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汛形成的原因

潮汛形成的原因

潮汛形成的原因
潮汛形成的原因

潮汛形成的原因

潮汛形成的原因由于月球以一月为周期绕地球运动,随着月球、太阳和地球三者所处相对位置不同,潮汐除周日变化以外,并以一月为周期形成一月中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在朔(初一)、望(十五)日,由于月球、太阳和地球运行位置处于一直线上,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叠加,此时海面升降最大,形成一月中两次最高的高潮和最低的低潮,称为大潮。

在上弦日(初七或初八)与下弦日(廿二或廿三),由于月球、太阳和地球相互运行的位置,接近直角三角形,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相互消减,此时海面升降最小,称为小潮。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和海水运动的惯性以及海底摩阻力等的影响,大潮通常发生在朔、望日后2d~3d(习惯上称为迟后),小潮通常发生在上弦、下弦后2d~3d。习惯上把大小潮称为大小潮汛。

潮汛形成的原因

相关阅读:

潮汐的形成特点

形成条件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强大得多,但太阳的引潮力却不到月球的1/2。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或称起潮力)虽然起因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却又不是太阳和月球的绝对引力,而是被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引潮力和引潮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为太阳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27023369倍,而日地间的平均距离是月地间平均距离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引潮力的2.17倍,因而从力学上证明潮汐确实主要由月球引起。打个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时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贡献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0.6毫米。

太阳的引潮力虽然不算太大,但能影响潮汐的大小。有时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有时是斥力,相互牵制抵消。在新月或满月时,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产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时,月球的引力作用对抗太阳的引力作用,产主低潮。其周期约半月。

从一年看来,也同样有高低潮两次。春分和秋分时,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时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此外,潮汐与月球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也有关系。月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大约每27.55天靠近地球和远离地球一次,近地潮要比远地潮大39%,当近地潮与高潮重合时,潮差特别大,若远地潮与低潮重合时,潮差就特别小。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也是椭圆,在近日点太阳引力大,潮汐强,远日点,引力小,潮汐弱。

从一天看来,因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潮汐波由东向西,沿周日运动的方向传播,一次潮汐涨落经历的时间是半个太阴日,

即12小时25分,也就是所谓的半日潮,生活在海边上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水有规律地升落两次。白居易“旱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的佳句便打此而来。

实际的潮汐还会受地理环境、海岸位置、洋流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钱塘江潮为例,我们知道,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呈喇叭口状,越往里越窄,加之涨潮时带进的泥沙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从而造成潮势汹涌澎湃。

月球的引潮力不仅会在地球上产生海潮,还会引起大气潮。但是大气潮远没有海潮这样惊天动地,气势磅礴。又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所以是很难察觉的。

除此之外,引潮力还会使地球的本体,包括地表(大陆和洋底以下各部分)产生潮汐,这种潮汐称为固体潮,固体潮引起地表的起伏很小,只有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测出来,这可能对地球的引力场有细微影响。地球内部有一部分是液态的,因此那里也会产生潮汐,有人认为地球内部的潮汐是诱发地震的原因之一。

作用总是相对的,有作用力便有反作用力。月球对地球有引潮力,反过来,地球对月球同样也有引潮力。所以它们互相作用的力是相等的,然而,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所以地球的引潮力无法在月面上“兴风作浪”,但对月球的自转起了制动作用,使月球变成一颗同步自转的卫星,所以月球总以一面对着我们。

而月球也通过与此相同的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使每日时间变长,同时地月之间的距离变大。

潮汐这一大自然奇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对航海、渔业、盐业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潮汐还可以用来发电。

潮汐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相似.即把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的势能转化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有人计算过,世界海洋潮汐能蕴藏量大约为27亿千瓦,如全部转化成电能,每年发电量大约为1.2万亿度。潮汐能不仅无污染,而且和海浪能、风能、太阳能这些再生能源相比还有其优势,潮汐能可以不间断地发电,而海浪能、风能、太阳能在较大程度上受气候的影响。

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潮汐的巨大能量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研究的课题。有媒体报道,2003年第一座商用水下潮汐能发电站在挪威并网发电,预计5年内将有10万人用上这种新能源。

所以说,潮水一般一天之内都有两次的。一日之内,地球上除南北两极及个别地区外,各处的潮汐均有两次涨落,每次周期12小时25分,一日两次,共24小时50分,所以潮汐涨落的时间每天都要推后50分钟。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涨落,才使得海水能够在某处涨潮时,其他地方的不涨的水给予暂时的补充,从而形成潮流,有利于海水环境的交换。涨潮的时候并不是多出来水而是因为近海海域的海水在引力月球作用下向陆地一波波的运动形成潮汐使得你在陆地上看潮就好像海水涨起来了一样。

潮汐要素复习整理

潮汐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第四章~第五章) 第四章 1.什么是中期观测资料分析和短期观测资料分析,以及调和常数求解的实际步骤 中期观测资料分析:属于不同群的分潮的会合周期最长为1个月,因此把长度长于一个月但不足一年的观测记录称为中期观测资料 短期观测资料分析:观测的时间长度只有一天或几天 调和常数求解的实际步骤: ?中期观测资料分析(TB P103-107) 1)区分主分潮和随从分潮2)取L 段观测记录,式(4.4)可以写为(4.6) 3)将式(4.6)的余弦函数展开得到(4.7) 4)式(4.7)是包含2(P+Q)+1个未知数的由 () 1 L l l M = ∑ 个方程组成的矛盾方程组 5)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矛盾方程组的法方程(4.10) 6)当L=1时,法方程(4.10)变为TB P106 7)引入Q个随从分潮与相应的主分潮的差比关系后,将给出另外2Q个方程(4.11) 8)进一步求得(4.12) ?短期观测资料分析(TB P116-119) 1)潮汐调和常数的初算2)潮流调和常数的计算 3)噪声方差的估计4)不合理数据的舍弃 5)调和常数和余流的计算6)潮流椭圆要素的计算 2.短期资料观测引入的参数D 和d 代表什么含义,具有什么作用? 振幅系数D 和迟角订正d 用准调和分潮表达式比用调和分潮表达式要简单的多,不但可以简化许多分析过程,而 且对分析实际潮汐特征也能使得问题变得更容易。 3.什么是准调和分潮,它和调和分潮有什么区别 ?实际准调和分潮的振幅和相角与A 小时前的引潮力准调和分潮相应量有关,与其余时刻,特别是与当时引潮力则没有关系,故A 叫做准调和分潮的潮龄 ?区别 4.了解潮汐和潮流的自报TB P119 第五章 1.潮汐特征值的含义TB P120-121 2.对于不同潮汐类型港口潮汐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潮汐学

1. 潮汐静力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潮汐静力理论的贡献是什么? 假定: (1)地球为一个圆球,其表面完全被等深的海水所覆盖,不考虑陆地的存在; (2)海水没有粘性,也没有惯性,海面能随时与等势面重叠; (3)海水不受地转偏向力和海底摩擦力的作用。 在这些假定下,海面在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下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作相应的上升或下降,直到在重力和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平衡位置为止。因此海面便产生形变,也就是说,考虑引潮力后的海面变成了椭球形,称之为潮汐椭球,并且它的长轴恒指向月球。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表面相对于椭球形的海面运动,这就造成了地球表面上的固定点发生周期性的涨落而形成潮汐。这就是平衡潮理论的基本思想。 贡献:1)潮汐静力理论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引潮力之上; 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导出的潮高公式所揭示出的潮汐变化周期与实际基本相符; 3)由潮高公式计算出来的最大可能潮差为78cm , 这一数值与实际大洋的潮差相近。 2. 潮汐动力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潮汐动力理论的贡献是什么? 基本思想:潮汐动力学理论是从动力学观点出发,来研究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产生潮汐的过程。此理论认为:对于海水运动来说,只有水平引潮力才是重要的,而引潮力的铅直分量(铅直引潮力)和重力相比非常小,因此铅直引潮力所产生的作用只是使重力加速度产生极微小的变化,故不重要。还认为海洋潮汐实际上指的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水平引潮力作用下的一种潮波运动。海洋潮波在传播过程中,除了受引潮力作用之外,还受到海陆分布、海底地形(如水深)、地转偏向力(即科氏力)以及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贡献:1)解释了潮流现象; 2)解释了无潮点和旋转潮波系统; 3)解释了潮差大于平衡潮理论潮差的现象; 4)解释了浅水潮波的产生。 3. 什么是月球引潮力?月球引潮力如何计算?由引潮力公式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地球上的物体,其所受到的月球的引力,与因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平动所产生的惯性力的合力,是该物体所受的月球引潮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上任一地点单位质量的物体所受的月球引力为2x KM f m =,方向都指向月球中心,彼此不平行,x 为所考虑的质点至月球中心的距离。这个力的大小随着质点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平动的结果,使得地球(表面或内部)各质点都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公转惯性离心力的作用。此公转惯性离心力的方向相同且与从月球中心至地球中心联线的方向相同(即方向都背离月球),大小为2 D KM f c =,式中M 为月球的质量,K 是万有引力常数,D 为月地中心距离。 月球引力与地月公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即为月球引潮力,即→→+c m f f 。 得到的结论: 1)由于地月日的周期性运动,产生了周期性的引潮力变化,引起了周期性的潮汐现象; 2)由于地月日的周期性运动的复杂性,引起了周期复杂的潮汐现象; 3)引潮力与天体质量成正比,与天体和地球距离的立方成反比。

2019届高三地理微专题:三角洲的形成

微专题:三角洲的形成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河口地带地壳沉降,涌潮明显,常形成1.5~2.44米高的大潮。下图为亚马孙河流域示意图。

分析亚马孙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10分) 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 材料一: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由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大部分位于孟加拉国,小部分位于印度。这里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下图为恒河三角洲的位置及孟加拉国地形、水系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下面两幅为恒河三角洲某民居在不同季节景观图。

(1)分析恒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的原因。 (2)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你认为恒河三角洲的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说明理由。(3)简述恒河三角洲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4)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推测该房屋采用“吊脚式”建筑的原因。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 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 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 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 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 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提示 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冲积扇发育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前。 1、亚马孙河口地带位于地壳沉降区域(2分);流域内(降水季 节分配均匀,)植被覆盖高,(水土流失较少,)河流含沙量小(2分);加上河流流经广阔的平原地区,泥沙中途沉积,河口输沙量小(2分);河口地带潮汐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2分);有暖流流经,泥沙被大量带走,沉积作用弱。(2分) 2、(1)由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两条大河冲积而成,泥沙数量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带来泥沙多;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泥沙易沉积;孟加拉湾海潮势力强,海水对河水顶托能力强。 (2)扩大:全球变暖,河流上游(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河流流量增大,带来泥沙增多;全球变暖,蒸发量加大,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增大,带来泥沙增多;全球变暖,农业热量条件增加,人们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带来泥沙增多。[来源:学。科。网] 缩小:全球变暖,蒸发加大,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减小,带来泥沙减少;全球变暖,植被生长旺盛,水土流失减弱,带来泥沙减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三角洲。

潮汐形成的原因以及规律

潮汐形成的原因以及规律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新塘中学高一A5班作者姓名:阳金霖指导老师:李俊、兰军亮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潮汐概述: 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 随着人们对潮汐现象的不断观察,对潮汐现象的真正原因逐渐有了认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余靖(字安道)在他著的《海潮图序》一书中说:“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指出了潮汐跟月亮有关系。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科学地解释了产生潮汐的原因。 潮汐是所有海洋现象中较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海水运动现象,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渔、盐、水产业,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尤其是,永不休止的海面垂直涨落运动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的开发利用也引起人们的兴趣。 定义分类: 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总称潮汐。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tide)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 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 其中由太阳引起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称月球潮汐。 根据潮汐周期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半日潮型:一个太阳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太阳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形成原因 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情况下,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引潮力又是怎样的一种力呢?在物理学看来,在非惯性系下,引潮力是月球的万有

通过海水潮汐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危害机理进行剖析

通过海水潮汐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危害机理进行剖 析,结合设计实例和工程维修 实践提出了有效地预防措施和处治方法。 1 问题 沿海地区尤其位于入海口处的桥梁、码头、闸涵等受海水环境介质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构造物,其耐久性均受到了威胁,譬如设计年限100年的沿海公路大口河大桥,1987年建成,使用不足14年,部分柱式桥墩混凝土剥落、钢筋裸漏,t型梁梁端混凝土酥松碎裂,桥面塌陷凸凹不平,无法正常通行,被迫于2001年加固维修。在沿海地区桥梁、码头、闸涵等钢筋混凝土构造物早期破坏的事例屡见不鲜,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很大。因此,探索海水环境介质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很有必要。 2 分析 2.1海水的主要成份 海水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溶液,平均含盐量约为35g/l,几种主要无机盐的浓度如下: cl - 19.10g/kg; na+ 10.62 g/kg;so 4- 2.66g/kg;mg+ + 1.28g/kg;ca+ + 0.40g/kg; k+ 0.38g/kg;痕量元素0.25g/kg。ph值在7.5-8.4之间。

2.2海水对混凝土的破坏类型 (1)海水的化学作用; (2)反复干湿的物理作用; (3)盐份在混凝土中的结晶与聚集; (4)海浪及悬浮物的机械磨损和冲击作用; (5)混凝土内部钢筋腐蚀; (6)严寒地区冻融循环的作用。 上述六种原因中任一种作用的发生,都会加剧其余种 类的破坏作用。 2.3海水环境介质的侵蚀机理 2.3.1溶解浸析 主要是将硬化水泥浆体中的固相组分逐渐溶解速走, 造成溶失性破坏。 2.3.2离子交换 侵蚀性介质与硬化水泥浆体的组分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容易溶解或没有胶结能力的产物,破坏了原有的浆 体结构。 2.3.3形成膨胀组份

潮汐产生的原因

潮汐产生的原因 丹阳市后巷中学初三(6)班魏婕 指导老师:陈金火 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滩。我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那么,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古时候,很多贤哲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假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地球和人一样,也要呼吸,潮汐就是地球的呼吸。他猜想这是由于地下岩穴中的振动造成的,就像人的心脏跳动一样。随着人们对潮汐现象的不断观察,对潮汐现象的真正原因逐渐有了认识。我国古代余道安在《海潮图序》一书中说:“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写到:“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他们都指出了潮汐与月球有关系。 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从而科学地解释了潮汐产生的原因。 原来,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这就好象旋转张开的雨伞,雨伞上水珠将要被甩出去一样。同时海水还受到月球、太阳和其它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断运动,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变化,这就使潮汐现象周期性地发生。 对于这一现象我还有一个假设:潮汐的成因应该是由太阳的光热使海洋表面产生"热胀冷缩",又由于地球的自转,就形成了潮汐现象。牛顿的惯性三定律否定了地球潮汐现象是由于月球的引力所造成的解释。当初牛顿在说怀疑超距作用的引力时,同时又认为他的发现成功地解释了地球的潮汐现象。以至于到今天科学界还是沿用此解释。由牛顿的"广义惯性",月球是处于"广义惯性运动状态",没有真正的外力正在作用之,当然,同时也没有"力"作用于其它的"物体"(月球的重力场不会延伸至地球上)。于是,潮汐的成因需要重新解释。 一、在此,我们必须先把牛顿的"引力"的作用与后来变为"引力场"的作用分开来说明。 (1)我首先"质疑"引力的作用解释,按引力定律计算,太阳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的值(本来就子虚乌有),比月球大上百倍。按理潮汐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应该由太阳引起的。这就是其矛盾之一; (2)地球潮汐的引力成因的解释,到目前仍仅是"定性"解释。而在解释钱塘江大潮时,说是月球的"满月"造成的,这实在是牵强附会的解释,我想

4潮汐_1

第4章潮汐 潮汐:海面周期性的升降。例如,来自海滨的水体在海岸上周期性地前进、后退。在潮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差)大的地方,如Fudy海湾,它会显露、淹没海滨上的滩地。潮差大的河口,如英国Severn河口、中国的钱塘江河口和Amazon河口潮汐以海啸的形式在河口作周期性的运动。 自从牛顿于1687年建立了重力理论,潮汐现象就成了可以进行理论分析的首要地球物理问题之一。之后,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Bernoulli, Laplace, Kelvin, Munk和Catwright对潮汐理论进行过研究。继牛顿解释了半日潮的基本理论,半个世纪后,Daniel, Bernoulli 通过平衡潮理论分析,试图将潮汐定量化。约一个世纪后,Marquis de Laplace研究了把潮汐划分为不同种类的分解形式和潮汐运动水动力学控制方程,为潮汐学的现代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近一个世纪后,Lord Kelvin开创了潮汐调和分析理论,使得基于观测进行潮汐预报成为可能。在现代,Walter Mank, Darid Cartwright和他们的合作者对潮汐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比较突出的地位。 4.1潮汐的成因、平衡潮理论 潮汐是由两种力引起的:第一是月亮和太阳的引力,第二是惯性离心力。潮汐的形成可用简单的平衡潮理论来解释。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月球引力对大洋的影响。图4.1为从地球北极上方观测的地球和月球。假设地球被海水均匀地覆盖,想象我们离开地球向下观测地球和月球。假设没有月球,那么海洋以相等的水深覆盖地球。然后,月球产生引力,作用于地球水体上,导致水体在月球作用下抬升。 图4.1 潮汐形成示意图 从北极上方看,地球绕轴作逆时针旋转。同样地,地球和月球绕它们的轴心作反时针旋转。地球和月球大约相距400,000km。因为地球质量大约为月球的80倍,所以质心处于地球内1,600km处或约4分之1地球半径处。图4.2表示地球和月球都绕质心旋转。当月球

最新潮汐规律总结复习课程

凡是到过海边的人们,都会看到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潮”指白天海水上涨,“汐”指晚上海水上涨,不过通常我们往往将潮和汐都叫做“潮”。潮汐的时间,在理论上应该与月球的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刻相符合,但实际上常常推迟。发生高潮和月球上中天相差的时间叫高潮间隙。但各地的高潮间隙又大不相同。如:威海是10时50分,烟台是10时25分,龙口是10时20分,足见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高潮间隙的差目。高潮时和低潮时的大概计算法:高潮时=(日差)0?8×(阴历日子)7-16(上半月-下半月-1,16)+高潮间隙,低潮时=高潮时-6时12分,如计算威海阴历初五的潮时如下:高潮时=0.8)×(5-1)+10:50′=3:12′+10:50′=14:02′(即为第二个高潮)14:02′-12:24′=1:38′(即为第一个高潮)低潮时=14:02′-6:12′=7:50′(即为第一个低潮)以上这样的算法固然)准确,但很繁琐,很难开口就说出来,我们经过多年的海上实践,验证,摸索出一种很有规律的简易计算法。其方法是阴历日子(上半月-3,下半月-18)x0.8,即为当日的高潮潮时。如计算威海阴历初五的潮时如下:高潮时=(5-3)×0.8=1:36′(即第一个高潮)。低潮时=1:36′+6:12′=7:48′(则则第一个低潮)。如计算威海阴历量五的潮时:高潮时=(25-18)×0.8=5:36′(则是第一个高潮)。低潮时=5:36′+6:12′=11:48′(则是第一个低潮)潮流也叫潮汐流,这是

潮汐形成的机制原理

潮汐形成的机制原理【原创】 徐朝宪 序言; 自从爱因斯坦根据‘落体失重’的科学实验结果取消牛顿的引力概念,科学界就进入了无引力的时代,进入了用空间弯曲概念解释万物运动规律的时代。而根据引力概念解释的潮汐形成理论自然成了伪科学理论,爱因斯坦取消了引力概念,月球是如何作用地球的海水潮涨潮落的新观点,新机制爱因斯坦没有说,也没有用他的空间弯曲理论解释月球是如何作用地球的,是如何让地球的海水形成潮涨潮落的现象。 现在的科学界,一方面认为引力概念与;落体失重,的事实冲突,一方面离开引力概念又不行,潮汐现象离开引力概念,就会成为没有科学理论解释的自然现象,还有黑洞概念,离开引力,黑洞的怎么形成。还有引力波,取消引力何谈引力波,何谈诺贝尔奖发给发现引力波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的空间弯曲正确,还是牛顿的引力概念正确。科学家们有统一的认识吗?离开了引力,离开了空间弯曲我们不能用一种全新的科学概念解释万物运动的规律吗?不能用外力概念解释万物运动的规律吗?不能用外力观点解释潮汐的形成机制吗? 事实上,经过我的10年思考,用外力概念可以完美解释万物运动背后的力学本质,解释潮涨潮落的力学运行机制,解释落体失重的力学机制,解释重力加速度的力学机制,解释地球如何作用月球运行,而这一切解释都在力学的三要素的框架中运行,作用力点,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统统都在外力概念中体现出来,相对引力概念没有力学图像的缺陷,外力概念拥有简单,直观的力学图像,是外力概念比引力理论的重大优势。 有力学图像,有力学三要素的描述,潮汐现象的机制解释相对引力理论更科学,更合理,更简单,同时相对爱因斯坦连解释潮汐现象都不能做到空间弯曲理论,外力理论比空间弯曲理论更好,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科学经验常识。为什么我怎么肯定我的观点比爱因斯坦的观点好,是因为我的观点是在力学框架中运行的,而爱因斯坦的观点是脱离了力学框架,用苹果落地是不受力的观点解决苹果落地的。不受力是空间弯曲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苹果落地是惯性运动,没有力量作用苹果,可能吗?宇宙可能有自己落地的苹果吗? 说起来引力的缺陷点,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有爱因斯坦的空间弯曲观点,我真的不知道上什么了,人家爱因斯坦取消了牛顿的引力概念,用万物运动都是不受力运动的概念解释自然现象,谁能否定啊,因为爱因斯坦根本就没有解释什么真实的自然现象,你反对什么。 好了,不说引力,不说空间弯曲,开始说外力是如何作用地球,又是如何让地球的海水潮涨潮落的,看看外力跟太阳的作用力是如何产生关联的,看看太阳的作用力又是如何作用海水上涨的,看看海水上涨的解释过程中,力学的三要素是如何体现的,看看潮汐形成的图像是如何证明地球没有引力的,看看外力作用海水上涨是如何证明月球只有阻断作用,没有引力作用的。大家慢慢的体会以下文章中的新思维的。

潮汐的变化规律(DOC)

潮汐的变化规律 由于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均有一昼夜各出现海水涨落两次的潮汐现象。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或农历十六至二十)为大潮汐(当地人称“大活汛”);农历初六至十二(或农历二十一至农历二十五)为小潮汐(当地人称“死汛”);而初九或二十四为最小潮(当地人称“死汛底”)。每天的潮汐时间均后延45分钟左右,如此周而复始 有个计算公式共,仅供大家参考。 满潮时间=(农历日—1或16)乘以0.8+10:32 干潮时间=满潮时间加或减6:12 潮汐表编辑 潮汐预报表的简称。它预报沿海某些地点在未来一定时期的每天 潮汐情况。在航运方面,有些水道和港湾须在高潮前后才能航行和进出港;在军事方面,有时为了选择有利的登陆地点和时间,就必须考虑和掌握潮汐的情况;在生产方面,沿海的渔业、水产养殖业、农业、盐业、资源开发、港口工程建设、测量、环境保护和潮汐发电等,都要掌握潮汐变化的规律。潮汐表就是为这些方面服务的。 中文名 潮汐预报表 外文名

Tidal prediction table 作用 预报沿海某些地点潮汐情况 服务行业 航运,军事,生产... 最早文献 《海涛志》 包括 主港逐日预报表,附港差比数等 目录 1简介 2文献来源 3港差比数 4潮汐信息 5简便算法 6潮汐时间 1简介编辑 cháo xī biǎo 潮汐表 tide tables 潮汐表又称潮汐长期预测表,即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由天文因素影响所

产生的潮汐。 2文献来源编辑 英国开尔文 中国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提出了根据月相推算高潮时刻的图表法,这是保存下来的介绍潮汐预报方法的最早的文献,大约比英国的《伦敦桥潮候表》早400年。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开尔文和G.H.达尔文等人提出了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后来还设计和制造了机械的潮汐推算机,使潮汐表的编算工作得到迅速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在潮汐推算工作中。 潮汐表一般包括主港逐日预报表(通常有高潮和低潮的时间和潮高,有的港还有每小时的潮高)、附港差比数、潮信和任意时刻的潮高计算等内容。 主港逐日预报表 潮汐现象可视为由许多不同周期的分潮叠加而成,故任意时刻的潮高可表示为 图片中A为平均海平面在潮高基准面上的高度,表示分潮的圆频率,为交点因子,d为格林威治开始时的天文相角,H和为分潮的调和常数──振幅和迟角。这样,应用已求出的该港的潮汐调和常数,就能

万有引力引起潮汐的机制

万有引力对地球地海洋潮汐地影响 虽然《光压—产生潮汐现象地主要动力》一文否定了潮汐现象地引力说理论,但并不否定万有引力对潮汐地影响,万有引力和光压地压力地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在正对太阳、月亮地地球表面,抵消了一部分光压地压力,在背向太阳、月亮地地球表面,产生了向下地压力,在望日前后使得海洋潮汐地强度更弱了,潮差更小了,在朔日前后背面地引力则会增强潮汐,使得朔日前后也发生较大地潮汐,在上下弦日前后背面地引力也会增强潮汐,使得上下弦日前后也发生较大地潮汐,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万有引力,地球上地海洋潮汐会更强,潮差会更大,万有引力起到了均衡海洋潮汐地作用. 在上下弦日前后海洋潮汐小于望日和朔日地海洋潮汐,说明月亮地光压对海水地作用力同样大于其引力对海水地作用力,否则在上下弦日前后海洋潮汐反而会大于望日和朔日地海洋潮汐.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这样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地结论,在太阳和月亮正对地海洋万有引力是海洋地潮汐现象地反作用力,也说明太阳、月亮地光地压力对水面产生地潮汐力大于它们各自地引力产生地潮汐力.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那么,万有引力引起潮汐地机制是什么呢? 有观点认为,是太阳、月亮地引力在地球表面不同地点地引力差异造成地. 也有观点认为,地球既进行自转又进行公转,并且自转和公转地方向相同,那么地球面向太阳地部分绕太阳运动地速度就是公转速度减去自转速度,速度变小,离心力变小,太阳对它地吸引力大于它绕太阳运动地离心力,所以会隆起; 地球背离太阳地部分绕太阳运动地速度

是公转速度加上自转速度,速度变大,离心力变大,它绕太阳运动地离心力大于太阳对它地吸引力,所以也会隆起,这就形成了太阳潮.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由于月亮地存在,地月质心偏离了地球中心,地月质心对地球上地物质来说犹如椭圆轨道地一个焦点,地球在自转时地球和月亮地共同作用迫使地球上地物质向椭圆轨道发展,所以在地球面向月亮和背离月亮地部分都会隆起,这就形成了太阴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以上地分析,我认为只对了一半,不能正确解释潮汐现象,我认为太阳、月亮地引力引起潮汐地机制,是地球地自转导致地球上物质(海水)地势能地大小变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假如地心地势能为,在春分、秋分日,地球表面海水正对太阳地正垂点地势能最小,背对太阳地反垂点地势能最大,每千克海水地势能分别为焦耳和焦耳,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势能变化,必将引起反垂点地海水凹下,正垂点地海水凸起,以及海水流速地变化(反垂点至正垂点为加速,正垂点至反垂点为减速),这样,太阳地引力引起地地球海水地潮汐为全日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假如地心地势能为,在春分、秋分日,地球表面海水正对月亮地正垂点地势能最小,背对月亮地反垂点地势能最大,每千克海水地势能分别为焦耳和焦耳,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势能变化,必将引起反垂点地海水凹下,正垂点地海水凸起,以及海水流速地变化(反垂点至正垂点为加速,正垂点至反垂点为减速),这样,月亮地引力引起地地球海水地潮汐也为全日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以上势能变化地数据可以看到,太阳所产生地潮汐,远大于月亮所产生地潮汐. 从以上地分析来看,万有引力所引起地潮汐只能是全日潮,而地球海水地潮汐是半日潮,说明万有引力不是产生地球海水地潮汐现象地唯一动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除了引力之外,太阳、月亮还有什么会对地球地海水产生作用呢?阳光、月光每时每刻都在照射着地球表面,正对太阳、月亮地海水,受到阳光、阳光照射地巨大压力,必然会产生相应地运动,使得正垂点地海水不仅不能凸起,反而形成凹下,这样,地球海水地潮汐就如同铁饼地形状,而不是目前所认为地橄榄球地形状.这和地球海水地潮汐现象是完全吻合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袁新友

潮汐及其产生的原因

潮汐及其产生的原因 什么是海洋潮汐?为什么钱塘江的潮汐如此雄伟壮观呢? 从流体力学看,海洋潮汐是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水体的长周期波动现象,它在铅直方向表现为潮位升降,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潮起潮落。古人将早晨海水上涨成为潮,黄昏上涨成为汐,故合成为潮汐或称海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与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称为引潮力。太阳离地球较远,其引潮力只有月球的46%。 发生在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潮水暴涨现象, 被称为钱塘江涌潮。我国沿海的潮波主要是有 太平洋传入的,浙江沿海、杭州湾一带正首当 其冲,加上杭州湾连接钱塘江口呈漏斗形状, 水域变浅变狭,单位面积海水的势能增大,致 使超差在海宁可高达8.93m 。潮波在这里又与 河水相遇,波面受到较大阻力,是潮波波峰的前沿出现破碎现象,又遇水下沙坝,迫使涌潮分为“东湖”和“南湖”两支,继续向河口推进,并在大尖山和海宁之间发生潮波的折射、 反射和交汇,有时能激起十余米高的水柱。破 碎的潮峰呈滚滚白浪,高度1-2m ,并以4-6m/s 的速度传播。大潮带来的海水,一秒钟内可达数万吨,所产生的力量是惊人的。1953年8月的一次大潮,竟将海宁镇海塔附近高出海面7-8米的石塘上,一座1500多公斤的“镇海铁牛”,冲到十几米之外。每逢农历8月18日,恰逢临近秋分的大潮,又正值雨季,平均海平面升高,若在遇到抢金的东风或东南风,则风助潮势,涌潮的景象更加壮观,诗人描述的吞山挟海、涛声吼地、雄奇壮阔、千姿百态的钱塘潮景观就出现了。所以,现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已被海宁定位观潮节,它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去观赏。 在流体力学中,把涌潮看作是逆水流传播的水跃。所谓水跃是指海水自由便面,从一个高度在很短的距离内跃升为较大的高度。可用佛劳德数Fr=v/gh ?来描述涌潮是否出现,式中v 使水流速度,g 是重力加速度,h 是水深,gh ?是潮波的传播速度。当Fr 略大于1 时,出现弱涌 钱塘江入海口位置示意图

光压引起潮汐的机制

光压引起潮汐的机制 以前先后写了《光压----引起潮汐现象的主要动力》和《万有引力引起潮汐的机制》两篇有关潮汐成因的文章,虽然明确了地球海洋的潮汐现象是太阳与月亮的光压和它们的引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明确了万有引力引起潮汐的机制,但尚未消除人们对光压引起地球海洋潮汐的疑虑,光压真的能引起地球海洋的潮汐吗? 一、太阳光引起地球海洋潮汐的机制 对光压引起地球海洋的潮汐,人们为什么心存疑虑呢?这是因为光压的压力非常小,地球海面每平方公里太阳光的光压压力仅仅30克左右,这么小的压力,能引起地球海洋的潮汐吗?这虽然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但深入研究,我们就能明白光压引起地球海洋潮汐的机制。 那么太阳光压引起地球海洋潮汐的机制是什么呢?太阳光压引起地球海洋潮汐的机制是太阳光的能量,虽然太阳光的光压压力很小,但是太阳光的能量极大,地球海洋的海水从太阳能获得的动能是极大的,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数据。 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9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

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每秒照射到地球的能量则为49,940太焦。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都是来源于太阳,这些都是人类公认的事实。那么海洋的潮汐能也是来源于太阳吗?回答是肯定的,相信这也会得到人类的公认。 海洋的潮汐能来源于海洋的海水因反射太阳光而获得的动能,假如海洋的海水反射太阳光的反射率平均为30%,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那么海洋每秒获得的动能则为21,274太焦。而且太阳光会在空气和水面之间反复反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天就已经亮了,这就是这种现象的结果),海洋水面获得的动能还要更大一些。这是多么巨大的能量啊,看了这些数据,对光压引起海洋潮汐还会有疑问吗?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太阳光只把动能传递给海洋的海水表面,再通过水分子的碰撞或者摩擦将能量传递给深层海水,光压所产生的海洋海水的运动,从海水的表面到下层逐步减弱。这是光压引起潮汐与万有引力引起潮汐的巨大的区别,光压引起的潮汐,呈现出同心圆效果,潮波从正垂点向四周扩大、增强,在切线附近达到最大值,因而高纬度地区反而能出现大潮(加拿大芬地湾的潮差世界最大)。 二、月光引起地球海洋潮汐的机制

涨潮和落潮的主要原因是

潮汐是由月球的吸引力造成的。 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这种现象曾使古人很纳闷,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细心的人们发现,潮汐每天都要推迟一会儿,而这一时间和月亮每天迟到的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想到潮汐和月球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从数学上证明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太阳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强大得多,但太阳的引潮力却不到月球的1/2。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或称起潮力)虽然起因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却又不是太阳和月球的绝对引力,而是被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引潮力和引潮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为太阳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2710X104倍,而日地间的平均距离是月地间平均距离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引潮力的2.17倍,因而从力学上证明潮汐确实主要由月球引起。打个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时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贡献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0.6毫米。

太阳的引潮力虽然不算太大,但能影响潮汐的大小。有时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有时是斥力,相互牵制抵消。在新月或满月时,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产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时,月球的引力作用对抗太阳的引力作用,产主低潮。其周期约半月。从一年看来,也同样有高低潮两次。春分和秋分时,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时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此外,潮汐与月球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也有关系。月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大约每27.55天靠近地球和远离地球一次,近地潮要比远地潮大39%,当近地潮与高潮重合时,潮差特别大,若远地潮与低潮重合时,潮差就特别小。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也是椭圆,在近日点太阳引力大,潮汐强,远日点,引力小,潮汐弱。 从一天看来,因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潮汐波由东向西,沿周日运动的方向传播,一次潮汐涨落经历的时间是半个太阴日,即12小时25分,也就是所谓的半日潮,生活在海边上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水有规律地升落两次。白居易“旱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的佳句便打此而来。 实际的潮汐还会受地理环境、海岸位置、洋流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钱塘江潮为例,我们知道,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呈喇叭口状,越往里越窄,加之涨潮时带进的泥沙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从而造成潮势汹涌澎湃。

地球发生潮汐的原因

地球发生潮汐的原因 摘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地球发生潮汐的动力学原因,主要是通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海洋潮汐的现象。 引言:潮汐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全球科学界对潮汐的成因问题一直在研究探讨。随着人们对潮汐现象的不断观察,对潮汐现象的真正原因逐渐有了认识。我国古代余道安在他著的《海潮图序》就有记载。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科学地解释了产生潮汐的原因。 关键词:海洋潮汐引潮力 牛顿定律分析潮汐成因: 假设海水覆盖整个地球表面, 讨论月球、太阳的万有引力对海洋潮汐的作用. 首先讨论月球的影响, 把地球和月球一起看成质点组, 则地球和月球必绕两者共同的质心c 转动. 首先以c 为原点建立坐标轴指向恒星的o’- x’y’坐标系, 再以地心o 为坐标原点, 建立坐标轴指向恒星的参考系o- xy . o系与o’系坐标轴总保持平行, 地球和月球组成的o’系绕太阳运动, o’ 系绕o 系平动. 若仅关心为什么一天有两次潮, 那么我们仅讨论为什么面向和背向月球水面有两个突起, 可引入如下理想模型: 认为地表水相对o 系静止, 即水随o 系绕o’平动. 这时, 水表面各体元均以oo’为半径作圆周运动, 但各有自己的圆心, 又因为是平动, 诸体元的速度和加 速度都是相同的. 因此各单位质量水与地心处单位质量物质所受向心力相同, 由于地表各 处与月球连线的长短、方位不同, 因此各体元物质在各处所受月球的引力不同. 引力有两种效果, 一个作用是使各单位质量水获得各自以oo’为半径作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此力也等

自然科学概论

2010-20110学年度第一学期《自然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板块构造理论研究述评 谭丽云 韶州师范分院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2009级2班,学号09251112006 摘要:地球自从形成以来在地表和内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异的重要原因。探讨地壳运动的产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构造理论加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全新的地壳运动模式,是当今地学界举世公认权威的大地构造学说。 关键词: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对事物的认知也越来越多,但是还有一些是存在争议。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等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探测技术获得的丰富资料,并吸收相关科研成果,由欧美科学家联合创立的新的全球构造模式。它的诞生标志着地学发展史上一场革命,并对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有研究表明地球自从形成以来在地表和内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异的重要原因。探讨地壳运动的产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构造理论加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全新的地壳运动模式,是当今地学界举世公认权威的大地构造学说。许多学者将其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媲美,认为是地球科学史上一场革命。

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地球自从形成以来在地表和内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异的重要原因。探讨地壳运动的产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构造理论加以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魏格纳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从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出现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漂移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海底上漂移的,并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证明这种漂移。如大洋两岸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凹凸相合,只要把南北美洲大陆向东移动,就可以和欧非大陆拼在一起,几乎严丝合缝。又如在为大洋所分割的大陆上,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古气候等也都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以古构造而论,如非洲的开普山和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可以连接起来,被看作是同一地质构造的延续。以古气候而论,如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洲都发现有石炭二叠纪的冰川堆积物,说明它们当初是连在一起的,并正好处于极地位置,是以后经过分裂、漂移才形成目前这种分布的形势。 漂移说还认为: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从两极向赤道的两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就是大陆壳受到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的结果。一是从东向西的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作用引起的。美洲西岸的经向山脉如科迪勒拉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受到硅镁层阻挡,被挤压褶皱形成的;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群、小岛,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来的残块。 这个学说,在当时有两点引起人们的兴趣。一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水平运动对地壳构造形成的主导作用;二是大陆和大洋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李四光在当时也受到此说的影响。但是,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人

课题研究 潮汐现象

课题研究潮汐现象 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了大海有节律的潮起潮落,并把这一现象称为潮汐。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描绘了这一变幻多姿的景色,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一、潮汐的形成 在大部分地区,潮汐一天涨落两次,称为半日潮。也有的地区一天涨落一次,称为全日潮。半日潮两次高潮之间的时间间隔约12小时25分。(根据这个数据猜测,潮汐现象与什么有关呢?)高潮时的最大高度减去地超市的最大高度称为潮差。世界各地的平均潮差约为1-3米。但也有些地方,如加拿大的芬迪湾,潮差可高达20米。 很早人们就开始寻求对潮汐节律性变化的解释,并注意到潮汐与月亮的关系,但不能做出深入的解释。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才在其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解释了潮汐现象。法国天文家拉普拉斯在《天体力学》中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的潮汐理论。目前,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推进了潮汐预报技术,但仍没全面了解潮汐的过程。 查资料我们可知: 潮汐是由月球的吸引力造成的。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

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这种现象曾使古人很纳闷,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细心的人们发现,潮汐每天都要推迟一会儿,而这一时间和月亮每天迟到的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想到潮汐和月球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从数学上证明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太阳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强大得多,但太阳的引潮力却不到月球的1/2。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或称起潮力)虽然起因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却又不是太阳和月球的绝对引力,而是被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引潮力和引潮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为太阳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2710X104倍,而日地间的平均距离是月地间平均距离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引潮力的2.17倍,因而从力学上证明潮汐确实主要由月球引起。打个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时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贡献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0.6毫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