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0.66 KB
- 文档页数:5
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一、课题内容本课程为化学生物学课程,标题为《金刚石石墨和C60》,旨在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在工业上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特征;2.让学生熟悉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3.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思维模式;4.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工业上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金刚石石墨结构:金刚石石墨是一种含碳的十六面体结构,其中核心以没有空隙的八面体形式排布,周围分布有四个六面体芯子,并由八面体的12个角构成。
每个芯子中心又被12个角包围,形成一种帝王礼服般的复杂结构。
2.C60结构:C60是碳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是一种具有硬球形结构的分子,具有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十二面体结构,每个C60分子由六十个碳原子和120个共价键共同构成。
3.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金刚石石墨是一种碳元素,具有极强的耐热性、抗化学腐蚀性和热导率。
金刚石石墨的优良的物理性质使其在很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而C60是一种碳基超分子,具有优异的机械及光学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学,航空航天等领域。
4.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工业上的应用:金刚石石墨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军事以及能源等领域,其特殊的性质及稳定的结构使其成为生物材料的理想选择;C60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它可以用于组装材料、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等。
四、教学方法1.结合图片和文字:结合真实图片呈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辅以文字介绍它们的结构特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讨论研究:让学生组队讨论探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性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发挥各方面的想象力,加深学生理解及应用能力。
3.实验操作: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行为,让学生实际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时长本课程需要2个课时,1小时完成课前准备,1小时完成学习。
六、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准备一份测验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完成测验的学生可获得额外的加分。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碳的单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C60。
木炭和活性炭的主要成分都是碳的单质,而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因此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放在石墨的内容中介绍。
本课题内容既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充分体现科技的发展,同时还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片、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赏金刚石和石墨结构模型,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2.改变结构可以创造物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无止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用途对应性质,性质归因结构【教学难点】改变结构可以创造物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按照“了解用途,对应结构——认识结构,问题归因——改变结构,创造物质”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
通过师生共游“碳府”进行课堂导入,欣赏美丽的图片和有趣的视频,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效果很好。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信息——整理信息——验证信息”等三个环节来获取新知。
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活动开展有序、高效。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验证信息”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裁玻璃、验证铅笔芯可导电、活性炭的吸附性”等三个实验,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也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得到强化。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材《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同素异形体”,详细内容涉及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2. 了解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
难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这些碳同素异形体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2)石墨的结构与性质;(3)C60的结构与性质;(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验,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3.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举例说明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石墨:层状结构,C60:足球烯结构;(2)例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60转化为石墨;(3)金刚石:饰品、工业切割;石墨:电极、润滑剂;C60:超导材料、药物载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掌握程度如何,实验环节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碳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与性质;(2)探讨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3)进行关于碳同素异形体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重点分析这三种碳单质的异同,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并能解释其成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重点: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碳单质样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讲解三种碳单质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实例。
5. 课堂实验:观察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3. 三种碳单质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说明其优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碳单质,如纳米碳管、富勒烯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碳单质的应用,提高化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2单元“碳的世界”中的第1章“金刚石、石墨和C60”。
具体内容包括: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以及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
2. 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并能运用该概念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共性与特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的区别。
重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模型,PPT展示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放大镜、导电实验装置等),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2)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3)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探讨一种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6. 实验演示: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2. 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验现象及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结果。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硬度大,导电性差;石墨:层状结构,导电性好,硬度较低;C60:足球烯结构,导电性能介于金刚石和石墨之间。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碳的单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金刚石、石墨和C
60
系。
教学难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联系实际——总结。
实验探究——分析——联系实际——归纳。
教师准备
分子模型、2B铅笔芯、干电池、投影仪、电视媒体、导(1)金刚石、石墨、C
60
线、灯泡。
(2)相关课件及视频。
学生准备
教材、课堂用品
教学过程。
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处。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p ,懂得物质构造、性质和用处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C60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开展的目光看问题,树立物质性质决定用处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p 以及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响。
教学工具仪器:金刚石的分子模型、石墨的分子模型、C60的分子模型、玻璃刀、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导线、灯泡、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足球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能组成单质,那么同种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物质呢?研究说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展示玻璃刀、C60的分子模型、铅笔)。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碳的单质1.金刚石师:展示金刚石及模型:生:学生观察金刚石样品后,尝试描绘有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呈现正八面体构造。
师:金刚石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水泥,甚至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制作钻头用于地质钻探、开采石油和打井等。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硬物质。
2.石墨师:金刚石对光有折射和散射作用,但是同为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
师:展示石墨及模型:师:(1)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什么感觉?(2)用石墨在纸上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生:(1)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2)留下深灰色的痕迹。
师: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常用石墨作铅笔芯。
此外,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用来制作石墨电极。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金刚石、石墨和C60》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征,理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赞美。
二、教学内容:1.金刚石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石墨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3.C60(富勒烯)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名称,并谈谈他们对这些材料的了解。
2.手段呈现(20分钟):使用教具或多媒体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图,并同时讲解他们的结构特征。
3.知识讲解(30分钟):3.1金刚石:-结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晶格结构,每个碳原子都与其他四个碳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
-性质:具有极强的硬度、高的熔点和优异的导热和导电性能。
-应用:由于其硬度和耐磨性,金刚石被广泛应用于切割、研磨和钻孔等工业领域。
3.2石墨:-结构:石墨是由层状结构组成,每个碳原子通过碳-碳键连接成六角形的芳香环,并形成共面的层状结构。
-性质: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具有润滑性和能吸附气体。
-应用:石墨在铅笔芯、润滑剂和电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3.3C60(富勒烯):-结构:C60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球状分子,呈现出足球状的结构。
-性质:C60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和润滑性,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应用:C60可以用于光电材料、医学领域和化学催化等方面。
4.案例分析(20分钟):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实际案例:案例1:有两个矿工,一个矿工手上戴了一个金刚石戒指,另一个戴了一个石制戒指,请问他们个中哪个矿工的戒指更加耐磨?案例2:为什么铅笔芯是黑色的?5.讨论与总结(20分钟):分成小组对以上案例进行讨论,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点和应用。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共分两课时完成。
本设计主要介绍了碳的典型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在第1课时进行探讨。
碳单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主要从化学学科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通过前几个单元的研究,学生已经具有由现象知其性质、由性质知其用途的学科思维,因此能够通过生活中碳单质的用途推断其性质。
本节课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模式。
主要采用了通过对比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物理性质的差异在于碳原子空间排列不同,贯彻微粒观的同时也强化学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点。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主要采用体验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并辅以生动的影音及动画,目的是使知识活动化、游戏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研究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
以碳元素存在的广泛性引入,让学生对碳元素感到好奇,有力地激发兴学生研究的兴趣,更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
播放几种碳单质的介绍,将课本中零散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研究,放开思维、积极动手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从而对比、归纳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差异原因。
为开阔学生视野,展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碳单质的新发现层出不穷,重点展示了石墨烯的最前沿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展,以体现化学教学与时俱进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只局限于书本和题。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一些重要物理性质和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年级(1)班授课时间:2010-12-06 指导教师:周兴富老师
一碳的单质
(一)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用途与结构
1.金刚石
(1 )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天然最硬.
(2)用途:装饰品-钻石,切割玻璃、钻头
(3)结构:碳原子排列成网状
2 .石墨
用途:铅笔、润滑剂、电极结构:碳原子排列成层状金刚石与石墨
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不同单质
两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结构性质用途
(三)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教师行为
同学们认为最昂贵的物质是什么吗学生活动学生回
答:“钻石”
设计意图
实习学校:本寨中学
实习学生:陈定香
教学内容金刚石、石墨和Go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知道C6o的分子结构及其部分用途;
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1)
2)
3)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1)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实验
设计的能力。
讨论法、创设教学情景法。
多媒体课件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o
板书设计:
(1) 性质:很软、滑腻感、能导电。
钻石也叫金刚石.请观看最大的金刚石“库利南” 以及盛产钻石南非最大的金刚石“南非之星”. 展示石墨的图片
石墨会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 PPT 进行演示实验.
利用实验材料(石墨电极、6B 铅笔、电路板、小刀)设 计实验,探究石墨的以下 物理性质:
石墨的硬度
引起学生的
思考
大家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成分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碳元素组成 的”
对比金刚石和石墨照片,让学生思考同样是碳元素组成 的单质为什么差异会如此之大。
学生观察、思考
为何金刚石和石 墨同样都是碳元 素组成的单质,外 观上有这么大的 差异?
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顾客和玻璃店老板,表演用玻璃刀 切割玻璃.
为何镶嵌着一小块金刚石的玻璃刀为什么能轻易切割 玻璃呢?
视频:金刚石的相关性质及用途。
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教材填写学案中表格内容。
物理性质 颜 色 形 状
夕 硬 度
导
电性
金 刚 石
用成
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金刚石很 硬”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 思考。
表格填写
引出金刚石的硬 度大.
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学会用比较 法分析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通过观看PPT 演示实 验回答相关石墨的物理 性质的问题 (1)
石墨的色、态 (3) 石墨是否导电
金刚石:
1
途
贵州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专业 4 陈定香
第3页共5页
通过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例子,物质的结构、性质、用 途三者的关系如何?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性质又决定了它的用途。
无定性碳介绍:
了解木炭存在吸附性的原因。
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 决
定用途
视频介绍: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分析差异原因,
2003年齐齐哈尔发生芥子气中毒事件, 中毒者被送往当 地医院接受治疗。
事件造成了
43人中毒,一人死亡。
而当时处理事故戴上防毒面具的消防人员却无人中毒,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PPT 展示防毒面具. 如果水被红墨水污染了,如何进行水的净化? PPT 演示[实验6-1],将教材中的一个锥形瓶改成 两个锥形瓶,加入相同的略显红色的水,分别想 两个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木炭粉和活性炭。
并提出以下 问题: 学生很想知道原因真相
学生恍然大悟,正因为防 毒面具中有活性炭。
回顾活性炭的吸 附作用
①、A B 两个锥形瓶中现象有何不同?说明了木 炭、
活性炭具有什么性质? ②、请你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
回答:“过滤”、观察现 象,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了解活性炭和木炭都具
木炭具有吸附能 力是因为木炭有 疏松多孔的结构, 进一步深化结构、
除此以外,石墨还有哪些性质呢?请观看 视频:石墨的相关性质及用途。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 思考
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教材填写以下表格内容。
展示并投影: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布结构模型 学习指导 P71学案
表格填写
学生讨论,思考。
交流结 论。
学生观察,形象理解其存
在差异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会总 结 归纳
学生回答“结构不同” 石墨:
2
对比思考,石墨和金刚石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碳的单 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专业 4 陈定香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过程中,以问题引入新课,又以问题做总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来解决一个个知识要点。
在引入新课以问题“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他们的差异会这么大呢?”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牵动学生揭开疑团的欲望.又如:在探究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的时,让学生表演小品,用镶嵌有金刚石的玻璃刀切割玻璃,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答案,效果很好。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更能充分调动学生探
究学习的热情。
如充分利用教材后面的有关金刚石、石墨、C60的教学视频录象,
并且对视频资源分三方面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处理,视频中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三者的结构、性质、用途;在展示金刚石、石墨结构模型时使用两幅漫画来展示金刚石、石墨结构的差异性,从而学生轻松的知道正因为结构的不同,才导致性质的不同,从而对于解决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
不在,在教学中要设法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
如在所使用的视频、图片等都很与现实生活相接近,在讲解活性炭的吸附性时通过“齐齐哈尔芥子气中毒事件”,引导学生,如果当时每个人都能戴上防毒面具,危险性就小多了,不至于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也说明了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讲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知识时,同时提出:如果水被红墨水污染了,如何进行水的净化?并且通过对比实验才探究木炭和活性炭吸附能力,这样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效果非常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