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机环境系统1
- 格式:ppt
- 大小:476.00 KB
- 文档页数:38
第一章概述1.1设计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此次设计的目的是掌握产品造型的设计,包括材料、尺寸的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制作技术、形态表达语言,根据人机工程学和美学来设计电动自行车的尺寸和颜色。
根据同类型产品的类比和设计,力学分析,考虑人机工程学中的人体尺寸和人的舒适程度来综合设计电动自行车的尺寸。
设计的目的其实包括好几个层面,第一,加工工艺的了解;第二,进一步提出不同材质的优化组合课题;第三,探究材料与产品结构、功能的有机联系;第四,熟悉产品结构连接件的运用;第五,产品形态讨论;第六,寻求产品设计制作的个性化等等。
通过这半年的设计,我们很好的复习了已经学过的课程,并对部分材料的应用有了一定了解,在颜色搭配上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而且能熟练操作制图软件和办公软件。
对我们以后在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1.2国内外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情况为创造市场需要,适合老弱妇孺各种年龄层骑乘自行车,国外厂商多年前即开始研制辅助驱动自行车并且在新电池和驱动机械马达技术成熟发展之下,电动自行车应运而生。
海外发展较早的要数日本、奥利地、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美国发展也比较快。
国外的电动自行车主要是作为一种轻松代步及休闲健身工具。
例如,在大型的停车场、超市和旅游区里使用。
从1994到1999年6年时间中,全球电动自行车数量,从 3.6万辆剧增1600万辆,如按2嘛,电动车需要量会在30万辆以上。
同时,东南业、中东、印度增到50万辆,而在2000年,仅日本就需要50万辆。
总体来说,电动自行车在全球的潜在市场很大,并呈上升趋势。
日本电动车的生产及技术都占世界领先地位,商品化的电动自行车由日本雅马哈公司率先于1994年推出,并随着本田、三洋、松下等知名公司的参与,生产规模日益放大。
但日本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管理上采取了严格限制,日本只许智能型电动自行车上路,并对智能型电动自行车的要求制定了很严格规定。
具体有: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小于15km/h时,人力:电助力大于等于1,即电助力不允许大于人力,但电助力接近于人力;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大于15km/h时,速度每增加1km/h,电助力下降1/9;速度小于等于24km/h时,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人力蹬踏开始后1秒钟之内,电助动系统按上述开始要求工作:人力蹬踏停止后l秒钟之内,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为了节约电能,智能型电助自行车停止运行一定时间(一般为3 一5分钟)后,整车处于休眠状态。
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按照人的特性去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一般定义: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
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
分析研究人与产品、人与环境以及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安全、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人机环境系统:人——机——环境系统是指有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成某一特定的工作或生活过程。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围: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以人为中心设计,必须要正确对待人。
面向人、适应人、支持人的行为,通过设计正确分配人机系统功能,是行为适应社会。
促进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减少和避免对劳动者的过分要求,尊重人的能力限度,达到技术经济合理,着眼于长远利益。
是劳动者满意。
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的类型: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皮肤感觉、本体感觉知觉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管状况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和区别:1,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刺激物一旦从感觉所涉及的范围消失。
感觉和知觉就都会停止。
2。
,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
3,知觉要借助过去的经验。
知觉过程还有记忆、思维等参与。
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整。
知觉得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1,知觉的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的各种高属性、各个部分认识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感知自己熟悉的事物时,只根据去主要的特征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知觉。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1,接近2,封闭3,相似4,连续5,美得形态。
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很多。
但人不能同时感知作用于感官的所有事物或清楚的认识事物的全部。
⼈机知识点整理第⼀章⼈机⼯程学概论1. ⼈机⼯程学:是研究⼈、机械及其⼯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的学科。
2. ⼈机⼯程学名称:⼈类⼯效学、⼈间⼯学、⼈-机-环境系统⼯程、⼈体⼯程学、⼈类⼯程学、⼯程学⼼理学、宜⼈学、⼈的因素等。
3. ⼈机⼯程学的发展阶段:1)经验⼈机⼯程学【特点】:机械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学、电学、热⼒学等⼯程技术⽅⾯的原理设计上,在⼈机关系上是以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为主,使⼈适应于机器;2)科学⼈机⼯程学【特点】:重视⼯业与⼯程设计中“⼈的因素”,⼒求使机器适应于⼈;3)现代⼈机⼯程学【特点】:现代⼈机⼯程学着眼于机械装备的设计,使机器的操作不越出⼈类能⼒界限之外;密切与实际应⽤相结合,通过严密计划设定的⼴泛实验性研究,尽可能利⽤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进⾏具体的机械装备设计;⼒求使实验⼼理学、⽣理学、功能解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物理学、数学、⼯程学、⽅⾯的研究⼈员共同努⼒,密切合作。
4.现代⼈机⼯程学研究的⽅向是:把⼈-机-环境系统作为⼀个统⼀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获得系统的最⾼综合效能。
5.⼈机⼯程学科的研究⽅法:观察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模拟和模型试验法、计算机数值仿真法。
第⼆章⼈体测量与数据应⽤1.⼈体测量:是通过测量⼈体各部位尺⼨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体尺⼨上的差别,⽤以研究⼈的形态特征,从⽽为各种⼯业设计和⼯程设计提供⼈体测量数据。
2.⼈机⼯程学范围内的⼈体形态测量数据主要有两类:⼈体构造尺⼨:是指静态尺⼨功能尺⼨:是指动态尺⼨3.⼈体测量主要⽅法:普通测量法、摄像法、三维数字化⼈体测量法。
4.⼈体测量基准⾯:⽮状⾯、正中⽮状⾯、冠状⾯、横断⾯、眼⽿平⾯5.百分位:百分位由百分⽐表⽰,称为“第⼏百分位”。
例如,50%称为第50百分位。
6.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百分位对应的数值。
例如,⾝⾼分布的第5百分位数为1543,则表⽰有5%的⼈的⾝⾼将低于这个⾼度。
第一章要点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人机环境系统,能熟练地画出人机系统图。
3、人机工程学的学科体系及研究内容4、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的关系及其应用法5、如何在设计中进行人机分析第二章1、人体测量数据的分类: 人体构造尺寸(静态尺寸)和功能尺寸(动态尺寸)的测量数据。
静态尺寸是指被测者静止时坐或站进行测量的尺寸;动态尺寸指被测者在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2、测量的姿势和主要测量点的位置: 立姿、坐姿;头部测点16个和测量项目12项;躯干和四肢部位测点22个,测量项目69项。
头顶点: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头顶在正中矢状面上最高的点。
肩峰点:肩胛骨上缘最向外突出之点。
用手指沿着肩胛骨或沿锁骨骨干向外摸,便可找到此点。
桡骨点:桡骨小头上缘最高点。
当上肢下垂,手掌贴附大腿,此点在肘关节侧面一小凹内。
可在前臂做回转时更易确定。
(上臂、前臂连接点)茎突点:桡骨茎突最尖端之点。
拇指外展时,拇指长展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三角形深窝。
在此深窝底寻此点。
(手腕)指尖点:当手臂下垂,掌面朝内靠拢大腿外侧面时,指尖最向下之点。
胫骨上点:胫骨内髁的内侧缘最高之点。
(膝盖处)耳屏点:外耳道前方耳屏软骨上缘的起点。
是决定眼耳平面的重要测点。
3、人体测量中的基准面和基准轴:(1)矢状面(垂直轴和纵轴)(2)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3)冠状面(垂直轴和横轴)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4)水平面(纵轴和横轴)(5)眼耳平面(左右耳屏点及右眼下眶下点的平面)三轴:垂直轴、纵轴和横轴4、百分位数、适应域的含义及相互推导法:适应域:设计只能取一定的人体尺寸范围,只能满足整个人体尺寸的一部分。
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如95%,即可满足95%的人来使用。
百分位数Pk :是百分位对应的数值。
(如第5百分位数表示有5%的人尺寸小于此值,而有95%的人大于此值。
是小尺寸。
95%表示有95%的人的尺寸小于此值,而有5%的人尺寸大于此值,是个大尺寸)???5、产品尺寸的设定方法:①根据设计对象确定选用的原则(选择产品类型);②确定选用的人体尺寸百分位数;③确定功能修正量(着装修正、姿势修正、操作修正等)④确定心理修正值,一般由实验得出。
人工智能中人机交互(工效学、人机工程)、人机混合、人机融合、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1. 介绍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为一种模拟和模仿人类智能的技术手段,在改善生活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实现AI应用过程中,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以及相关概念如工效学(Ergonomics)、人机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混合智能(Hybrid Intelligence)、融合智能(Fusion Intelligence)以及环境系统智能等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人机交互2.1 定义2.1.1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交互”是指两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而“人机交互”则是指在计算系统中,用户通过输入和输出设备与计算系统进行信息传递、指令输入以及结果输出等活动过程。
2.1.2 工效学2.1.2.1 工效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作活动的科学,旨在改善工作效率和人类工作环境的科学。
在人机交互中,工效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设计和改进用户界面、交互方式以及信息呈现方式等,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2.1.3 人机工程2.1.3.1 人机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和构建适应人类使用需求的技术系统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合理组织和设计系统界面、操作方式以及信息呈现等,使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智能系统。
3. 人机混合3.1 定义3.1.1 人机混合(Hybrid Intelligence)是指通过将人类智能与计算机智能相结合,共同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复杂任务。
它强调了在智能系统中将计算机与人类进行有效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以达到更好结果。
3.2 区别与联系3.2 优势互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计算机可以利用其高速计算、存储和处理大量数据等优势来提供支持;而通过结合人类的感知、判断和创造力等特点,可以弥补计算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第一章一、填空.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人体工程学的英文名称为( .)二、选择.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用在于通过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使室内环境因素适应人类生活活动的需要,进而达到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
().人体、尺寸.生理、心理 .空间、结构.人体工程学是一门交叉综合性学科,所以其称谓也略有不同。
以下除了(工业心理学)以外其余的都是指同一学科范畴。
(). .人类工程学. .工业心理学二、思考题1.()什么叫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三要素是什么?()在解决系统中人的问题上主要有哪两条途径?应以哪条途径为主?答:()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及人相关的物体、系统及其环境,使其符合于人体的生理、心理及解剖学特性,从而改善工作与休闲环境,提高舒适性和效率的边缘科学。
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 人,机,环境() 使机器、环境适合于人;通过最佳的训练方法,使人适应于机器和环境。
. 经验人体工程学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哪些?()肌肉疲劳试验()铁锹作业实验()砌砖作业实验. 人体工程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答:经验人机工程学,科学人及工程学,现代人机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在家具与室内设计中有哪些主要作用?答:()为确定人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提供主要依据()为设计家具提供依据(利用人体测量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家具尺寸,通过了解人体结构可以获得家具造型的基本特征)第二章一.选择.由于各种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人眼的色觉视野也就不同,下列颜色中对(黄色)的视野最大;对(绿色)的视野最小。
()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由于灯具安装的位置不佳,不正确,使光线直射或反射到人的眼睛上易导致眩光,如果尽可能将光源布置在水平线(°)范围以上就不会产生眩光了。
大学人机工程教案大学人机工程教案一、课程名称人机工程学二、学时安排总学时:60学时,每周2次课,2学时/次,共15周三、课程简介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和优化对人类行为、能力、需求和限制考虑适当的机器、设备、产品、系统、工作环境,从而促进人的安全、舒适、效率和健康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掌握人机工程设计原理、人机界面设计、人体工学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并辅以实例和案例分析,旨在为学生提供人机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人机工程设计原理(8学时)1.1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1.2 人机工程设计导论1.3 人机工程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1.4 人机工程设计的评估与优化1.5 人机系统中的人因素和技术因素第二章人机界面设计(16学时)2.1人机交互模型2.2 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2.3用户需求分析和调查2.4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的基础知识2.5用户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2.6人机界面设计原则和实践第三章人体工学(20学时)3.1 人体工学概述3.2 人体测量和人体数据3.3 姿势与姿势控制3.4 力量、负担及其影响3.5 疲劳、耐力和劳逸结合3.6 人机革新和培养第四章公共安全(16学时)4.1 人员安全与管理4.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3 交通安全与工业安全4.4 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4.5 紧急事件的应对与处理五、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机工程设计和安全管理能力,使其:1.了解和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人因素和技术因素在人机系统中的关系和作用。
2.了解和掌握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术设计用户界面。
3.了解和掌握人体测量、姿势控制、疲劳、负荷和人机革新的工程知识和相关指标,综合考虑不同的人体因素和人机环境设计,以提高人体的舒适性和效率。
4.了解和掌握公共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一定的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的设计能力。
第一章人机工程学概述填空、判断、选择题:1、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使系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2、目前许多国家采用希腊文Ergonomics作为该学科的命名。
日本采用该词的音译,称为人间工学。
3、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
4、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该学科,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
5、 20世纪初,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
6、 1945年,在国家医药研究委员会等的鼓励下,英国诞生了人因工程职业。
7、1960年成立了国际人类功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
8、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
9、人机的效能取决于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的问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等问题。
10、工作场所设计包括工作场所总体布置、工作台或操纵台与座椅设计、工作条件设计等。
11、实践表明,系统的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人的失误造成的,而人的失误则是由人的不注意引起的。
12、人因工程学中与人直接有关的应用领域有机具、作业、环境和管理等几大类。
名词解释:1人机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机-环境系统:指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3心理测量法:(感觉评价法):是运用人的主观感受对系统的质量、性质等进行评价和判定的一种方法,即人对事物客观量做出主观感觉评价。
4心理测验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差异理论为基础,将操作者个体在某种心理测验中的成绩与常模作比较,用以分析被试心理素质特点。
5图示模型法:采用图形对系统进行扫描,直观地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系统本质的一种方法。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发展及应用[作者姓名]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发展及应用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概念,回顾了人机工程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应用领域;其次对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举例介绍;最后对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人机环境工程;MMESE;应用领域1981年,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亲自指导下,一门综合性边缘技术科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Man——Machine——EnvironmentSystemEngineering,简称MMESE)在中国诞生。
钱钱学森院士对这门新兴科学给予了极高评价。
他于1993年10月22日致函龙升照指出,“你们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开创了这门重要现代科学技术”。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
系统中的“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如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如工具、机器、计算机、系统和技术)的总称;“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特定工作条件(如温度、噪声、振动……)。
系统最优组合的基本目标是“安全、高效、经济”。
所谓“安全”,是指不出现人体的生理危害或伤害,并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所谓“高效”,是指全系统具有最好的工作性能或最高的工作效率;所谓“经济”,就是在满足系统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系统的建立要投资最省。
1.MMESE的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机(包括工具、机器、计算机、系统和技术)、环境三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历史,其情况如图1所示。
由于环境的影响,高级灵长目动物演变成为人类;人类的诞生导致了机的出现;机的出现又产生了新的环境;新的环境又在影响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生存。
时至今日,当人们沉浸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社会繁荣之际,却也不知不觉地闯入了两大误区:①在机的设计时,由于漠视了人的特点和要求,致使工作系统效率降低、事故增加,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②在机的设计时,由于漠视了环境的特点和要求,不但影响了机器本身性能的发挥,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生存造成重大威胁。
森林采运作业人-机-自然环境系统
薛伟;孙成芳
【期刊名称】《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0(025)001
【摘要】森林采运作业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工程与装备、人文系统.通过对该系统中人与诸因素关系的阐述,使人在森林作业中更好的与自然和机械设备相协调.【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薛伟;孙成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木材采运研究所,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朗乡林业局,朗乡,1525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82
【相关文献】
1.磷矿采场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的模糊可靠性 [J], 吴桂义;郁钟铭
2.森林采伐机械人机环境系统评价 [J], 朱守林;李文彬;吕海燕;戚春华
3.采场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J], 罗一忠;吴爱祥;胡国斌;匡永志
4.无人机在森林类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中的运用分析 [J], 张瑛
5.无人机技术在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J], 向子军;赵德缙;瞿万学;陈绍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