。
但是由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现代票据制度。
在西方,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票据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票据制度。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程:解放后,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业信用失去作用空间,商业票据也就无法存在。
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业信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票据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作为票据发行和流通场所的票据市场开始发展起来。
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区域性票据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部分地区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上海、沈阳、重庆、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
上述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2、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在华信工行和沈阳交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及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前瞻性的认识,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
2023年税收政策要点总结一、引言2023年的税收政策是在全球经济逐步恢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制定的。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我国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调整。
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些调整,并就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票据市场的发展与监管1. 票据市场概述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参与者包括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票据市场的功能包括支付、汇兑、信用、结算和融资等。
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在规模和业务量上都有显著增长。
2.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总量有所下降,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量呈上升趋势。
电子商业汇票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支付效率,还降低了支付成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 票据市场的监管与发展尽管我国票据市场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票据市场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也为票据市场提供了传导机制。
然而,市场结构、交易规模和主体行为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直播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1. 直播行业的定义与类型直播行业指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的方式。
这种播出方式可以实时传递音频、视频和数据信息,使得观众能够实时观看和参与互动。
直播类型主要包括电商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和娱乐直播等。
2. 直播行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直播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了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
这表明直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3. 直播行业的产业链与竞争格局直播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MCN机构、直播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云平台服务商和5G服务商等。
其中,挚文集团旗下的陌陌和探探在直播收入中占比最高,快手的分成收入占比也有所提升。
预计未来直播行业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