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1.24 KB
- 文档页数:3
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完善研究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出庭,而不必亲自出庭。
这一制度的推行,为当事人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
但是,该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首先,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参与度。
在不少情况下,当事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甚至对诉讼程序和法律规定都不熟悉,这就容易导致代理人不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意见,从而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
此外,一些代理人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不诚实或不专业的问题,这也会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损害。
其次,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容易产生虚假的诉讼情况。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构案件,滥用代理人出庭的权利,以达到非法目的。
这对于法院来说是很难辨别真假的,也占用了法院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应当完善当事人的身份识别制度,加强代理人的资格审查和管理,避免产生虚假诉讼。
另外,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还存在着处理复杂案件的难题。
在一些涉及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案件中,代理人的专业能力可能受到限制,这就容易导致案件的处理出现一定的偏差和错误。
因此,需要对于某些特定领域中的案件,规定当事人必须亲自出庭,以确保案件的处理公正合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和问题,应当加强对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的立法完善。
首先,应当规定当事人亲自出庭的必要性和限制性条件,明确何种情况下当事人必须亲自出庭,并在出庭前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引导。
其次,应当加强代理人的管理和监管,严格规定代理人的取得条件和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此外,建立身份识别和资质审核制度,对于代理人的身份和资格进行审查,避免虚假代理和恶意诉讼。
最后,加强庭审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以便更加方便快捷地鉴定和调查证据。
总之,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当事人诉讼的过程,但是面临诸多缺陷和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完善来规范代理人职业行为,加强身份和资质审核,提高诉讼效率和公正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论民事诉讼(新)证据中关于“当事人陈述”制度摘要:本文对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的当事人陈述制度意义、功能以及与国外立法经验进行的对比与分析,试图进一步研究当事人陈述制度,并阐述了该制度在适用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对于人们认识我国的当事人陈述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事人陈述,中外比较,问题研究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引起热议,与原民事诉讼法相比,很多地方作了修改。
其中对于证据种类亦有修改,表现在:原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63条关于证据的种类规定为:1、当事人的陈述;2、书证;3、物证;4、视听资料;5、电子数据;6、证人证言;7鉴定结论;8、勘验笔录。
变化一方面在于增加新的一种证据种类,即电子数据;另一方面,把当事人陈述由以前的第五位变为现在的第一位。
本文即以第二个变化为研究对象。
当事人陈述,在狭义上仅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尤其是作为诉讼请求根据或反驳诉讼请求根据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在广义上当事人陈述还包括关于诉讼请求的陈述,关于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的陈述,关于证据来源的陈述,关于案件的性质和法律问题的陈述等。
当事人陈述在诉讼过程中的意义,不言自明,因为案件当事人了解案件全过程,有利于还原案件的本来真是面目,有利于正确、高效的处理案件。
受社会诉讼观的影响,当事人陈述在民事诉讼中的功能逐步彰显。
当事人本人的陈述成为阐明案情,确定争点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证明案件事实的重要的证据方法。
同时,当事人听取制度,赋予了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是对当事人人格尊严的尊重。
对于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或法律知识上处于弱势的当事人,他们在通过诉讼程序实现自己的权利上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而利用当事人听取制度中法官与当事人三方的对话交流,能够改善程序中处于弱势的当事。
当事人适格制度研究——兼论我国非正当当事人摘要:当事人适格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与共同诉讼、第三人、管辖、判决效力等具体诉讼制度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当事人适格应从当事人的概念界定开始,而我国的当事人概念又是纯粹的诉讼法概念。
本文拟从当事人的概念出发,进而论证正当当事人与非正当当事人更换,以期能给我国民事诉讼实务有所裨益。
关键词:当事人;当事人适格;非正当当事人一、当事人适格的“当事人”(一)概念界定当事人是民事诉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因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法院裁判调解的人以及相对人。
正确把握当事人的含义,是正确把握共同诉讼、第三人、管辖、判决效力等具体诉讼制度、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从我国关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立法表述看,我国的当事人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双重含义。
我国通行的教科书里把实体法的当事人表述为“与案件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是广泛的实体法关系的一种表述,足见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采取的当事人概念实际上是实体上的当事人。
所谓诉讼法上的当事人是指,脱离实体关系,仅以诉讼主体主观认识为依据,能实施诉讼法上的行为,产生诉讼上效果的主体。
根据我们过去对当事人的认识来看,我们总是试图从本质全面地把握当事人。
虽然看似很理性,但却无助于当事人概念应有的作用。
[1]因为当事人的确定,只能也必须在诉讼开始时确定,如果不确定就无法使诉讼得以展开。
所以说,当事人只能是诉讼意义上的当事人。
(二)诉讼法概念的当事人为什么当事人必须是纯粹诉讼法上的概念,理由主要是以下两点:1.如果没有纯粹诉讼法上的当事人的概念,法院的管辖权就无法确定。
因为管辖权的确定往往就是以当事人所在地为依据的。
2.当事人这一概念是指实际上能成为当事人的主体,并不仅限于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
依据实体法规定,有的主体不是实体法律关系主体,但也能成为诉讼法意义上的当事人。
例如破产清算组的负责人与破产企业并没有实体上的利害关系,但是却可以代表破产企业参加诉讼。
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实施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开展证券期货领域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工作,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高执法效率,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证券法》《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国证监会设立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审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工作,并就受理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申请、签署承诺认可协议、中止或者终止案件调查等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委员会下设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审核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办理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具体工作。
办公室与中国证监会案件调查部门(以下简称调查部门)、中国证监会案件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审理部门)相互独立。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适用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存在《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不得适用情形的,不予受理。
对于未经过必要的调查的案件,当事人提交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申请材料的,不予接收。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适用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的,应当以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以下申请材料:(一)申请书;(二)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三)调查通知书复印件;(四)立案告知书复印件(如有);(五)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复印件(如有);(六)提出申请的内部决议(如当事人为单位);(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如有);(八)当事人或者受托人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九)中国证监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五条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一)当事人的基本信息;(二)当事人接受调查的情况;(三)当事人涉嫌违法的主要事实;(四)案件不存在不得适用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情形的详细说明;(五)当事人已采取或者承诺采取的纠正涉嫌违法行为、赔偿有关投资者损失、消除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的措施;(六)中国证监会要求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办公室在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申请材料后,应当抄送调查部门;如果案件已进入审理阶段,还应当抄送审理部门。
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员的权利,提高调解效率,促进社会公正,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制度是指当事人在民事争议解决过程中,有权自主选择调解员来进行调解的一项制度。
第三条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制度适用于各类民事争议解决过程中的调解环节。
第四条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应当遵循公正、中立、客观、保密的原则,依法履行调解职责。
第五条法院、仲裁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承办民事争议解决的机构,应当充分尊重和支持当事人自选调解员的权利,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第六条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二)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知识;(三)具备较强的调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四)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案例分析能力。
第二章自选调解员的权利与义务第七条当事人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自主选择调解员。
第八条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调解规则,保证调解过程的公正、合法和有效。
第九条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应当按照当事人的隐私权和保密要求,严格保管和使用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第十条当事人自选调解员应当积极参与争议解决的磋商和调解,努力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第三章选择程序与实施流程第十一条当事人在选择调解员时,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调解员进行面谈了解其调解能力和专业水平。
第十二条当事人选择调解员后,应当书面通知承办机构,并提供选择理由和合规资料。
第十三条承办机构应当在接到当事人通知后,尽快确认调解员的资格和合规性。
第十四条承办机构应当尽快通知被选择的调解员,要求其参与调解工作,并按约定履行相应义务。
第四章调解效果与评估第十五条调解员应当对调解结果进行评估,确保调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
第十六条调解员应当及时向承办机构提交调解报告和相关材料,并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和完整。
当事人承诺制度当事人承诺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当事人的行为,保障合同的履行,维护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秩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与客户签订的所有合同。
三、基本原则1. 诚实守信原则:当事人应在合同中如实陈述各自情况,遵守约定条款,履行合同义务。
2. 公平交易原则:当事人应尊重市场规律,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影响交易。
3. 合法合规原则:当事人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4. 保护知识产权原则:当事人应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专利、商标等权利。
四、承诺内容1. 产品质量承诺:卖方承诺所提供产品均为优质产品,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
2. 服务承诺:卖方承诺提供优质服务,并及时回复客户咨询和投诉。
3. 价格承诺:卖方承诺所提供的价格合理、公正,并符合市场行情。
4. 交货期限承诺:卖方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交货期限履行义务,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买方并协商解决。
5. 保密承诺:双方应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6. 合法合规承诺:当事人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从事违法活动,并对其所提交的资料和证明文件负责。
五、违约责任1. 若当事人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 若当事人存在欺诈、虚假陈述等行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若当事人泄露商业秘密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行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六、制度执行1. 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需在合同中明确承诺内容。
2.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承诺。
3. 当事人如有违反承诺的行为,应及时纠正并承担相应责任。
4. 公司应加强对当事人的监督管理,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七、制度监督1. 公司负责对当事人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客户如发现当事人存在违反承诺的行为,可向公司投诉,并提供相应证据。
3. 公司将对投诉进行核实并及时处理。
法律事务当事人知情同意告知制度简介法律事务当事人知情同意告知制度,是一种法律机制,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在参与法律事务前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作出知情同意。
本文档将介绍该制度的定义、作用以及执行步骤。
定义法律事务当事人知情同意告知制度,是指在法律事务进行之前,相关法律主体(包括法官、律师、仲裁员等)向当事人提供充分、准确、清晰的信息,以便当事人全面了解与其权益相关的事实、法律和程序,并自主作出知情同意的行为。
作用-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告知制度,当事人可以全面了解与其权益相关的事实和法律,从而在法律事务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可能导致负面后果的情况发生。
- 提升透明度和公正性:告知制度有助于提升法律事务进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当事人与法律主体之间的信息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不公平情况。
- 改善法律争议解决流程:当事人通过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作出知情同意,可以更好地配合法律主体进行争议解决,提高解决效率和质量。
执行步骤1. 收集相关信息:法律主体应主动收集与当事人所涉及的事实、法律和程序相关的信息;2. 整理并准备告知材料:法律主体应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易于理解的材料,并准备告知书或告知函;3. 向当事人传达信息:法律主体应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向当事人传达相关信息,确保其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4. 确认知情同意:法律主体应与当事人进行沟通,核实其对相关信息的理解,并确保其根据理解作出知情同意的决策;5. 保存相关记录:法律主体应妥善保存相关的告知材料和沟通记录,以备将来可能的需要。
以上是对法律事务当事人知情同意告知制度的介绍,该制度的执行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升透明度和公正性,并改善法律争议解决流程。
在实施时,法律主体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确保告知的有效性和记录的完备性。
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制度当事人制度主要内容:(一)当事人的界定(二)共同诉讼(三)代表人诉讼(四)公益诉讼(五)第三人一、当事人的界定(一)学说1. 传统利害关系说因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与案件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受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2. 权利保护说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3. 程序当事人说因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行使裁判权的人及相对人。
(二)民事主体资格与诉讼主体资格的分离1. 历史的考察2. 统一中的分离原因:(1)经济的发展;(2)司法能动作用。
基础:(1)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分离;(2)诉讼信托理论。
(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具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都可以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
1. 公民(1)以业主身份作为当事人(2)以雇主身份作为当事人(3)以直接责任人的身份作为当事人2. 法人(1)法人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诉讼时,该法人为当事人;(2)企业法人合并的,因合并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的纠纷,以合并后的企业法人为当事人;(3)非法设立或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以设立的法人为当事人;(4)法人未被清算即被撤销的,有清算组的,以清算组为当事人,没有清算组的,以作出撤销决定的机构为当事人。
3. 其他组织二、共同诉讼(一)必要共同诉讼1. 必要共同诉讼的法定情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诉意见》的有关规定,能够引起必要共同诉讼的具体情形有:(1)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该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与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为共同诉讼人。
论述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判决有罪的当事人,认为原判决存在重大事实错误或法律适用错误,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再审申请的制度。
该制度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而设立的重要制度。
下面将从再审制度的起源、再审的条件、再审的程序以及再审的意义四个方面来论述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
再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史书中。
《汉书·王莽传》有记载:“汉宣帝幽竟寿进贾谊为御史大夫,以调法令,在殷令缪公史上。
其至谒大夫,所言太多,不能尽刺,乃历道其言,令谊桓、灌自序其原辞。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适用再审制度的案例。
再审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再审程序。
再审的条件是指当事人提交再审申请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定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提出再审申请的条件包括:1.原判决为终审判决;2.再审申请必须以重大事实错误或法律适用错误为由;3.再审申请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提出,不得逾期。
再审申请经过立案审查后,符合上述条件的案件才会被受理。
再审的程序是指当事人申请再审到再审作出裁决的全过程。
当事人提出再审申请后,法院会进行立案审查,对再审申请的合法性、适法性进行审查。
如果符合再审条件,法院将组织开庭审理,并作出再审决定。
再审的开庭审理程序与一审类似,包括检察机关的起诉、当事人的辩护、证据的出示等。
如果再审认定原判决存在重大事实错误或法律适用错误,再审法院将作出改判或者发回原审待补充审理的决定。
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再审制度可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在被判刑后如果认为自己受到了冤枉,可以通过再审程序来纠正甚至推翻原判决,使其重新获得自由。
其次,再审制度可以促进司法公正。
再审申请制度的设立可以及时纠正原判决中的错误,防止司法失误,保障司法公正。
最后,再审制度有助于标本兼治。
再审过程中的审查能够发现司法机关的错误行为,对于推动司法改革、防止司法腐败具有积极作用。
法院接待当事人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法院对当事人的接待工作,维护法院形象,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特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接待工作。
第三条接待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文明、礼貌的原则,倡导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法院形象。
第四条接待工作应当遵循便民、利民、便民、利民的原则,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当事人的诉求。
第五条接待工作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所有接待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绝不泄露当事人信息。
第六条接待工作应当遵循保护隐私原则,尊重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不得擅自调取当事人个人信息。
第七条法院接待工作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接待工作。
第八条法院接待工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职业操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做到公正、专业、细致、耐心。
第二章接待工作流程第九条当事人前来法院接待,应当按照规定的流程办理。
第十条当事人到达法院,应当通过安检通道,接受安检检查,确保法院安全。
第十一条当事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达接待处办理业务,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接待工作人员。
第十二条当事人应当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有委托他人代理或辩护,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和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接待工作人员应当核实当事人身份,核对材料,确保办理流程规范。
第十四条接待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事人来访目的,指导当事人办理相关业务,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帮助。
第十五条接待工作人员应当及时记录当事人来访事由和办理情况,保留相关资料,做到便于查询和追溯。
第十六条当事人办理业务完成后,接待工作人员应当告知办理结果和下一步流程,协助解决当事人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十七条对于复杂或涉密业务,接待工作人员应当由专门人员接待,并根据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第三章接待工作要求第十八条接待工作人员应当主动热情,礼貌待人,不得发脾气、耐心解答当事人问题。
第十九条接待工作人员应当尊重当事人意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妥善处理纠纷和矛盾。
行政处罚当事人承诺制度
行政处罚当事人承诺制度是指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对涉嫌证券期货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调查期间,被调查的当事人承诺纠正涉嫌违法行为、赔偿有关投资者损失、消除损害或者不良影响,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可,当事人履行承诺后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终止案件调查的行政执法方式。
相比行政处罚的刚性,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提高了违法成本,增强了监管实效。
一方面,允许当事人主动纠错,以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自愿、主动补偿违法行为所致的投资者损失为路径,有效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另一方面,当事人交纳的承诺金可用于赔偿投资者损失,投资者获得及时有效救济,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需要强调的是,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丰富了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的惩戒样态,是坚持“零容忍”要求的具体体现,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花钱买平安”。
《民事诉讼法》课程笔记第一章: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一、民事纠纷的概念与特征1. 民事纠纷的概念民事纠纷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在民事活动中因权利义务的冲突而产生的争议。
2. 民事纠纷的特征- 法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纠纷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
- 纠纷内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民事纠纷通常涉及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
- 自愿性和处分性: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并对自己的权利进行处分。
二、民事纠纷的类型1. 合同纠纷- 合同订立过程中的纠纷-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纷- 合同变更和解除的纠纷2. 侵权纠纷- 人格权侵权- 财产权侵权- 知识产权侵权3. 继承纠纷- 遗嘱继承纠纷- 法定继承纠纷4. 其他类型- 不当得利纠纷- 无因管理纠纷- 侵权责任纠纷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1. 和解- 定义: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 特点:灵活、快捷、成本低、保密性好。
2. 调解- 人民调解: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 法院调解:在诉讼过程中,由法官主持进行的调解。
- 特点:非强制性、程序简便、有利于保持当事人关系。
3. 仲裁- 定义: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进行裁决。
- 特点:一裁终局、保密性好、专业性强。
4. 诉讼- 定义:当事人将纠纷提交人民法院,由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
- 特点:国家强制力保障、程序严格、公开审理。
四、民事诉讼的概念与特征1. 民事诉讼的概念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保护民事权益的请求,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2. 民事诉讼的特征- 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 当事人地位平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
- 程序法定:民事诉讼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 诉讼结果的权威性: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当事人自认制度
1. 你知道吗,当事人自认制度就像是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自己跳进去呀!比如说,在法庭上,张三自己亲口承认了自己做过的坏事,这可不就相当于把证据拱手送给对方嘛,这多要命啊!
2. 哎呀呀,当事人自认制度有时候真的让人又爱又恨呢!就像李四明明可以不认的事情,他却傻傻地认了,这不就等于给自己找麻烦嘛,这可咋整呀!
3. 嘿,当事人自认制度有时候就像一把双刃剑呢!你看王五在那种情况下,自己承认了一些事,虽然可能当时觉得没啥,但后来想想,哎呀,是不是太冲动了呀!
4. 哇塞,当事人自认制度可真是神奇啊!像赵六因为自认了某些细节,结果整个局面都变了,这影响多大呀!
5. 咦,当事人自认制度这东西可真不简单呐!比如孙七自己说的话,后来成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嘛,多无奈呀!
6. 哟呵,当事人自认制度有时候真让人措手不及呢!就像周八在那个场合下自认了,然后就后悔得不行,这可咋办呀!
7. 嘿呀,当事人自认制度有时候就像个陷阱一样!比如吴九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自己把自己给坑了,多冤呐!
8. 哇哦,当事人自认制度可太有意思了!像郑十自己的一句话,就可能决定了整个案子的走向,这多关键呀!
9. 哎呀,当事人自认制度真的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呢!比如陈十一自己认了的事,最后发现对自己超级不利,这不是傻眼了嘛!
10. 哼,当事人自认制度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像刘十二自己的一个决定,可能就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这可不能马虎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当事人自认制度在很多时候会对案件产生重大影响,当事人一定要谨慎对待呀!。
一、当事人的概念、分类、特征
(一)当事人的概念
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法院行
使民事审判权的人及其相对人。
(二)当事人的分类
(1)当事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当事人专指原告和被告,广义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第三人。
(2)当事人有形式上和实质之分:形式上的当事人,亦称程序上的当事人,指诉状列明的原告、被告。
实质上的当事人是指和民事争议有直接利害
关系的人。
(三)当事人的特征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特征:(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
(2)与案件有直接的厉
害关系。
(3)受法院判决拘束的。
二、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一)民事诉讼权利能力
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能力,是指能够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民
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
具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人
包括:①自然人②法人③其他组织。
通常情况下,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才有民
事诉讼权利能力,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二者可可以不一致,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
人也可以具有诉讼权利能力,成为诉讼当事人。
(二)民事诉讼行为能力
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简称诉讼行为能力,又称诉讼能力,是指当事人亲自进行
诉讼活动,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
二者的关系:诉讼权利能力是作为当事人的资格,而诉讼行为能力是实施诉讼行为的资格,因此有诉讼权利能力但是无诉讼行为能力的人,可以成为当事人,但却不能由自己进行诉讼,而要由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代为诉讼。
三、当事人适格
(一)正当当事人和非正当当事人
正当当事人,又称适格的当事人,是指在具体的诉讼中,作为本案当事人起诉
或者应诉的资格。
非正当当事人,又称不正当当事人,指在具体的诉讼中,不具有作为本案当事
人起诉或者应诉的资格。
通常情况下,应以当事人是否是发生本案争议的主体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适格
的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凡是民事权利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以该权利或者
法律关系进行诉讼时都是适格当事人。
(二)当事人适格的例外
在例外的情况下,非民事权利主体或者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也可以成为适格当事
人。
例外情况有:①对他人的权利或者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管理权的人,例如遗
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破产管理人、代位债权人。
②为保护死者权利而提起
诉讼的死者的近亲属。
③确认之诉中对诉讼标的有确认利益的人。
④公益诉讼
的原告。
四、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一)当事人的权利
(1)处分实体权利的权利:①起诉权、反诉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或者与其他人因民事法律关系争议时,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实地
司法保护,原告有起诉权、被告有反诉权。
②放弃、变更或承认原告诉讼请求
的权利。
原告起诉之后有变更或者放弃诉讼请求、撤回诉讼请求的权利,被告
有承认、反驳原告诉讼请求的权利。
③请求和接受调节权。
在诉讼神任何阶段,
当事人都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进行调解,也可以拒绝对方当事人或者法院提出的
调节要求。
④和解权。
在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前,当事人有权通过相互协商,达
成解决争议的和解协议。
⑤上诉权。
对于依法可以上诉的一审判决或者裁定,
在法定的上诉期间,当事人有权依法提出上诉,请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二审。
⑥撤回起诉、上诉的权利。
与起诉权、上诉权相适应,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请
求司法救济,也有权撤回对司法救济的请求。
⑦申请执行权。
义务人拒绝履行
生效的法律裁判确定的义务的,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⑧申请再
审的权利。
(2)保障当事人进行诉讼的权利:①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②申请回避权。
③收集和提供证据的权利。
④陈诉、质证和辩论权。
⑤申请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
权利。
⑥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的权利。
⑦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
诉讼的权利。
(二)当事人的义务
(1)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滥用诉讼权利。
(2)遵守诉讼秩序的原则。
(3)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
五、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包括二人)的诉讼。
可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必要共同诉讼的作用在于防止法院作出前后矛盾的判决,实现经济诉讼,而普通共同诉讼的作用则在于节约诉讼成本。
(一)必要共同诉讼
(1)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
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二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
在裁判中对诉讼标的合一确定的诉讼。
包括固有共同诉讼和类似共同诉讼。
(2)必要共同诉讼的产生原因
①共同诉讼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权利义务
②基于同意事实或者法律依据,共同诉讼人产生共同的权利义务。
(3)必要共同诉讼人的追加。
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是不可拆分之诉,只有全体共同诉讼人一同起诉或者应诉,
当事人才适格。
因此在实务中,法院会依照职权追加未参加诉讼的共同诉讼人
参加诉讼。
(4)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内部关系。
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的诉讼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
讼人发生效力。
(二)普通共同诉讼
(1)普通共同诉讼概念
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类,法
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的诉讼。
普通共同诉讼是可分
之诉。
关于诉讼标的的同类应看:①引起争议的原因事实是否相同
②诉讼请求是否相同。
(2)普通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
①两个以上当事人就同一类诉讼标的案件在同一法院起诉或者应诉
②属于同一法院管辖。
③法院认为合并审理符合共同诉讼的目的和条件。
④各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
(3)普通共同诉讼人的内部关系
在普通共同诉讼中,由于各诉是独立的每个共同诉讼人的诉讼地位也是独立的,
所以每个人实施的行为只对本人产生效力。
六、诉讼代理人和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表人,是指在共同诉讼中,人数较多的一方当事人推选出来的代表该方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
诉讼代理人,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委托,在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包括法定诉讼代理人和委托诉讼代理人。
七、第三人
(一)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1)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概念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
而参加原、被告之间正在进行的诉讼的人。
在诉讼中具有相当于原告的
诉讼地位。
(2)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
①对本诉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
②本诉正在进行。
③以提起诉讼的方式参加。
(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1)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概念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因正在进行诉讼的裁判结果与其具有法律上
的厉害关系而参加诉讼的人,包括辅助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
在诉
讼中不具有与当事人完全相同的地位。
(2)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
①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厉害关系。
②他人之间的诉讼正在进行。
③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法院通知参加诉讼。