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考卷语文四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5
衡水金卷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四)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的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刚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讨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去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
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
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
美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
至今,海外研究仍然是美国人类学的主流。
走向海外是中国人类学独有的一个概念,因为西方国家的人类学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异文化,他们的研究本身就是海外研究,因此他们不必强调海外这一层含义。
而中国的人类学,自从国外引进后,便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与尊重,也在国际人类学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加上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也逐渐转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全球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摆上重要的地位,因此海外民族志研究便基于这种历史传统与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快速发展起来。
衡水金卷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四)原题及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试题、作文大全、写作练习、文学阅读、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诗词鉴赏、成语词典、时评借鉴、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books, writing exercises, literary reading,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oetry appreciation, idiom dictionary, time evaluation reference,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衡水金卷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四)原题及答案衡水金卷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四)原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8年河北省【衡水金卷】普通高校招生全国卷 I 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四)(解析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学犹如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哲学家们站在桥上看自然和社会,有的站在靠近自然一端,有的站在靠近人类社会一端,有的站在中间段。
于是,依在桥上的站位不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礼记》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中间段。
但在皇权的裹挟下,其又倾斜于社会伦理一端,突出纲常伦理,从‚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
直到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思维向自然一端漂移。
尽管如此,至今我们仍习惯于把哲学侧重归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根在中间,这决定了它看待事物须整体关联,统筹自然和社会,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
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解剖学的中医学;也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油画的国画。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这种系统性又是不完全、不稳定的,因为它高悬天地概念代替真实自然,虚置了自然界。
同时,也因其倾斜于社会一端,虽形成了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但它不究天地存在之理,从而形成了不拜物、不重商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文化单向发展。
在西方,虽然也有不少关注社会伦理的著作,但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多是从几何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角度探究自然界,其哲学思想的主体是倾向于自然。
这种思维方式因其站位在自然一端,强化了一种不断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一个以不断分解细化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体系。
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设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然后解剖分析。
因缺乏一种整体关联的系统存在思想,实践中难以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
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表示,科学发展越现代,越返墣归真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处。
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四)原题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四)原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视道德为人的首要品质。
孔子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子女爱其父母以及人对弱小生命的怜悯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
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价值,这种价值选择着眼于人的德性提升而非自保和侵占。
道德的价值选择使中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从社会生活角度,人的德性提升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这就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很难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的团结互助,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劲往一处使。
从文化建设角度,人的道德本性作为人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人的互助友爱作为人际交往的要求更是令人向往的,因此道德价值取向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价值认同,甚至还能在不同文化间达成价值共识。
历史上中原文化不断吸引和吸纳周边文化发展自身,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种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更能促进文化融合、共谋经济发展。
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主张性质单一的最高原则来统摄一切。
马克思则批判继承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对立统一深刻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与此相通,中国文化主张任何事物都是差异基础上的统一。
《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儒家讲和而不同,道家更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辩证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善于包容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尤其在矛盾融合中创新发展理念、寻找发展契机。
作为中国道路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运用辩证思维创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尝试。
道德价值理念与辩证思维方式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
《易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表达了中国文化进取创新和包容守成的基本精神。
衡水金卷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田野里出世的婴孩[土耳其]奥尔汉·凯马尔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太阳似乎主宰着一切,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有节奏地不断挥动锄头。
随着锄头均匀的起落声,农场工人们哼着歌。
法尔霍那双肿胀的手满是汗水,他把汗都揩在那条宽松的黑裤子上,掉过头去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瞧着他身旁挥锄头的妻子,说:“怎么?你怎么啦?”古丽沙是一个肩膀宽宽的结实女人,干瘪的脸上淌着亮晶晶的汗珠。
由于剧痛,脸已经不成样儿,而且露出一道道的皱纹。
她没有回答。
法尔霍用胳膊狠狠推她的腰部:“你到底怎么啦?”古丽沙用疲倦的眼神瞥了丈夫一眼。
她的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里,怪吓人的。
这时锄头忽地从她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她用手紧紧按住大肚子,俯下身去,在红棕色的土地上跪了下来。
监视他们干活的汉子撑着黑色的太阳伞站在一旁,这时叫了起来:“古丽沙!不要再干了,走开吧!”她痛得死去活来,使出常人罕有的力气,咬紧牙关控制自己。
她突然呻吟起来:“哎哟……”对一个女人来说,劳动时被陌生人听到这种声音真是丢脸。
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
女人驯服地蹲在地上。
她知道这副样子丈夫是不会宽恕的。
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时,监工又说:“古丽沙!快走!娘儿!现在你赶快走,快!”她朝离她一千英尺光景远的沟渠走去,这是农场的边界。
法尔霍咆哮着,看到九岁的女儿赤脚站在监工的身旁,吩咐她说:“你得代你妈干活!”女孩知道现在该轮到她了。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四)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如其人”是中国非常流行且流传历史悠久的表述,包含两种内涵: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道德品质相一致,风格是道德的外显。
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常将道德和文章并称,认为立身和为文不可分离。
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才情、学识、情感等相联系,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西汉扬雄也在《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这成为后来品评书画、司法笔迹鉴定的理论依据。
此后,王充、曹丕、刘勰等人也多以不同的视角和话语鲜明地标举和阐扬“文如其人”这一观念。
明代冯时可在(雨航杂录》卷上说得更加不容置疑:“九奏无细响,三江无浅源,以谓文,岂率尔哉!永叔侃然而文温穆,子固介然而文典则,苏长公达而文道畅,次公恬而文澄畜,介甫矫厉而文简劲,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这就是著名的“文如其人”论断的明确出处。
作者的个性给作品灌注了生气,作品中总要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总要打上作者自己人格上的印记。
“文如其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
从主观方面而言,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
2024届高三年级5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资源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合一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观念。
网开一面。
《周易·比卦》说:“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诚,吉。
”朱熹对此的解释是:“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周朝对于保护资源有着明确的规定:“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
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凡服,斩季材,以时入之。
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
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
春秋之斩木,不入禁。
凡窃木者,有刑罚。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①当然,虽有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做到了,那是另一回事。
中国古代对于生态的保护,主要是出于对资源的爱惜,还不能说是为了生态环境,只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珍惜天物。
中国的环境保护思想还体现在对物的珍惜上。
古人将浪费资源和劳动成果的行为称为“暴殄天物”。
唐代李绅的《悯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诗已经成为蒙学经典。
珍惜天物,虽然目的不是保护生态,但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
见素抱朴。
崇尚朴素生活,在中国有两个源头。
一是道家的道德哲学。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
“素”,没有染色的丝;“朴”,没有雕琢的木。
两者均用来借指本色。
“见素抱朴”,用来说做人,即要求人按照人性的基本需要来生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四)第1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色彩是人类视觉快感的第一种形式,因而色彩观念就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审美观念。
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面前便是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
对于这样的世界,人类最初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认识、再观看。
人类在对于色彩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制造和利用颜料,并利用人造色彩美化生活用品,可称为彩陶时代。
原始彩陶的发明是餐饮器皿的审美化。
原始彩陶的最大成就是基本确立了赤、白、黑、黄、青(蓝)五色观念6这与《尚书·益稷》对于“五色”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二类染色生活用品是锦绣,可称为锦绣时代。
锦绣的发明是服饰用品的审美化。
锦绣的出现还是中华色彩观念成熟的标志。
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能够认识、提炼和利用植物染料。
《诗经·小雅·采绿》就是写一位妇女采摘染料植物的诗歌。
朱熹注云:“蓝,染草也。
”植物染料的发现和利用是一大进步。
同时,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
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
东汉织锦常用红、蓝、黄、绿、白五种色彩,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
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不同色彩的丝织品就有35种之多。
也有人对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绸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大部分是间色。
所以,在色彩观念上,锦绣时代比彩陶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是在丝绸锦绣生产中丰富了对于色彩的认识,所以也就将色彩与丝绸锦绣联系在一起了。
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更可以看到丝绸锦绣对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如《说文》云“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缁,帛黑色也”等。
虽然丝绸锦绣并不是提炼色彩的原料,但是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和利用确实与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有关,所以就用各种色彩的丝绸锦绣作为标识色彩的文字。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四调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2、B3、C4、B5. A6.D8.C(A 奏——进;B 郤——空隙;D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9. B 10. D(都是使动用法)11. B(A答非所问,临淄只是为了说明“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一个例子C范围扩大,“到了晚清,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D绝对化或强加因果,作用一样,但立“表木”和现代没有源头关系。
)12. D(不是“防止”而是“惩治”)13. D (“随地大小便”是指“在禁区内”)14. A.窜:逃窜。
15. D ①是对待百姓的行为,人物不对,②表明孔镛行事谨慎,和“诚意“无关。
16. D【参考译文】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进士。
任都昌知县,分户口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在水边建立粮仓,便于收赋税,百姓很信赖他。
改任连山知县。
瑶、僮出没于邻境,县中老百姓都逃窜了。
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吓跑了。
孔镛在民舍里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
老百姓才渐渐了解接近了孔镛,相继而归。
孔镛慰劳赈恤,使他们恢复常业,道路渐通,县政于是恢复清明安定。
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成化元年,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瑶民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
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回去都被瑶人所杀,又怀疑老百姓暗地里依附贼人,就杀死他们,贼人趁此激起民众愤怒,作为内应,城池于是陷落。
孔镛到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地的百姓逐渐回来。
当时贼人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
一天,孔镛单骑只带两人直抵茅峒。
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他的党羽穿着铠甲迎接。
孔镛缓缓下马,进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党羽解甲罗列而拜。
孔镛晓谕他们说:“你们本是良民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诗经》中的作品?()A. 《离骚》B. 《九歌》C. 《关雎》D. 《天问》2. 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 杜甫B. 白居易C. 李白D. 王维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哪首诗?()A. 《诗经·国风》B. 《楚辞·离骚》C. 《古诗十九首》D. 《唐诗三百首》5. 下列哪个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欧阳修B. 司马光C. 范仲淹D. 文天祥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108位好汉中的第一位。
()3.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
()4.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
()5. 《儒林外史》主要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国风》中的《______》。
2. 唐代诗人杜甫被尊称为“______”,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
3.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和______。
4.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______的生活困境。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其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简述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3. 简述《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4. 简述《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5. 简述现代诗歌的特点。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写出《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忠心的名句。
2. 请写出《滕王阁序》中王勃描绘景色变化的名句。
3. 请写出《琵琶行》中白居易表达音乐感染力的名句。
4. 请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表达历史感慨的名句。
衡水金卷调研卷答案四1、A “在一百年前传入中国后,便打上了深深的海外印记”错误,原文虽说“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但是最后一段又说“中国的人类学,自从国外引进后,便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只是到了21世纪才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D “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述其研究情况”错误,文章是按照总分的思路阐述人类学的研究情况。
3、C A.“人类学从其诞生起便将研究视线投向海外民族志”错误,泰勒并没有将研究视线投向海外民族志,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研究方法的是马林诺斯基。
B.“因受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影响”于文无据。
D.“与当前西方此项研究的目的不同”错误,原文是“西方人类学的海外研究传统,与西方海外殖民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服务于西方的殖民统治”。
以殖民为目的的研究应是“西方人类学的海外研究传统”,这不是当前西方的人类学海外研究。
4、C “这看似写景副院长为人呆板’,实则是景副院长已喜欢上了李痒要送的小猪”错误,景副院长当时并没有喜欢上落脚猪,这与结尾写景副院长专注地喂着小猪无关。
5、①情节上,使小说情节再起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2分)②人物上,有助于表现李痒的人际关系和贫困状况,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暗示了景副院长对他(人オ)的爱惜。
(2分)③结构上,为下文感谢景副院长,进而送出落脚猪作铺垫。
(2分)6、①对比。
(2分)②早期的落脚猪,奇丑无比,瘦骨嶙峋,浑身的毛乱七八糟,不像猪而是像猴;后来的落脚猪似乎不再丑陋,特别是在景副院长手里似乎胖了,乖得像一只猫,显得可爱。
(2分)③通过落脚猪的前后对比,表明爱心可以改变事物,这就深化了主题。
(2分)(答比喻、侧面描写可酌情给分)7、A “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迈进高端产品、人工智能领域”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人工智能领域迈进”,并没有说“已经迈进”。
8、B ““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都不能自主生产RV减速器”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以市场上常见的RV减速器为例,其加工工艺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严格的生产环境要求,即使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也并非都是自主生产”,注意“并非都是”,而不是说“都不能自主生产”。
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用签字笔直接在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
化实为虚,由虚入实。
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己,“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
更为精彩的是,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
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
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
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